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至善唯物論:如何看待中西醫之爭

之前讀過《從高維度看》系列文章的朋友們應該都瞭解了文中提到的非物質本原的觀點,認為一切物質存在都是現象,其本原是非物質存在,非物質存在決定了物質存在,兩者統一於客觀存在。從《道德經》的角度簡單來講就是,無中生有。

今天首提“至善唯物論”,就是希望能從更高的角度去認識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上述非物質存在決定物質存在的觀點,是至善唯物論的基本觀點。

首先,我想說明一下何謂“至善唯物論“。至善唯物論和辨證唯物論一樣,都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但是,至善唯物論是對辨證唯物論的改造和升級,是在唯物辨證和歷史辨證的基礎上加入了至善的要素,使我們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變得更加科學、合理、合情。

至善唯物論認為,雖然非物質本原無狀無名,但它卻存在至善的根本性質。善極而動,動極生有,故萬物皆有善根。那麼,何又為“至善“呢?究其根本,“至善”就是平衡同一性與差異性之間矛盾的過程。

至善的認識基礎是“互利共生”,解決方法是“求同存異“,互利共生和求同存異是至善唯物論的基本規律。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互利共生的,不存在只吸收能量而不釋放能量的事物,也不存在只釋放能量而不吸收能量的事物。互利共生是我們

認識世界的規律。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有共性與個性,不存在只有共性沒有個性的事物,也不存在只有個性沒有共性的事物。求同存異是我們解決問題的規律

至善唯物論,仍屬於唯物主義觀點,其內仍包含唯物辨證與歷史辨證的要素。與辨證唯物論不同的是,它站在了非物質本原的高度來看待物質世界的問題。也就是《道德經》中說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至善唯物論告訴我們,要從互利共生的角度分析問題,用求同存異的方法解決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運用至善唯物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呢?

舉個例子,民間夙有關於中西醫存廢的爭論。有人認為西醫講求科學,而中醫卻無法用科學來解釋;有人認為中醫治根西醫治表,中醫是從整體上調整人體的機能,而西醫則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人認為中西醫之爭是醫療方式之爭,有人認為中西醫之爭其實是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之爭。可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至善唯物論:如何看待中西醫之爭

首先,我們先站到本原的角度去看中西醫的存在。至善唯物論告訴我們,萬物皆有善根。中醫和西醫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們的存在都是為了治病救人、救死扶傷。佛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其善大矣!

然後,我們再從中西醫本身來分析一下兩者之間的關係。中醫作為我國的國粹有著上千年的發展歷史,從《黃帝內經》、《難經》到《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醫向來都是從宏觀角度入手來研究人體運行規律,所以中醫的理論是整體的、全面的。西醫作為現代醫學的產物其歷史也就近代幾百年,從生物學、有機化學到生物統計學、醫藥物理學,西醫從微觀的角度解析人體,將科學的手段用到了極致,所以西醫的理論是部分的、科學的。現代醫學是傳統醫學的發展,所以中醫離不開西醫的科學診斷手段。傳統醫學又是現代醫學的根基,所以西醫也應學習中醫辨證施治的理念。兩者本就同根同源,何來存廢之爭?

至善唯物論告訴我們萬物都是互利共生的,中醫和西醫亦是如此。打針吃藥,不看廣告看療效。單獨採取中醫或西醫的方法,療效都達不到最好。西藥在抗菌消炎的同時,會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中藥在調養人體的同時,也會間接助長病菌的滋生。中西醫各有利弊,兩者結合才是最佳的選擇。

至善唯物論告訴我們,要用求同存異的方法處理問題。中醫和西醫需要相互借鑑,需要在某些方面達成共識;同時,兩者也需要分立,需要保持各自的特色優勢。中醫離開西醫或是西醫離開中醫,兩者最終都會誤入歧途。國家對中西醫的支持也不可厚此薄彼,應一視同仁。

人吃五穀雜糧,孰能無病?中醫和西醫並存於世,實乃人類之萬幸!我們應讚歎於人類的智慧,感恩於醫生的懸壺濟世,而不是陷入到無休止的“中西醫之爭“中。中西醫本就和諧共存,那些宣揚廢除其一者居心何在?“中西醫之爭”是陷人類於不仁、陷生命於不義,是徹頭徹尾的“陰謀論”!

不知道以上分析是否能讓大家滿意,大家是否感覺心胸豁然開朗了呢?大家是否學會用至善唯物論看待其他問題了呢?請朋友們多多指教。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