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全民热议“私域流量”,我研究了多家公司后才知道怎么落地……


全民热议“私域流量”,我研究了多家公司后才知道怎么落地……


1

过去10年,宏观经济大变革


讲私域流量之前,我先讲下宏观经济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大趋势,过去10年确实发生了大的变化。

第一块是全球巨头的发展,到2019年基本上进来的企业,要不就是被卖掉,要不就被退出,比如像零售行业:欧尚先是卖给了大润发,后来大润发自己业绩也不乐观,又卖给了阿里。

第二块是大品牌企业的发展。过去几年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娃哈哈,2013年的营收规模达到历史最高峰783亿,那时,宗庆后号称在三五年之内做到两三千亿的规模,但后来一直没有达成,直到去年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下滑。

这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力量,除了央行发行很多钞票后,还有外资力量的助推。资本的进入,让很多新兴企业有了疯狂补贴,这种形式彻底将整个零售行业的效率模式打翻,小的企业基本玩不起来,这种现状下,零售行业就很惨。

第三块是互联网公司的变化:2010年以前,百度大概是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2014年市值达到850亿美元,然而,当前市值仅有410亿美元,是腾讯、阿里的十分之一。


其次是飞信,2010年底飞信活跃用户1.83亿,排在QQ之后位居第二,但到现在调整为面向企业市场。包括人人网、当当网、慧聪网,这些企业也经历了同样的变化。可以看出,每次互联网技术或模式的变革一定会颠覆一批头部企业,从巅峰到衰败只需3-5年时间。

十年以来,随着经济支柱产业的下滑,企业营销预算不断收缩,主要线上媒体的增速大幅放缓;品牌广告投放愈加碎片化,而且留存难,转化差;企业各项流量成本上涨,运营指标下滑。

未来,品牌营销、用户增长变得越来越难。


全民热议“私域流量”,我研究了多家公司后才知道怎么落地……


2

私域流量2.0红利来临


今天在任何一个赛道,如做游戏、内容、金融、教育,消费电商等,不管是垂类还是综合类,想要再打造出一个巨头品牌,非常难了,因为任何一个赛道都有一个牛逼的企业,不管在用户运营还是产品链路、变现模式上都很牛,行业进入门槛高,几乎没有太大的机会。

但可以看到一个机会,移动互联网正在从1.0向2.0的迭代,移动互联网1.0时代,企业享受了人口红利、技术红利、地推红利。2.0时代的红利趋势,开始向圈层化能力、裂变分析能力、用户留存能力的红利转变。

未来,企业基本的获客逻辑是:在存量市场拼的是差异化,增量市场拼的是谁先找到低成本的触达用户的方式,成本越低越好。

拼多多为什么能够跑起来?微信在2015-2018年期间,还有很大一部分用户还不会使用信用卡等购物,这批用户恰恰就是那些小镇的大爷大婶,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他们不会玩淘宝,因为淘宝玩法太复杂。所以,拼多多很简单的是省钱,瞬间洗刷了这批人群。

3

ALL in 巨头,与超级生态共成长


私域流量这两年很多人在提,大家很感兴趣。

什么是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就是品牌或个人自主拥有的、可以自由控制、免费的、多次利用的流量,比如个人微信号、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等,具有可连接、可识别、可触达、可运营才是真正的私域。


如果没有数字化、没有被链接,没法进行有温度的运营不能定义为私域。


私域流量的价值远不止于更低成本,而是实现自由、实时控制以及反复触达的效果。

从微信来看,微信私域工具的触达率至少能达到80%,是微信公众号的15-30倍,且可实现高效互动。品牌商家建立一个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用户池,是先决条件;其中,运营工具、内容、整套人肉运营方案是成功的关键。

目前,帮助商家部署私域流量也是微信官方的重大战略计划。当微信私域群越来越大时,它需要建立一个聚合站,这也是腾讯未来要构建的商户服务和toB服务的基础。


比如其正在推的企业微信、钉钉等私域工具,今年,微信正在强力扶持生态下的电商、toB服务和内容平台。与微盟联合启动“腾盟计划”;与有赞推出“烽火2.0计划”等。


微信正在为品牌提供一系列的私域流量工具和第三方服务,但最终依赖商家的运营能力。我认为未来微信或实现一个“超级APP”,这个APP将是一个融合社交、资讯、网购、娱乐、o2o、金融、企业服务的超级生态。


全民热议“私域流量”,我研究了多家公司后才知道怎么落地……


4

品牌私域部署:快速迭代,自成体系

未来,每个品牌的私域部署都是一个定制化的用户产品,只能靠快速迭代,自成体系。


首先,品牌团队所有人需具备用户运营的闭环思维,即从拉新/裂变、到促活/留存、最后变现的能力。


先要想好怎么把用户拉进来,拉进来后如何让他在私域池内天天玩、天天看,比如拼多多的“天天果园”、支付宝的“蚂蚁种树”等,然后引导购买变现。

其次,建立自己的一个用户价值评估体系,让用户标签产生价值,而非低价值流量。


简单讲,你手上有100万用户,能不能用10个、20个标签给用户分层。衡量APP用户价值的指标,日活、月活这些只是表面的东西,还要衡量其停留时长,是否能够长期留存下来;主动可触达程度,是否比较容易触达?是否可以添加标签?是否能在场景化中有应用价值等。

这也是我们公司最近两年不断思考的问题,销售那么多智能硬件,有的大件有的小件,有些带屏不带屏,如何真正的形成流量入口?其次,如何通过硬件直接与用户产生交互。


我们内部推的概念叫做“自组网”的方式,客户买的任何一个产品,到家后自动找寻网络并连接,只要输入密码即可,非常简单。在IOT场景下,我认为未来的IOT家庭场景交互应该是一个互通感知的网状结构,每一个智能设备都可以控制其他所有设备,不同设备之间是互相感知的形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