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传承中,它的核心是什么?

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


核心就是有强大的保障体系一一一中医。五千年文化是由五千年中医维护才能生存下来。有人只认为中医只是治病,忽略了中医是自然斗争中,战争中不断发挥保护人类生存的作用。生存是人类第一法则,保障生存是中医的责任,稳定了生存环境,才能延续繁衍,才能谈发展。现代人不能过河拆桥,是很危险的。好好品味中国历史,好好品味新中国成立之初,什么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中医一一一定海神针。为什么中国中医在被忽略抛弃时,中国民间任然有一批人在传承中医,不为证,不为名,他们在守护着中华核心。一个真正中医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东西来帮助病人解决问题,不一定用药。


中医153394072


你好,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文学的人。我在这方面也有足够的了解,我给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第一

我觉得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完整的保留下来且历久弥新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也是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觉得中华文化能够传承,最主要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从小我爸爸就告诉我,中华文化是社会观念深层内涵的表现,它透露着民俗的事象,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历史文化的积淀。

第二

我和你说一下我上学的经历,在我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经常提醒我语文是最重要的,他不仅仅是我们生活当中能用到的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他和我们讲过,中华的文化千差万别,种类特别繁多,但是它却深深的扎根在每一代人的身上。我也觉得我老师说的特别有道理,而且他说的这些话都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

第三

我仔细地观察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我跟你分享一下。就是劳动有生产劳动的文化,日常生活中也有日常生活的文化,传统节日也有传统节日的文化等等。总之文化就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个人也觉得对于文化这一方面来说,必须要仔细地观察生活,不断地体验才能发现文化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我们。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我觉得文化的进步也是推进这个时代前进的一个主要动力。

第四

我再给你讲一个例子吧,你有没有注意发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现在正在抢救的工程?它也给我们敲醒了警钟,这种正在濒临灭亡的文化,也正不断的在人们的视线中烟消云散了。所以我们也应该不断的重视这个问题。

第五

我个人还是觉得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所以任何一种文化的丧失都是我们整个时代的悲哀。所以当你提到中华文化,我觉得我们现在更应该做的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也是我们每个人刻不容缓的责任。

第六

最后总结一句话,就是我觉得文化就是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于人民而且又处处的体现在人民的行为处事,我们就应该携起手来,共同的推进文化的进步。


Rg情怀陈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史上出现过各派学流,诸子百家。但大家讨论的无非一个问题,发现自然,了解人性,超脱生命。这成了共同讨论的一个话题,各执其见。

但说白了所有围绕都不是围绕着物质去说,物质是死的,没什么好说。而是围绕着背后主宰着人们主宰着一切的一种无形的能量去说,这便是大家探访的“道”。每家派法不一样所认之道自然也不一样。但是“道”确实是无形无象,围绕着宇宙自然生生不息。不管历朝换代,时过境迁,他都生生主宰人们。现代人你不去重视它,不去发现它不代表它不在。

《道德经》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再结合《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的(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这2句话有共同连接感,是说主宰天地万物的“道”是无形的,从无到有,生化万物,运行万物。天地不仁是说“道”是无情的,没有偏爱与私情。以万物为刍狗是说你必须掌握“道”的规律。否则它的铁面无私,直到你哪一天认识它为止,你都会为你反其道而行做的错事受苦受累。天地对任何人没有一点情面。所以道家讲究要遵天道而行事,是每个人的所学。

最后终结传统文化几千年传承,它的核心便是遵从“道”,了解“道”,领悟“道”。



芷惜文化杂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的核心是什么?我来谈谈个人研究的一点心得。

中华文化包罗万象,我用六个字来概括:经、史、文、艺、俗、术。

经,就是经典,就是哲学,是思想智慧。包括儒释道及诸子百家。不过,在中国讲“经“,主要是指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及后来扩充到十三经。如果只选一本书就是《论语》。

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以及兴衰更替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知识,也可以启发智慧。

文,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文学著作,比楚辞如汉赋,唐诗宋词,散文笔记,元曲及明清小说等。

艺,是指艺术,比如戏曲、歌舞、古典音乐、书法、绘画,所谓琴棋书画之类。

俗,是指民俗,老百姓的生活习惯、语言、服装、饮食、节日、婚丧嫁娶等。

术,是指科学技术,比如天文、历法、算术、建筑、中医、造船、雕刻及四大发明等。

按照清末民初的说法国学主要是指经、史、文的部分(义理、考据、辞章),其中以“经“为要。这里的“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中国人必读的七本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近思录》、《传习录》、《六祖坛经》,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




丁止正of政成公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核心是: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伦理道德。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点:

1、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2、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社会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3、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4、在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中庸之道”是处理人与人、人和社会关系达到和谐境界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境界。孔子把它称作为最完美的道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何谓“中庸”,宋代理学家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见,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人们在为人处事上思想和行为的适度和守常。

5、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儒家重义思想,其理论直接根据即其“仁”的学说。仁,《说文》释:“亲也,从人从二。”由此释义可知,仁学本身就是处理人与人关系,所以有人说:仁学即是人学。《论语》中,“仁”字出现了66次之多。其中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是完全相同的。仁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国普网资讯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较起来,最大的特点是实证哲学,重视感性和悟性,强调实践和经验,而西方文化相反,强调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比如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就是源于此,西医认为从理论上科学上可以解释和证明的才是医学,中医从人的生命系统整体来揣摩,寻找规律,并且用阴阳五行辩证来比喻说明生命病理的变化,而不是通过化学实验分析来寻找治病的方案,医学如此,整个中华文化体系莫不如此,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大师都不认可中国的哲学,中国的儒家思想其实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学说,与其关心抽象的理性概念,不如彻底解决人生的道德规范的基本问题。


carbon猎手


中华文明存续至今、长盛不衰并且不断发展进步,核心有四:

一:汉字

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体系--汉字,能在语音有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形成文化上的向心力,哪怕是现在的中国人,稍微用心就能分辨出秦朝简牍上的文字,再仔细点甚至能够读出青铜器上的铭文,这是其它语言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中国汉文字的演变,几千年前的文字与现今差异不大,是能让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的原因之一。

二:人口

人口是一个文明的基石。

这一点,中国历朝历代人口增长数据就能看出来,巨大的人口基数可以抵御风险和战乱,为文明留下火种,也能迅速恢复生产,如今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当今的人口红利息息相关。

三:身份认同:炎黄子孙 华夏民族

中华文化起源于以血缘群体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衍生出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家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

自黄帝,炎帝起,中国就自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有了起源的文明认同感,再经历沉淀八百多年君臣民的大周,到秦始皇建立大统一中国,确定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从此中国有了统一的标准,代代流传。

四:人定胜天 进取精神

没有一个文明的繁荣是命中注定的,想要发展起灿烂的文明,而且经久不衰,必须靠这个民族自己的进步之心。

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

中华民族的进步之心,其实根本不用辉煌历史来证明,它早就写在了上古神话里,在我们幼年听故事的过程中,深深刻进了血脉里:

女蜗补天—天破了,中国人不等不靠,自己炼石来补!

大禹治水—洪水来了,中国人不问先知,自己挖河渠疏通!

神农尝百草—疾病流行,中国人不求神迹,自己试药自己治!

夸父追日—想要留住光明,就用尽全力去追逐太阳!

钻火取木—中华民族不用盗火,燧人氏自己钻木取火!

仓颉造字—中华民族不用神创文字,仓颉观察世间万物后自己造字!

精卫填海—在东海淹死了,就把东海填平!

后羿射日—被太阳暴晒了,就把太阳射下来!

盘古开天辟地—在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不甘平庸、勇于进取的中国人!

此外,儒家文化、宗族文化、家庭纽带等等



小虾游世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我认为其核心中的核心是:汉字!

再由汉字而衍生而来的:儒,墨,道,法。阴阳,五行,再到四书五经,三纲五常……………而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中华文化!





东龙十八子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孝道”,理由如下:

孝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孝道”的提出是很早的,可以一直追溯到西周,比儒、释、道等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还要早。而在那之后,孝道便被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并一直作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传承下来,由此可见,“孝道”是真正的历史悠久。

在西周时期,“孝道”的含义还比较简单,并且带有宗教色彩,主要是提倡通过祭祀供奉祖先,主要是以宗族为单位的。

而在孔子时代,就真正把“孝道”确立为一种家庭伦理。例如,《论语》里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孝不仅仅指赡养,更是指要尊敬。

此后千年,“孝道”的内涵被逐渐丰富,并且一步步传承至今,所以“孝道”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是其他文化的基础

如果“孝道”在孔子时代,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那么曾子就把它扩大成为一切道德的基础。

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提倡的基本道德标准,叫做“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而曾子将他们都与“孝道”联系在了一起。

《吕氏春秋》记载,曾子曾说:“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大意就是,这些美好的品德只有通过孝才能够真正实现。此外,曾子还说过“事君不忠,非孝也!”也就是说,忠君爱国也成为了“孝道”的一部分。

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说道:“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也说明曾子的思想被很好的继承与发扬了下来,一直到清代时期,人们同样也非常看重孝道。

也就是说,经过孔孟的发展,“孝道”的含义变得十分丰富,它包含三纲五常的所有内容,并成为了所有美好品德的基石。从这一点看,将“孝道”称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便当之无愧了。

孝道在现代焕发生机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诸多思想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孝道”恰恰就是我们继承下来并大力发扬的传统文化之一。

因此,可以说“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我认为,它可以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


喝着汽水看着书


如题主所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要问到她的核心是什么?用五个字可以完整地概括:仁、德、礼、融、和。与中华文明的神、魂、道血肉相融,持久地散发出核心价值观中筋骨与温度的正能量。

首先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在规范封建统治与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也是中华文明的最基础的底色。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其次是“德”:《庄子》里提到过“德”,认为“德”就是“得”。物得以生,谓之德。德,虽然不是一种东西,却时一种特殊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使东西生长,会使人与人、人与自认、人鱼社会和谐长存。

我们讲究“仁德”,是为了保证全面的“美好和谐”的要求。可以说,“仁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保障“仁”、“德”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做有规范的活动,然后把它定成制度,这就有了“礼”和“法”。

“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如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孔子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我们再说“融”:容者,纳之,融合,为什么中华文化越来越博大,越来越精深,源远流长,长盛不衰?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因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碰撞的。碰撞不怕,在于协调,在于怎样解决。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让,一种是抢。抢自然没有好结果,今日的胜者,明日可能又是败者,今日失败者明日可能又是胜利者。打、抢都不如一个“融”字,通过一个“融”字,于是逐渐成就了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最后我们说一个字——“和”,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融合到了一起,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而和平相处。如果说融是表达了一个过程,和就是一种美好的结果与我们向往的样子。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同,人人不同,我们更要提倡和,只有和,才能久。

总之,“仁、德、礼、融、和”这五个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也是整个人类存在并追求的目标。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的强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