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呦呦”是指鹿的叫聲;“蘋”是指艾蒿。小鹿呦呦叫著,在原野裡吃艾蒿。不知道這是不是冥冥中註定的宿命,1930年12月30日,浙江寧波有一名剛出生的女嬰,她的父親取了“呦呦”二字作為她的名。此時,這位父親並不知道,他的女兒將在未來從大自然裡一種名叫“青蒿”的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成為瘧疾的剋星,拯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小時候,屠呦呦喜歡讀書。家中閣樓上放著不少醫書,雖然看不懂那些深奧的文字,但是書中的中草藥插圖卻吸引了她。

16歲那年,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結核,正在讀初中的她被迫休學。幸運的是,經過兩年多的治療和調理,她的身體康復了,重新回到學校開始讀高中。這段患病經歷,也令她對醫藥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多年後,她說:“醫藥的作用很神奇,我當時就想,如果我學會了,不僅可以讓自己遠離病痛,還可以救治更多人,何樂而不為呢?”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高中畢業,屠呦呦毫不猶豫報考了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並被順利錄取。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今天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

當時,中醫研究院還在創建期,不僅缺設備,實驗室裡甚至連基本的通風設施都沒有,條件很艱苦。長期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屠呦呦的身體受到損害,曾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不過,她並沒因此放棄醫學事業。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除了做實驗,屠呦呦還經常去野外採集中藥植物樣本,在實踐中解決了中藥半邊蓮和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了貢獻。這期間,她還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名醫經驗,負責編著了《中藥炮炙經驗集成》這本書。

越美戰爭期間,為了幫助越南人民防治瘧疾,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召集了數百位藥學專家,緊急組建攻關小組,這就是著名的“523工程”。屠呦呦被任命為這個項目的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為了找到有效剋制瘧疾的藥物,屠呦呦系統整理了歷代醫籍,查閱了無數醫書和地方藥志,還四處走訪老中醫,做出兩千多張藥物資料卡片,並在最後整理出有640種草藥(包括青蒿)的《抗瘧單驗方集》。

青蒿,它是在中國南北都很常見的植物,山野裡到處都能看見它的蹤影。可是在最初的動物實驗中,青蒿的效果並不理想,致使研究一度陷入僵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屠呦呦繼續研究中醫典籍,尋找原因。因為她知道,在中國古代,利用青蒿治療瘧疾的案例並不鮮見。她心想,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翻閱葛洪寫的《肘後備急方》一書,驀然看到這樣一句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敏感的她立刻意識到問題的關鍵或許在於“水煎”之法,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於是,她另闢蹊徑採用了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經歷了190次的實驗和失敗,終於在1971年10月4日這天,第191號青蒿提取物樣品的抗瘧實驗成功了,它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2011年9月,屠呦呦由於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創制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被授予拉斯克獎。拉斯克獎被譽為“美國醫藥界諾貝爾獎”,大約四分之一的拉斯克獎獲得者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生物醫學獎。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也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也是中醫藥和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同年12月,屠呦呦前往瑞典領獎。在頒獎前,她做了演講,講述了在40年前的艱苦環境中,中國科學家努力奮鬥尋找抗瘧新藥的故事。她還特意談到了中醫藥,她說中醫藥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最後她說,諾貝爾獎不僅是授予她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