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秦國蒙恬的蒙家軍有多厲害?

XM小菜


蒙氏在秦國三代為將,為秦國統一中國、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下面,我就來簡單說說蒙氏三代對秦國的傑出貢獻。

第一代名將:蒙驁

蒙驁是蒙氏家族第一代名將,他本是齊國人,後來到了秦國,一直當到秦國上卿。

蒙驁是秦國後期最重要的將領之一。公元前247年,蒙驁對趙國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入侵,令趙國損失慘重,丟失三十七座城池,包括榆次、狼孟等重要據點。之後,蒙驁揮師進攻魏國,連克高都、汲城。魏國大恐,當時寓居於趙國的信陵君毅然返回魏國,領導抗擊秦國的鬥爭。在信陵君的努力下,五國合縱,聯手對付秦國。信陵君率這支五國聯軍在河外與秦軍大戰,大敗秦軍,秦國將領蒙驁落荒而逃。信陵君乘勝追擊,一直把秦軍趕到函谷關。

這一戰的失利,對蒙驁來說是一次恥辱,但他沒有消沉,知恥而後勇。不久後,由於信陵君受到魏安釐王的猜忌而被罷免,蒙驁捲土重來,取魏國二城,算是贏回點面子。

信陵君去世後不久,魏安釐王也去世。蒙驁乘機大舉發兵攻魏,魏軍大敗,丟失了酸棗、燕、虛、桃人等二十餘城。

第二代名將:蒙武

蒙武是蒙驁之子。

蒙武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戰的重要將領,他以副帥的身份,跟隨李信出征楚國。當時李信對楚國頗為輕信,自以為二十萬大軍就可以滅掉楚國。

李信、蒙武以二十萬眾進攻楚國,一路橫衝直撞,連戰連勝。楚國畢竟很多年沒有打過大戰了,作戰經驗不如秦軍豐富,軍隊上下患有“恐秦症”,一觸即潰,可謂不堪一擊。秦軍兵分兩路,李信進攻平輿,蒙武進攻寢丘,兩路大軍都大獲全勝。

然而,隨著戰事的發展,秦軍的戰線越拉越長,補給線越來越長,李信開始有力不從心之感。他決定放棄繼續東進,從新郢都撤兵,撤向城父與蒙武會合。李信的算盤,打算充分休整後,再發動對楚國殘餘力量的掃蕩。

然而,楚國抓住此難得的機會,奮起反擊。楚軍在項燕的率領下,一路跟蹤追擊,窮追三天三夜。秦軍被拖垮了,遭到迎頭痛擊,李信與蒙武的兩處營壘全部被楚軍攻入,秦軍七名都尉被殺,士卒死傷無數。李信、蒙武戰敗後,只能灰頭土臉地撤回秦國去了。

不過,蒙武並沒有受到秦始皇的太多指責。不久後,他又追隨老將王翦,第二次征討楚國。這次伐楚之戰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楚國被秦國所滅。

第三代名將:蒙恬

蒙恬是蒙氏家族第三代名將,他的主要功績是北伐匈奴。

秦國統一中國後,北方尚有一股比較強大的勢力,便是匈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發兵三十萬,攻打匈奴。

蒙恬不愧為將門之子,他率秦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一口氣把匈奴人趕出河南地。次年,蒙恬又奪取河套以北的陰山地區,設四十四縣,置九原郡,在黃河沿岸修築城池要塞。之後,蒙恬又渡過黃河,攻取高闕、陽山、北假等地。

蒙恬北伐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力量。為了奪回河南地,匈奴頭曼單于多次反撲,均被蒙恬打敗,無奈之下,他只得遷往荒涼的北地。“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是秦帝國強大的寫照。

打敗匈奴後,蒙恬主持萬里長城的修築。秦時的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匈奴南下,此長是在戰國時代秦、燕、趙三國長城的基礎上,綴連擴建而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蜿蜒萬里。

蒙恬駐守北疆十餘年,威震匈奴。由於功勞赫赫,秦始皇對蒙氏家族尊寵有加,蒙恬的弟弟蒙毅也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兄弟兩人風光無限,蒙恬統兵於外,蒙毅則在朝中為皇帝出謀劃策,兩人位高權重,其他人誰也不敢與蒙氏兄弟爭風頭。


君山話史


在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秦國一共出現了三大軍事貴族。

第一個就是王家,代表人物是王翦、王賁,王翦和兒子王賁都是秦滅六國主要戰將,孫子王離在秦二世率秦軍與項羽戰,結果戰敗被俘。

第二個大家族是著名的隴西李氏將門,代表人物是李信,可惜在滅楚戰爭中慘遭失敗,家族一蹶不振,直到漢朝時期,他的後人李廣的出現才再一次的光耀門楣。

第三個當屬蒙家, 蒙氏在秦國三代為將,為秦國統一中國、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

蒙家最開始的發跡人叫做蒙驁,蒙家軍是由蒙驁一手建立的,公元前247年,蒙驁帶領蒙家軍對趙國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入侵,令趙國損失慘重,丟失三十七座城池,包括榆次、狼孟等重要據點。


之後,蒙家軍又繼續進攻魏國,連克高都、汲城等地。令魏國大恐,當時寓居於趙國的信陵君毅然返回魏國,在信陵君的努力下,迫於蒙家軍的驍勇善戰,五國合縱,聯手對付秦國。

信陵君率這支五國聯軍在河外與秦軍大戰,大敗秦軍,五國聯軍乘勝追擊,一直把秦軍趕到函谷關,不久後,信陵君受到魏安釐王的猜忌而被罷免,蒙驁捲土重來,取魏國二城,算是贏回點面子。

真正將蒙家軍推上巔峰的人是蒙恬,蒙恬揚名天下的時候,王翦家族正在低調生活,李信家族一蹶不振,放眼天下,誰能跟蒙家相比擬。


蒙家軍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支擁有豐富經驗的虎狼之師、令敵人聞風喪膽,後收復黃河以南土地,修築長城一萬餘里,風風雨雨、烈日寒霜,駐守上郡十餘年,蒙恬率領的蒙家軍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


次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在這次的交戰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蒙家軍僅此一戰,就使得匈奴幾十年都不敢進犯漢地。

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蒙家軍的高度讚美。

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為加強河套地區的防線,在河套黃河以北,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後來中原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中原腹地,這不能不說與和蒙家軍那次交戰有著莫大的關係.

相傳,後來的秦始皇陵墓由蒙氏一族帶領的蒙家軍在為其守護,說當時項羽攻進咸陽,燒掉阿房宮,還想要毀掉秦始皇的皇陵,當他的軍隊剛到秦始皇陵時,突然裡面就衝出來一支由三千人的軍隊,帶頭的叫做蒙常山,霎時間狂風大作,項羽身邊的謀士范增害怕秦始皇陵已經被鬼神一樣的蒙家軍守護著,他們不可戰勝,所向無敵。遂建議項羽撤軍!

原來六國統一後,秦始皇下令讓讓當時最驍勇,精銳的蒙家軍來守候自己的陵墓,試想如果當時項羽沒有聽取范增的意見的話,不撤兵的話,後果真的是很難想象。


秀盛君



大秦帝國的長城兵團不能稱為蒙家軍。

明朝的戚家軍是由戚繼光徵兵、組建、訓練的。戚家軍的各項軍事制度。皆是由戚繼光制定。所以說這支軍隊被稱為戚家軍。

而大秦帝國的長城兵團原本職責並非守衛長城。自蒙恬擊敗匈奴,取河南地後。這支秦軍的主要職業就是守衛長城,防備匈奴。此後便被稱為長城兵團。

長城兵團與其他秦軍一樣,各項軍事制度有商鞅創立。並非蒙恬建立,更非蒙恬徵兵、籌建。

僅僅是蒙恬曾經擔任過這支軍隊的總指揮而已。

長城兵團雖然大敗匈奴,攫取河南之地。卻在後來的鉅鹿之戰中,與項羽的5萬楚軍死磕。20萬長城兵團全局覆沒。


楊朱學派


當在軍閥割據,亂世紛紛中,各割據勢力自成方圓,內治外角,單就國與國之間的爭鋒,已不能僅憑民心向背來定勝敗,更多的還是要靠強大的軍事實力來說話了。

戰國末期,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豐厚的戰爭資源是其先決條件,英勇善戰的秦軍則是勝利之本。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在國富民強的基礎上,加強了對軍隊的訓練管理。一是加強軍隊編制管理。從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看,秦國當時對步兵、騎兵、車兵、水兵等兵種都有嚴格編制,教戰進退都有嚴格的一套管理訓練方法。二是搞好武器裝備的更新配備。從秦墓出土的青銅劍看,秦軍用的青銅劍加長了,比一般的青銅劍長了近三十公分。一般的青銅劍加長容易折斷,而秦劍掌握了在鍛造時適量加錫技術,能製出長九十公分以上的長劍而不折。這就讓秦軍逼近敵人時發揮長劍優勢刺向對方。在秦墓出土中,還發現了一種叫弩的遠射兵器。這種被叫秦弩的兵器,用一隻手就可上弦,方便快捷,射程遠,可射出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以內。在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北方匈奴騎兵作戰時,極大克服自身不足,箭如雨蝗,對匈奴騎兵是有很大殺傷力的。此外秦人還改進了箭頭,都是統一標準的三稜箭頭,穿透能力強。三是實行軍功賞罰制。據記載秦人尚首功,就是以士兵斬殺敵人頭顱多少記功。憑軍功,奴隸可變平民,平民可免賦稅升官職,一般的貴族官僚,沒有軍功也是很難升職封侯的。秦人在攻擊敵人時,都是腰間掛著敵人頭顱衝鋒的。當然對臨陣逃脫、打敗仗的兵士,懲罰也是很重的。四是秦兵都是大兵團作戰。有盾牌兵,有長戢兵,有弓弩兵,有騎兵,有車兵,在戰場上都是前後左右有嚴格秩序的,該什麼兵種攻擊都有一定順序。五是久經戰爭鍛鍊。戰國時期,各國相互混戰,相互兼併,無一日不打,無一日不戰,戰爭成了家常便飯,秦軍正是在這種情勢下,久經戰陣,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戰鬥力自然很強。六是名將輩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接連不斷的戰爭,鍛煉出很多有名的戰將,很好的吸納人才制度也為秦國招徠了不少軍事人才。比較有名的有魏冉、白起、王翦、蒙恬等等。強大的軍隊,再在這些名將的帶領下,自然是如虎添翼,百戰百勝了。

正是因為秦國有了這些強大的軍隊,才在戰國中所向無敵,一統六國。後來北方匈奴作亂,入侵大秦邊境,秦始皇就派名將蒙恬帶秦軍精銳三十萬,去北方防禦匈奴。可想這些百戰的秦軍,在名將蒙恬的指揮下,以己之長,對敵之短,蒙恬又深暗匈奴戰法,匈奴自然要大敗虧輸了。據記載,蒙恬率秦軍北擊匈奴七百里,匈奴此戰後不敢南下牧馬,可見匈奴之懼。雖說決定整個戰爭勝利的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但在關鍵戰役,關鍵時刻,新式武器也是很致命的。美國的兩顆原子彈,讓頑固的日本軍國主義不得不宣佈無條件投降,結束二戰。秦軍的先進軍事裝備加強勁的戰鬥力,在名將的正確指揮下,讓驕悍的匈奴人也吃盡了苦頭,以後很長時間再不敢窺擾秦朝邊疆。只可惜秦朝出了個趙高,太子扶蘇自殺,逼迫蒙恬喝藥自盡,威武強大的秦軍從此潰散,秦朝也在急風暴雨般的農民大起義中二世而亡了。這真是成業艱辛敗業快啊!!


sunjin72976689


秦國的蒙氏一族最早是來自東方的齊國。蒙氏到秦國的第一代家主蒙驁來到秦國以後,最先侍奉的是秦昭襄王,後來蒙驁生子蒙武,蒙武生子蒙恬蒙毅,一家三代將門,功勳卓著,戰功赫赫。

蒙驁

蒙驁是蒙恬的祖父,他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襄王,莊襄王在位的時候開始在秦國的軍屆展露頭角。我們來看看蒙驁的戰績:莊襄王元年,攻韓,取成皋和滎陽兩座城池,設置了三川郡;

莊襄王二年,蒙驁攻趙,取城37座;

始皇三年,蒙驁攻韓,取城13座;

始皇五年,蒙驁攻魏,取城20座,並且設置了東郡;

蒙驁的戰鬥力是毋庸置疑的,蒙驁的一生中為秦國的東出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看到蒙驁的戰績中,全部是針對三晉的,因此可以說,在蒙氏一族中,蒙驁是為秦國開疆拓土的功臣。


蒙武

蒙恬的父親!

始皇23年,蒙武為秦軍裨將,協助王翦滅楚,殺楚將項燕;

始皇24年,蒙武在此攻楚,俘虜楚王。

蒙武在史記中可見的戰功中都是針對楚國的,而且是滅國之戰。


蒙恬

蒙恬最早在秦國擔任文件和獄訟檔案的工作,應該是屬於類似文書的工作。

始皇26年,蒙恬開始在軍屆展露頭角,率軍攻打齊國,並且大敗齊軍。因軍功被封為內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開始率軍向北開拓土地,匈奴聞之膽寒。

在秦國的政壇中,蒙氏兄弟一個主外,一個主內。秦國上下沒有人再比他們兄弟更加尊榮的了。

蒙恬死前說過這樣一段話,讓人十分回味,他說:我祖先到我這一輩,給秦國積累了無數的功績,現在我率領三十萬大軍,即使我現在被你囚禁,我手下的勢力也足夠發動叛亂。但是我仍然堅守節義,一是不敢侮辱了祖宗的教誨,二世不敢忘記先王對蒙氏的恩寵!

孟子說,雖千萬人吾往矣!說的不就是蒙恬這樣的人麼?


蛋哥侃歷史


正兒八經的蒙恬,就是正兒八經的秦將,也沒你們說的那麼神,什麼長生不老,手刃百萬匈奴啥的,那都是民間謠傳。

真實的蒙恬,就是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收復河南,征戰漠南的大將軍,後來幫秦皇監工長城,臨洮到遼東的長城是他主持修建的,這不假,但最後可是修失敗了,非得把蒙恬拔高到前無古人的地步,關鍵歷史上也沒多少史料真正全方位的去稱頌他,最基本的一條,蒙恬當初北擊匈奴,如果全是勝仗,不用我說,歷史教科書裡肯定也全是蒙恬的事蹟,但真正擊潰匈奴的,也就是後來的衛青和霍去病。

衛青七戰七勝,打的匈奴二十年翻不了身。

蒙恬有過?

我印象裡的蒙恬,主要就是幫著秦皇修了長城,擊退塞外匈奴,建造邊關要塞,完成了一個秦朝武將該做的事兒而已。

如果不是當年的《神話》那部電影,可能知道蒙恬的人也沒幾個,後來很多網絡電影都是以蒙恬為原型,是,我承認蒙恬是秦朝大將,他弟弟蒙毅也是秦朝著名將領,但你既然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評價,最起碼還要看他做出什麼功績,但你看就算蒙恬這種收復河南的千古一將,最後的命運又是啥?

終究是逃脫不了權力的擺佈。

趙高假借秦皇的名義,跟李斯一起聯手害死蒙恬,而且還是連他弟弟一起都毒死了,

這完全就是中國歷史上權爭的悲劇啊,可不是什麼正面事件。

很多人都知道蒙恬最後監督修長城,其實並未修完,如果不是秦朝窮兵黷武的極端政策,拉著七十萬奴隸修長城,蒙恬估計連任務的三分之一都完不成,換個朝代早暴動了。

最後即使完成了三分之二,但總得來說修長城的任務還是失敗。

還有我一看見誰說蒙恬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力量就煩,你到底說出來究竟是削弱了多少啊?別跟風行嗎?

是削弱了匈奴的國力,還是幹跨了幾十萬軍隊,讓匈奴連喘口氣兒的機會都沒有啊?

既然削弱了,那秦朝就十四年的國祚(前221—前207),怎麼到了漢朝,還是得反擊匈奴啊大哥?不應該是匈奴被削弱了,再無力量捲土重來麼?

如果真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勢力,為啥衛青霍去病還得長驅漠北啊大哥?

某場戰爭將敵軍擊敗,並不等於削弱好吧?

一味鼓吹歷史人物,到底給你們帶來啥好處啊?

政治正確?

可是害得後邊多少人,一提起中國的古代武將就偉光正,就覺得引以為傲,可是這種引以為傲本身就是脆弱的,這得讓多少年輕人膨脹起虛假的愛國主義情懷啊?你連客觀數據都擺不出來,就別提什麼哪個武將削弱了匈奴。

蒙恬的確有功,這我承認,但那是對於當時的秦朝來說,他的功勞很大,可真正造福後世的功德,幾乎沒有。

是,他最早開發了西北,最早進入了青海地區,但這真的能說明什麼問題麼?

私以為,站在後世的角度看待歷史人物,千萬別吹,列出史料中記載的詳細數據去對比,你就會知道,很多自媒體文章裡說的大人物,僅僅是安於本分,也就是做好了他該做的,至於那些傳的神乎其神的壯舉,大部分都是來自民間,老百姓口口相傳,傳著傳著就都信了。

當然我並非否定歷史人物的功績,只是看到有人過分無腦吹某個歷史人物,非得把蒙恬這種一代武將拔高到比漢武帝還牛逼的地位,就打心眼兒裡覺得不舒服,說句難聽的,有的武將,的確很厲害,像衛青,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大獲全勝,但蒙恬,真的沒有那麼神勇,或者說,真的沒那麼神乎其神,別再拿電視劇裡那一套去吹一個武將了,畢竟真要討論蒙恬有多厲害,那先滅楚後滅魏,後來奪遼東,滅燕滅趙的王賁,豈不是中國歷史上最牛逼的將軍了?

何況他還封了個通武侯,跟在秦皇身邊參加東巡,這樣的功績,應該才是真正的可怕吧?滅六國統一中原,所有重要的戰役他幾乎全佔。

算下來戰功,最少也幾十座城池吧。。。

最後再多問一句,如果蒙恬真像有的人說的那麼厲害,大破匈奴幾十萬軍隊,搞得匈奴十幾年不敢南下,那還修長城幹什麼?

不早就跟唐太宗一樣,領著兵馬出去乾脆直搗黃龍了?


錢品聚


賈誼《過秦論》:“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桑弘羊:“匈奴勢慴,不敢南面而望十餘年”

賈誼和桑弘羊所指的便是蒙恬手下的秦軍取得的功績,匈奴被打退七百餘里,不敢南進半步。

蒙恬的祖籍是齊國人,在蒙恬的爺爺名將蒙驁這一輩從齊國來到了秦國,可以說是名將世家,無論是蒙恬的爺爺蒙驁、還是父親蒙武和哥哥蒙毅,都是秦國舉足輕重的人物。蒙恬正是出在這樣的一個軍事世家,自幼便胸懷大志、熟讀兵書戰策。

公元前221年,蒙恬在秦滅六國最後一戰滅齊戰役中破齊有功,被封為內吏之職。雖然六國已滅,但是秦始皇的開疆拓土的決心卻絲毫未變,他將目標又指向了南北兩大勁敵,即南方的百越之地和北方的匈奴。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先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劍指百越之地;隨後,又在公元前214年,派駐守北境的蒙恬為大將,領三十萬大軍,直擊匈奴河套之地。

與南征之戰開局順利,但隨後陷入拉踞戰不同的是,北征的蒙恬軍卻相對順利得多,蒙恬一舉收復被匈奴佔領多年的河南之地,從榆中至陰山,共設置三十四個縣。隨後又北渡黃河,佔據了陽山。為了鞏固勝利果實,蒙恬下令將原來燕國、趙國和秦國的長城連為了一體,形成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阻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之路。

只可惜,秦國如此強大的軍隊,卻最後倒在了此起彼伏的起義軍的手下。陳勝、吳廣起義後,南征軍壓根就沒有回援,而蒙恬的軍隊卻早已不再是蒙恬的軍隊。因為秦始皇剛死,公子胡亥便聯合趙高、李斯給尚在蒙恬營中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蒙恬去了一書“偽詔”,命扶蘇與蒙恬自殺,久讀儒術的扶蘇早已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洗腦”,即便有蒙恬的規勸,見到父親的命令還是自盡了,蒙恬也只好束手就擒,最後吞藥而死。

而蒙恬的軍隊被交到了王翦的孫子王離的手上,雖然同為名將之後,王離卻遠不如蒙恬,領二十萬“蒙家軍”與章邯手下的二十萬刑徒組成的軍隊,在鉅鹿之戰中,敗給了“背水一戰”的五萬項(羽)家軍。最後,隨同章邯投降的二十餘萬秦軍降卒被項羽下令坑殺於新安城南。

如果蒙恬泉下有知,看見自己曾經的部隊落得個如此下場,會不會後悔當年沒有強駕著扶蘇,率領三十萬大軍,衝進咸陽城,殺了胡亥、趙高和李斯?


水一白聊歷史


首先,秦國沒有蒙家軍,其次,蒙恬也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歷害。

秦朝沒有所謂的蒙家軍,只有秦軍,整個秦朝的軍隊處於皇帝的絕對控制之下,秦朝的軍事行政事務由太尉統一管轄,但實際調動軍隊的權力只在皇帝一人手中。



秦朝設有上將軍和前、後、左、右諸將軍,除了駐守在外的將軍需要常年帶兵外,其它將軍只有在戰爭發生時,由皇帝賜於虎符,才能調動軍隊,軍隊屬於皇帝一個人,不屬於任何將軍,將軍帶兵出戰都是臨時配兵,將不識兵、兵不識將是常態。

秦朝既沒有漢朝時期的部曲和私兵,也沒有魏晉時期的家族武裝,秦朝時期的所有軍隊統一稱為秦軍,如果有人敢稱蒙家軍,那麼一定會以謀反罪被誅滅三族。



蒙恬本不是秦人,祖籍是齊國,現山東省蒙陰縣,在蒙恬的祖父蒙驁從齊國投靠當時的秦王秦昭襄王之後,蒙氏一族開始為秦效勞,蒙恬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再加上蒙恬、蒙毅兄弟三代仕秦,對秦忠心耿耿,為秦統一天下立下不少功勞。

蒙恬出生武將世家,蒙氏一族祖孫三代都是武將,蒙恬也自幼耳聞目睹,但蒙家在戰功方面遠遠不及王翦、王賁父子。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王翦、王賁父子是絕對的主力,東方六國的滅亡,除了韓國外,其它基本上都是王翦、王賁父子領兵滅亡的,他們是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最大的軍功人物。

而蒙氏一族除去效忠秦昭襄王的蒙驁外,蒙武曾作為王翦的副將參與滅亡楚國,而蒙恬作為王賁的副將曾參與滅亡齊國,除此之外,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蒙恬參與對匈奴的戰爭了。蒙氏一族的功勞遠遠無法與王氏一族的功勞相比。



雖然蒙恬無法與王翦、王賁父子相比,但是蒙恬好歹比王離強,作為駐守北疆的主帥,王離是蒙恬的副將,這與滅亡東方六國之戰中蒙氏都是王氏的副將相比,正好反過來。

蒙恬一生最大戰績就是與匈奴爭奪河套地區的戰爭,蒙恬率軍三十萬,大破匈奴於河套,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並繼續向北進軍,將匈奴趕到漠北之地,數十年間 ,匈奴不敢南下。



蒙恬出擊匈奴時期,匈奴當時是頭曼單于當政期間,這個頭曼單于就是匈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冒頓單于的父親,匈奴在冒頓單于手上開始強大,但是在頭曼單于當政期間,匈奴東有東胡,西有月氏,連匈奴內部都還沒有統一起來。

而在秦統一天下的前幾十年間,趙國的大將李牧駐守代地雁門郡抵禦匈奴期間,曾用計謀打敗匈奴十多萬大軍,使得匈奴十多年不敢南下越境,不僅如此,就連匈奴的近鄰東胡也被李牧擊敗,並收降了林胡,李牧在北地名聲大振,有李牧在,匈奴十多年不敢南下。



換句話說,蒙恬時期的匈奴不是最強大的時候,正處於國力恢復期,而蒙恬時期的秦軍,卻是天下最強大的軍隊,剛剛統一天下沒有幾年,戰鬥力強悍,國力強盛,只要沒什麼特殊情況 ,蒙恬閉著眼睛都能擊敗匈奴,倒不是因為蒙恬特別強,而是當時秦國國力遠強於匈奴,就是硬碰硬,秦也完敗匈奴。

當然,蒙恬也是有能力的,至少參與破齊和北擊匈奴,秦始皇去世後,蒙恬也被逼自殺。



蒙恬死後,防守北疆的主帥是蒙恬的副將王離,從王離帶兵參與打擊農民起義的戰爭來看,毫無勝績,相反敗績倒是一大堆,王離先是在成武敗給劉邦,又在鉅鹿被項羽團滅,不知道是主將王離的水平太差 ,還是王離帶的不是駐守長城的秦軍?

如果王離帶的是駐守長城的秦軍,那麼這些秦軍的戰鬥力可見一般,被農民起義軍打得找不到北,要知道秦朝的武器、鎧甲、軍用裝備物資都是全國管制的,搞不好農民起義軍連像樣的兵器都不多,就是這樣,秦軍也還是被農民軍吊打,你說秦軍能有多歷害呢?



也許不是秦軍戰鬥力的問題,而是主帥的水平問題了,又或者是秦朝的氣數已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蒙家軍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到秦朝滅亡的一支野戰軍,最出名的戰役就是協助王翦父子統一六國和北擊匈奴之戰!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因為北方匈奴進犯邊疆,秦始皇派遣蒙恬領軍三十萬北擊匈奴,一戰而天下定,後來蒙恬死後,秦國的主力軍隊還是蒙家軍,如果不是項羽破釜沉舟,其他起義軍隊很可能成不了事,即使劉邦重用韓信因為蒙家軍的存在,也不可能三年時間就滅掉秦國!


歷史如明鏡


蒙恬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軍事將領,他在文化方面對我國的傳統也有深遠的影響。據說毛筆就是蒙恬的功勞,毛筆作為古代一種重要的書寫工具,就是蒙恬和他的夫人共同發明、推廣使用的,所以,後入稱他倆是”毛筆祖先“、”毛筆娘娘“。而蒙恬也被稱為是開發寧夏的第一人。

秦朝戰將如雲,蒙恬則是其中閃亮的將星。其實,2000多年以前的蒙恬距離我們實在太過遙遠,我們非但不可能有這位大將的真實照片,甚至也得不到一幅他的肖像畫,即使在史書之中,也沒有太多關於他的具體描述。但將軍的豐功偉績和忠肝義膽卻被人們深深記在了心裡,不僅成為世代名將效仿的楷模,更是千古愛國志士的永遠豐碑。

輝煌戰史 名門之後:

蒙恬的祖先是齊國人。他的祖父蒙驁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蒙驁作為秦國將領,伐韓,取成皋、滎陽,建立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二年,蒙驁又一氣攻取了37座城池。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蒙驁攻韓,奪取了13城。秦始皇五年,他又率軍攻打魏,取得了20城,建立東郡。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蒙驁去世。

蒙驁的兒子叫蒙武,他也就是蒙恬的父親。蒙恬曾學獄法為獄官,並負責掌管有關文件和獄訟檔案。蒙恬還有一個弟弟叫蒙毅,後來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成為了秦朝的重臣。兄弟二人一武一文,可謂好不了得。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秦王派將軍李信率兵20萬攻打楚國,以蒙武為副將。李信攻平輿(今河南平輿縣北),蒙武攻寢丘(今安徽臨泉縣),大敗楚軍。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縣)後,引兵向西與蒙武會師於城父邑(今河南寶豐縣東),被楚軍打敗。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蒙武以裨將隨王翦領兵攻楚國,大敗楚軍,追至蘄南(今湖北蘄春西北),殺楚將項燕,得勝而歸。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蒙武復出率兵攻打楚國,俘楚王負芻,平定楚地。二十五年(公元前222),蒙武率兵南征百越(今浙、閩、粵一帶),越君投降,秦遂在此置會稽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市)。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業中,蒙恬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為秦國攻城略地,出生入死;為秦國疆土的開拓,為始皇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秦始皇對蒙氏家族非常信任器重。

大敗齊軍 虎視匈奴:

到了蒙恬這一代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秦始皇外出時,蒙恬的弟弟蒙毅陪同與始皇共乘一車,在朝時又侍從始皇的左右。蒙恬兄弟二人,一個負責對外軍事,一個謀劃國內政事,有忠信為國的美名。秦國的其他將相都不能與他兄弟二人爭寵。 蒙恬畫像

由此可見,蒙氏家族世代為將,戰功顯赫,到了蒙恬這一代更達到了事業的頂峰。公元前221年,蒙恬由於出身將門做了秦國的將軍,於是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秦始皇授給他內史的官職。其實,蒙恬在統一六國的戰鬥中雖然並沒有立下赫赫戰功,但卻積累了足夠的戰爭經驗,他的才華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

說到蒙恬和匈奴的關係,好像就是上天註定的勢不兩立。蒙恬生活的年代,邊境經常受到逐漸強大起來的匈奴的掠奪,秦政權受到威脅。而且,在秦尚未統一六國前,匈奴就常掠奪內地人民的牲畜、財產,與其相鄰的燕、趙、秦等國更是深受其害。尤為嚴重的是,在秦征伐六國的最後階段,匈奴乘機佔領了河套地區,即所謂的“河南地”。

這給心懷忠君愛國抱負的蒙恬以很大的施展空間。在隨後的河套戰場上,這位中華第一勇士讓匈奴嚐盡屢戰屢敗的滋味。

降兵河套,血戰匈奴:

戰國末年,烽煙四起,秦國以一國之力,橫掃中原六國,建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帝國。在中原混戰的同時,中國的北方一直活躍著一個善於騎射兇悍無比的民族——匈奴,他們利用中原戰亂之機,不斷騷擾北方各國。在秦統一中原的同時,他們乘機跨過黃河,佔領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脅著秦都咸陽的安全。成為整個帝國最後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時,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將北擊匈奴,這就是名將蒙恬。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今陝西榆林市境內),為加強河套地區的防線,在河套黃河以北(今內蒙古烏拉山一帶),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進過這次戰鬥,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蒙恬勇敢作戰、出奇制勝、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讚他是“中華第一勇士”。

獨步沙場 破不敗神話: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鉅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 電視劇《神話》中的蒙恬(丁子峻飾)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裡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並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裡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裡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於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並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徵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紮下大營後,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

蒙恬並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讚。後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係。

人箭合一 一戰定乾坤

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

從純軍事的角度來分析這場戰役,我們相信那一定是與漢朝反擊匈奴不同的一種戰法。因為秦朝並沒有漢朝那樣多的戰馬,騎兵的數量遠遠少於漢朝。這就註定了秦國的攻擊還是以步騎和戰車相結合的戰法為主的。《史記》中曾記載:秦以戰車開路,箭矢如蝗,步騎大軍隨後掩殺,匈奴大潰。可見這是一種以重裝戰車為主的戰法。

秦在戰役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當時是中原人所特有的武器,匈奴人是沒有弩的。因為弩事實上是代表著當時軍事氣數的高峰,秦的重裝戰車體型高大,上載各式弩箭,發射起來密集如雨,電影《英雄》已清楚的再現了這一過程。其效果就如今天的坦克,單一兵種的匈奴又怎能不大潰。

漢朝反擊匈奴打了20年,通過傾國之力的漠北會戰才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而秦國只經此一戰,就將匈奴重創。當然兩者也不可同等而論,秦時的匈奴控制區域只有漢朝時三分之一大,實力也比伊稚邪時代弱小得多。

另一個取勝匈奴的重要原因就是蒙恬的個人軍事指揮才能。從蒙恬個人角度來說,他出生在將門,從小就受到了忠君愛國思想的濃厚薰陶。再加上他祖父、父親都是秦國將軍,為國效忠和帶兵打仗是家常便飯。因此,他在思想上就已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安危緊緊的綁在了一起。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戰,這樣的精神和力量是可想而知的。

此外,他在駐守邊防的時候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並專門針對匈奴研究出了對付他們的戰術方法。這些都為他一戰定乾坤,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這裡還要表述這期間發生的一段插曲,正是這段插曲使趙高集團更堅定了要謀害蒙恬將軍的決心。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其政治統治,施行嚴酷的暴政。一場天下讀書人的災難席捲中華大地。秦始皇大舉焚書坑儒,他的長子扶蘇竭力阻止,秦始皇非但不聽,反而把他貶到邊關,讓他監督蒙恬守衛邊疆。

從此,扶蘇和蒙恬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扶蘇初到邊關,甚為苦悶,蒙恬勸告他說,既來之則安之,守邊也很重要。扶蘇感到蒙恬待他誠懇熱心,便安下心來協助蒙恬訓練軍隊。兩人甚是投機,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這為蒙恬的含冤而死埋下了伏筆。

勇士壯哉,感天動地:

有人說一個歷史的瞬間,也許就能改變整個歷史發展的軌跡。那麼一個古代名將的死會改變什麼呢?蒙恬作為秦帝國著名的戰將,在他的有生之年,不僅在戰場上幫助帝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徹底打敗了不斷騷擾中原的匈奴,而且在他的主持下,修建了現今我們眼中的萬里長城,開闢了當時規模空前的秦直道。

這樣一個功勳卓越、才華出眾的戰將,卻沒有想到,在他的背後一直隱藏著一個與他對立的集團,在秦始皇病死後,蒙恬在他們的陰謀策劃下無辜慘死。這個集團篡奪了秦帝國的政權,也改寫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

唐朝皇帝唐太宗,於貞觀某日對臣僚說:“朕欲上比堯舜,不使冤案現於本朝。各位不妨說說,古代哪一將相死得最冤?”當時在場的有丞相房玄齡、諫議大夫魏徵等人,或答“白起”(戰國時秦將);或說“伍子胥”(春秋時吳將)。聽罷臣僚們的議論,太宗搖搖頭說:“朕觀最冤的是蒙恬。”

以險制塞 精修秦道:

在蒙恬打敗匈奴,拒敵千里之後,他帶兵繼續堅守邊陲。蒙恬又根據“用險制塞”以城牆來制騎兵的戰術,調動幾十萬軍隊和百姓築長城,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防護城牆連接起來,並重新加以整修和加固。

建起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達五千多公里的萬里長城,用來保衛北方農業區域,免遭遊牧匈奴騎兵的侵襲。蒙恬在修築萬里長城的壯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這延綿萬餘里的長城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瑰寶。

同時,蒙恬沿黃河河套一帶設置了44個縣,統屬九原郡。還建立了一套治理邊防的行政機構。又於公元前211年,發遣三萬多名罪犯到兆河、榆中一帶墾殖,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後備力量。這些措施對於邊防的加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外,蒙恬又派人馬,從秦國都城咸陽到九原,修築了寬闊的直道,克服了九原交通閉塞的困境。這不但加強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更重要的是對於調動軍隊,運送糧草器械物資等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風風雨雨、烈日寒霜,蒙恬將軍駐守九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

小人篡權 千古嘆惋:

蒙恬不僅打仗能夠顯示出他英勇威武的大將氣概和不一般的戰略、戰術指揮才能,而且在治理邊塞和鞏固國防等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可英雄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各色的小人,致使很多英雄經常不是戰死在沙場,而是飲恨不能善終。蒙恬的死可以說是帶著悲壯、無奈與嘆惋。

蒙恬的弟弟,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蒙毅,他深受秦始皇寵信,位至上卿(高級執政官)。蒙毅法治嚴明,從不偏護權貴,滿朝文武,無人敢與爭鋒。某日,內侍趙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卻被秦始皇給赦免了。從此時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趙高的心病。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趙政遊會稽途中患病,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想立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太子。因早先趙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執法,引起趙高對蒙氏的怨恨,因此,黑手就首先伸向了蒙氏。

秦始皇死後,趙高擔心扶蘇繼位,蒙恬得到重用,對自己不利,就扣住遺詔不發,與胡亥密謀篡奪帝位。他又威逼利誘,迫使李斯和他們合謀,假造遺詔。“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內心疑慮,請求復訴。

使者把蒙恬交給了官吏,派李斯等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執意要消滅蒙氏。便散佈在立太子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囚禁並殺死了蒙毅,又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說 綏德蒙恬墓:“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30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

使者說:“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長嘆道:“我怎麼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餘里,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於是吞藥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