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学医,为什么最好也学周易?

学医,为什么最好也学周易?


易与医的关系,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医易义》中说得明白:“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这里,张氏从易与医的研究对象虽不同,但阴阳一理入手而论。实则是将《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功用结合医学内容演绎了一遍。《周易·系辞下》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点明了《周易》主要是以阴阳来阐“道”。

易与医,就研究对象而言,易关注的是“天地之道”;医重视的是“人生之理”。两者实是天人关系。而“天地之道”在于“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则在“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其理均在阴阳二气之用,只是作用一宏一专。

在作用方式上,两者几乎如出一辙,易“具阴阳动静之妙”,医“合阴阳消长之机”。所以医、易“理无二致”,同就同在阴阳变化。


可见,天人相应,医易相通、同源,是因为它们均建立在以阴阳变化为规律的自然整体观基础上,哲学之道与医学科学之理在这里相贯通。


但易与医毕竟有所不同,其差异主要呈现在阴阳变化的广度、深度及层面上,故“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有同行曾颇为自得地对我说:“我不懂《周易》,但多年来不是一样行医?”我无言。不少中医从业人员似乎都有类似的感觉,就是医书的知识加临床经验的积累就是医学的全部,这或许是西医学的全部,但绝不是中医学的全部。


的确,医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与临床经验的积累是为医者的基本功,有了这些积淀,就算不明《周易》,也可以是个不错的中医师,但或许就仅此而已,若想再进阶,难矣!因为真正的境界都是表现在思维层次上的。


若能进一步明了《易》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技巧,您可能会因视野的开阔而感识到更高的医学境界。


须知真正的中医临证不是格式化的机械操作,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智慧与知识运作,思考是有层次高低的。


若光凭经验行医,满足于一己之得,思路狭窄,是低层次,他可能几十年行医日复一日实际就在重复一日;经验加学识行医则高于纯凭经验,这是另一层次;但如果经验与学识再加智慧,则是为医的更高层次。


就如登山,不同的高度可览不同的景观,为医也如此,未达那一层次就无法体悟相应的境界。

谁都希望自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可叹的是,不少人稍有所成,由于云遮雾罩,只是站在小土坡上,就以为自己站到了绝顶。


因此,张景岳才有这样的感叹:“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为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明·孙一奎亦说:“彼知医而不知《易》者,拘方之学,一隅之见也;以小道视医,以卜筮视《易》者,亦蠡测之识,窥豹之观也,恶足以语此。”

如何使自己的境界提高,孙一奎的结论是:“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故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注意,文中“太医”两个字不要望文生义,误解为古代太医院的太医,此处太通大,太医即大医,能称大医者一定是有大境界者。

“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是因为易学要解决的正是智慧问题。


为何这样说?皆因易学所揭示的“天地之道”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可涵盖一切领域,医学所研究的仅是人身生理、病理这一特殊领域。普遍规律可包含特殊规律,大道自然可以包含医理。


正是“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类经图翼·医易义》)。

如果您懂得易学的阴阳变化后,您会发现教材中的阴阳内容实在太浅,浅到几乎只能说是阴阳之理而不是阴阳之道。甚至在一些对临床已麻目的医者那里,连阴阳之理也没有了,仅剩下诸如阴虚养阴、阳虚补阳、阴盛散寒、阳盛清热这些可供操作的名称的简单对应而已。

医学之阴阳,不是仅供操作的名词,也不仅是“理”之阴阳,而应是“道”之阴阳。如此,才能学与术进乎道!


中医并非“医学”、“医术”或“医技”所能涵盖,这些仅是海岛露出水面的部分;中医更大的气象在其“医道”,这才是深海下的海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