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太子參的功效有哪些?

風景看世界


太子參的得名大多依託於太子的許多傳說,可是要是大家已經非常熟悉太子參的功效的話,就能明白命名“太子參”這味藥物的藥學家的真實意圖。

太子參最早出自於《本草從新》,該書簡要介紹了一下太子參的形態特徵和藥物功效後提出太子參治“氣虛肺燥,化痰止渴”,作者認為太子參是一味補虛藥物,還能夠治療內熱口渴的疾病。

事實上,太子參補氣、生津止渴的作用遠遠沒有黨參和人參強大,其補氣健脾、生津潤肺的作用總似乎是差了一口氣,君不見,太子參別名亦為“孩兒參”“童參”,早在許多年前人們就已經弄清楚了,出自於安徽、江蘇等北溫帶氣候的太子參溫柔娟秀,十分好看,其補氣健脾生津的作用本來較之黨參、人參、西洋參微為弱,不過這並不妨礙太子參稱為補益脾肺、生津止渴症候的特殊中藥——補氣藥中“清補之劑”,這四個字就很好的概括了太子參的重要療效。

溫熱病,氣陰兩虛症候病人,在疾病後期,亡液脫津之後,由於生氣不足,津液匱乏,故出現倦怠乏力、飲食減少、口乾而不潤的症候,這時不宜大補元氣,亦不宜大補津液,而須以“清補之劑”孩兒參滋陰益液生氣,補益脾肺,則胃陰足,肺氣旺盛。

清補之品太子參還是能夠入心經,治療心氣、心陰兩虛症候的有效中藥。心在液為汗,在五行為火,心氣虛則汗液攝納無權,心火虛旺則生虛火,虛火灼津而汗液生,故心氣、心陰虛候之人多出現盜汗或虛火亢旺,五心煩熱症候,太子參補益脾肺,益氣生津,是補氣生津固納汗心液的重要中藥,如同太子參得名“孩兒參”一般,太子參用於治療小兒盜汗、納食減少,多方治療無效之下,還是太子參清補之功奏效。


本草世界


【本草故事】



太子參,又名孩兒參、童參。相傳春秋時期,鄭國國王的兒子,年僅5歲,天資聰慧,深得國王厚愛。但這位王子卻體質嬌弱,經常生病,宮中太醫屢治不效。國王張榜遍求補益之藥,並懸以重賞。一天,一位白髮老者揭榜獻藥,稱: “王子貴體稚嫩,難受峻補之藥,需漸進徐圖之。吾有一藥,服百日必能見效。” 三個月後,果見王子形體豐滿,病恙不染。國王大喜,晉封王子為太子。國王問眾人,老者所獻之藥何名,眾皆搖頭不知。近臣諫曰:藥有參類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參吧。於是,“太子參”的美名就此傳開。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乾燥塊根。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採挖,洗淨除去鬚根,置沸水略燙後曬乾或直接曬乾。


【功效主治】


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用於脾虛體倦,食慾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


【臨床應用】


太子參味甘微苦而性平,功似西洋參而力弱,氣陰不足之輕證、火不盛者多用,小兒常用。故《中國藥用植物誌》謂:“治小兒生虛汗為佳”。

① 脾胃虛弱,症見疲倦乏力,食慾減退者,可與黃芪、黨參等配伍,以增強補氣之功;兼胃陰不足,再加山藥、玉竹,補脾益胃陰;



② 氣陰兩傷,症見氣短、自汗、口渴者,宜與五味子、黃芪同用,以增其益氣生津之功;

③氣陰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可與五味、麥冬、酸棗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氣養陰安神;

④治小兒自汗者,可與浮小麥等配伍。

臨床上使用的兒科消導健脾類中成藥,如兒寶顆粒(膏)、小兒康顆粒、樂兒康糖漿等,都選用太子參作為君藥,利用其補氣生津、益氣健脾之功,補而不滯。

【食療藥膳】


太子參已被衛生部確定列入“可用於保健食品的中藥材名單”,大人小兒均可用於日常食用。


1、麥冬石斛滋潤湯(5~8人用量)


材料:
太子參20g、石斛15g、麥冬20g、陳皮一個、沙參20g。

肉類:

瘦肉/雞肉800g

功效:滋陰生津、潤肺止咳、補益脾肺、益氣生津

2、健脾開胃湯(5~8人用量)



材料:
谷芽20g、麥芽20g、淮山30g、南豆30g、太子參20g、無花果25g

肉類:瘦肉/排骨800g

功效: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益氣生津

3、健脾祛痰潤腸湯(5~8人用量)


材料:
太子參20g、南杏仁15g、川貝15g、無花果25g、海底椰30g

肉類:瘦肉/排骨800g

功效:去煩除燥、潤肺止咳、祛痰寧咳、滋陰補肺潤腸。






注: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此對圖片作者表示感謝!

以上由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林嵐 提供答案!

感謝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魏理,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華成坤


PSM藥盾公益


太子參屬於補氣藥的一種,《飲片新參》中說:“補脾肺元氣,止汗生津,定虛悸。”在文獻《中國藥用植物誌》中提到,治小兒出虛汗為佳。

本品氣微,味微甘。以條粗,色黃白,無須根者為佳,生用。



具有補氣養陰之功,本品既補脾,肺,心,三髒之陰,兼顧生津。其作用平和,較適宜小兒及熱病之後,氣陰兩虧,倦怠自汗,飲食減少,口乾少津而不受大補或溫補的患者。常作為病後體虛的調補藥。

脾氣胃陰不足,食少倦怠,口乾舌燥者,宜於山藥,石斛等益脾氣,養胃陰之品同用。氣虛肺燥,咳嗽氣短者,宜與南沙參,麥冬等補肺氣,養胃陰之品同用。心之氣陰兩虛,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者,宜與五味子,酸棗仁等養心安神,斂汗之品同用。

另外,清代的太子參實為人參幼小者,非石竹科的太子參。石竹科太子參別名孩兒參。

我是康復科李醫生,點擊右上角關注我,遠離亞健康,享受健康生活。


康復科李醫生


太子參,別名孩兒參、童參,來源於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採挖,洗淨,除去鬚根,置沸水中略燙後曬乾或直接曬乾。《陝西中草藥》記載:"太子參補氣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後體虛,肺虛咳嗽,脾虛腹瀉,小兒虛汗,心悸,口乾,不思飲食。"

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歸脾、肺經,體潤性和,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功效,主要用於脾虛體倦,食慾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等症。

臨床應用

1、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本品有益脾氣,養胃陰之效,但藥力較緩,為補氣藥中的一味清補之品。故常用治脾虛胃陰不足而又不受峻補者,常配山藥,石斛等藥同用,以益氣健脾,養胃生津。

2、用於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本品有益氣生津,潤燥之效。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貝母等,以益氣生津,潤肺止咳。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於西洋參。

用法用量:煎服,10-30g。

使用注意:邪實正不虛者慎用。

性能特點

太子參的特點是藥性十分平穩,既能益氣,又能養陰,補中兼清,適合慢性病人長期大量服用,尤其適合脾胃虛弱,虛不受補者;另外,氣陰不足而又血壓偏高之人使用太子參不用擔心血壓升高;青壯年患者服用太子參不用擔心引發上火;兒童服用太子參沒有引發早熟之嫌。因此,太子參堪稱難得的清補佳品。

藥理作用

太子參對機體具有適應原樣作用,即能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防禦能力。還可增強人體內的物質代謝。另外本品對淋巴細胞增殖有明顯刺激作用,並有一定抗缺氧,抗衰老作用。

選方

1、治自汗方(《陝西中草藥》):太子參三錢,浮小麥五錢,水煎服。

2、治病後氣血虧虛,神疲乏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有一定效果。

3.脾虛便溏,飲食減少:太子參12克,白朮、茯苓各9克,陳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較好療效。

4.神經衰弱(神經症)、失眠:太子參15克,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參考資料:《中藥學》,《中藥大辭典》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倫俊傑提供)

歡迎關注“逸仙藥師”,內有關於各種疾病合理用藥的文章!


逸仙藥師


太子參也稱孩兒參、雙批七、異葉假繁縷,對於孩兒參這個名稱應該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名稱還跟其功效有關呢!太子參對小兒虛汗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於這個療效和名稱古書典籍中均有記載。《中國藥用植物誌》謂其“治小兒虛汗為佳”,《飲片新參》稱其為“孩兒參”。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乾燥塊根,主產于山東、江蘇等地。中醫認為性平味甘、微苦,具有益氣生津的作用,相比於人參,能入脾經,可以補益脾氣,但其益氣生津作用較弱,適用於脾胃虛弱不受峻補者,如小孩,其體質不能像成人一樣使用人參進行大補,使用太子參是不錯的一個選擇,對於小孩的虛汗療效較好;太子參除了入脾經外,還能入肺經,具有補益肺氣的作用,又因其能潤肺燥且補中兼清,可用於燥熱傷肺、氣陰兩虛或熱病後期氣津兩傷等證。

總的來說,太子參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作用,常用於脾虛體倦、食慾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等證,小兒虛汗用之尤佳。

現代研究認為,太子參主要含太子參皂苷A、尖葉絲石竹皂苷D皂苷類成分;太子參環肽A〜H等環肽類成分;棕櫚酸、亞油酸等脂肪酸及酯類成分;β-谷甾醇、胡蘿蔔苷等甾醇及其苷類成分;磷脂酰膽鹼、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及磷脂酸等磷脂類成分以及太子參多糖PHP-A、PHP-B等多糖和多種氨基酸成分,具有改善脾虛模型證候、提高免疫、延緩衰老、保肺、降血糖等藥理活性,現代主要用於氣陰兩虛引起的食慾不振、乏力、多汗、心悸以及改善各種急慢性肝炎、慢性心衰等。

太子參的用量為9-30克,對於邪實而正氣不虛者應慎用之。


藥事健康


太子參始載於《本草從新》,由於它的根部比較細小,猶如稚嫩的孩童,因此他有孩兒參的說法,而稱為孩兒參,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太子參藥性平和,無人參之峻猛,無黃芪之升提。特別適合於小孩自汗,倦怠,消瘦,體衰。

總的來說太子參的補氣之功有四個典型特徵,一是益氣不升提,二是生津不助溼,三是扶正不戀邪,四是補氣不峻猛。經常用於病後體虛,乏力,食慾不振,肺虛喘咳口渴,尿多等病症,尤其對於氣虛,虛不受補的人群,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補的作用。不耐人參、黃芪等大補之品的人可以用太子參緩補。



那麼太子參,具體用於臨床的一些什麼病症呢?

一是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常配山藥。

二是用於氣陰兩虛,燥熱傷津,肺胃燥熱之症。配伍麥冬。

三是用於氣虛肺燥,咳嗽。常配伍麥冬,沙參。適用於肺癌氣陰兩虛或者肺結核病人。

四是用於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常配伍酸棗仁。



最後給大家介紹一個食療方,這個食療方比較適用於秋季,氣陰兩虛,肺燥咳嗽,或者有肺癌,肺結核等屬於氣陰兩虛,咳嗽症狀的患者。

太子參30克,麥冬15克,杏仁30克,雪梨四個,瘦肉500克,生薑三片。

將太子參,麥冬,杏仁洗淨,雪梨連皮洗淨,去芯,切為四塊。瘦肉切塊,洗淨,與生薑一起放進砂鍋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大火煮沸改小火,煲一個半小時,調入適當的食鹽即可。

每週兩到三次,分一到兩次吃完。

更多藥學知識,請關注作者。


藥師子漁


太子參,別名叫孩兒參 .童參。

太子參,是石竹科植物;是一味“補氣藥。”生用或蜜炙用;主產江蘇.山東.安徽等地。

【性味.歸經】甘.微苦,平。歸脾.肺經。

【功效】益氣生津,補肺健脾。

【適用】用於肺虛咳嗽,脾虛食少,津虧囗渴,心悸自汗,盜汗,食慾不振,精神疲乏。

太子參,常用於病後體虛,倦怠自汗.飲食堂減小.口乾少津,以及陰虛肺燥.咳嗽痰少等徵。太子參有近似人參的益氣生津.補益肺脾的作用,但力量較弱,是補氣藥中一味清補之品。常配伍其它補氣.生津藥增強療效。如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呆,可與黨參.玉竹.淮山合用;氣陰不足.自汗囗渴,可與五味孑.黃芪合用;陰虛肺燥,可與麥冬.沙參配用。

【用量】5一30克。

太孑參,含皂甙.果糖.澱粉等。

附:

清代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說: “太孑參即遼參之小者,非別種也。 ”趙學敏所指的太子參,是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小條者。但小條的人參在商品上從未用過太子參之名。正文所述的太子參原為江蘇民間草藥,後來在全國推廣使用。 1966年“破四舊”期間,曾改稱“童參”。


大林147181751


太子參的功效: 益氣健脾。主治小兒病後虛弱、倦怠乏力、納少口乾、消瘦等病症。

【臨床應用】

2) 治療小兒發熱後體虛,不思進食。

3) 治療成人病後體虛、納少、乏力、心悸、口乾。

【保健與食療】

1. 太子參的食用與食療

太子參淡淡的甘味,淡淡的好聞的清香,淡淡的顏色。

食療可製作藥膳、菜餚、湯餚、火鍋、藥酒、飲料、糕餅、糖果等。甜、酸均可相配。

2. 藥膳

太子參單味可製作各種藥膳菜餚,如雞、鴨、魚、肉等特色菜餚。也可與沙參、麥門冬、枸杞子、地骨皮、藿香、白豆蔻等相配,製成複方普通菜餚。用以強身。

3. 保健品

太子參可製作藥酒、飲料,可利用其甜味,還可加入少量冰糖、蜂蜜等甜味劑,尤其是製作兒童飲料,用以兒童強身,防治疾病。


中醫藥養生匯


太子參一名孩兒參,是石竹科植物太子參的根。味甘苦,性平,具有補氣益脾、生津之作用。可治療脾胃氣虛,肺氣不足,氣短,喘咳,自汗,津傷口渴等。 附註:經常服用也有很好的補氣效果。小兒體虛多汗,可用孩兒參燒紅棗湯服。對大出血後陰血不足、發高熱後津液耗損或演員、教師因演唱、講課而傷氣耗津,以致口乾咽燥少津,則可取孩兒參、沙參、玄參、麥冬、生地等煎湯代茶。一年四季經常服用均可,其滋潤咽喉、益氣生津效果較好。



dai春華


太子參,味甘苦性微寒。功能益氣養陰,潤肺生津。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或者胃陰不足所致的,納谷不香,倦怠乏力。也可用於氣陰兩虛出現的燥咳少痰。喘促氣短。熱病後期氣陰兩傷的內熱口渴。氣虛自汗者。太子參有抗衰老作用。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則有鎮靜催眠的效果,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增強造血功能。身高失血,動物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量。刺激淋巴細胞增殖。能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