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戰勝了人類難題,卻敗給了一紙論文

屠呦呦:戰勝了人類難題,卻敗給了一紙論文

今天上午,利華師兄微信提醒我今天關注下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一看到這個話題,想說的太多太多。

今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可以說,屠呦呦徹底與院士無緣了,這是她最後一次參加院士評選,明年就超齡了。

評選委員會給出了她落選的理由仍然是那令人大跌眼鏡的三條:1、沒有留洋背景,2、沒有博士學位,3、沒有足夠的論文。而與此同時,國外媒體對屠呦呦教授的評價是,她是能與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和圖靈並列的巨人!

提起屠呦呦總會和青蒿素、瘧疾連在一起。她拯救了世界上620萬人的性命,其貢獻可以說說是巨大的!可以這樣說,她是全人類的醫護員,沒有她的貢獻,人類的健康損失會比現在的新冠肺炎更大、更廣。

屠呦呦:戰勝了人類難題,卻敗給了一紙論文

正像她的名字一樣,站在瘧疾的制高點上呦呦而鳴,為世界奏響了來自中國的神曲。

他是不是不能多寫論文呢?絕不可能!給病毒改個名字,團隊討論提綱,國內國外拼湊資料,肯定能湊出論文來。那他們為什麼就不去寫呢?原因很簡單——浪費時間。最後的研究結果沒出來,想要發表論文,就得花時間去找“創新點”,就得投入大量的時間修圖修改措辭,讓論文看起來意義重大。寶貴的時間都拿去做文字和圖片功夫了,那哪還有做理論,做實驗,處理數據的時間呢?還不如等到最後成功了再一併發出,這就是實幹家的思維!

屠呦呦教授的論文數量及其稀少,因為她和她的團隊長期埋頭於各種理論研究和試驗,也許上萬次的實驗才能得出一個有效的結論,那論文數量自然不會多。

愛因斯坦先生在1905年裡僅僅發表了5篇論文,這5篇論文是劃時代的,改變了整個物理學界,所以1905年也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區區5篇論文,數量上跟現在動輒成百上千的SCI論文沒法比,但內中凝結的卻是愛因斯坦先生前期多年的研究心血。

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戰疫中,很多論文之輩不但沒有起作用,而起了反作用。

論文之輩面對疫情時立刻敗陣,竟不能自圓其說。

科學需要的是真才與實學,不是抄書與寫作!

眾所周知,很多公認的超級科學家也沒有評上院士,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享譽海內外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饒毅……而有傑出引領能力的理論型科學家或者是有超強組織實施能力的複合型科學家,這類科學家容易評上院士!但是,評選標準是固化的,人是活的,既然評判標準有問題就應該加以改革,應該要破格評選屠呦呦為院士,畢竟不拘一格降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