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张爱玲和胡适之,都是中国文化界的头面人物。二人论龄相差近30岁,属圈中前后辈,在大陆时彼此都很风光,属于相互久仰可并无往来的关系层面。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张爱玲,1920-1995

他们之间真正有直接联系,都已是踵袭流播的一九四九之后了。那时的俩人,都陷在风凄霜寒的异国他乡,逐渐步入流离飘零的惨淡晚景之中,仿佛出于抱团取暖的需要,原先裹在不同生活世界里的俩人,有了短暂的遇合,顿成忘年之交。

后来有议论说,这两位搞暧昧,其实不过通了数封信,碰了三回面,打过两次电话而已,吃瓜群众未免小题大做。只是这番难中邂逅,对二人确实是极其重要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在彼此孤清的生活里,在无尽难言的哀愁中,都感应到十分浓烈的暖意,弥散在历史空洞里。

这是有一股颠危相扶的人间情义浇融在里头的。他们的这次接触,看彼此留下的文章、书信、日记,都是识荆恨晚之意,内心的深处,当是倍感声息相通的,快慰可想而知。对于张爱玲来说,这段意料之外的交谊,几乎是她悲情孤苦的后半生,情感上极少有的明亮色泽闪现,甚至很大程度上成为她余生重要的精神依托。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胡适,1891~1962

而对胡适而言,在那阵熬苦撑持,堕为“移民兼遗民”的最潦倒岁月中,后辈“小迷妹”张爱玲的突然造访,带给这位晚景颓唐落落寡欢的老人的,也是极值得感念与珍重的心灵慰藉。


许多朋友不知道的是,胡适跟张爱玲之间,过去虽从未联络,却一直有着偶像和铁粉一般的情感关联。这一点,总让我想起鲁迅和萧红。

张爱玲这个人,论性情,是文坛有名的孤傲。奋矜逾人,孤芳自赏,视他人若无物。 我的阅读知感,她一生中真看得起甚至曾带有仰慕之人,唯有两位“老男人”:一是前夫胡积蕊,另一则是胡适之。我称此为张氏的“二胡”情结。而且,她对胡适的仰望之情,是至死不懈的。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胡张关系,很容易让人想到鲁迅与萧红

张爱玲虽贵为“中国小资界祖师奶奶”,以负才傲物著称,可胡适的确是她的偶像。她自小,就是铁杆“胡迷”,自白面对胡适“是如对神明”,这般口吻,如此心态,世无第二人让她有过。可以说,胡适不止是她所誉美的“现代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甚至堪称她精神上的父亲。

胡适对她的写作之业,不经意中有启蒙之恩。据张回忆,1932年,13岁的她,尚是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初中生时,就曾从其父书桌上找到《胡适文存》读完,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如此细致看完一本书;

后来,她跟家里人讨要4块钱买来的第一本书,也是由胡适考证的《醒世姻缘传》。


胡适是她文学之路上无影随行的引路人,胡适的为人格调,那种“五四作派”与君子风范,更是让她如小迷妹一样崇拜。

所以,当张爱玲1955年也流徙至美前后,会直白说最想见的人,竟是素昧平生的胡适先生。1954年的10月25日,“不好诣人惯迟作答”的张爱玲,那么矜持一人,忐忑地给胡适发出了第一封信,表达孺慕,并请求拜访。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与唯一的闺蜜炎樱,首次见胡,就是炎樱作陪

很快,就如愿迎来了一场特殊照顾的“粉丝见面会”:1955年11月的一个下午,在纽约一幢港式白色公寓房内,张爱玲请闺蜜炎樱作伴,终于面见到了她的文化偶像——身披长袍子的“胡适先生”。她后来回忆中说,会面后很不安,一度愣着不知道说啥好,只觉得笼罩在一种浓烈的时空交叠感之中。

对于张爱玲来说,胡适绝不止是偶像,她实隐隐中是将胡适当父亲一般看待的。她生来缺爱,安全感稀缺,有着明显的恋父情结,平生所爱男人,胡前夫也好,赖雅也罢,总要比她大个二三十岁,不由自主一般。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1957年与丈夫赖雅.巧合的是,赖雅与胡适同龄

她如此迷恋胡适,不惜破例表白,三复斯言,又完全不像是男女情愫,想来也是宛如面对精神上的父亲吧!


也许,人要走到了一定位置,朋友圈总是很小的吧,即便是以中国之大。张爱玲与胡适,也有着让所有人意外的“关系网”,那就是他们是传统中国人所谓的“通家世交”。

胡适不认识张爱玲,却愿意见她,且一再关照,除了张本身有名在外、才情绝世外,这一层渊源最为关键。胡适一代文宗,门生故旧遍天下,举目都是一等一的大才,会如此器重张爱玲这位数面之缘的异性晚辈,其实是有为父辈报恩的心思藏在里面的。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彼时的胡适

胡、张两家,一来自安徽绩溪,一出在河北丰润,千山万壑,距途迢递,表面上八竿子打不着,看似毫无关联,祖上其实十分交好,属于雅故。这一点因缘,漠视家族观念、连祖父姓名都记不住的张爱玲浑然不知,而患有“历史考据癖”的胡适则了如指掌。

所以,1955年11月,当张爱玲第二回登门拜访时,胡适见她一无所知,吃惊之余,还主动跟她道及了这段往事,“他讲他父亲认识我的祖父,似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说是“小忙”,应该是张爱玲转述时的自谦说法。因为这帮忙实非“小忙”。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张祖父张佩纶.张家后人都认为祖父配不上祖母,张爱玲不认同

在《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十七册1955年11月10日条目下,胡适明确记载了张爱玲的到访,且着重说明,其父胡传“后来事业的开始”,是由于有张爱玲祖父张佩纶在光绪七年的引荐。也就是说,胡传当年,本不过一乡下老秀才,默默无名,更乏背景作进身之阶,能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甚至往后的胡家能门楣光大,很大程度上要拜张的祖父公而无私的提携之赐。按过去旧传统,胡传也是张佩纶的“河汾门下”。

胡适是知恩必报之人,他对张爱玲态度如此殷切,是有饮水思源的私人感情隐含其间的。张爱玲虽为当事人,倒懵然不清,一些内情可能还没我等吃瓜群众看的明了。


二人得以会面,完全是张爱玲主动的。这里还有一个不便言明的原因,在于张爱玲其实筹划已久,她对胡适是有所求,又拉不下面子明说。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胡适父母

二人都成名甚早,是明星人物,往日在陆时都知道对方存在,也并非没机会见面,可彼此似都无此念头。况张爱玲是个目空余子、人情淡薄之人,似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在哪都离群索居,终其一生都极少主动拜访人。这时候在异域,张爱玲反出乎意料地套近乎,是有些莫名其妙的吧。

对于张爱玲的突然造访,胡适自己也是错愕的。他在日记中,困惑有所流露,想不出晚辈张爱玲,素无来往,忽然登门,到底是何用意。至于张爱玲自己,事后虽留有回忆文字,可也没说清用心,抑或一贯清高,出于自尊心,有意隐约其辞维持体面。

其实,从现存材料推断,不难得知,她的拜访,主要目的,当是求助。我们知道,那段时期的张爱玲,初到美国,举目无亲,顾盼乏友,工作找不到合适的,想仗写作维生又屡屡碰壁,日子极其困顿,几乎已无法再撑持下去了。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张的祖母李菊耦,李鸿章之女,18岁与其母赵小莲

以她的交际与残余认知,彼时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求助者,大概就是曾号称文化界“头号老板”、前驻美大使、前北大校长、门生故旧遍布华人圈的胡适了。只是,她生性清高孤傲,从不也不懂求人,待人处事不好功利,又不擅社交辞令,即便稍后得知与胡有世交这层关系,始终还是难以启齿。前后几次登门,又没啥事情,总犯不着去唠嗑吧,也应是太犹豫之故。

她唯一一次开口,是在1956年3月。她想申请一个写作基金,写信给胡适,请求他作为担保人,此外再无求援。她似乎至死都要把自尊与体面放在第一位。


可是,张爱玲可能也并不清楚的是,彼时的胡适,也处在生平最困顿的时候。他自顾尚且不暇,即便想伸出援手,其实也是爱莫能助。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1950年代前后的纽约曼哈顿

那时的胡适,对左右两方都不认同,远走美国,一心想躲避纷扰,回归学者生涯,独立谋生。可他本质上是意气书生,平生不义之财,一介不取,并没啥积蓄;政场上也是失意之人,左右都避之不及,门可罗雀,能量早已今非昔比。

在异国他乡的他,想当个美国普通大学的教授无法如愿,自己都早“沦落”到为某大学资料室主管而已,还要靠点滴演讲、一二稿费维持生计。过去既优既渥的他,请不起佣人,需老妻买菜做饭,连医药费的支出都捉襟见肘,实际也无法给张爱玲什么实质帮助。

张爱玲既未主动开口求助,而他对张的生活状况到底知晓多少,也是无从忖测的。只是,我们知道的是,他确实曾力所能及地在背后给予这位后辈以各种支援。比如,1955年11月24日,是西方感恩节,他担心张爱玲一个人寂寞,主动打电话邀约,名义是陪他夫妇吃中餐;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晚年胡适与友人

当他听闻张住进了纽约87街救世军办的集体宿舍,立即前往探望;收到张的担保求助,他片刻不耽误,欣然为之动用他本不想再动用的关系。当时的他,自身都泥菩萨过河,心情也极恶劣,可还是会尽最大努力,去关怀张爱玲这个在浮世中漂泊的弱女子,不求任何回报,小心翼翼地施恩。

从这些事看,胡适的确是一位很宽厚的长者,人前背后始终如一,真当得起“君子人也”的称誉。实际上,他也并非独独对张爱玲青睐有加。他一生,对于同道,对于后辈,类似的帮助,实在太多了。狂傲如李敖,一辈子唯一感激的人也是他胡适。“我的朋友胡适之”、“胡圣人”这些话,在民国时代几人尽皆知,绝非如“及时雨宋公明”般沽名钓誉而得。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可以说,他们此番交往,是有患难真情在里面的。后来张爱玲得知偶像的境遇,极为感伤;而胡适作为长辈,眼见这位才情绝世的弱女子陷于落魄,那种力不从心的痛惜怅然,在日记中也是溢于言表的。


很快,隔年张爱玲搬到纽英伦州,胡适稍后返国,二人此生再无机会见面。

胡适得以重新起复,雄心勃勃撸起袖子,国是所归各种忙碌,对张或顾不上,或逐渐淡忘,看材料很少提及。唯张爱玲,对胡适的感戴与崇敬,心中藏之无日忘之,是至死都不懈的。她对人,从未这么持久地“好”过。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1968年,在波士顿

事隔13年后,胡适已作古久矣,张爱玲不舍之情还难以自抑,曾专门写了长文《忆胡适之》,对二人在美国纽约也是在人世间的最后一面作了著名的描写。她回忆生平亲友故旧,实从未如此深情——此文我也一直觉得与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堪称现代忆人文章双璧。她如此写道,

“他(指胡适)围巾裹得严严的,脖子缩在半旧的黑大衣里,厚实的肩背,头脸相当大,整个凝成一座古铜半身像。我忽然一阵凛然,想着:原来是真像人家说的那样。而我向来相信凡是偶像都有“粘土脚”,否则就站不住,不可信........我也跟着向河上望过去微笑着,可是仿佛有一阵悲风,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出来,吹得眼睛都睁不开”。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1962,胡适下葬公祭

1966年,她终于抽空,完成胡适的叮咛,翻译出古典小说《海上花列传》。她在文章中沉痛述说,至此才彻底明白自己实际上是把胡适视为一种传统,甚至是一位父亲来依靠的,“难抑悲凉的是,如今这个传统真的不在了,......我想他会感到高兴的,往往一想起来,眼睛背后一阵热,眼泪也流不出来”。彼此的慈与慕之情,犹如火苗在飘浮摇曳,似梦非梦。

那时,胡适早魂归道山了。“恣乐追凉日暮,箫鼓月明人去,犹有清歌迢逓,声在芰荷深处”,一切心里事,只剩下追忆了。而张爱玲自己,这位万人仰望的“文学女神”,至此似也真的彻底落为喧哗世界中的孤家寡人了。

张爱玲与胡适也有忘年恋?是张爱玲有目的接近,而胡适蒙在鼓里

张爱玲去世后,友人收拾过后的房间现场,以及所有遗物

只是好在说,他们这段隐秘而不大为人注意的往来,也许会像平静水面上永远低吟着的风,一直给逐渐心死的张爱玲,吹去一种柔软而深邃的温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