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廣西隋朝三千里古商道,到了只剩千米時的故事


廣西隋朝三千里古商道,到了只剩千米時的故事

廣西永福縣百壽古鎮8公里遠穿巖村,有一條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修建的古商道。史載: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七年(西元587年)滅後梁,開皇九年(西元589年)滅南陳,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於西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的同時,再發役夫四萬,開鑿東起桂州(今桂林),西至昆明的三千里驛道,兩大工程都堪稱是中國古代的奇蹟。

廣西隋朝三千里古商道,到了只剩千米時的故事

這條驛道西出桂林西鄉山口(今臨桂區兩江山口村),由都琅界經楓木坳,過三臺嶺,到達今永福縣百壽鎮下路尾村,在今三皇鄉分為左右道。右道經浮石,出融州、慶遠、環江,進入貴州荔波、貴定、貴陽,折向西南出盤縣入雲南境,到達昆明。左道南下高坡、屯秋、東泉、柳城至馬坪(柳州),經賓州(賓陽)下邕州(南寧)。這條古驛道為嶺南首府桂林西連雲、貴、川,南控柳(州)、賓(州)、邕(州)、龍(州)的主要陸路交通幹線。

廣西隋朝三千里古商道,到了只剩千米時的故事

隋朝開鑿的這條三千里古道,現百壽古鎮僅穿巖段一點五公里長保存完整。驛道路面有一米多寬,鋪著形狀各異的青石板,因年代久遠,牛馬踩踏,凹陷深達一寸有餘。可謂踏石有印,光滑溜亮。

廣西隋朝三千里古商道,到了只剩千米時的故事

古道巖壁中段上部,有明代王天卿題的“洞天一色”四字石刻。明代萬曆年間永寧州參將陳大器題詩曰:“雲生觸石非,穹跨負天起。秉燭攬靈芝,燃藜摘珠蕊。參差非一形,珍怪信多美。或如熊虎牙,或仿麒麟耳。奇徑安可窮,賞心不能已”。穿巖南口,為清乾隆年間,永寧州州牧武越熊“靈巖一竅”四字題刻等人文景觀。

廣西隋朝三千里古商道,到了只剩千米時的故事

古道旁,還有長年奔湧不息的穿巖泉,泉水流出山外形成河道到穿巖村,村子因而得名。相傳,當年有一位叫蔣文斌的百戶長,帶頭在穿巖古驛道上建立穿巖圩,後圩場繁榮成街。街雖不足千米,卻店鋪林立,興旺了一千多年。村民們開伙鋪建驛站,供來往行人投宿歇腳。當時的穿巖人在古道接待過往的客商,炎熱酷暑,他們在洞裡為行走客商熬粥解渴。早晨和夜晚,在穿巖洞內秉燭送行,生意非常火紅。

廣西隋朝三千里古商道,到了只剩千米時的故事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與您的作品有雷同之處,請留言以便修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