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孫悟空並非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虛構出來的,在歷史有原型可尋

孫悟空是名著《西遊記》裡的主人公之一,託經典影視劇的福,他也是許多人的童年中難以忘懷的的英雄形象。

孫悟空並非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虛構出來的,在歷史有原型可尋

當提到他時,人們總會在腦海裡浮現出一個本領高強、嫉惡如仇、天性自由的形象,而這些鮮明的特點體現的正是吳承恩在人物刻畫上的強大功力。

那麼,孫悟空的形象是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虛構出來,還是歷史上有原型可尋呢?

孫悟空並非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虛構出來的,在歷史有原型可尋

我們知道,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是在史書《三國志》的基礎上,添加了野史軼聞、話本戲劇、民間傳說等元素才最終成書的,而吳承恩創作《西遊記》的經歷也算是大同小異。

唐僧西遊的傳說最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因為歷史上玄奘法師西行的經歷確實令人欽佩,不少人便創作了他克服種種困難成功求取西經的故事。

到了元代,雜劇家楊訥將這些傳說整理起來,創作了雜劇版的《西遊記》。但作為最早的西遊記作品,這出雜劇僅有六本二十四回,內容也並不豐富飽滿。

楊訥之後,吳昌齡又創作了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並在劇中首次創造了孫悟空這一形象。在吳昌齡的描述孫悟空時,曾提到"無支祁是他姊妹",可見孫悟空的最初形象和無支祁很有淵源。

那麼,什麼是"無支祁"呢?其實,早在《山海經》裡,就有對無支祁的記載,書中寫道:"水獸好為害,禹鎖于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輕利倏忽。"也就是說,無支祁是一個形似猿猴、喜歡惹事生非的惡獸,因為作惡多端,它被大禹鎮壓在了軍山之下。雜劇中的孫悟空,就是它的親戚。

孫悟空並非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虛構出來的,在歷史有原型可尋

到了明代吳承恩創作《西遊記》時,孫悟空的形象已經不是無支祁的親戚,而是近乎其本人了。無支祁形似猿猴,孫悟空則是石頭裡生出來的靈明石猴;無支祁作惡多端,小說裡的孫悟空也曾經闖入龍宮、大鬧天宮;無支祁被大禹壓在軍山下,孫悟空則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無支祁有著"金目"、身形矯健,孫悟空有"火眼金睛",同樣是速度奇快,能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二者形象高度相似。


孫悟空並非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虛構出來的,在歷史有原型可尋


正是根據這些相似點,許多學者都認為無支祁就是孫悟空原型,吳承恩是從吳昌齡作品中得到靈感才創造了經典的孫悟空形象。

魯迅也在《中國小說史略》認定孫悟空的形象是來自於無支祁,並表示:"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對於魯迅的主張,一向崇尚外來文化的胡適表達了反對,他說道:"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


孫悟空並非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虛構出來的,在歷史有原型可尋


根據胡適的觀點,孫悟空的形象是隨著傳入中國的佛教、印度教傳說而到來的,其原型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在史詩中,哈奴曼是猴王須羯哩婆手下的大將,它神通廣大,幫助主人公羅摩救出了妻子悉多。在另一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哈奴曼則是出場向人們宣揚種姓制度。

總之,它是享譽印度和東南亞一帶的神猴。

孫悟空並非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虛構出來的,在歷史有原型可尋

對於胡適的觀點,著名學者陳寅恪、季羨林都表達了支持,但大體上,這不過是"中華文明西來論運動"導致的盲目吹捧西方。

首先,哈奴曼的形象是服從天神的權威、對上位者絕對忠心的,而孫悟空則是從不畏懼權威,甚至對其時常蔑視和挑釁;其次,正如上文所言,哈奴曼向人們宣揚種姓等級制度,而孫悟空身上則體現著追求自由、敢於鬥爭,這一點從它自封的"齊天大聖"就可以看出。


孫悟空並非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虛構出來的,在歷史有原型可尋


孫悟空的形象大致來自無支祁,而它的名字,則被認為取自於唐朝高僧悟空。

悟空法師的俗名叫做車奉朝,他從小學習的是儒家經典,因為人孝順聞名,後來他投身行伍,一直做到左衛涇州四門府別將。

天寶九年(750),西域罽賓國遣使歸順唐朝,玄宗皇帝大喜,派出四十餘人的使團護送其使者回國,車奉朝便在其中。

孫悟空並非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虛構出來的,在歷史有原型可尋

至德二年(757),唐朝使團結束在罽賓國的任務回國,但車奉朝卻因為得了重病留在當地養傷。

養傷期間,車奉朝受當地濃厚佛教氛圍的影響出家為僧,並前往天竺等地研習佛法。在西域生活三十餘年後,車奉朝啟程返回長安,他隨身帶著《十力經》、《十地經》等經書,跋山涉水回到了祖國。、

當時的皇帝已經是唐德宗,德宗賜其法號"悟空",並敕命其前往章敬寺傳道。因為也有著西行求經的經歷,後人便將悟空法師與玄奘法師並稱。

到了《唐三藏西天取經》中,悟空就成為了護送玄奘法師的重要角色,這一設定被吳承恩沿用,才有了最終飽滿而生動的孫悟空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