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大美罗河入画来

冬风微澜,落叶轻舞。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在罗河镇工作也有一个年头了,300多个日夜的工作学习生活,我发现自己完全融入了罗河。


罗河,大概因罗塘河(又称须溪)穿境而过得名。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才辈出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这里好山好水好村庄,是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是美丽富饶之地。


红色之魂


说起罗河的红色,与一个人密切相关。1927年5月8日,一群国民党官兵押解一个气宇轩昂的年轻人,一个军官向年轻人说道:“我们上级很赏识你,只要你投靠我们,保你做大官。”这位年轻人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毫无惧色,不为所动,而是举起双手高呼革命口号……这位年轻人就是贵溪革命的播火者江宗海。江宗海1902年出生于新田乡(今罗河镇)樟槎江家村。192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回乡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1月任贵溪农民运动筹备委员会负责人,3月任贵溪教育局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积极领导反蒋斗争。同年5月8日不幸被捕英勇就义,鲜血染红了贵溪的土地,为贵溪的解放播撒了革命的种子。江宗海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他是贵溪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是罗河的英雄儿女。目前,樟槎村正在建设江宗海故居,纪念这位烈士。


大美罗河入画来


人文之杰

时光飞逝,一个转身,岁月已成为历史;一个回眸,光阴已成为故事。据史料记载,罗河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杨桥桂家村(也叫井坑桂家)始建于南唐末年,号称“进士之村”,曾出过36名进士。陆九渊最早的学生桂昭然就是桂家村人。桂家村在宋朝为邮递驿站之一。徐霞客云游时曾途经桂家村。唐大历年间,桐源(今童源村)人高仁出任福建观察使,颜真卿为他著文《送福建观察使高宽仁序》,收录在《全唐文》。南宋时期,国子监学录高可仰创办了桐源书院比陆九渊创办的象山书院还早,桐源遗风绵延数百年。到了明代,桐源村人高明,考取进士,担任御史(纪委干部),因清正廉洁被提拔为大理寺丞,此后官拜都御史、福建巡抚,曾屡立军功,被人尊称为“经济名臣”“国之大臣”。新田姚家进士姚士观参与编校了《明太祖文集》。


罗河保持了很好的文化传承,素有赣剧之乡美誉。明代以来,赣剧班子在鼎盛时期有20多个,目前罗河樟河赣剧团是最为活跃的一支队伍。罗河赣剧红遍全市,百姓流传口头禅:“宁舍三顿饭,也把赣戏看”,足以证明了赣剧的魅力。


大美罗河入画来

绿色之美

“人在草木中,心驻云水间”。说的是茶。罗河的茶是什么茶?当然是龙山白茶。春天的茶园是绿色的海洋,满眼翠绿,清香扑鼻,高低起伏的茶园恰到好处地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江南春色图。一条旅游经济大道,弯弯曲曲穿过茶园,打通了村里人致富的坦途。寻一僻静处,一杯清茶入口,一曲歌韵释怀,真可谓“品茗得真意,道法自然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黄墩村、杨桥村、陈家村路边种植了大片荷花。夏日里,成片的盛开的荷花与拍照赏花的游人摇曳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心似繁花艳照,身如古树不惊”。罗河的大部分村庄都有几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这些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或立在村口,或伫立于村中,为村庄遮风挡雨,庇佑平安,且年复一年的安静守望,静静聆听回家的旅人述说阵阵乡愁。


大美罗河入画来


近年来,罗河镇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开拓乡村旅游市场,走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