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浚县故城“观澜门”与“水驿门”的来历

浚县旧时古城有三座,一为黎阳城,系西汉至北宋故城,遗址位于今大伾山东北。二为浚州城,系宋元故城,旧址在今浮邱山巅。三为浚县城,位置大致在今浚县古城址。浚县在宋元时为浚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县治徙浮邱山之北坡,始称浚县。弘治十年(1479年),知县刘台重修浚县城,城周长七里一百五十步,高两丈八尺,修四门之崇楼翼廊,髹绘彩耀,巍峨壮观。后经明清多次重修扩建,浚县古城渐趋完整。解放后,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渐次拆除,现仅存沿卫河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2013年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古城墙现存南北长768米,高5.7米,宽7米。基部铺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内实以夯土,白灰灌浆,伴以桐油,坚固异常。城墙南北两侧有券形顶城门二个。南为观澜门,一说允淑门,北为水驿门。明万历《浚县志》卷二载“县治在观澜门内。……平川驿,在水驿门内,今废为义仓。”清嘉庆《浚县志》卷六:“城正门四,西便门二:一为观澜门,在县前西边,往时上有钟楼,俗呼为钟楼门;一为水驿门,在北大街仓口西边。光绪《续浚县志》载:“水驿门,一名允淑门。”允淑门今保存完好,向东通往浚县衙门前,据嘉庆《浚县志》可知,此门为观澜门,光绪《续浚县志》载为水驿门,应该有误。 崇祯十一年(1638年),浚县知县李永茂大力修筑城墙,浚县城楼橹雉堞极为壮丽。崇祯十四年(1641年),知县李永茂题“允淑”刻碑嵌观澜门左侧城墙壁,典出《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怀允不忘”,寄善良、美好、公平之意,后人也将此门叫允淑门。观澜门高4.75米,宽5.48米。旧时上有钟楼,门外流淌的大运河水面上,船来帆往,鱼游虾翔;岸上纤夫吼着号子,弓背牵引着逆水之舟。门外是浚县城最大的水运码头所在,南为鱼市街。因为是码头,这里成为了明清时期最繁华的鱼市交易市场,人潮熙熙,叫卖声声,好一派大运河的风光。好一处览胜观景之处。

浚县故城“观澜门”与“水驿门”的来历


浚县故城“观澜门”与“水驿门”的来历


浚县故城“观澜门”与“水驿门”的来历

观澜门往北为水驿门,平川水驿始置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当时运河漕运繁忙,水运兴旺,往来官员,络绎不绝。为沟通南北经济,发展漕运,水驿设驿丞,专管驿站传递军报公牍及接送官员。《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八·永乐二十一年四月条下载:“己卯,兵部言,河南新开河道淤塞,其所设封丘县之中滦、仪封县之大冈、祥符县之清河、山东曹县之宁川、双河,郓城县之顺济,濮州之飞云七驿舡夫空间。请设河南卫辉府之卫源,彰德府安阳县之回隆,山东馆陶县之陶山、临清县之清泉。大名府之大名县之艾家口,浚县之新镇、平川。内黄县之黄池,凡八驿。而移中滦等七驿夫及船于彼递送。”明正统《大名府志》卷三记载:“平川水驿,在县治(浚县县衙)北,卫河之滨,永乐二十一年新设”。明万历《浚县志》卷二:“县治在观澜门内。……平川驿,在水驿门内,今废为义仓。”清嘉庆《浚县志》卷六:“城正门四,西便门二:一为观澜门,在县前西边,往时上有钟楼,俗呼为钟楼门;一为水驿门,在北大街仓口西边。……义仓:即明时平川驿。《曾志稿》:在县水驿门内。今奉文卖为民居。”仓口当即平川水驿废后改为义仓形成的。旧时,水驿门内南有清程淓的半野园,康熙《浚县志》载有程淓的《岸舫记》,“借枝黎水,北通水驿,纳卫流称便;南临黉舍,碧瓦丹楹,间以桧柏之苍翠。”写出半野园北通水驿(即平川水驿),南临黉舍(即文庙),程淓半野园应在此。水驿门外旧有一石牌坊,清光绪《续浚县志》载:“一帆风正”坊,在水驿门泊船处。光绪十二年,浚县知县黄璟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