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大國風範的起源”,以唐朝為中心的對外交流世界格局如何形成?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唐朝的鼎盛可謂是家喻戶曉。而當時的唐朝也是通過對外交流與西域各國以及中亞地區各國友好來往,拓展自己的經濟發展圈,打開外部市場,傳播中國文化。

在多渠道的對外交流中,不僅促進了唐朝經濟的發展,而且還促進了與外部世界文化的交流。甚至構成了一個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國際化大都市。

為此後各國樹立了一個對外交流的成功典範。當時的唐朝可以成功的與世界友好的相互交流,實現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共贏,形成一個以唐朝為中心的對外交流的世界格局,這可能是取決於唐朝當時的穩定與國力強盛。統治者開放進取的心態,也為形成此格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唐朝擁有國富民強的社會基礎,以及對外交流的國際責任意識,這是使得唐朝的對外交流成功進行的重要條件

盛唐時期的國泰民安,綜合國力也自然較強,再試相對於較強的綜合國力來說,此時的唐朝在經濟上並沒有相當富足,甚至還擁有一定的困難,民富國強的程度在當時是絕的稱不上的。

“大國風範的起源”,以唐朝為中心的對外交流世界格局如何形成?

但是在唐朝統治者的妥善處理下,還是比較順利的拿下了高昌,開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這條道路也是解決了連接歐洲與亞洲的關鍵性的一步。

除此之外,當時的唐朝以大國的姿態對外交往開放,在交往的過程中也以交往大國的身份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維護當時國際交往的社會秩序,也因此贏得了世界多處交往國家的國民和統治階級的好感與信任,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願意與唐朝進行各方面的交流交往。

這使得唐朝實力進一步加強,在國際上也享有良好的國際聲譽,有利於後期在軍事政治方面的交流與融合。對西北的管理上建立起一種新的秩序,實現了對西北“諸蕃”的實際控制,進一步加強了唐朝的統治管理。

樂於承擔國際義務的唐朝,也樂於幫助曾經有過友好交流的國家。在隨著阿拉伯大食帝國的的崛起以及伊斯蘭的東征的進行,曾經與唐朝有著密切來往和友好交流的波斯薩王朝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境地,其統治者的生存空間被強烈擠壓,只能逃亡在外。在顛沛流離之時,其向唐朝提出了請求援助的信號。

正如在《通典·邊防典》“吐火羅”條中所記載的一般:

“龍朔元年(661),吐火羅置州縣使王名遠進《西域圖記》,並請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分置都督府及州八十、縣一百、軍府百二十六,仍於吐火羅國立碑,以紀聖德。帝從之”。

唐朝後將其波斯薩王朝的統治者安置於中國安置,讓其得以安全與穩定,共享唐朝之繁華盛世。

“大國風範的起源”,以唐朝為中心的對外交流世界格局如何形成?

開拓西域的成功還是歸功於唐朝的前期便有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年間,唐朝的社會經濟都得以快速而穩定的發展,百姓可謂是安居樂業,一副太平盛世。在此期間唐朝的軍事及其文化實力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與發展。

而這些也都為唐朝帶來國家綜合實力進一步的加強,國際地位的迅速上升,慢慢佔據歐亞地區的大國強國維繫歐亞的交流以維護著國際交流的秩序,並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唐朝的統治者在對外交往中始終保持著開放進取的心態,這也是支撐唐朝對外交流的內在動力和強大的後盾

在唐朝之前,中國古代的各朝代也曾嘗試對外交流,但是效果卻差強人意,究其原因,其根本尚雲蔚,在之前的對外交流中,統治者更傾向於如何征服統一世界的思想,讓他們臣服與自己。

但是唐朝的外交與之不同,其不帶有如像秦漢時期外交是的征服欲與軍事抵抗欲,而只是以文化經濟交流為自己的主要目的,加強與世界的交流交往。

其對外交往的動機是單純的,持友好的態度的交流,往往更容易得到世界的認可。而這種態度也是取決於當時的統治者始終保持著開放進取的心態,使得當時的唐朝是一個求同存異的包容社會。

“大國風範的起源”,以唐朝為中心的對外交流世界格局如何形成?

當然這種社會心態的形成自然少不了統治者的決策與心態。當時的統治者唐太宗有著對西域和外部世界各國社會的強烈好奇與濃厚的興趣,因此催生出其強烈的想與西域外部交流的願望想法。

在《資治通鑑》中有明確的描述,描述唐太宗關於胡商的故事經常性張口就來,著真實的反映出當時唐朝統治者對於西域文化與外部世界的強烈好奇心以及想去更多瞭解的強烈願望。

在玄奘西行取經的路途結束後,回到唐朝,唐太宗極其感興趣的與其交流,展現出自己極高的熱枕。雖然太宗表示對佛經已無法深入的理解吸收,但是對於玄奘所訴說的西行過程中的路程交通等有著很高的興趣與求知慾。

唐朝為與西域開展對外交流,其通往西域的交通網的建設也花費了大量功夫與人力。在當時,唐朝建立之前,南北朝的分散政權與隋朝有過短暫的統一也是在著短暫的統一期間完善形成了連接拜占庭的東西交流通道,隨著唐朝的建立與發展,這條通道逐漸由中國作主導,這也意味著一個繁榮開放的東西交流的交通網在進一步形成完善中。

強烈的對外彈指欲使得當時的統治者派遣得利將軍多次前往西域一是為了交流更是為了打探道路。最終在幾番探索之下,形成多條東西交流之路。

這在裴矩的《西域圖記》的序文中就有著明確的記錄,記錄當時的三條東西交流的交通線路,

“發自敦煌,至於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

從其記錄也可以看出,在當時以中亞地區為中心的中西貿易的繁榮以及交通網絡的發達和完善。交通的暢通,也為唐朝的對外交流提供了客觀的地理條件。

“大國風範的起源”,以唐朝為中心的對外交流世界格局如何形成?

唐朝積極開放進取的心態得以於前期幾代統治者們的對世界的好奇以及想要與世界交流的強烈願望,促使了當時對外交流的產生與發展。

在唐朝的地方民間,也經常出現來自胡人的物件金銀器物等,這也表明民間的官員百姓也對西方的世界充滿著好奇與想要探索的慾望,這也是支撐著唐朝對外交往的強大內力,支撐著唐代神會的繁榮開放。

唐朝對於世界各種模式的文化和制度都有很強的包容性,承認並接受世界的多元化也是唐朝成功外交的重要原因,最終形成世界雙向互動

唐朝可以與世界友好繁榮交往,體現了當時我國開容幷包的世界性的大國胸懷。在交往中可以接受吸收各國各地域的不同之處,無論其種族文化,都可以對其做尊重,求同存異以及一視同仁。

尤其是在其文化交流週末美國,不一概的宣揚輸出我國的文化,而是兼容幷包,相互互動,在輸出自己文化點擊思想的同時,也大量的吸取了來自世界各國不同區域的宗教文化與各種先進藝術。

“大國風範的起源”,以唐朝為中心的對外交流世界格局如何形成?

唐朝的這種開放心態,也獲得了世界性的一致好評,紛紛前來與唐朝進行各方面的相互交流。亦或是派遣人才來到中國學習當時的唐朝文化。日本在當時就是很好的一例。

在對外交流開放式其的唐朝,不僅是對各國經濟文化種族的尊重,即使是對在堂的胡人,也表現出對其胡人自己國家法規法令的尊重。

在《唐律》中對實際外國認識按揭的處理方式由這樣的規定:

“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

這項規定也使得上到朝廷官員下到各地方的官員在對外交往中,都可以尊重和吸收各國不同的文化,尊重各國的法令,摒棄了傳統的夷國的思想觀念。

“大國風範的起源”,以唐朝為中心的對外交流世界格局如何形成?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朝社會對於外國人的開放和包容。關於在禮制方面,唐朝也對各國的不同禮節表示尊重,來唐的外國人不必行中國之禮,這在《舊唐書·西戎傳》便有著這樣的記載:

“進馬及寶鈿帶等方物。其使謁見,唯平立、不拜,憲司欲糾之。中書令張說奏曰:‘大食殊俗,慕義遠來,不可置罪。’上特許之”。“當接以禮樂,示以兵威,雖曰戎夷,不可輕也”。

正是有著強大的綜合國力最為基礎,唐朝在對外交流上可謂是達到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對外交流的鼎盛時期,給後期的對外交往方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

其開放進取的心態以及積極承擔國際義務,以大國的胸懷包容尊重各國的文化,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的差異也是贏得世界尊重,獲取與世界雙向互動的基礎必要條件。

參考歷史文獻: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

《唐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