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郴州的那些老街,你知道嗎?

蘇仙路

蘇仙路位於郴州市今甦仙區蘇仙嶺風景區之東,古為小道,今為郴州市南北主幹道之一。

蘇仙嶺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主峰海拔526米,因漢蘇耽的神話故事得名。傳說白鹿、白鶴在此為蘇耽哺乳禦寒,後蘇耽又於此得道飛昇。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勝地”的美稱。蘇仙嶺上有白鹿洞、昇仙石、望母松、壽星觀、八字銘、沉香石、蘇仙觀等“仙”跡,自然山水風光久負盛名。題詠甚多,明末遺老顧超鐫刻八字銘於蘇仙嶺山頂石壁,銘曰:

龍旭宵霽;

鶴雲朝騫。

桃花居是遊客登山的起點,它背靠青山,面向桃花水溪,四周翠竹修茂,綠樹成蔭,環境幽雅別緻。由秦少游作詞、蘇東坡作跋、米芾書寫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轉刻在蘇仙嶺的巖壁上,史稱“三絕碑”。北宋紹宋四年(公元1097年),秦少游在政治上受到嚴重打擊,被削掉官職,流放郴州時,寫下這首千古名篇,詞曰: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將軍曾幽禁於此,寫下了“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的名句。

裕后街

裕后街位於郴州郴江邊,是郴州最古老的街巷之一。街外原為古碼頭,古代郴州通廣東樂昌的石板商道,這裡應為起點。石板商道中的郴州至宜章大道,人稱騾跡路,又稱九十里大道。它由裕后街、香花坳、升橋鋪出市境,經郴縣(今北湖區)良田鎮到宜章縣,市境長5公里餘,始建於東漢。建武十五年(39),朝廷徵百姓鑿山開道500餘里,直達嶺南。建初八年(83),再鑿村陽嶠道。宋代紹聖年間,進行一次修繕,遂成為溝通中原與嶺南的交通要途。郴州到宜章段路寬皆九尺,青石鋪就。

湖南的商人們從這裡僱腳伕,將湖南產的鐵以及桐油、茶油等湖南土產挑到樂昌,再從樂昌挑鹽回來。裕后街舊為貧民聚居之區,房屋雖破舊,但盡顯湘南民居古樸敦厚之特色。

西塔街 中山西街

西塔街位於郴州市舊城區,起自中山南街口,止於燕泉路口。民戶密集,商業繁榮。1925年為追悼孫中山逝世,改名中山西街。1954年由石板路改為混凝土路。街東端舊有明代所建牌樓,為舊城中心。位於該路的市教育局院內,舊有紀念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濂溪祠和愛蓮池。附近陳家坪25號房屋,有1852年洪秀全天王府舊址。

下湄橋 下湄鋪

下湄橋位於郴州市區北部,北至石馬洞,南點桂門嶺。古名下湄鋪,因此處設有驛鋪而名,是通往宜章的要道,道路全由石板鋪成。清嘉慶後,居民漸多,形成街巷,因橋易名。20世紀80年代後成為郴州市的工業區。

燕泉路

燕泉路位於郴州市國慶南路東側,因燕子泉而名。原為郴州市郴江鄉老街,其地有泉。據清嘉慶《郴縣縣誌》載,“燕來時泉生,燕去時泉涸”,故名。民國時漸成商業街市。

陷池塘

陷池塘又名仙居池,原屬郴州市郊鄉鎮,為著名村落老街。古名陷池。陷浦,又名仙居池,因池塘得名。據宋《方輿勝覽》載,“相傳昔有萬氏居此,一旦雷雨,全家皆陷”,故名陷池。其塘深約15米,面積15畝。街巷聚落呈散列式,三面環小山。唐柳宗元《奉和楊尚書郴州追和故李中書夏日登北樓》詩“遊麟出陷浦”句即詠此。

橘井路

因橘井路位於郴州市今甦仙區,北起飛虹路,南至人民東路,因橘井位於此而名。

橘井在郴州市一中校園內,俗名鴨子塘。傳為漢蘇耽家井。明萬曆《郴州志》載:西漢文帝三年(前177)蘇耽謂母潘氏曰:明年郡將疫,可取庭中井水並井旁橘葉一片飲之。如期疫果作,郡人如法飲之,日愈百餘人。故名橘井。 “橘井流芳”典故即源於此。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錄事崔偉之攝郴州》詩“郴州頗涼冷,橘井尚悽清”句亦指此。後人於井旁建橘井觀。觀堂為唐代磚木結構建築,清代屢次重修,四周圍以磚牆。觀東側有一株蒼老蓊鬱的橘樹,樹旁一眼清泉豎井,即橘井。蘇耽母歿後葬觀左側,宋代為其立墓碑,今觀與墓俱毀。

(本文錄自《湖湘文庫·湖南老街》歐陽曉東主編、陳先樞編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