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假如劉備一直聽諸葛亮的話,蜀國會不會統一天下?

創造者放映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根據天下局勢向劉備,闡述了接下來如何統一天下興復漢室的道路。

這段分析也就是後世所傳的《隆中對》。

然而計劃永遠也趕不上變化,劉備意氣用事對東吳出兵,雖然諸葛亮極力阻攔,但是劉備壓根聽不進去。


結果在夷陵遭遇打敗,不僅損兵折將,還丟失了大片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盤,讓原本就不算穩固的蜀漢政權,雪上加霜。

而蜀漢也因此被困在南方,無法自拔,跟別提統一天下,打亂了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計劃。

如果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計劃走,蜀漢會統一嗎?

這種可能性非常大的,因為諸葛亮《隆中對》中的想法,已經完成了兩項,佔據了益州和荊州,雖然荊州現在丟了,但是沒有多大的關係。

後來劉備死後,諸葛亮對內進行改革,聯合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對外和孫權交好。

而劉備如果在世,聽諸葛亮的話也會這樣做,而劉備做起來比諸葛亮要容易很多,因為劉備素以宅心仁厚素稱,曹操的5000精兵就是這麼被劉備搞走的。


所以對於少數民族還是服劉備的。

天下變化的時候,也就是曹魏被司馬家族謀篡的時候,劉備借到東吳荊州,兩路出兵北伐曹魏,而曹魏剛換新主,政局不穩,內憂外患,在蜀軍的強攻下,必然會亡國。

曹魏被滅之後,就剩下東吳一家,東吳在實力上比蜀軍弱一些,加上如今蜀軍又拿下了魏國,實力倍增,消滅東吳只是時間上的關係了。

所以如果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話我,統一天下的事機會還是有極大可能的。


歷史黔


我說句實話,其實諸葛亮剛開始是不願出山的,前兩次沒見劉備就可以看出來,第三次因為劉備是冒著大雪,不顧自己身份去見他,這可能感動了諸葛亮,於是見他,劉備說出自己的志向以後,想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真的沒考慮嗎,他確實考慮了,他其實是知道劉備是無法統一天下的,因為此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孫權又很穩定,想統一天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可以說是逆天而行,可是諸葛亮為什麼同意了呢?說實話,被劉備感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陽,他的才能就無法施展,後人也就不會銘記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還有,雖然他知道無法統一,但是他還是決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還是存有一絲希望的,當然,確實從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戰之前所有方針都是按隆中對走的,劉備節節勝利,穩固西川,所以看起來劉備統一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從中也看出來諸葛亮的才能,可是,荊州丟失,火燒連營七百里之後,蜀漢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此時諸葛亮完全明白蜀漢統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舊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應了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他顧不了那麼多了。最終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諸葛亮病逝總會流淚,他為了蜀漢真是盡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難違,一切無法挽回!





聊123影視


蜀國能否統一的天下這個問題的前提是劉備能否一直貫徹諸葛亮隆中對的方針政策。

首先我們看一下隆中對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概括起來就是三點:

1.佔有荊、益

2.結好孫權

3.天下有變。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判斷一個戰略好不好,後續的歷史發展是唯一的檢驗標準。

劉備在新野起家三顧茅廬得隆中對,前期基本貫徹了隆中對的戰略方針,11年間完成了孫劉聯軍大破曹操,佔有荊州主要部分,基本實現三分天下的割據狀態。可以說隆中對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回報率非常高的策略。

然而後續的歷史發展告訴我們這一戰略最終沒能實現。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劉備為何不能成功的。

三分天下後,我們對局勢進行判斷就發現,隆中對裡的第一條,荊州劉備並非全部佔有,而且孫劉聯盟也並非鐵板一塊,實則各懷心事,這也為以後關羽被呂蒙背刺偷襲成功埋下伏筆。在前兩條戰略並非完全達標的情況下,第三個條件天下有變觸發了:北方有烏桓騷擾,內部起義不斷。可以說這是蜀國難得的一個好機會,關羽也確實抓住機會大破曹軍。然而後方空虛,呂蒙抓住機會得荊州,關羽被殺,至此孫劉反目成仇隆中對基本告破。

通過隆中對在前期的效果,和中期局勢分析和中期劉備集團的執行來看。隆中對依然在大勢上沒有問題,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劉備集團在局勢有變判斷上,做出的決策是冒進的。沒有對孫權集團做出應有的提防,或者說負責提防的人所託非人,是導致隆中對失敗的直接原因。因而劉備失敗的原因就在抓住了主要矛盾:天下有變,但是沒有統籌好必要矛盾:脆弱的孫劉聯盟。

最後我們做出的結論就是:劉備一直聽諸葛亮的話,是可能成功的,但是,因為歷史也告訴我們結局,所以這個成功的概率可能不大,對於劉備來說一步錯可能就是步步錯。


bushinia


蜀漢統一天下只能是個美好願景,六個字來形容丞相“知天命,逆天行”。

拿大家所認同皇叔犯的較大過失來講。

關羽死後,劉備親征東吳,被陸遜大敗。

亮:“陛下初登寶位,若欲北討漢賊,以伸大義於天下,方可親統六師;若只欲伐吳,命一上將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

諸葛亮關於進諫劉備東征的諫言只有說過這個,諸葛亮並不是一定反對東征的,只是不支持劉備親征,這段話的意思說的很清楚,陛下您現在是漢帝,要親征只能親征漢賊(這裡指的曹操),至於東吳,派遣一名上將去即可,哪裡需要您親自去呢?

當時的情況:關羽的死訊剛剛傳到蜀中,上下一片譁然。大部分人還沉浸在關羽水淹七軍的喜報當中,誰又能想到轉瞬之間,關羽竟死於非命。

劉備不可能在結義兄弟關羽被孫權殺了以後還過去講和的。

1.張飛不答應(大哥你不去報仇,我就自己去)

2.孫權不答應(三國志裡面明確記載:“欲圖進蜀”)

3.入川的荊州人士不答應(從此和劉備離心離德,部分荊州人士叛降)

4.劉備自己不答應(烈帝是做不出這種寒心的選擇,因為他是漢昭烈帝!仁德之師 重情重義)

關羽死後東征孫吳是必然的!

再說到東征統帥,是指足夠份量的東征統帥,劉備自己算一個,張飛算一個,馬超算一個,魏延算一個。

出征前夕張飛被部下殺害(原定先鋒出徵)。

馬超和魏延防禦北方曹操 (防止曹軍趁虛而入)

至於為什麼沒有帶上趙雲?趙雲是提出了反對意見的,而且說的也比較直接,但是後來還是安排了趙雲做為接應。

趙雲諫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先主曰:“孫權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雲曰:“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先主答曰:“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遂不聽趙雲之諫,下令起兵伐吳。

那麼為什麼沒有帶上諸葛亮呢?

1.諸葛亮沒被劉備當做前線謀士,是當作丞相來用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2.諸葛亮自己也沒把自己當做前線謀士。

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往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3.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為了奮鬥半生的基業。進可攻,退可守。

諸葛亮留鎮後方,治理民政,供應軍需。劉備出征不帶諸葛亮,卻將蜀漢政權的大後方全權交付,這就是對諸葛亮能力和忠誠的無上信任。(當時拿下益州也沒多久,平定內部矛盾,肅清反對派,需要有威望的人坐鎮。)

劉備就算聽了諸葛亮的,沒有親征,最好的結果大概率不會病死永安,白帝城託孤。換成現有的其他將領東征,張飛(不打先鋒)馬超,魏延,雖然個個武藝超群,但是遇到了滿肚子壞水的東吳都督陸伯言,哪個能討到好果子吃?也是隻能浪費國力,繼續惡化蜀吳兩國的關係。

東征大敗之後,諸葛亮僅僅數年,又重組了一支十萬人的軍隊。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

丞相一己之力中興漢室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本就是逆天而行,蜀漢想要統一天下實在太難。


孫仲謀l


這個倒不是聽不聽話的問題,統一天下這種事情一要看自己情況,二要看對手情況。這個情況要包括軍事、經濟情況,人才情況,最高決策者能力,地理位置等很多方面。我們現在可以一一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先來弄清楚題主所說的聽不聽話的問題,題主所指應該就是發生於221年7月的夷陵—猇亭之戰。

在諸葛亮出山時所提的《隆中對》中為劉備設立的總方針是: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總結來說就是佔領荊州、益州,東結孫權,北拒曹操。然後好好進行內部發展,積蓄實力,靜待天時。這是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做的大政方針,走的是穩步慢行的路子。蜀中四周天險,易守難攻。外人不容易進來同時也意味著裡面的人不容易出去,北部是秦嶺山脈,行軍、運輸都很困難,荊州可以說是蜀漢向外發展的第一優先路徑。所以荊州絕對不能丟,丟了荊州基本就等於是被從踢出了競爭天下的序列。

就是因為荊州重要,所才派了劉備集團中的二號人物關羽親自坐鎮。但是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想到關羽竟然把荊州給丟了,而這個損失對於劉備一方几乎是不能承受之痛。如果要圖謀天下,荊州是必須要奪回來的,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比如避嫌,還有本來也不可能吃這麼大虧不做點反應)所以諸葛亮雖並不支持但也沒有明確反對對東吳作戰。但諸葛亮希望的應該是試探性的壓迫,看能不能再要回來點地。只不過劉備選了一個最不合適的時間(東吳早有準備,又聯結曹魏),遇上了那個時代最出色的將領之一—陸遜,加上劉備指揮出錯,結果被火燒連營,導致大敗。夷陵—猇亭之戰的失敗使蜀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據說是八萬)。這一敗使得本就基礎薄弱的蜀國,損失慘重,從在再也沒有了逐鹿天下的能力。對此最心疼的自然是劉備和諸葛亮,此後劉備很快撒手人世,留了個爛攤子給諸葛亮。

現在我們可以討論劉備能不能不打這一仗,自然是不可以的。一來劉備集團中荊州人士佔很大一部分,這部分人的家小、資產等很多都在荊州,不打跟這部分人就不好交代;二來東吳突襲佔了荊州不說還殺了關羽,大軍都擺到蜀漢家門口了,不打跟自己兄弟還有手下將領也不好交代;三來佔有荊州對於蜀漢的統一大計太過重要,如果想繼續爭天下就必須奪回荊州,哪怕是奪回一部分也行。

我們再假設如果不打這一仗會怎樣。蜀國大將中五虎上將最為出名,其中關羽已死,張飛(166年左右生人,此時年齡也不小了)、趙雲(趙雲死於229年,此時年齡應該也不小了)難以獨當大任,黃忠年老,馬超222年就死了,魏延則和馬超駐守漢中。人才凋敝是蜀漢後期最大的問題,在這一方面和東吳、曹魏都沒法比;經濟、人口條件更是和開發較早的北方及東吳地區沒法相比。除非曹魏或東吳一方出現大的內部動亂,否則累死諸葛亮也很難超越他們。


孔夫劍


假如劉備一直聽諸葛亮,蜀國照樣會滅亡,因為這是歷史必然性。現在我就講講蜀國必亡的原因吧!

第一、蜀國沒有人才儲備,後勁不足。

當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武將死後,蜀國的武將沒有魏國的武將多,名將也隨之凋零。從而與魏國交戰的時候多數都佔下風,又因為沒有人才儲備,因此隨著時間流逝,和魏國的差距越來越大,最後被魏國滅。魏國的名將是不斷湧出,這讓魏國在三國之中佔有人才優勢。人才的凋零讓蜀國發展緩慢,即使諸葛亮鞠躬盡瘁也沒能力攬狂瀾於不倒,蜀國還是沒有逃脫被魏國滅掉的命運!

第二、荊州的丟失讓蜀國失去統一天下的跳板。

當東吳謀取荊州後,蜀國的處境沒有之前那麼有優勢,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格局。當年劉邦平定“三秦之地”與項羽爭鋒,關鍵是劉邦和項羽爭鬥的時候,糧草一直源源不斷的供給劉邦。但是,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因為丟了荊州導致糧草總是出現短缺,有幾次因為糧草問題不得不退兵。而且蜀道山路崎嶇,不好押運糧草,如果荊州還在蜀國手裡,就可以直接在荊州押運糧草,進而虎視中原。缺了荊州這塊跳板,不但讓蜀國失去統一天下的條件,反而成為了滅亡的原因之一。

第三、蜀國的綜合實力遠不如魏國。

國與國之間比的就是綜合實力,而蜀國的綜合實力遠遠不如魏國。魏國不但人才濟濟,而且還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遠超過蜀國。再加上魏國人才輩出,這怎麼不能滅掉蜀國呢?當年秦國就是依靠超強的實力碾壓東方六國,而如今魏國的實力照樣也能碾壓蜀國。因此,在強大的魏國面前,蜀國必然走向滅亡之路。至於何時滅亡,那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這三個原因不是誰都改變的,因此,蜀國滅亡時遲早的事而已。


歷史的陪伴者


客觀事實說話,不是劉備一直聽諸葛亮的話就統不統一的事情。三國實力都很強,特別是魏國,曹操司馬懿等等,不是一個諸葛亮可以完成這樣一個統一的。劉備本身實力是不夠的,而這個統一,曹操所在的大魏是最有實力的,只不過是諸葛亮輔佐的劉備讓曹操的大一統沒有順利完成。

再者說,劉備是一個帝王之後,又是蜀國的最高統治者,一個最高統治者如果處處都聽一個下屬的,雖然這個下屬是諸葛亮。想一下,中國古代君王制,這樣的劉備豈不就是一個傀儡。聯想到劉備前期各種寄人籬下,他怎麼可能會在自己終於有一天能夠高高在上的時候再次選擇寄人籬下處處聽別人的呢。


南宮樸邪


我說句實話,其實諸葛亮剛開始是不願出山的,前兩次沒見劉備就可以看出來,第三次因為劉備是冒著大雪,不顧自己身份去見他,這可能感動了諸葛亮,於是見他,劉備說出自己的志向以後,想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真的沒考慮嗎,他確實考慮了,他其實是知道劉備是無法統一天下的,因為此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孫權又很穩定,想統一天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可以說是逆天而行,可是諸葛亮為什麼同意了呢?

說實話,被劉備感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陽,他的才能就無法施展,後人也就不會銘記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還有,雖然他知道無法統一,但是他還是決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還是存有一絲希望的,當然,確實從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戰之前所有方針都是按隆中對走的,劉備節節勝利,穩固西川,所以看起來劉備統一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從中也看出來諸葛亮的才能,可是,荊州丟失,火燒連營七百里之後,蜀漢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此時諸葛亮完全明白蜀漢統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舊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應了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他顧不了那麼多了。最終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諸葛亮病逝總會流淚,他為了蜀漢真是盡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難違,一切無法挽回。


古行生


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有這樣一句名言,“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歷史並沒有給劉備和諸葛亮統一天下的條件,縱然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也是沒法扭轉歷史的趨勢。正如溫庭筠《過五丈原》的詩中所寫的“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而田餘慶先生更是在《隆中對再認識》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歷史決定了劉備是一個奔竄求存的角色,歷史只給了諸葛亮一個小國寡民的政治舞臺。不論個人素質與才能如何,諸葛亮能起的作用總是要受歷史條件支配的。”

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對中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但是以劉備集團當時的實力很難實現。以赤壁之戰之後的政治形勢論之,劉備入蜀是困境求存、拓展戰略空間的必然選擇,也是別無他路的唯一選擇。諸葛亮雖然在荊楚士人集團裡很有聲望,但是在蜀地卻未必有多少人脈關係。因此,劉璋迎劉備入蜀,是由張松創議,法正主謀。《三國志•法正傳》載諸葛亮的話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這段話很貼切地描繪了劉備入蜀前後的戰略形勢。劉備入蜀,轉移戰略中心,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曹操和孫權咄咄逼人的勢頭,避其鋒芒。從中也可以看出諸葛亮認為在劉備集團入蜀的行動上,法正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入蜀之後,一個重要問題就凸現了出來,即,在荊益兩州之間很難維持長期的軍事存在。也就是說,跨有荊益的戰略難以實施。劉備集團入蜀,並沒有改變荊州四戰之地的地緣狀況,也改變不了曹操和孫權對荊州的覬覦。因此,儘管劉備主觀上不想但客觀上卻不得不放棄荊州。也就是說,劉備集團雖然想借益州來帶動荊州,從而盤活整局棋,卻沒有想到入蜀本身就意味著放棄荊州,保益州而自守,偏霸於一隅。歷來史家也看出來這點,因此常常把劉備比做秦漢之際保境自守的南越武王趙佗,以及躍馬白帝的公孫述。

劉備在夷陵之戰之後,白帝託孤,諸葛亮才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以益州的地理形勢度之,蜀漢政權可以憑藉劍閣、漢中、夔門、扞關等險關要塞,以逸待勞,閉地自守。如果要主動出擊,勞師襲遠則不能。因此,諸葛亮北伐積年無成。既然徒勞無功,諸葛亮仍然要堅持不斷北伐,將作何解釋?答曰,內憂外困使然。蜀漢政權是由劉備集團的人馬和劉璋舊部以及益州本土勢力相結合組成的。蜀漢政權的存在及政治合法性是諸葛亮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如果諸葛亮不能堅持北伐,恐怕內部矛盾會滋生,禍起蕭牆。亦如《後出師表》裡所表達的,“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

綜上,在歷史的限制之下,劉備做的決策可以說是最優策略,但是,依然不能統一天下。這說明,縱然是博弈大師,在歷史面前終不能翻雲覆雨,隨心所欲。





Hsieh1226


不會統一天下。後漢三國鼎立是一種實力動態平衡,三方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消長,必然導致聯盟的重新組合,蜀國不管怎麼樣資源體量太小,綜合實力積累增長,都比不上吳國和魏國,實力不足以單方面支撐統一天下。如果依賴聯盟,聯盟又是個動態變量,不斷變化,因而蜀國不具備這樣的強力約束,很難形成綜合對比實力。

如果劉備一直聽諸葛亮的話,蜀國的存續時間會長一些。這是綜合實力決定的趨勢!可惜,歷史並沒有按照假設而發生。

一、諸葛亮的性格決定了他遇到劉備拒諫時不會強力力爭

諸葛一生唯謹慎。一句話道出了諸葛亮的性格。他感恩劉備的知遇之恩,輔佐劉備在荊州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佔荊州、據西川,奪漢中,達到了最強大高峰。這個時候,劉備從一個草根艱苦奮鬥,崛起到實力割據的巔峰,虛榮心也膨脹,團隊驕傲短視的情緒滋長,劉備下了一招臭棋,諸葛亮強勸也沒有勸住,從此,蜀國就迅速走向衰落。這就是劉備漢中稱王。

二、劉備第一次拒絕納諫諸葛亮建議,就喪失了獨有的政治優勢

劉備集團在漢中,張飛力戰大敗曹操五子良將之一的猛將張郃,蜀軍士氣大振!各個階層充滿了驕傲輕敵情緒,看不見自身困難的貪頭享樂,派系分立的趨勢也逐漸抬頭。表功要緊,紛紛勸進劉備做漢中王。諸葛亮對形勢看得非常清楚,所以當大家勸進劉備時,他堅決要求劉備不要稱王。這時,劉備拿下了西川,漢中,又擁有荊州,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功業升到了他平生的頂峰,沒有聽進諸葛亮的諫言,在眾人的勸進聲中,做了漢中王。劉備擅自稱王,從政治上無異於袁術稱帝,中興漢室的誓言變成了謊言,失去了人心,直接宣告了他成為正統的反對面,給了曹操征伐的口實,也破壞了孫劉聯聯盟的政治基礎。直接導致了魏吳聯盟,這次聯盟實質內容就是達成了合力解決荊州。給劉備一方直接造成的惡果就是荊州失陷,關羽敗走麥城,被俘身死。

三、劉備第二次拒絕納諫諸葛亮建議,就讓軍事實力血本無歸。

曹操去世,曹丕篡漢自立,對劉備來講又是一次政治上正名的機會。政治上曹丕的行為推翻了曹操打壓豪強,重用寒門政策,寒門子弟開始心向代表漢室正統的劉備,提升了民眾對漢的認可度,為名正言順,諸葛亮建議劉備稱帝。這和上次反對稱王不同,因為時勢完全生了變化。劉備稱帝在政治上宣告了自己的存在和目的,魏、吳反倒在政治上處於不利的被動狀態。但劉備又走了一招臭棋。劉備稱帝第二年,為給關羽報仇,劉備準備統兵東證東吳。諸葛亮又諫言反對:“陛下初登寶位,若欲北討漢賊,以伸大義於天下,方可親統六師;若只欲伐吳,命一上將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同時趙雲也勸諫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先主曰:“孫權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雲曰:“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先主答曰:“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遂不聽趙雲之諫,下令起兵伐吳。可以看出諸葛亮和趙雲在政治上是非常英名的,可惜劉備又棋臭一招,向著自己的聯盟對象開始攻擊,結果夷陵兵敗,軍事實力血本無歸。自己也夢斷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劉備的兩招臭棋縮短了蜀國的壽命。諸葛亮倒是不負所托,彈盡竭慮,輔佐劉禪,攘除奸兇,興漢安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奈何時不予諸葛亮,勢不予諸葛亮!最後只留下“天不助我也!”的哀嘆。

綜上所述,就算劉備全聽諸葛亮的,諸葛亮不可能完成統一大業的。正如水鏡先生評價:“諸葛亮得其主,而未得其時也”。這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做判斷和決策,一定要審時度勢,保持清醒頭腦,既要看到有利形勢,又要分析潛在危機,善於傾聽不同意見,做出正確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