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水寨村

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水寨村

位於今天的河源頭。4個村民小組,360戶,1336人,耕地800畝。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水寨村

村子形成要追溯到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961),距今已經千餘多年。相傳這裡曾經扎過軍寨,而且四周是寬約十多米的護城河,人們出入要靠河面上的吊橋。正因如此,清嘉慶《咸寧縣誌》記名水寨村,俗稱“水圍城”。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水寨村

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村子周邊的兩條河,一條是村南的潏河,一條是村北的河。其實, 河是一條人工河。是唐玄宗修建興慶宮時,為給興慶湖引水而派人挖鑿的,源頭就選在現在的水寨村。河修成以後,與潏河形成夾角,豐富的水利資源,為人們創造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四周的人們就不約而往。宋初,村子的雛形已形成。這也解釋了為什麼360多戶的小村竟有鄭、曹、李、王、楊及張、曾、任、宋近十個姓氏。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水寨村

(柳青)

在土地改革時,著名作家柳青曾在村中深入生活一年。還有現任西安桃李烹飪學院副院長、國家特級廚師鄭新民,陝西省詩詞協會秘書長鄭言武等名人。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水寨村

(鄭新民)

由於自然條件優越,大多數群眾整天都和土地打交道。加之地沃水足,靠近城區,村中80%以上的土地都種蔬菜。特別是韭菜和韭黃,名揚西安。2005年後,通過集資、貸款、贊助及爭取政府撥款等,先後對全村道路進行硬化,在兩邊修排水管道和綠化帶,栽植行道樹25000餘株,安裝路燈100多盞。又著手實施低壓電網改造工程,籌資40多萬元新架設200KV變壓器兩臺,改造低壓電網線路15000餘米。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水寨村

同時實施人居飲水工程,建起18米水塔一座,使全村村民用上自來水。隨著潏河樊川湖公園、地鐵二號線南站和陝西雍和置業公司等開發項目的建設,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委會還對村中考上大學的子弟進行資助,3年共資助14名大學生。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水寨村

水寨村的銅樂社發端於民國年間,由城南瓦衚衕傳入,屬細銅器類,也就是人們說的“酥傢伙”。主要曲牌有《老虎扛槍》《蛤蟆鳴》《倒捲簾》《翻海底》《新年樂》等近十種,初始主要用於求神祈雨,上廟進香,現在已經成為一種群眾文化娛樂。銅樂社曾一度中斷,並幾近失傳,後在老藝人即現在的銅樂社社長李天恩組織下,又恢復演奏。現在不但經常被外村、外地的人邀請去演奏,還多次參加各種鑼鼓大賽,聲名遠揚。隨著銅樂社的興起,村子又成立秧歌隊,參加村民近200人,也經常被邀請去演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引起篆刻藝術家劉德源先生的注意,將其所經營的長安印社遷到村中。2009年1月18日,兩委會舉辦第一屆農民文化節。在文化活動中,首先由水寨村銅樂社和大荔縣南留鑼鼓隊進行鑼鼓交流表演,鑼鼓敲了近一個小時。接著,村秧歌隊和文藝演出隊又表演了節目,最後是由長安印社組織書法家為村民和群眾義寫春聯。被媒體報道後,引起了社會上的一片叫好。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水寨村


(三官廟)

「長安村落」——韋曲街道水寨村

老仙宮(又稱老爺廟)

2008年被確定為西安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村,隨後又被長安區委、區政府評為“文明村”、“生態示範村”、“大綠工程先進村”。在韋曲街道黨工委、辦事處2008年年終頒獎會上7項大獎中,奪得年度工作先進集體、先進黨支部及維穩信訪、計劃生育、勞務輸出、新農村建設先進集體6項大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