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掌握邏輯遞進讓你隨時隨地避免入坑

結構化思維的最後一個特徵 ― 邏輯遞進。邏輯遞進是指,整個結構裡各層各組的信息都是邏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你想想,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你講的是這三點”,而你卻答不上來,那麼你所講內容就被會認為沒有說服力。

掌握邏輯遞進讓你隨時隨地避免入坑


邏輯遞進到底是什麼?

還記得我們的金字塔圖片嗎?圖片裡,金字塔頂端的主題是由三個“縱向箭頭”向下分拆成三個大類,每一個大類又再次順著“縱向箭頭”向下一層。然後,同一層各個濘信息項之間,還有一個接一個的“橫向箭頭”,引導你從 A 信息項跳轉到 B 信息項。

掌握邏輯遞進讓你隨時隨地避免入坑


這些箭頭其實就代表著邏輯遞進中的縱向邏輯和橫向遞進。怎麼理解縱向和橫向呢?比如你說了一段話,主題是“我們應該多運動”,然後你分拆三點來論證: 1 )運動可以提高免疫力, 2 )運動可以減輕壓力, 3 )運動可以交到新朋友。然後這三點裡面的每一點,還有很多事實、數據、故事來支撐。那麼這段話裡面,提高免疫力、減輕壓力、交新朋友屬於橫向關係,它們是並列的三個原因。

主題“我們應該多運動”跟這三個原因之間的關係,就是縱向關係,換句話說,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應該要多運動。好了,瞭解這些之後,如何做到縱向有邏輯,橫向有遞進呢?

我們先說縱向邏輯,它指的是從結構的主題開始,每一層的信息要對下一層整個組的信息進行高度概括,而下一層的內容是對上一層次的支攤,以此類推,直到結構的底部,我們把這個原則稱之為以上統下。

我們在工作中常見的,表達自己觀點的內容上下兩層之間一般是論證關係,也就是說,我有一個什麼觀點,然後用哪幾方面的理由來進行論證。這個時候,上下兩層之間是有邏輯推理關係的。

邏輯推理有兩種形式,分為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 1 、演繹推理是一種線性的推理方式。它最早源於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指的是一個結論是由一個大前提和一個小前提推斷出來的。比如說,我的主題是“我們需要調整工資”,那這個結論是如何推導出來的?我的推理基礎是,大前提“給足了工資,員工就有動力工作”,以及小前提“我們的員工動力不足”,於是得出結論‘’需要調整工資”。

這裡要留意,演繹推理只是一種推理方式,它不管“前提”是否正確,比如說“遇到問題就要馬上解決,而這的確是個問題,所以要馬上解決”。這個推理我相信你不同意,因為你不同意“遇到問題就要馬上解決”,而是應該先澄清問題,但是這並不妨礙你理解這句話的邏輯。

因為你很清晰地看到這句話的思路,從大前提“遇到問題就要馬上解決”到小前提“這是個問題”,得出結論“要馬上解決”。這段話的推理邏輯是沒有問題的,它只是前提錯誤導致結論錯誤而已。

掌握邏輯遞進讓你隨時隨地避免入坑


2 .下面我們再說說另一個推理方式:歸納推理。前面的演繹推理是從一個既定現象或規律推論出一個事實個例的過程,而歸納推理則是從大里已知的個例事實來總結一個現象或定律。比如說太陽昇起這個事情,時間上,我們發現太陽今天是從東邊升起的,昨天也是從東邊升起的,過去的幾幹年都是從東邊升起的,於是可以得出結論:太陽是從東邊升起的。這個就是歸納推理。

看起來,演繹推理的邏輯更加嚴密。但其實,歸納推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因為我們最初的知識都是建立在過往生活中多次重複的事例之上的。其實,許多科學研究的發現,都是因為多次重複得出同樣的結論,因而找到了其中的規律。

當然,你會發現,很多雞湯文章也是通過歸納推理的方式來寫的。比如說某個首富,經歷失敗後東山再起;某個運動員,遭受傷病之後.到冠軍;某個小說家,苦熬了 20 年,才拿到文學獎,最後歸納出“苦難之後就是成功”。這的確是一種歸納推理,但為什麼我們還說雞湯沒有邏輯呢?

這是因為,歸納推理是有強弱之分的,如果證據太少,就容易以偏概全,世界上的成功有乾乾萬萬次,三個人的故事並不能推理得出結論。再舉個例子來說,做產品用戶滿意度調查的時候,如果你只是在種子用戶群體裡面,通過做調查,發現大家都很滿意,就斷定所有用戶對產品都很滿意,那麼這個論證就不足夠,因為你還需要向其他各個階段的用戶進行調薊芬巍出這個結論。

小結一下,縱向邏輯有兩種推理方法。一種是演繹推理,從一般規律推論到具體事實。演繹的時候要注意,大前提必須是具備普遍性的事實。另一種是歸納推理,從大量個例總結出一般規律。歸納的時候要蒐集足夠信息,避免以偏概全、斷章取義。

說完縱向邏輯之後,我們再來看看橫向遞進。橫向遞進的邏輯是:陳述信息的順序,要符合大多數人的思維習慣,比如先早後晚、先主要後次要、範圍先大後小等等。

通常我們有三種順序來陳述,分別是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程度順序。第一,時間順序,按照前後因果的順序來陳述

。比如,我想告訴你本週的工作安排那麼我的陳述過程應該是從週一開始講,接昔到週二、週三。如果我突然在中間加一句上週五要做什麼,就不符合時間順序的遞進關係了,聽眾也會覺得很突兀。

第二,空間順序,按照地理概念來劃分。比如,彙報公司本月全國各地的銷售額,按照華東、華西、華南、華北的順序來講。此外,把一個抽象概念分拆成幾個組成要素,也是空間順序的一種。

第三,程度順序,可以列出 3 點理由按照重要性來排列。比如一開始提到的例子,“我們應該多運動”把你覺得最重要的理由排列在前面,並強調出來。那麼這三類順序,是不是隻能單獨出現呢?實際上,他們常常會重合出現,特別是空間順序。比如,對於“全國房價上漲”這一主題,你會發現,新聞裡面雖然會按各個城市來講,但他不會細講華東的各個城市怎麼樣,華北的各個城市怎麼樣。他講得更多的是,上漲幅度最高的城市怎麼樣,上漲幅度排在第二的城市怎麼樣。你會發現,他同樣用的是空間順序,但是因為強調了“哪個地區跟房價上漲這件事情最相關”,所以他同時也用了程度順序,也就是說上漲幅度最大的城市,會放在最前面。

總結下,邏輯遞進種類的運用,主要是根據提出的主題內容來決定。可以說主題是中心,邏輯都需要圍繞著主題來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