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海上丝绸之路- 信仰和政权的西洋路

相比西域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并没有那么高的国名度。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海上丝绸之路却是奠定明朝后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从开始讲起,那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


这一条线路的名称也是在1913年由法国学者率先提出的。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不得不感叹下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


而其鼎盛时期就是开始与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


海上丝绸之路- 信仰和政权的西洋路


说起郑和七下西洋的原因那也要说下明朝的这一段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这位起义打出天下的皇帝是这样形容自己的: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


可是其实靠起义上位的这位皇帝非常没有安全感,为了朱家天下稳固,所以设立了藩王制度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与重地或边疆,以座位镇固边防,翼卫王室。


藩王制度就等于给每个朱家子孙在当地做一个土皇帝。


不但封地还可以拥有兵权。就是为了及时发现当地的起义和边疆的攻击


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有谁比自己人更能信任呢。


当然他也设立了很多对藩王的限制,比如藩王不能见面,不能一起来京,但这并不妨碍藩王独立发展。


于是在朱元璋死后,藩王制度的问题轮番出现在了明朝的历史上。


海上丝绸之路- 信仰和政权的西洋路

朱棣像


首先朱元璋册立了孙子朱允文即位。那他最有能耐的藩王四儿子朱棣就不乐意了。


论资排辈也没轮到朱允文,更和况论能力论威望朱棣确实更胜一筹。


而且朱允文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是要削藩。


深受朱元璋影响又被武将培养长大的朱棣开始寻思要怎么应对了。


但是中国历史上造反的皇帝大多没有好下场,做如此大逆不道的事还会失去民心,怎么才能名正言顺的造反呢。


这中间不得不提一个影响了朱棣一生的人-道衍和尚。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僧侣左右了王朝的发展,一个是元朝的刘秉忠,另一位就是道衍和尚姚广孝。

海上丝绸之路- 信仰和政权的西洋路

姚广孝图,这个老头厉害的狠,他的故事能单独说一集


姚广孝祖上行医,到他的那代却十四岁就出家为僧,精通三教。


本来是朱元璋邀请进皇宫理佛念经的,没想到遇见到朱棣后一见如故,更直言你就是未来的九五至尊啊。


到如今历史学家都不知道姚广孝此人作为的意义。


在之后的造反过程中他还多次精密谋划,救朱棣与危难之中。


但是即使在朱棣上位成功后他仍然过着僧侣的清平生活。


被加持了天命使然光环的朱棣于是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开始了造反之路。


在看朱允文这边,削藩杀叔,也怕自己落下个不忠不孝的名号,于是下令打仗可以但是不要伤害朱棣。


就这样优柔寡断的朱允文坐拥50万大兵,却最终输给了殊死一搏的只有10万大兵的朱棣。

成就了历史上很有名的靖难之役。


海上丝绸之路- 信仰和政权的西洋路


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暗)绝(喜)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


可是最让他担忧的事情是攻占皇宫,搜寻许久之后,居然没有找到侄子朱允文的尸体。


本来造反的就名不正言不顺,不见到尸首始终心是心腹大患,难免夜长梦多。


这也是历史学家们认为朱棣消耗四分之一国立命郑和七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找寻朱允文的下落


当然咯同时对外扩张笼络周边国家,宣告天子即位,无非也是要民心所向。


此刻郑和出场了,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成为朱棣的心腹。


但是其实他是个太监,父亲还是个伊斯兰教,后来却成为了全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海上丝绸之路- 信仰和政权的西洋路


从1405年开始,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之大是十分惊人的。南京宝船厂建造的大船称为宝船,相当于大型舰队中的旗舰,是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


这些宝船有自己的船号,例如清远,惠康,长宁,安济等,总共多达63个船号,而且每个船号又有两艘,用一、二两个序号来区别。


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就是151.18米,宽61.6米。船高达四层,可容纳乘员上千人。


船上有9桅可以悬挂12张帆,铁锚就有几千斤重。如此巨大的舰船,在世界木船制造的历史上已经是登峰造极的水平,在当时简直就是航空母舰一般。


郑和统领下西洋船队的人数也是叹为观止,史料有记载的几次,人数都在两万七千以上。

海上丝绸之路- 信仰和政权的西洋路


航海中还运用了称为牵星术的天文定位方法以及罗盘和计程、测深的器材。


郑和前三次都是到达印度的古里,因为古里是当时东西方最重要的商业贸易港口。


第四次到达了西亚和东非地区,航线长达15000海里。


以后又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可以说以达大西洋,其航线横连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比被西方人士奉若神明的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早了近百年。


海上丝绸之路- 信仰和政权的西洋路

当时非洲进贡的长劲鹿被认为是麒麟


但是世后,朱高炽即位,对外进行战略收缩。朝中许多大臣以各种理由开始向皇帝进谏,要求停止远洋活动。


停止下西洋标志着明朝在海路上的战略退却。随着明朝在南海地区军事存在的消失,直接导致海外各国来朝日渐减少。


直到1431年,明宣宗朱瞻基为了保住面子,再次派遣已经60岁的郑和率领船队两万七千五百多人从南京龙江关启航。


第七次下西洋,这次航行,到达如今的索马里,再往西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


1433年4月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


海上丝绸之路- 信仰和政权的西洋路

郑和笔记


29年间,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活动范围东起东经110度,西至东经40度,南起南纬10度,北抵北纬27度。

航程十万余里,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的壮举。


航海活动增加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贸易往来和联系,平定了流寇,彰显了国威,传播了中华文明,影响深远。


有意思的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途中,抄送过佛经,沿途设立过佛碑,朝拜过斋月,祭奠过妈祖。于是对于郑和的信仰历史学家始终捉摸不透。


其实下西洋是朱棣的命令,郑和不过是个执行者。


南洋、西洋诸国人种多样,语言各异,宗教文化纷繁复杂。


郑和试图建立中华帝国在西洋各国中“普遍性君主”的地位,主动积极的参与该地区主要宗教的活动,以图在各种文化中发挥作用。


因此才会留下了他参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活动的记载。这是他用三种文字,祭祀三种主要宗教神明的原因。


足见我们这位雄才伟略的皇帝的能力和野心。


可是在朱棣死后明朝逐渐落败,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都曾经想重下西洋,无奈有心无力,只好作罢。


最为可惜的是为了阻止更多的航海行程,明宪宗成化年间,被兵部郎中刘大夏将存放在兵部的郑和下西洋收集的所有资料图汇档案全部烧毁,以致这一珍贵史料失传。


海上丝绸之路- 信仰和政权的西洋路


越发严苛的禁海令,不但断绝了大明成为世界级帝国的机会,更让曾经航海技术远远领先的中国,没有赶上大航海时代的好机会。


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比欧洲所有伟大的航海家都要早。郑和去世半个世纪以后,1486年欧洲人才发现好望角,并从红海南下到达马达加斯加岛对岸。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航好望角,第二年到达印度南部的古里。


如果历史能够重来一次,也许,现在通行世界的或许就不再是西方文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