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不許哭!床底下沒有鬼”,心理學家:孩子怕黑怕鬼源於泛靈心理

3歲的牛牛忽然變得很膽小。白天玩耍和之前倒沒什麼兩樣,但一到天黑,房間不開燈就不敢進去。

不管媽媽走到哪裡,他都要寸步不離地跟著。以前一個人睡得好好的,現在必須要媽媽陪他才肯睡,睡覺還得整夜開著小夜燈。

有一天晚上,媽媽趁牛牛熟睡後回到自己的臥室。半夜,牛牛就哭哭啼啼地爬到媽媽身邊,小身體瑟瑟發抖,媽媽安慰了好久都沒用。

“不許哭!床底下沒有鬼”,心理學家:孩子怕黑怕鬼源於泛靈心理

爸爸忍不住訓斥牛牛:“你能有點出息嗎?屋裡又沒鬼你怕啥?”一聽這話,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哭聲中帶有明顯的恐懼。

原來牛牛怕黑,不敢自己睡,正是認為黑乎乎的房間裡躲著妖魔鬼怪,這些可怕的怪物會吃掉自己。

那為什麼孩子會認為房間裡有鬼怪呢?怕鬼和黑暗有什麼關係呢?

孩子怕黑怕鬼是“泛靈心理”作用的結果

很多家長不知道,怕黑其實是很多學齡前孩子都會有的一種正常反應。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2-3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就是泛靈心理。處於泛靈心理期的孩子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義的東西。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三四歲的小孩子,經常和玩具說話,給娃娃講故事,抱著小枕頭輕輕地拍,認真地哄小枕頭睡覺。


“不許哭!床底下沒有鬼”,心理學家:孩子怕黑怕鬼源於泛靈心理


學齡前的孩子觀察能力、思維能力還有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經驗都非常有限,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只能通過事物表面抓取信息。

這個階段的孩子想象力很豐富,可又分不清現實和想象,就會把想象的事物當成真實的。而對於會活動的東西,孩子則更容易產生泛靈心理,賦予這些事物生命。

當孩子置身於黑暗之中,由於處於信息缺乏的狀態,孩子對黑暗中周圍的一切產生了不確定感,就容易對未知感到害怕。

這種環境下,如果平時家長總是用妖魔鬼怪來恐嚇、威脅孩子,這些讓人害怕的形象,加上孩子從電視和圖畫書中得到的恐怖信息,就容易和黑暗聯繫起來。從而產生恐懼感。

怎麼消除孩子怕黑怕鬼的恐懼心理?

既然孩子怕黑怕鬼是泛靈心理在起作用,那家長應該怎麼做,幫助孩子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呢?

一、傾聽和理解孩子,不強迫孩子相信沒有妖魔鬼怪。

孩子認為世界上有妖魔怪獸,還會吃人,在大人看來是很荒謬甚至好笑的事情,但孩子的恐懼心理卻是真實的。

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體驗,不要試圖去講道理,讓孩子相信世界上沒有鬼怪,因為大人的解釋超出了孩子的認知和體驗範圍,很難令他們信服。

家長應該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他“我知道你很害怕,我會永遠在你身邊,你是安全的”,最大程度減輕孩子的恐懼感。如果孩子不想自己睡,家長就儘量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到安全。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漸漸能辨識人與物,物與物,能分清現實與想象、知道什麼東西有生命,什麼東西沒有生命,這種怕黑、怕鬼的情況就會逐漸消失。

“不許哭!床底下沒有鬼”,心理學家:孩子怕黑怕鬼源於泛靈心理

、避開讓孩子害怕的信息

孩子怕黑,主要是把家長的描述或者從電視、故事、圖片中的得到的令人害怕的信息,和黑暗聯繫了起來,產生了恐懼感。所以平時要注意對孩子屏蔽這些信息。

一是不要用妖魔鬼怪來嚇唬孩子。不要在教育孩子時說:“再不聽話,怪獸要把你吃掉。”“再不趕緊睡覺,魔鬼會用袋子把你裝起來揹走。”之類的話。避免孩子把黑夜和妖魔鬼怪之間建立聯繫,產生恐懼感。

二是平時不要給孩子看恐怖畫面和情節的電視,給孩子讀故事書時儘量避開一些會讓孩子害怕的情節,睡覺前,家長還應儘量保持孩子情緒的穩定。

“不許哭!床底下沒有鬼”,心理學家:孩子怕黑怕鬼源於泛靈心理

三、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消除對黑暗的恐懼感

家長可以多在晚上和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有意識地躲到不開燈的房間裡,藏到孩子熟悉的地方,門背後,床底下,讓孩子很容易就找得到。

然後嘗試躲到孩子之前沒找過的地方,讓孩子尋找,期間一直用愉快的聲音給孩子提供尋找的線索。

還可以把孩子喜歡的玩具放到房間,和孩子一起尋找,然後讓孩子自己尋找。多玩幾次,可以幫助孩子消除對黑暗中未知事物的恐懼感,從而不怕一個人睡覺了。


“不許哭!床底下沒有鬼”,心理學家:孩子怕黑怕鬼源於泛靈心理

家長利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效果會更好

著名兒童教育家、講故事專家孫敬修老人,有一次在公園裡見到一群淘氣的孩子攀折小樹的枝條。孫老就走到樹前,把耳朵緊貼在樹幹上。

孩子們好奇地問他在幹什麼?孫老回答說:“樹幹對我說,他的胳膊疼得要命。”孩子們聽了都羞愧地低下了頭。

在這個故事裡,孫敬修老人就是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沒有批評和指責,卻成功讓孩子們受到了教育。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妨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以便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1、利用泛靈心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很多2-4歲的孩子,到了繪畫敏感期,家裡的牆壁就要遭殃了。稍不留神,孩子就會拿著筆在雪白的牆壁上到處亂畫,留下難以消除的痕跡。

“不許哭!床底下沒有鬼”,心理學家:孩子怕黑怕鬼源於泛靈心理

不論你對孩子說多少遍“不可以到牆上亂畫”都沒用,這讓很多家長十分頭痛。往往是我們家長越攔著,孩子就越要畫。那這時,我們不妨告訴孩子:“寶寶,你把牆壁的臉畫髒了,它就不喜歡你了。媽媽每天都給你洗臉,牆也希望自己的臉跟你一樣乾乾淨淨的。”同時要告訴孩子畫畫寫字要在紙上寫。這樣教育孩子不亂塗亂畫,效果可能會更好。

2、利用泛靈心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小孩子通常會有挑食,不愛刷牙,玩具隨處亂扔等不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用擬人化的語言,扮演小動物、牙刷和玩具來和孩子對話,這種沒有命令和責備,而且充滿童趣的語言會讓孩子積極主動地養成良好的習慣。

“不許哭!床底下沒有鬼”,心理學家:孩子怕黑怕鬼源於泛靈心理

比如孩子不愛刷牙,家長可以扮演牙刷對孩子撒嬌:“你好久都不找我玩,我好想你呀,快用我來刷牙吧!”孩子每次刷完牙,都扮演牙刷誇一誇孩子:“哇,你的小嘴巴刷完牙好香啊,真好聞!”同時流露出陶醉的表情,這樣,孩子會覺得刷牙很有趣,還覺得自己表現很棒,下次刷牙會更主動。

3、利用泛靈心理,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很多孩子在玩玩具時會自言自語,這是典型的“泛靈心理”在兒童身上的體現。大人覺得自己和自己說話很不可思議,但孩子其實是在和玩具認真地交流感情呢。

比如我家孩子小時候愛看《喜洋洋與灰太狼》,她就經常給玩具美羊羊唱兒歌,講故事,還當老師教它認字。

那為了鼓勵孩子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我總是借美羊羊的口吻誇獎孩子:”我太喜歡你了。你的故事講得可真好,我都聽得入迷了,你能不能再給我講故事。”孩子被肯定和表揚,講故事就更起勁,語言表達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不許哭!床底下沒有鬼”,心理學家:孩子怕黑怕鬼源於泛靈心理

小結:學前期的孩子怕黑,怕妖魔鬼怪,不敢自己睡,喜歡和玩具說話等等現象,是“泛靈心理”的正常反應。家長不妨在平時的教育中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特徵,從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泛靈心理是孩子意識發展不完善的表現,家長在利用泛靈心理教育孩子的同時,應當引導孩子學會辨識人和物、物和物的不同,不斷提高孩子的意識能力,促進智力更好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