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南師:我勸青年人凡事慢慢來



南師:我勸青年人凡事慢慢來

01 如果一味把孩子當“天才”培養,最後會把他弄到岔路上

“其進銳者,其退速。”進步得太快,退下來一定也很快。就教育而言,有些父母,如果自己的子女聰明過度,不能再把他當作聰明去培養,不能使他做超越年齡的進步;寧可培養他的厚重,讓他在知識上的進步慢一點,向下紮根基深厚一點,培養健壯的身體。否則的話,把他當“天才”去教育,到最後會把孩子弄到岔路上,這就是進步得太快,退步得更快。

做事業如此,做學問如此,做工夫談修養也是如此,不要求急進,太快了不是好事。急進容易落於僥倖,僥倖得來的,就不能長遠保存,一定要工夫到了才行。凡事要慢慢來,這就要記住孟子這兩句名言“其進銳者,其退速”。

現代青年,往往犯了“喜歡快速成就”的毛病,結果基礎不穩固。就像寫毛筆書法,只求快意,草書不像草書,簡直是鬼畫桃符,他自己卻說是創新的書法。假如古代有草聖之譽的米南宮(米芾)見到,恐怕也要跪下來投降了。(《孟子與盡心篇》東方出版社)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一個人太懂得有所作為,反而會失敗。為什麼呢?孟子也講過“揠苗助長”的故事,說宋國有一個人種田,種下以後,天天去看,感覺不到禾苗在長,心裡很急,乾脆幫忙把禾苗拔高一點。被他這樣一拔,結果稻子都死掉了,這是說有所作為反而失敗的道理。

必須要慢慢地等待,成功不是偶然的,有時要分秒必爭,有時則是分秒不可爭。必爭者是我們人自己分秒都要努力;不可爭者,因為時光是有隧道的,要分秒都到了才可以。不要早晨起來就希望天黑,這是不可能的,太陽的躔度是一點一滴慢慢來的。

我經常以自己的經驗以及年輕時的感受,替青年們著想,所以勸青年人凡事慢慢來,大概要等十年以後再看如何。當我二十歲左右的時候,有人告訴我:你這樣子大概三十歲或許會有成功的希望。聽了這話很灰心,好洩氣,以為還要十年的時間,哪能等那麼久!誰知道一回頭,現在都已過了幾十年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只有自己去體會,急是急不來的。

孟子也說過:“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時空兩個因素是無法忽略的,儘管急切,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如果忽略時間與空間的因素,非要立刻做到某種程度不可,結果只有“失之”了。這是因為有為而失敗,不是“為無為”,所以是“執者失之”。(《老子他說(初續合集)》東方出版社)

儒、釋、道三大家歸納起來,儒家標榜“存心養性”,佛家主張“明心見性”,道家提倡“修心煉性”,都是“心”啊、“性”啊,在“心”、“性”兩個字上面換來換去,雖然表達方法不同,實際上目的是一個,都是養心的工夫。

總之,要怎麼樣去修?只有“養”,這是急不來的事,急進不行,用功太多也不行,會成為揠苗助長的結果。無論儒家、佛家、道家,入世、出世,心性之學也好,氣脈之學也好,都是如此。

即使是個人的學問、事業,也是如此,都需要慢慢地培養,那是急不來的。(《孟子與公孫丑》東方出版社)

02 一般人做學問都是揠苗助長,求速效,那就完了!

孟子講養氣的一段,做修養工夫的人要特別注意。孟子這一段話講得非常好。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假定我們只走儒家路線,只跟孔孟學,不塗上後世的宗教色彩,也不加上神秘的氣氛,那麼此心要如何修養呢?此心要“必有事焉”。怎麼個“必有事焉”?我們想要心靜下來、氣定下來,就是把這一件事始終掛在心上,不要忘了這件事。

可是“必有事焉”還要注意不要去扶正,“勿正”,不要自己去從旁加工。有些人打坐時,一坐下去心裡就想,我打坐了,不要吵!就好像一支豎立的杆子,本來是正的,這一“不要吵”的念頭一加力,反而歪了。可是,你也不能說完全不理它,如果不理它,就倒下去了。

所以孟子的第三個要領是“心勿忘”。一邊“勿正”,一邊又要“勿忘”

,就好比佛家《心經》上的兩句話“不增”、“不減”。第四個要領則是“勿助長也”,因為你的心志已經在靜、在定、在養氣、在養心了,已經有事,不需要另外更加一事。如果另外再想辦法去幫助它,反而有害。

天下做修養工夫的人,不這樣“揠苗助長”的,沒有幾個人;也可以說,人人都在那裡揠苗助長。

相反的,有人聽了養氣是這樣養法,以為根本不要做工夫了。不做工夫,就和那些認為修養工夫無益而棄置不理的那種人有一樣的後果。

以種田為例,就好比是插了秧以後不去芟除旁邊的雜草。而芟除雜草就像佛家做工夫一樣,只能有正念,不能讓別的煩惱妄念長起來。(《孟子與公孫丑》東方出版社)

“然其妙訣”,“訣”就是口訣,道家叫訣,佛家叫做密法,秘密的法門。外道所謂旁門八百,左道三千,各種方法多得很,不過是偏向的,都是要傳口訣的。所以老師傳你口訣,一般六耳不同傳,師父告訴徒弟是在耳朵邊上講的,那麼神秘,還要賭咒發誓。

現在你們不要外求了,本經統統告訴你,怎麼用功修道,妙訣“全在不勤不怠,勿助勿忘,有浮游之象”。

“勿助勿忘”是孟子的話,“不勤不怠”是道家加上的,如果加上佛家的話,就是“不增不減”,三家共同的道理。所以孟子講修養、養生最徹底,一般人修道都是揠苗助長,求速效,那就完了!

這個東西不能求,所以要“不勤不怠”,不要過分地用功。如果不吃飯,不睡覺,我要修道了,那是自尋煩惱。所以只要優哉遊哉,勿助勿忘,當然也不能優遊過度。

所以他說用功的要點是“不勤不怠”,“怠”就是懈怠,不要偷懶,也不要過分勤快;“勿助勿忘”,中庸之道,也不要幫助,也不要丟掉;“有浮游之象”,這個“浮游”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學,莊子叫“逍遙”,佛學叫“自在”。(《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文章轉載自——“南懷瑾先生書友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