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哪些很有意思的真实考古事件?

苍雁


巨人族是否真的存在?考古历史是真是假?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巨人族的记载,在《山海经》、《周礼》、《左传》等古籍中都记载过巨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诸侯讨伐北方巨人的传说。巨人到底存不存在?世界上的考古历史是否真实?

在黎巴嫩的古籍中记载:黎巴嫩的巴勒贝克神庙地基有一些巨大的、重达几千吨的大石板,这些石板中间插不进去一根针。这些巨大的石板,都是由远古巨人制造出来的。

在中美洲的哥斯达尼加,1956年考古学家发现了巨大的圆形石球。这些圆形石球是远古的巨人将石球推进了森林,而为什么要推进森林呢?据说是为了祭祀。

考古文献记载:

1850年,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一些巨大土堆被探险家挖开,在这些巨大的土堆下面,埋藏着许多身高都超过了2米的遗骸。这些遗骸大多有两排牙齿,有些有6根手指和6个脚趾。2004年,一位工作人员在进行印度洋海啸环境评估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具巨人骸骨,其身高达到了3.1米。发现者认为,是能量巨大的印度洋海啸把尸体从海底冲刷出来的。2005年,美国和秘鲁考古学家在秘鲁北部海岸的一座巨型金字塔内发现了3具“巨人”骨架,这些骨架都在2.8米以上。

巨人存不存在?

历史上有过很多巨大的物种存在,比如恐龙、巨鳄、巨龟、巨鱼等,如果人类与地球历史是一起进化的,那么很久以前存不存在过巨人?挖到的这些巨大骨头是不是真的巨人呢?目前这是世界考古历史的一个谜题,也是一个趣闻。

世界巨人,到底存不存在?真实的考古历史证实了这个传说,那么巨人是如何灭绝的呢?与今天的人又有什么关系?


稗史候说


马王堆汉墓考古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下葬墓地中发现的一具女尸。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

70年代初,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备战时期。

离马王堆不远的一家部队医院选择了地势高的两座土冢开挖防空洞。

医务人员在打孔探测作业时,突然从孔里冒出一股凉气,有人用水灌孔,结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溅出来。

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下面肯定有东西。

一时将此情况报告了湖南省博物馆,由此拉开了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的帷幕。

考古发现的东西不计其数。最值得称赞的是两件事。

第一,女尸本身的防腐技术。两千多年的人居然皮肤还有弹性。

第二,两件素纱禅衣。现在的技术根本做不出如此轻薄。

后来博物馆被盗,一些文物丢失,素纱也毁了一件。

盗贼居然是个小孩,简直是个笑话。在这里不再赘述。





维摩居主人


挖到自己家祖坟算不算?

考古界有一个叫王文源的教授,有一次他得知湖南的工人施工时挖到一座古墓,于是他便带着考古队去现场考察。经过考察他们决定对这座古墓进行挖掘。最初的挖掘工作还是非常顺利的。可是过了没多久,王文源突然喊到:停,都不要挖到了,墓主好像是我家祖先。这就让人很奇怪了,怎么突然挖到的墓就是他的祖先了呢?所有人听到他的话也都停下了工作,都围着他听他讲故事。看看他的祖先到底有什么来历?

原来这个墓主是清朝的一个大官,名叫王世明,而王文源的族谐中野有这个人的存在,是康熙在位时期的一个官员,而且地位非常高。不过王文源在冷静之后又让考古队继续进行挖掘。他说虽然基主是我的先人,但按照规定还是得继续挖掘。毕竟这座古基的考古价值非常大,其历史意义是我们不知道的。再后来王文源自己建议取消当地的施工项目,并且他自己给夏主人修建一个博物馆。毕竟基主的身份是清朝时期的大官。还是有资格修建一座博物馆的。


关注中华城市发展


中国有不少的山脉,但要说最神秘、最庞大、最有文化根源,那么一定是昆仑山脉,可以说它是我国西部的山脉的主体枝干,而且关于它,曾经发生了很多的神秘事件,这就让它在人们的眼里充满了神秘色彩,它也成为了无数探险考古的热门位置。曾经在一九七九年时候,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在山脉里面发现了一具动物的骸骨,最让人奇怪的是它的体积特别大,好像传说中的龙一样。经过专家们的研究检测,发现这个生物的死亡时间并不长久,不是属于和恐龙一个时期的,可是在相关的资料并没有找到有关类似的生物,这就让大家对其产生了众多的猜测。毕竟,这座山脉一直以来都是被称为是我国的龙脉,保佑着中华儿女,蕴含着国家的气运。所以,人们对于它越来越感兴趣,也就产生了很多的相关故事与传说。

而要说最有名的,还是“地狱之门”的传说,有着很多的神秘事件都发生了这里。说昆仑山里面有一个地方叫做“地狱之门”,或者说叫做“死亡谷”。曾经有一个当地的牧民发现他的马群进入到了死亡谷里面,于是他就进去找马群了。可是几天过去了,那群马都没有受到什么伤害的出来了,而那个牧民却不见了。后来,他的尸体被发现在死亡谷里面,可是奇怪的是他的身上并没有什么伤痕,外表一切正常,根本就没有什么异常。可是他的表情却非常的狰狞,似乎是见到了什么什么令他感到恐怖的东西一样。于是,这件事就被人们将其与昆仑山的神秘联系在一起。 上面都是传说和故事,下面来说一下考古队的,后来有一个考古的队伍到昆仑山进行考察,到了死亡谷的时候,天上突然下起了雪,天气骤变,由原来的青天白日突然变成了电闪雷鸣。其中的一个队员直接昏迷,后来醒过来后,表示自己没有任何征兆,突然眼前就黑了,失去了知觉。接着,考古队又在这附近发现了很多土地都被雷击中了,还有许多的动物遗骸。后来,相关部门对此地做了进一步的检测,不过只发现了这里的磁场有着异常,很容易遭到雷击,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发现。不过这件事也远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吓人,因为后来,我国的探险爱好者曾经驾驶汽车成功的穿过了这片区域,所以很多的言论也就没有了可靠性。不过,我们仍然需要对它进行了解探索。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红老头乐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童话大王郑渊洁的《鲁西西传》里的龙珠风波吗?那里面的故事就取材于著名的考古事件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事件

南海一号是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的船只。

这个船只的发现可不是考古专家特地发掘的,是在1987年的时候,广州的救捞局和英国的海上探险公寻找东印度公司的一艘沉船,结果一不小心捞到了深埋23米的另外一艘沉船,而且里面有一大批奇珍异宝。

这个事件,被称为我国水下考古的起点。南海一号也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创始人俞伟超命名的。

这艘船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船体保持的非常完好,而却里面出土了巨多的陶瓷器和金属器。比如一些金腰带、金戒指、金手镯、石雕观音等。里面还有一些异国风情的文物,比如从未在中国出现过的喇叭口的大瓷碗。里面的瓷器仍然色泽光亮,有很多出自景德镇、龙泉窑、德化窑,非常精美和珍贵。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这艘船是始发自泉州,这也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大港,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够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



文史工作坊


也不算考古吧,但是跟文物有关,小时候上历史课听老师讲的,村上的老庙里有个木塔大概二三十米高,经历了好几百年屹立不倒,战争年间,日本鬼子扫荡到村上的时候一眼就喜欢上了木塔,想拆下来搬回日本研究观赏,先是让人工拆,可是那些人不知道怎么拆,无从下手,气急败坏的情况下召唤到四五辆卡车栓上大粗绳子想拽倒拉回去,即使这样木塔依然纹丝不动,最后日本人悻悻作罢。才得以保存到七八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最后是被拆下来卖掉还是怎么着了就不得而知了,只能赞叹古人的技艺高超,后人现在的科技都无法模仿制作出来!



Lucky小能人


我觉得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很有意思。这是一次意外发现带来的成功发掘,过程一波三折,最后,有惊无险地让沉睡地下二千多年的辛追(现在也有认为是"避“字)夫人重见天日。

意外发现

60年代末,中国从城市到乡村掀起了挖掘“防空洞"的备战风潮。让人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这场运动,长沙城东郊五里牌外,一个人烟稀少,名为马王堆地方,突然备受关注。

挖掘“防空洞“的解放军366医院,在马王堆士包下相继挖出两个20多米深的洞穴时,地下却出现赭红中夹带着白点点的花斑土,而且越往深处挖,土质越坚硬。

院务处长接报后,亲自进洞检查,并让两名士兵用钢钎向下打眼钻探,钻了半个小时,突然从钻孔中“哧"的一声冒出一股气体,见火就着。

当时的人们警惕性都非常高,366医院的院长再三考虑后下达命令,现场官兵立即撤离,并做好突发事件的战备工作,并立即报告军区司令部,建议火速派工兵团前来医院勘探。

就这样几经辗转,离发现整整三天三夜后,湖南省博物馆(湘博)接到报信的电话,他们认为这一定是个古墓。

湘博立即派人急如星火地赶往马王堆。到达马王堆后,他们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个“火洞子“,"火洞子“是长沙民间对考古学上"火坑墓"的俗称。墓里物质腐烂后产生的气体,通过白膏泥、木炭层从小洞里冒出来,与火苗接触后就可以燃烧,通常“火洞子”墓都没有被盗过。于是,湘博联系国家文物局,准备挖掘。

艰苦发掘

当时的经济条件很差,整个发掘,湘博只申请到6000元的经费。

1972年1月16日早上7点多钟,十多名湘博工作人员到馆里集合,每人扛一条扁担、一担簸箕整队前往,走在前面的人手上举着一面红旗,走在大街上,唱着语录歌,这情景哪像发掘古墓啊。

挖掘的第一步是挖土和挑土,可按当时在场的人力,不知道要挖到何年何月,再请民工吧,又没有钱。所以,湘博决定另辟蹊径,向社会求助,他们联系了大概十几所大学、中学的师生前来支援。

就这样一直挖到四月上旬,清理完墓坑内填土的人们,终于挖到一种黏糊糊的泥土。这就是中国南方墓葬中俗称的'白膏泥",据说有很好的密封性,常常用来保护墓葬。白膏泥之下,是看起来好像刚出炉的木炭,古人用来防潮。这些木炭整整装满了4卡车,考古人员曾拿了一部分木炭煮饭,火力还很旺盛。

待清理完木炭后,人们才看清坑底部摆放的椁室,在外椁顶上,覆盖了竹席,这些竹席的颜色也跟新的一模一样。取完竹席,打开椁板后,是四层套棺。从外到内,分别是黑漆素棺、黑底彩绘漆棺、朱底彩绘漆棺,而最里面的内棺涂满黑漆。

值得一提的是,当考古人员打开东边厢一个漆鼎的盖子时,都惊呆了:只见盛水漆鼎中漂着一层藕片,只是当考古人员提取出来准备画画时,因为晃了几下,漆鼎中的藕片就消失得只剩下几片了。等放到汽车上送走时,因为晃动藕片消失了,变成了一盒汤。后来有地震局专家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认为这说明长沙至少2100多年来没发生过地震。

开棺

1972年4月28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要开棺了,晚上六点多,潮博工作人员将内棺从朱地彩绘棺中抬出,摆放的陈列师里,晚上八点多,省领导和电影厂的人到齐,准备正式开启开棺。

领街开棺的是从北京紧急抽调来的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业务骨干。而令人猝不及防的是,内棺盖板刚一掀起,就有一股令人难闻的酸臭味冲将出来,但专家却喜从中来,因为这股臭味就是一种报喜的信号,它意味着墓主的尸体很可能尚未完全腐朽。

按照考古程序,先照相、绘图,揭取工作才正式开始。专家们先将头部位置的丝织品切了个30厘米长的方块,然后,慢慢地试探性地逐层往下切割,当切过到第20层时,主刀的考古人员摘下手套,将一个手指沿着缝隙伸了下去。就在这一刻,他感觉到一块像橡皮一样柔软的东西和自己的手指尖接触,他的心蓦地一震,凭着直觉,他相信这就是女尸的脑门。

之后,脱离丝制品的女尸终于渐渐露出真容,身高1.54米,头上有头发,脑后用簪子别着一团假发,外形完整,面色如生,全身柔软光滑,皮肤呈淡黄色,看上去如同刚刚死去。更令人惊奇的是,至今2100年前的女尸,眼脸的睫毛清晰可辨,左耳薄薄的鼓膜完好无损,就连脚趾头的指甲和皮肤的毛孔也清晰可见。

就这样,这具世界上最早真正以人工墓葬保存下来的软体古尸面世,成为湘博的“镇馆之宝“。


秋水长天H


晋侯酥钟失而复得

晋侯苏钟是铸于西周厉王时期的成套打击乐器,由大小不一的16枚甬钟组成。每枚钟体上皆刻有能互相连接的文字,共355个。铭文完整地叙述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前846)器物主人晋侯苏受王命讨伐山东的夙夷,取得胜利并得到封赏的事迹。这场战争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并且晋侯苏的名字与《史记》中记载的也有出入,该铭文内容可对晋国和西周的历史补充和校正,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晋侯苏钟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即晋侯苏墓。现有14件收藏于上海博物馆,2件在山西博物院。一套编钟为何存放在两个地方?这还要从1992年北赵晋侯墓地的那场疯狂盗掘说起。

  1979年,著名商周考古学家邹衡揣着寻找晋国始封地的期望,带领考古队员对位于曲沃和翼城两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工作持续了十余年,发现了近千座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数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邹衡认为,天马—曲村遗址应该就是晋国的最初封地“唐”。长时间的考古挖掘引起了盗墓贼的注意,盗掘之风日盛。1992年初春,盗墓贼用炸药相继炸开了位于北赵村的两座大墓,持枪将文物盗掘一空。相关文物部门抓紧组建考古队开始对北赵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就在这一年的发掘间隙,8号墓又遭盗掘,包括14件晋侯苏钟在内的诸多器物流失到境外。后来清理8号墓时,仅发现两枚劫后余生的甬钟,这便是存放于山西博物院的那两枚。另14件甬钟流落到香港时,因钟体上的铭文是凿刻而非常见的铸造,被文物商当做赝品而无人购买。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看到编钟的资料后,认为字体有古意,绝非后世伪造之物,当即决定购回这批编钟。因为贩卖者不知编钟及其铭文的价值,又急于出手,最终以较低的价格成交。1992年12月,这批编钟被运到了上海博物馆。后来,学者经过对铭文的研究惊喜地发现,它与北赵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的两件小编钟的文字竟可以联缀起来!这不仅证明了晋侯苏钟的来源,也证明了其是真品,更揭示了西周时期的一段历史。

  晋侯苏钟是不幸的,因为盗掘而分隔两地。但相较于其他大量的流失文物来说,它们又是幸运的。——中国社会科学报


愛文化的天使


让日本旧石器的研究全线崩塌,考古界颜面尽失的藤村新一造假丑闻。日本相关单位还因此痛心疾首地声称再也不考古了。

当时就职于日本东北动力公司的藤村新一,最大的爱好便是研究旧石器了。工作之余,他不仅收集各种石器,还混迹在考古界各类活动,并加入实地挖掘。他利用善于社交的优势取得了考古人士的信任。

1981年10月3日,藤村新一跟随队伍前往宫城县岩出山町“座散乱木遗址”进行考古挖掘。该遗址的地表层被认为大约在4万年前。如果在那里挖出了石器,就等同于证明了日本存在中期石器时代。藤村新一陆续在各个角落挖出了48枚石器,震惊日本。

后来人们觉得非常可疑,便安装了监视器,监视器拍下了令人震惊的一幕:藤村新一独自一人,东张西望地出现在镜头里。到了某个挖掘坑停下后,他兀自地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塑料袋。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6块石器埋在地下,仔细踩平地面,又悄悄离去。


乾坤书书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真实的考古事件,肯定是没有盗墓类小说那样的精彩刺激。

因为现在不会主动去开挖已知的墓穴,因为现有的技术,对于文物的保存,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的。所以一般真的需要发掘的墓穴,都是房地产或者工程建设之时,发现的古墓,所以像乾陵和秦始皇陵这样的,短时间内是肯定不会主动去开挖的。

虽说不会主动开挖,但在中国这个大开发环境中,工程各方面遇到的古墓还是很多的,很多地方的考古工作者,是忙不过来的,因此很多工程也最怕遇到古墓,因为这样便意味着工期的无法预料。

今天来说说一个因为盗墓贼而被发现的国家级宝藏——海昏侯墓。

2011年春节刚过,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的村民就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大晚上经常有沉闷的爆炸声,刚开始村民还以为是顽皮的小孩玩爆竹,后来发现村子里的狗也经常大晚上不停地叫,有村民在晚上回家时,还会在车灯的光晕中偶见一两个外乡人,背着包在野地里行走。观西村的村民代代传闻,附近的墩墩山上,有古墓。但是一直不知道在哪里,有一天清晨,一个村民在一座小山上,发现一个大洞,洞口的土竟然是新挖的,有经验的人知道这是盗洞,于是就赶快上报地方文物部门。

江西省考古所的杨军接到举报后,赶忙来到现场,一看吓一跳,这竟然是一个深十几米的大盗洞,之前沉闷的爆炸声,就是定向爆破的声音,盗洞直至墓室,从盗洞中散发出来阵阵柏木的清香。这一座被盗墓贼偷盗而被发现的古墓,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海昏侯墓。

还有一个小故事就是,盗墓者差点就直接将盗洞打到主墓室了,那样的话,很可能这座古墓就被洗劫了,但是盗墓者却打偏了,是盗墓者技术不过关吗?

并不是,盗墓者其实算的很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座汉代的古墓,因为历史上发生过地震,造成了地层的偏移,正好让主墓室位置移动了,这才使得这座古墓里的珍宝,躲过了盗墓者的偷盗。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