03.08 唐朝最被埋没的诗人是谁?

用户1483710936801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诗歌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顶峰,唐诗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与此同时,唐朝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流派,如初唐四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元白诗派、小李杜等,他们都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除了那些著名的诗人以外,唐代也有很多"小众"诗人,他们的作品同样很优秀,名气却远远比不上上述几位,可谓是被埋没的天才诗人。在这些人当中,我认为许浑是最被埋没的诗人,因为他的才气与知名度实在相差甚远。

1.知人论世

说起许浑,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会感到陌生,这与他本人及他的诗歌作品没有被编入教材有很大关系。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擅长七五律,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谢亭送别》、《金陵怀古》等。因为在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所以有后人称其与杜甫齐名,并以"

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我们耳熟能详的佳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便是出自他手。许浑晚年回到润州丁卯桥村舍悠闲自居,自编诗集,取名叫《丁卯集》,整本诗集的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润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被后人统称为"丁卯体"。

2.佳作赏析

《咸阳城东楼》是许浑的代表作,全诗如下: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此时的许浑正担任监察御史一职,了解历史的人对这一官职应该很熟悉,它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设立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监督法令的实施。许浑是一位对工作尽心尽责的人,而此时的唐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动荡不安,许浑的内心自然十分痛苦和忧虑,于是在登上城楼之际,心生感慨,写下这篇咏史怀古的千古佳作。

首联写作者登上城楼所看到的景象,远处的芦苇、杨柳映入眼帘,好像家乡的汀洲,诗人的思乡之愁顿时喷涌而出,"万里"写出了愁思的广大无边,一个"愁"字表明了诗人此刻的心情。颔联写远眺之景,乌云刚刚出现在溪水边,夕阳已经沉落在楼阁后面,就在此时,凉风惊起,眼看一场大雨就要袭来,整个咸阳楼被笼罩在一片风雨之中,这句不仅是写眼前之景,更重要的是作者用来象征此刻唐王朝的状态,呈危机四伏、内忧外患之势。《唐三体诗评》评之"惨淡满目、晚唐所处之会然也"。颈联写近景,虚实结合,飞鸟、绿草、秋蝉、黄叶是诗人看到的实景,秦苑、汉宫是诗人想到的虚景,当年的秦苑汉宫早已长满绿草与黄叶,一片荒凉,鸟儿与鸣蝉却依然如故,一虚一实,形成对比,让人联想到朝代更迭,世事变幻,令人慨叹。尾联诗人融情于景,感慨道:"古往今来的征人游子莫要询问前朝兴亡之事,故都咸阳早已寻不见踪迹,渭水却依然不停东流。"一个"流"字暗示唐王朝的颓败早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吊古伤今之情,令人伤感。

《唐诗摘钞》中评价此诗:"首尾全是思乡,却插入五六七三句纵横出入,全不碍手,唯老杜有此笔力。许,润州人,润州水乡,故有'似汀洲'语,犹言无端登水阁,有处似家山也。此时愁绪正在开里,况云起雨来,是增一倍凄切也。五六则尽其晚眺所至而极言之",可谓至评。

晚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新的阶段,很多人的诗歌无论在题材还是境界上,都较前代过于狭小,但是也有例外,这便是许浑、李商隐、杜牧等人的作品。他们共同为唐诗创造了最后的辉煌。(作者:J。)


一往文学


  唐朝最被埋没的诗人当然是“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了。凭着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却在唐朝的诗人堆里显得籍籍无名!说这个被忽视那个被埋没,这些个二三流的诗人又有哪篇诗作能与春江花月夜媲美?

(一)故纸堆里惊现天地间五个最美意象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四百多年前的某个深夜,当这两句从未见过的唐诗跳进诗学家胡应麟的眼眸时,这个明万历举人胡子一翘,一拍大腿,“唰”地一声,就从躺椅上跃起,一个健步奔向书案的油灯下。他瞪大眼睛,再一次浑身颤抖地吟诵起来。 春,江,花,月,夜——天地之间五个最美意象霎时从故纸堆里发出光芒,扑进了他的眼帘。

  这个年过半百的举人当时正赋闲在家,没事找事地编写一部历代诗选《诗薮》,意图搜罗有史以来的诗歌珍品。

  “乖乖,这么牛逼的一首诗,怎么就被抛弃到历史的黑屋子里呢?这不是明珠暗投吗?”胡应麟边激动地来回踱步,边喃喃自语,“要不是我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看到了它,还不知道它要委屈多少年呢。”

  胡应麟激动骄傲得有理。因为正是从他编纂的《诗薮》开始,这首天才之作才被人发现,才开始被滚成了一个巨大的雪球,直至被推唐诗的巅峰。

  而此时离这首伟大唐诗的诞生,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一千年十个世纪的时光。

 “好了,有了这首《春江花月夜》,我的《诗薮》可以完满收官了。”心情平静下来后,胡应麟恭敬地把那本刊载如此宝贝的《乐府诗集》供奉到书案上,叫上书童推开后花园的朱门,似乎真的发现此夜的月光确与往日不同,它那如金似火的光辉照在春花新叶上,正是千年之前张若虚叩问过的那轮青春的月亮。

(二)人月谁先生?张若虚的怅与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说起张若虚,真正认识他的人少之又少,因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名气真的不算大,如果不是高中选修课本那首必须背诵的长诗成为教育界的硬性要求,估计还真的没多少人知道张若虚的存在,毕竟在文学史上,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仅仅只有两首,但是虽然数量少,却质量高,孤篇压全唐说的就是他。但是,这样一个有才情的人,这样美妙的诗篇,却是在明朝的时候才被发现,在那之前完全无人赏识,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要从当时时代背景开始说起。张若虚生活在初唐,那时候的诗歌还处于发展时期,当时只要稍微有文采的人,都一心致力于在诗歌这一行列中埋头苦干,试图引起社会文化的一股大潮流,所以在初唐时期,诗歌也处于摸索阶段,以至于大家对诗歌还没有建立很完善的评价标准,只能笼统的一块收录在一起,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正是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的,而这一首诗歌也确确实实是被随意收录在其中一本文人集会时所写的诗集中,后来才被专门整理诗歌的人发现,而且被发现的时候已经跨越了一整个朝代。所以哪怕当时张若虚写下的这一篇诗歌很出色,也无人能很肯定的对其做出评判,毕竟解释不出好在哪里,别人总是无法信服,更何况还是在诗歌的发展期呢。

  再者,我们要分析分析张若虚本人的身份。在史书上相关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做过兵曹这个官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官职职位很低,主要工作方向也只是在县级小城市,再加上当时古代的人口并不算多,一个小县城人就更小了,在小县城里做一个小官,在别人看来,只能作为糊口的营生,即使你写出很美妙的诗歌来,也会被大打折扣,毕竟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一个出身低微并且没有任何名气的人,写出来的诗歌也不会能够和当时的大诗人或者大名人相提并论。

  只能说,这种潜伏在人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对于张若虚来说是非常委屈了,毕竟,凭什么没名气的人就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也只能感叹他命运不济。

(三)写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匆匆熄灭了人生的踪迹,却点亮了唐诗的星空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我们从张若虚的创作数量上做些分析。整个史书中,有据可考的诗篇,张若虚有且只有两篇,与白居易、李白、杜甫等一生写下好几千首诗歌相比,真的是零头都不够,哪怕你写下的诗歌质量不好,数量多还能混个脸熟,哪怕是批评也能让人知道本尊到底是何方圣神,可是,只有两首诗歌的张若虚在他人眼里还真的是不够看的。

  毕竟,名气这种东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刷刷存在感,才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就连现在社会中一些小明星都知道多多接戏,在观众面前刷刷存在感,更何况是当时宣传条件没那么好的古代社会呢。而且,哪怕张若虚写得好,确实也被他人看出来了,当时可能别人也没哟哟信心敢肯定,那就需要不断的新的创作,那事实来堵住他人的悠悠之口,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样才是最好的方式。

  所以说,当时张若虚在初唐的时候,没能凭借那首成名作火起来,而是在后面明朝才开始被人赏识,是有原因的,一个是社会背景的影响,一个是自身的身份条件给人的犹豫,还有一个就是写出来的诗歌数量实在是太少了。


云汉


李贺出生在公元约791年,是长吉体诗歌的创始者,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从中唐到晚唐时期风格转变的代表者。李贺出生在没落的贵族家庭,祖辈可以追寻到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是唐朝宗室的远支。因为当时武则天执政,杀了很多高祖的后代,到了李贺父亲的时候,家道中落,开始隐在民间,其实李贺对自己的身上有着宗室的血脉十分自豪。李贺从小就瘦小,但是极其聪慧。到了七岁就可以作诗,让当时的韩愈都大惊,年纪轻轻就有如此的天赋。到了十五岁,李贺就已经和李益齐名,很是厉害。

好像诗人很好能在官场中来去自如,他们本身有着独特的气质、性格,有些人难以在官场立足,李贺也是。仕途失意,当时李贺本可以登科第,但是因为父亲去世,要三年服丧。后来810成为了进士,但在考试中因为“晋”与“进”犯“嫌名”,即使韩愈为其辩解,也没用任何用处,最后离开了。不能参加考试对李贺打击很是眼中,后来通过别人意见,从事奉礼郎。在这三年间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对此现状有了很深的认识,在诗歌当中有了很大的贡献。

到了晚年的李贺,功不成,名不就,最后无路可走,身体各种抱恙,最后回到昌谷故居,开始整理自己的诗集,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年仅27岁。这一生李贺非常波折,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世界,但是他的诗一直流传至今。李贺的诗独辟蹊径,大部分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怀,怀才不遇的悲伤。他的语言悲凉凄苦,营造悲冷的氛围,也是长吉体中关键所在。李贺在诗歌上还刻意追求语言的瑰美冷峭,独具魅力,被人称为诗鬼。


浩读书


是张若虚。他一生只写了两首诗,却留下了“孤篇绝横”的美名。关于他的诗作,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神龙二年,张若虚在明月桥上游玩,遇见了让他一生为之心动的姑娘,辛夷。然而,前世五百次的回眸,并没有让二人终成眷属。正当天雷勾地火之时,张若虚的灵魂就被小鬼错抓到了阴间。

辛夷花的花语是,“爱,对大自然的爱”。张若虚还未来得及将辛夷捧在掌心,怎么甘心与佳人擦肩而过呢?他还热爱着大自然呢,包括那个让他神魂颠倒的姑娘。于是,冤死的的张若虚一直不肯投胎,做了阎王的“钉子户”。最后,还是在曹娥的帮助下,张若虚才如愿回到了人间。此时的张若虚也才27岁,正是年龄最好的时候。不过,辛夷却已经66岁高龄了。

爱情能忘却生死,却穿透不了人生。遗憾便是遗憾,后悔,也只是徒增遗憾。在曹娥的帮助下,张若虚见到了辛夷,“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于是,张若虚在明月桥上,吟唱出了《春江花月夜》,这篇千古绝唱!能为爱人写一首诗,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唐朝最被埋没的诗人,生前只做两首诗,死后赢得千年名誉。除了《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还有一首《代答闺梦还》,这首是他的成名作。其写作风格,有“上承齐梁,下开盛唐”之称。不过他本人一直处于“隐形状态”,一直等到明朝的嘉靖时期,他的作品才开始广为流传。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被埋没的张若虚,终于发光了!

在《明皇杂录》中,郑处诲认为张若虚和李白杜甫等人都是,“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然也。”《唐诗别裁》一书,也肯定了张若虚的价值,认为他可与贺知章、张旭齐名。现代,更是认为他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力压了整个盛唐。虽说文无第一,但他能在诗歌高度繁荣的唐朝,凭借两首诗就拔得了头筹,可见其有多么厉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