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3月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

對比第六版,都進行了哪些修正呢?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提示警惕境外輸入病例


新版指南在前言部分,增加提示警惕境外輸入病例的信息。


“通過採取一系列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措施,我國境內疫情上升的勢頭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大多數省份疫情緩解,但境外的發病人數則呈上升態勢。”


“隨著對疾病臨床表現、病理認識的深入和診療經驗的積累,為進一步加強對該病的早診早治,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最大可能避免醫院感染,同時也要注意境外輸入性病例導致的傳播和擴散。”


傳播途徑:新增糞便及尿傳播途徑提示


傳播途徑除了“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中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外,


增加了“由於在糞便及尿中可分離到新型冠狀病毒,應注意糞便及尿對環境汙染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新增病理改變:以肺臟和免疫系統為主

在第七版指南中,根據臨床研究進展,在“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特點”之間增加“病理改變”。


其中,“以肺臟和免疫系統損害為主;其他臟器因基礎病不同而不同,多為繼發性損害。”


首先提到了肺臟改變,“呈不同程度的實變”。這和劉良教授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達“這個肺已經不是肺了,它是一個實變了,(肺)裡面被別的東西取代了”呼應。


同時,診療方案對於脾臟、心臟、肝臟、腎臟其他重要的臟器,以及淋巴和造血系統組織的病理改變也均列出。這讓臨床上搶救多器官重症危重症有了病理學的對照。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臨床表現:新增兒童及孕婦臨床表現特徵


孕產婦臨床過程與同齡患者接近;部分兒童及新生兒病例症狀可不典型,表現為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或僅表現為精神弱、呼吸急促。


診斷調整:血清抗體陽性亦可確診


確診病例在原有核酸檢測和測序基礎上增加“血清學檢測”作為依據。即如果疑似病例的血清學檢查新冠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冠病毒特異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者恢復期比急性期4倍以上升高便可確診為新冠肺炎。


之所以有這樣的增加,是因為在實驗室檢查中發現,血清學檢查新冠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多在發病3-5天后開始出現陽性,IgG抗體滴度在恢復期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加。


臨床分型調整:增加了兒童重型標準


最新版指南仍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重型按照“成人”和“兒童”分別定義,成人的重型標準沒有變化,增加兒童重型標準。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預警指標:增加“重型、危重型臨床預警指標”


第七版指南中臨床預警指標:按成人和兒童分別增加“重型、危重型臨床預警指標”。


2月2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談到,臨床上通過對這些臨床預警指標的監測能夠提早進行干預的治療,從而大大地降低輕症向重症的轉化,重症向危重症的轉化,大大提高治癒率。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疑似病例排除標準提高


新版指南中,除沿用連續兩次核酸檢測陰性(至少間隔為 24 小時)標準外,新增“且發病 7 天后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抗體 IgM 和 IgG 仍為陰性”,方可排除疑似病例診斷。



與第六版相比,新版方案治療措施部分也有變化。


針對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療,新版方案首次提出免疫治療。方案提到,對於雙肺廣泛病變者及重型患者,且實驗室檢測IL-6水平升高者,可試用託珠單抗治療。


新版方案還提示,兒童重型、危重型病例可酌情考慮給予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患有重型或危重型新冠肺炎的孕婦應積極終止妊娠,剖腹產為首選。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10. “解除隔離標準”改為“出院標準”


新版指南中,出院標準增加“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連續兩次陰性,採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改為“至少間隔24小時”。


出院後注意事項。鑑於有少數出院患者出現核酸檢測複檢陽性的問題,為加強對出院患者的健康管理和隔離,將“應繼續進行14天自我健康狀況監測”改為“應繼續進行14天的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同時要求佩戴口罩,有條件的居住在通風良好的單人房間,減少與家人的近距離密切接觸,分餐飲食,做好手衛生,避免外出活動。

-END-

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評論、收藏、轉發、點贊。獲取更多鄭州本地資訊消息和辦事指南,敬請關注【鄭州本地寶】頭條號!

最新!第七版診療方案發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