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到底该不该接受上党地区呢?

MiSS文


说实话,韩国这个小国家真的没什么地盘可以割让给其他国家的。上党地区这么一大块地盘,不管是秦国赵国乃至魏国,都是相当想要收入囊中的。而赵国当时是最有优势的一个国家,因为人家上党主动投怀送抱。

赵国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自身其实已经很强大了。

赵国为什么敢接收上党地区,主要还是因为他不怕得罪秦国。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以后,国力蒸蒸日上,确实是非常强大。但是赵国也不差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变了军队的作战方式和穿着,学习游牧民族在马背上作战的方式,从此赵国逐渐强盛,成为遏制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力量。

当时能够跟秦国抗衡的,其实也就剩下了赵国和楚国。楚国被白起打怕了以后,暂时是不敢跟秦国叫板了,而魏国在魏惠王的完美统治之下,逐渐走向了没落,被秦军摁在地上打都没脾气了,所以赵国这个时候成为了秦国最大的对手。而且赵孝成王甚至认为,自己压根就不惧怕秦国,毕竟他手里有一帮著名猛将,包括廉颇赵括李牧在内。

上党地区是一块相当大的肥肉,为什么不占领呢?

在战国时期,领地跟百姓是诸侯国最看重的资源。有了领地就会有相当多的百姓,有了百姓才会有赋税和军队,所以所有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无非就是为了领地在做斗争。现在赵国不费一兵一卒,白白得到了整个上党地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便宜,为什么不去占便宜呢?要知道赵国周围能占便宜的国家并不多,所以赵国自然是不会那么大度地拒绝了。

要我说,任何人白得了这块地盘,都会欣然接受,上党地区包括了几十座城池,还有上万老百姓,这可都是天然的资源。赵国不可能拱手让给秦国,既然赵国有心要跟秦国争夺天下,那他自然会在资源上寸步不让,这也才对得起强大起来的赵国。

上党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丢失,三晋都会有危险。

上党地区之所以被割让给秦国,是因为韩国遭到秦国重创,已经没办法跟秦国抗衡了。所以这个时候才会选择割让土地来求和,而上党地区夹在三晋中间,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因为上党距离三晋国都的距离都太近了,尤其是赵国,自认为新崛起的强国,是绝对不容许卧榻之下有如此大的威胁。所以赵国必须要将这块战略要地夺回来。

将来如果有机会,赵国也是希望可以一统天下的,而上党地区就是一块跳板,可以帮助赵国夺取韩国和魏国的大片领土甚至是都城。有如此雄心壮志的赵国,怎么可能会轻而易举地放过这块地盘呢?当时的秦国已经非常强大,就算是出于自保,其实三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应该让出上党地区。韩国割让上党地区,其实就是在三晋大地上埋下了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雷。

赵国唯一的错误,是错误地估计了秦国对上党地区的重视。

我们从赵国接手上党地区以后的表现可以看得出,其实赵国已经充分做好跟秦军大战的打算。即使打一仗,能够得到这么一大块地盘,那也是值得的。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赵国发现事情有些变法,因为秦国不断向长平地区增兵,这让赵孝成王心里非常担心,因为他压根就没想到,秦国对这块地盘是志在必得。

本来双方只有零散一些人马,后来越来越多,秦军多了,赵军自然也要增多,以至于赵国派了25万大军驻扎前线,与秦军对峙。到了这个时候其实两国之间就不是在斗武力了,而是在比拼国家的资本,看谁能够熬到最后。

赵国与秦国在长平地区对峙了足足三年时间,所消耗的粮草不计其数。赵国压根就吃不消这么消耗下去,早晚会被消耗亡国。所以赵国将守将廉颇给撤了下来,换上了年轻的赵括,又给了他二十万人马,前去与秦军决战。

赵王本来想一口气把秦军给打服气了,结果没想到秦军的斗志非常昂扬,他们甚至倾国而出,但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都参与到了战斗之中。所以赵国打不赢这一仗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了,秦国也损失不小。

总结:所以我认为,赵国应该拿上党地区。

不得不说赵国在于秦国对峙的时候,其实上党地区的赋税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赵国拿下这个地区并不亏,后期如果40万大军没有被坑杀的话,其实秦国和赵国是半斤八两的局面,谁都没办法在这件事上讨到好处。所以我觉得从战略角度来看,赵国拿下上党地区是完全正确的做法。


江湖小晓生


应该。理由有三。

首先,秦国和赵国已经撕破脸,长平之战前就有多次交手。赵国接不接受上党,秦国都会找借口打赵国。

其次,长平之战前,关东六国除了赵国还保存了一点实力,其余都元气大伤。面对强秦吞并韩魏的企图,赵国此时若还不出手,那要等到何时再出手?难道要等到秦国把韩魏都灭了之后再出手吗?(如果赵国在秦韩交战之初就增援韩国,它后来在长平也不会那么被动。越早介入,形势对赵国越有利)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上党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秦赵谁不管谁占有上党,谁就有战略上的优势。

这个需要详细的讲一下。

上党,即现在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和临汾市的一部分。大致的位置看下图:



从地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出,长平之战前,秦国和赵国的势力犬牙交错,由于有上党高地的阻拦,秦军一时还威胁不到赵国的都城邯郸。但是赵国的旧都,同时也是赵国北部重镇太原却遭到了秦国的军事威胁。身处于秦赵对峙的前沿。

也就是说,长平之战前,秦国握有攻赵的主动权,赵国只能被动挨打。

这种情况下,如果被秦国拿下上党,不管是攻是守,那秦国就都握有战略主动权了。保守的打,秦军可以截断邯郸与太原之间的联系,彻底孤立北部的赵军;激进的打,秦军可以直接攻邯郸,掏赵国的心窝子。

(长平之战十年前的阏与之战,秦军其实到过上党,并以此地攻赵之阏与。当时所幸是赵括的父亲赵奢指挥的此战,赵国才打退了秦军的进攻。事后,赵国上下对上党非常的重视。)

↓秦国军攻占上党后的形势图


所以,上党对于赵国来说,是一块必须要拿下的战略要地。

韩国宣布放弃上党之前,上党是韩国的,赵国不方便拿下。但是长平之战前,上党太守已经投赵了。这种天赐良机,赵国怎么可能不占上党呢?不占那是傻子。

这里我们不妨在地图上模拟一下。如果赵国占了上党,同时在长平打败了秦国,赵国的战略形势会发生什么变化。

首先,邯郸的威胁肯定会小很多,毕竟西面有上党挡着秦军了。

其次,太原的军事压力也会小很多。这点从地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赵军在上党可以与太原赵军对秦军形成夹击之势)


第三,赵军在上党站稳脚跟后,还可以掐断秦军在黄河以北攻赵的所有路线。

这一点也要看地图才能明白。

如果赵军在上党站稳了脚跟,那么秦军就只能绕过上党攻赵。而绕过上党攻赵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是沿着通往太原的路去打太原;二条是沿着中条山、王屋山、黄河中间的崤函通道,去打魏国,然后再从魏国迂回攻赵。

第一条路是肯定行不通的,原因在前面已经说了。上党和太原的赵军可以两面夹击,秦军如果敢走这条线,那跟送死没区别;第二条路倒是可以试试,但是危险性太大。因为崤函通道实在是太狭窄了,历史上秦国攻晋的崤之战就是在这里展开的,结果秦军被晋军打的全军覆没。

如果魏军挡住秦军的行进路线,赵军再从上党居高临下杀军,抄了秦军的后路,和魏军把秦军堵在山谷里,两面夹击。历史上第二次“崤之战”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如果让赵国在上党站稳了脚跟,不敢说秦赵之间的战略形势会有逆转,起码秦国再想攻赵就不那么容易了。既然如此,赵国为什么不拿下上党呢?



总的来说,赵占上党没有任何毛病,赵国以赌国运的形式跟秦国血拼长平也没毛病。不能因为长平之战输了,就说赵国不对,就说赵孝成王接受上党是贪心的行为。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说法。


Mer86


对赵国而言,上党地区必须接手,上党不仅仅是一个郡,而是当前山西省大部分,自古从南到北艰难统一最大的障碍就是山西地形,因为山西与其说是个山区,不如说是个盆地,类似花生样,对外出口主要有八个,就是太行八径,你想从中原地区打到山西,难上加难,历史上从河北从河南打入山西的几乎没有,因为山西内部军事力量完全可以扼守太行八径,即使打进去,山西内部如棋盘般的山脉也让军队很难完成全境统一,近代日军,凭着现代化作战体系也很难完成整个山西从东到西的占领。而占领山西的人,可以从多个方向出击,迅速完成对整个河北地区的分割包围,也可以从野王渡河到达河南三门峡郑州一带。所以对于赵国而言,赵国根本不能没有可思考的余地,上党不收,意味着不得不防着秦国的左钩拳右钩拳直拳摆拳的威胁。

至于接收后长平之战的失败,我估计如果赵国不接手长平他们连决战的资格都没有。



秋塘夜雨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赵国出兵接收本来该秦国到嘴的肥肉上党,从而导致双方顺势倾尽国力发动决战。

战争的结果史书上记载很明确,赵军战死25万,连主帅赵括都在突围时战死,余下投降的20万人也被“人屠”白起一夜之间坑杀殆尽。战后,赵国境内家家出殡、户户举丧,至此元气大伤。

所以对于战败国赵国来说,“上党”几乎可以结结实实地解读为“上当”。那么,赵国是不是真就上了别国的当,不该莽撞地贪小便宜接收上党地区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是否真有人拿上党当诱饵,给赵国下了套。

答案是的确有!

当时,秦国发兵攻打韩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在韩国境内的太行山地区打开一条向东进兵的军事通道。

秦国的军事行动开展得十分顺利。秦韩两国本就实力悬殊,况且韩国国土形状奇特,连接都城新郑与上党两大块地区之间的,却是一条狭长的走廊,秦军没费多少力气就切断了这条走廊,把上党郡剥离成了韩国的飞地。

双方胜负已分、强弱已判,韩桓惠王为求秦国结束战争,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的17座城池献给秦国。

但冯亭和上党百姓却不愿意向秦国献地投降,于是决定把上党献给赵国,希望能引入赵国的势力抗衡秦国。

这就等于是冯亭给赵国“下了套”!

赵国决策层也不傻,晓得接收上党会得罪背后的秦国,但架不住上党这块肥肉实在太诱人,这可是整整一个郡的土地和人口啊!用平原君赵胜的话说就是:

"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可见,在接收上党的后果问题上,赵国决策层也不是没有考虑到来自秦国的军事风险。冯亭把上党献给赵国的举动,与其说是阴谋,倒不如说是摆在桌面上的“阳谋”更合适。

对于赵国来说,秦国目前已经截断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沦陷只是时间问题。秦国得到上党实力将会大增,剩余韩国那点少得可怜的地盘,预计也不能守住太久。唇亡齿寒,韩国灭亡之日,也就是赵国独自面对秦国军事威胁之时。

上党地区地势高企,其作用相当于印度与巴基斯坦的战略缓冲区克什米尔。如果这块跳板被秦国占据,那么秦赵双方就处在了对峙的第一线,且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是秦国。

紧接着,秦军往北兵锋可以直指赵国的军事重镇太原,向东更是可以能够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绝对有理由对上党的归属问题,保持着足够的重视。赵国控制上党,就能极大地扩展战略纵深,为将来可以预见的赵秦决战抢占有利的地形,夺取战略上的主动权。

以往赵国不方便出兵控制上党,是因为上党是韩国的土地,出于联合韩国结成同盟抵御秦国东出的需要,赵国尽量避免损伤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但此时韩国已经屈服于秦军的兵威,放弃了对上党的领土主权,也就等于说上党是块无主之地。赵国此时出兵占领,韩国嘴上不好说什么,也就没有了外交纠纷方面的考虑。

更让赵国鼓足底气接收上党的是,此时赵国的军力与秦国可谓是不相上下。

赵国自赵武灵王开始,推行名为“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军队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此前的阏与之战,赵奢居然创下了成功击败秦军的战例!着实给了威行诸侯的秦国以当头棒喝的打击,好几年不敢向东出兵作战。

因此,从抢占战略主动权和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的角度看,赵国接收上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赵国随后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主要失误还是出在战术和外交层面。

赵国地处山西一带,农耕素来不是强项,胡服骑射只是军事层面的改革,对赵国的农耕经济并未作出过多少相配套的调整。如此国情决定着赵国只适合如阏与之战那样速战速决,而不擅长做长期对峙拼消耗的持久战。

反观秦国,坐拥关中和巴蜀两大粮仓,可以通过强大的后勤补给源源不断地抵达长平战场。

赵军主帅廉颇采取筑垒固守的战术,打从一开始就将赵国拖入了消耗战的深渊!不过这也不一定全错,如果赵国通过外交斡旋从其它国家获得粮食供应,倒也能支撑起与秦军的长期对耗。

但此时的赵国,在为长平之战服务的相配套外交活动上,也面临着十分不利的局面。

魏国、韩国、楚国经过秦国几十年来不断的削弱实力大减,连自保都很困难,由于惧怕秦国的军事打击,不敢公开支援赵国。

而齐国自赵国参与五国伐齐时就结下了死结,自然不愿意拿粮食接济赵国。

至于燕国,更是指望秦国削弱赵国,自己好在背后狠狠地啃一口。

因而从始至终,赵国都处在以一国之力与秦国死磕的境地,硬生生地被粮食短板拖垮了前线的军事决战。回顾赵国当初接收上党的决策,不能说是错,但显然又对决战的严峻性估计不足。


剧透历史


取上党是利令智昏?贪利受地而丧邦?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南宋有学者认为:”而孝成(赵王)怒之,昏与利也。胜、禹入而顺旨,以济其欲,不几于一言而丧邦欤?“


但也有认为:"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赵不受上党而秦得之,亦必据上党而攻赵,故赵之祸不在于受上党,而在于用赵括。


其实接受上党,是当时赵国面临的最好选择。


双方实力,使赵国必然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


长平之战,是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决战。


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后,可以全力发动全国的所有资源进行战争。其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程度,军事实力等方面,对山东六国有着巨大的优势。多次胜利的战争,让赵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赵国在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国家内忧顿减,军事实力进一步加强,但由于胡服骑射并不是从上至下的全面变革,在战争动员、执行效率,战争意愿等方面与秦国还是有着很大差距。尤其在沙丘之变之后,赵国朝堂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国力有一定的损耗。


所以赵国,在庙算之上,赵国舍不得上党地区。而且上党地区同时也可以作为与秦国战争的缓冲。



如果放弃上党地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秦昭襄王推行相国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前期攻占了魏的河东地区,又取得了韩国的少曲、高平、南阳、野王等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地区,韩魏已毫无还手之力了。



如果秦国再攻取上党,就可以形成由北、南、西三面夹击邯郸的态势。上党地区实为邯郸阻挡秦国的屏障。若秦取得上党,便会居高临下,直取邯郸了。


穿越历史的小熊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尤其是损失了40多万精锐,现在人们回过头来看,都骂赵王白痴。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我看来,赵国不论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最终结果都一样,接受上党地区还能占据主动。

首先,战国后期天下统一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谁也挡不住。

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延续了春秋时期的称霸逻辑,统一天下的意识还不强,强大只延续了两代半,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资本;战国中后期楚国、齐国崛起,虽说可以称雄一方,但秦、楚、齐实力旗鼓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统一天下自然不太可能;垂沙之战后,楚国衰落,乐毅伐齐后,齐国被打残,秦国一支独大,几无对手,具备了天下一统的实力,再加上几百年的连续战争,整个社会已承受不起、厌战情绪浓厚,统一天下已成为了主流趋势。

其次,随着楚国、齐国的没落,只有赵国才有抵抗秦国的勇气和实力。

战国后期,韩国、魏国整天被欺负,楚国国都被攻破,齐国被打残,燕国实力微弱且远处北方,能和秦国一决雌雄的也就剩下赵国了,秦赵大战也就是早晚的事了,躲也躲不过。

秦赵同源,赵国也是一路拼杀出来的,希望他们乖乖投降基本上不太可能;被秦国肆意欺凌不还手,也不是赵国的风格,这从赵襄子勇于扛起反智大旗就能看得出来,秦赵这场大战迟早要爆发;从地理位置来看,倘若秦国占领了上党地区,向东出发,很快就能到邯郸,那以后赵国更被动。

三家分晋初期,赵国实力在三晋中居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骑兵战斗力大增;赵国侵占了大量的北方牧区,取得了宝贵的优质战马产地,实力更是强劲。这个时候,赵国就有和抗衡秦国的实力了。

长平之战前几年,赵国在阏与之战中曾经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这给了赵国勇于反击的信心。

实力具备,信心十足,这是赵国敢接受上党地区的底气。

最后,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主要还是出现了军事失误。

赵武灵王在沙丘被饿死后,赵国的改革陷入了停顿,其军事实力整体上还是处于弱势的,这也是长平之战初期廉颇出击受阻、采取守势的原因。当时的赵王上位不久,急需一场大的胜利来稳定局势和证明自己,觉得廉颇太保守,就让赵括替代廉颇,打算主动出击,这犯了个天大的错误。

第一,赵国实力本就不济,赵国君臣不愿面对现实;

第二,临阵换将,犯了兵家之大忌;

第三,赵括还年轻,军事才能仅限于理论层级,还没有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

第四,赵括考虑问题还不全面,被秦军截断了粮道;

第五,对手太强悍——遇到了超级名将白起!

从朝堂到战场,赵国犯了一连串错误,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依照当时的形势,倘若老将廉颇仍在前线防守,其他几国再赞助点粮草,最终结局如何,可就十分难说了,至少不会败的如此彻底。

综上所述,长平之战前夕,赵国接受上党地区,虽说吃相太难看,但依据当时形势,也不算是大错;至于后果太残酷,这是赵国上下一连串军事错误导致的。


小杨品史


秦赵对峙时赵国应不应该接收上党地区?这个问题历来有很多争议。从结果上讲,上党的归属直接导致了秦赵对峙加剧,导致秦赵两个崛起大国的总对决,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上党似乎是渔夫的诱饵,成为赵国失败的罪魁!事实真是如此吗?要回答此问,还得从历史中去还原。

历史背景。上党之争发生在战国中后期,当时的情况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走上法家治国的道路,耕战一体,不仅国力迅速崛起,而且超强的战争动员力更是让东方六国望而生畏。孝公之后,有经过惠文王、武烈王和昭襄王三代英主的不懈努力,东面收服河东大面积土地,把强大的魏国硬生生打成了弱国,南面发动鄢郢之战把楚国打得来迁都,占了无数土地不说还把人家祖坟给毁了,至于正东的韩国更是被强占了宜阳铁山,大气都不敢出。秦国之强,不次于八十年代的美国,应有碾压各国的绝对实力!赵国是战国时期的明星国家,也是东方六国中的后起之秀,佼佼者。赵国经过了赵武灵王的改革,胡服骑射,大大提振了国力。赵国脱胎于晋国,底子本就不薄,再加上奋起改革,其国力增长十分惊人,一度可以与秦国想媲美!可以这么说,战国后期,如果没有赵国在前面挡住,虎狼之势的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恐怕会大大提前。此时的秦赵对比与二十世纪下半页的美苏争霸极其相似。秦国好比美国,经济、军事综合国力超群,绝对一哥;赵国好比苏联,虽然经济比美国稍逊,但是块头大,长期发展军事,其战斗力与前者不相上下。

一山不容二虎!正是因为赵国的崛起太过迅猛,秦昭襄王这个有大抱负的君王坐不住了。不及早解决赵国这个肘腋之患,秦国肯定没有好日子过。当然,赵孝成王也不是吃素的,大家都是有为青年,都是家大业大的主,谁怕谁呀!于是秦赵两个超级强国就杠上了。长平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而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就是上党易主!

上党形胜。上党,是山西东南部的一个古地名,古潞泽辽沁四州一带,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东部依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为界、西部依太岳山和中条山与晋南(也称河东)接壤,《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秦国大战略家张仪这样评价这块土地:“上党为天下脊。”以太行一山,千里片石,绵延崒嵂,直溯云代,恒自西北,缭界东南,河流因之逶迤,盖中原门限也。什么意思,上党地区,居高临下,坐拥群山环绕的盆地,北达云代,东西可贯穿西北,虎视东南,实在是中原地区的门户!

如果一朝一代的认识有局限性,那么放大到整个历史来看也是这样。历史上,中国各个朝代的国都,基本上都是围着太行山转圈,无论是长安、洛阳,还是北京、开封,距离山西都很近。若以长安为首都,运城就是最重要的中转地,若以洛阳为首都,只需切断中条山即可抵达,若以开封为首都,晋城和长治有道路可以抵达,若以北京为首都,则北面大同,东面娘子关都利益均沾。而上党地区正式山西地形的缩略和核心。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谁占了上党,谁就占据了问鼎中原的绝对优势!

韩国小九九。上党地区本来是韩国的。这个韩国虽称战国七雄,但绝对实力是最小的,更悲剧的是他的地利位置又很不好,紧挨着虎狼之国秦国。在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战略指导下,韩国成为强秦东出的第一站!

其时,秦国通过战争相继占领了秦韩交错地带的临汾与运城盆地,然后控制了韩国野王、南阳与魏国的安邑。公元前262年,秦国相继扫清临汾盆地韩国残余城池,进而出轵关陉攻破了野王,控制了交汇于野王的丹水和沁水以及太行陉。战略地位特殊的上党立刻陷入了风雨飘扬之中!韩国对它的控制名存实亡。这种背景下,夹在秦赵两强之间的韩国不得不得打起自己的小算盘。既然守不住,那还不如干脆送人。送秦人肯定不行,那不是让敌人更强。送赵人,即可以把战火引开,关键是事实上形成攻守同盟。上党虽好,但却不是自己的,索性抛出来让秦赵二虎争去吧!

赵国的尴尬。接不接受上党,赵国上下很是尴尬。不接吧,这么一个战略宝地拱手让人,心有不甘。更关键的是如果是韩国占有尚可,如果是秦人拿去了,那不啻于将一把利剑栓在头顶上!接吧,就会把战争巨兽的视线引到自己身上,自己不得不把国力消耗到军事上,进而失去重要战略机遇期。

历史告诉我们,面对这样的尴尬,赵国选择了接受上党,秦赵两强就这样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对撞之路。该不该接受上党,你觉得呢?


周周说古今


事实上,长平之战爆发前,赵国接受上党地区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也许在不少网友看来,长平之战的起因就是因为赵国接受上党地区,给了秦国发动战争的理由和借口。因此,都认为赵国不惜赌上国运与秦国一战,也要接受上党地区,是十分愚蠢的决定。然事实果真如此吗?小编不敢苟同!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上党地区的战略意义究竟有多重要:

上党地区地势险要,素有天下之脊的称号,即所谓的“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因此,上党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世人更是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一说。

上党地区对秦国来说,就是东进攻略六国的踏板;对三晋来说,却是抵御秦军的重要门户。如果上党地区落入秦国手上,日后秦国的虎狼之师即可以此为基地,直接向东进攻三晋。所以,赵国总不能就这样将如此重要的门户拱手让给秦国吧,这实在太危险了!

其次,秦赵之间的大决战早晚都得打,赵国是躲不过的。

自五国伐齐之战后,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强国齐国一蹶不振,六国之中能够阻挡秦军的,就只剩下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强大起来的赵国了。往后秦国要想进一步东进,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赵国就是其主要的拦路虎。因此,秦赵两国早晚都要发生一场堵上彼此国运的大决战!

换句话说,秦赵双方的“长平之战”早晚都得打,只是时间和地点的问题。既然如此,那赵国何不由自己来守上党这个门户,依托该地的有利地形,倾尽国力去抵抗秦军的东进呢?这样做,赵国的赢面或许还更大一些?!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长平之战虽然是以赵国惨败而告终,使四十六万赵军全军覆灭。但我们也需要看到,此战对秦国来说实际上也只能说是一场惨胜。因此,秦军自身损失达二十万之巨。加上在之后的邯郸保卫战中,秦军又被赵、魏、楚的联军击败,再折损二十多万。

接连的两次大战,也使秦国元气大伤,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恢复过来的。因此,长平之战实际上也对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起到了很大的阻挡作用......



这些历史要读


邯郸之战不仅使秦国损失了三十万大军和河东地区大部土地,还是一次人民战争,在华北人民心中埋下了反秦的种子,虽然秦国统一是大势不可挡,但也注定了秦国统治至少在华北是没有群众基础的,秦末农民起义不是在秦国灭亡的前三年才爆发的,秦末农民起义贯穿了整个秦朝。历史学家只说如果没有秦国统一,老百姓会死的更多,但他们没有想过,整个战国时期近五百年,牺牲的士兵是二百万,其中一百六十五万是被崛起后的秦国杀的,这种怨仇不解,华夏不算真正统一,因为中国的统一应该是全体中国人的统一,并非秦国一国的荣耀,而秦国更可恶的事情是并没有把山东六国百姓当自己人,而是把山东六国当殖民地六国百姓当老秦人的奴隶。就像大秦帝国里说的,只有商鞅死了,秦国变法才算真正成功,同样,中国统一后,只有秦国灭亡,关中秦人也经历一次大屠杀大毁灭,中国才算真正统一,也是大秦帝国第一部里的话,最后商鞅奔赴刑场,玄奇对满头白发的莹玉说,天道,人道,终归平衡。


潘辉205698183


如果反过来问,赵国没有接收上党,秦国会不会攻打赵国,而发动长平之战?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既然秦国横竖都会攻打赵国,赵国为什么不能接收上党地区?

但是转念一想,如果赵国不接收上党地区,会发生什么呢?



如果以赵国的立场来说,不接收上党地区,似乎对赵国局势更加有利,因为接收了上党地区,过早的让赵国与秦国进行战略决战,消耗了赵国大量的有生力量,也在赵国在东方六国的合纵中,失去了支持。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已经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势力最强的国家,任何一个国家与秦国单独抗衡,都是无法取胜的,换句话说,如果要战胜秦国,东方六国必须联合,除此之外,没有希望战胜秦国。



秦国在战国晚期的统一战争中,除了表面的战争外,私下中各国还在进行激烈的合纵连横的政治手段,秦国的战略是:远交近攻。韩、赵、魏、楚四国都与秦国交界,首当其中。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地区(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切断,上党郡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韩国守不住上党郡,因此想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向秦国割地求和。



但是韩国上党郡郡守冯亭没有听从韩王的命令,暗中把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希望利用赵国的力量来抗衡秦国,保存上党郡。

冯亭献城的目的是不愿意投靠秦国,而想利用赵国的力量来牵制秦国,是从自已的立志出发的,并不是从赵国利益考虑的,也不是从韩国利益考虑的,对于是否接收上党郡,其实赵国内部也是有不同意见的,大多数人是同意接收的,只有平阳君赵豹是反对。



接收城池容易,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十七座城池,这简直是天下掉下的馅饼,但是赵国人显然没有算清楚一笔政治帐。

秦国日益强大,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单独与秦国抗衡,是不可能成功的,赵国接收了上党郡,等于让自已成为出头鸟,接下来就会面对秦国的疯狂报复,赵国本来也与秦国交界,赵国此举是将秦国东进的路线引到自已的家门口。



而且赵国此举在政治上得不偿失,上党郡原本是韩国领土,如何处理上党郡是韩国的事情,现在赵国接收了上党,收留赵国上党郡守冯亭,明显得罪了韩国,另外赵国接收上党,等于是侵吞他国领土,旁边的魏国和楚国也会不满意,在政治上陷入孤立,所以长平之战时,没有一个国家来支援赵国。

长平之战的本质是秦、赵两国争夺韩国的领土,是一场争霸战,所以其它几国没有支援赵国,而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保卫战不同,那是赵国生死存亡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性质是不同的,如果赵国灭亡,韩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都会感到唇亡齿寒,所以邯郸保卫战,魏国、楚国都来救援赵国。



赵国接收上党郡带来两个不利影响:一是军事上与秦国针锋相对,二是政治上陷入孤立,但却没有因为接收上党享受一丝好处,紧接着就发生了长平之战,秦国还是抢去了上党,赵国一点好处也没有得到,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

如果赵国不接收上党郡,那么秦国就会占领上党郡,但不会针对赵国,上党是一块高地,与韩、赵、魏三国交界,秦国一旦占了上党郡,就会对韩、赵、魏三国形成切实威胁,韩、赵、魏三国就有可能在政治和军事上形成同盟,共同抵抗秦国,那么赵国就不会像接收上党郡之后与秦国直接冲突,也不会引起长平之战,让赵国实力大为受损。



虽然赵国是否接收上党郡,都不会影响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但是对于赵国来说,不接收上党郡显然要比接收上党郡好处多得多,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分析,赵国不接收上党郡,才是正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