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整理了論文,得出了寫文獻綜述的這些經驗

眾所周知,論文是讀研的一大難關,在論文之中,文獻綜述又是小白研究生們的一大難題。俗話說,“看豬跑不如吃豬肉”,當然這不是一句俗話,但是文獻綜述這種東西,即使我看過一些不同的經驗貼,到自己真正去下筆的時候,才發現一切都不像自己想得那麼簡單。


整理了論文,得出了寫文獻綜述的這些經驗


上學期有一門課,老師專門提出期末作業是每人一篇文獻綜述,題材自選,於是從這門課程開設一半的時候,我就開始著手準備,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總結出了一些小技巧和小問題。

文獻綜述的目的

最終的碩士畢業論文裡,文獻綜述的部分是不可或缺的,而讓我們這些“研究者”寫文獻綜述的目的在於總結和整理前人的關於某一個問題的研究成果,然後說明自己的這篇論文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有什麼創新或者意義,又或者說是另外的一種研究方法的更新。

簡言之就是,我們的論文是為了研究某個小方向的問題,文獻綜述就是要告訴老師們我們的研究別人不一樣。

當然這是最終畢業論文文獻綜述的目的,對於平時的課程作業,我們所要使用的方法又有一些不同:本次課程作業呢,由於我們沒有新的研究成果,因而老師讓我們選擇某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再選擇一個時間段,把這個具體階段中的所有研究成果都總結一下。於是我選擇的是近五年有關於小說家蘇童的研究,對此進行整理。


整理了論文,得出了寫文獻綜述的這些經驗


而在最終的畢業論文寫作中,實際上我們論文寫作的方向是很細緻的,比如“蘇童某個作品中的女性研究”,因此在文獻綜述中,我們需要把從過去到現在所有關於這個小問題的研究成果進行羅列,在此基礎上得出自己創新的結論。

當時老師給出一個模板:緒論/研究緣起/研究意義/研究現狀/研究內容/選題內容/概念界定/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創新之處

“研究緣起/研究意義/研究現狀”基本上就是文獻綜述需要包含的內容,當然以上模板這是一個參考,具體去讀不同的畢業論文時,會發現每個人使用的部分會有所不同,但這順著這個思路,就可以大致知道我們寫文獻綜述的目的是什麼了。

如何著手

這裡可以說一個我關於文科論文寫作的小竅門,當然可能很多人多如此,就是在不知道怎麼寫的時候,先去廣泛地看論文。就從知網開始,把自己心裡想要寫的這個題材下載量最高十幾篇或者幾十篇的論文都看一遍,然後再把最新的成果論文都看一遍,其實在這之中會發現,往往越知名的學者寫的論文,可能套路和章法都不同,那這就不是為了看模板,而是看內核、看方法。從而找到最新的一些論文,就可以從中總結出一些模板出來。


整理了論文,得出了寫文獻綜述的這些經驗


例如,最簡單的,我們去知網直接搜索:某某文獻綜述,其實是會看到前些年的研究者是如何對過去五年、十年或者更久的成果進行總結的,然後把他們的模板進行總結。比如一般會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他們又是從什麼角度去分類的。

比如,有關於蘇童研究的文獻綜述,一般都是從內容、語言、技巧、其他(包括翻譯和改編)這些方面歸納的,但是每一個具體的部分,每篇文獻綜述的側重點都不太一樣。有的是選擇把內容以不同的題材進行分類,有的是把內容背後的思潮進行總結,有的是將內容用不同的關鍵詞以及內在的聯繫進行劃分,看完這些,就會斟酌,在自己的這篇文獻綜述中,想用什麼樣的思路和方法,有了某個側重的角度,再去下筆就更容易一些。

整理材料

既然是要總結和歸納前任的成果,那麼就必須要廣泛地閱讀最近這些年的研究論文。

這裡有一個技巧是,我們把之前找到的文獻綜述進行一個整理,就可以大致看出再更早的那些年關於此項研究的成果都有哪些,那麼自己在整理最近幾年的成果時,就有了可比較項。

因為我選定的是最近五年,所以把在知網、讀書館、讀秀以及雜誌報刊等資料的搜索範圍都限定在最近的五年,然後就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踏踏實實地看。

這個過程聽起來好像是挺嚇人的,因為卻是有好幾百篇,但是最開始看的時候,從摘要看起就可以了。看完摘要,大概就對這篇文章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有個把握,接著就需要拿個小本本,來做總結。

把研究同一個問題的歸一類,把研究方法類似的歸一類,儘量把標題和作者都列下來,方便寫參考文獻的時候使用。這個過程就比較漫長了,前後斷斷續續花了我兩週的時間,不過每天只整理一點,因為論文看多了腦子就糊住了,所以做任何作業都是要“拉長戰線”慢慢來做,避免脫髮和焦躁。

開始動筆

做好了上面幾步的準備工作,其實就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二,最後一步梳理成文其實相比於之前已經很簡單了。選定一個自己寫作思路,先把大綱和框架列出來,如果是對之前的研究有了突破和創新的地方,要著重羅列出來,選擇具體的兩到三篇即可,如果某個部分沒有這種超越,也要表明自己的看法。

在這個部分需要注意一點,我當初寫的時候,犯了一個“太過於全面”的錯誤,後來被老師糾正。就是說我們在總結成果的時候,重複的成果不需要羅列太詳細,新出來的但是站不住腳的成果,只需要列出一兩個,也不必都拿出來細說,我就是不知道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所以初稿寫了一萬二,後來被老師指點說,其實詳略得當是很重要的。


整理了論文,得出了寫文獻綜述的這些經驗


例如同樣對一個問題的研究,只需要選擇一兩個最全面、最權威的論文,其他的只要寫出一些要點和創新點,對於被當成例子的論文,一定要好好閱讀,必要的時候做一些引用,這樣自己才能做到對自己的文獻綜述的整個結構“心中有數”。

同時,在分類上,我當時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不同類別概念模糊。因為我混淆了兩種不同的分類方法。

比如我用A方法來做分類時可以分為1、2、3,用B方法分類時可以分為4、5、6,這應該是兩篇不同的論文思路,但是我在初稿的時候,把分類做成了1、2、4、5,因為我認為內容有交叉,然而最後的結果是很混亂的,所以,在做成果分類時,切忌試圖去囊括一切,只要從某個角度切入即可,不必要也不可能十分全面。

在文章的結構上,基本遵循上述三點:研究緣起/研究意義/研究現狀。後兩者順序可以調換,同時老師也會強調,單獨做一篇文獻綜述的作業或者課堂展示的時候,要有自己的見解,畢竟已經看了那麼多篇論文,無論如何心中也能夠對這個問題有所認識。同時,這個時候也可以趁機會填補一些自己關於這部分知識中的漏洞,論文中提到的其他成果、作品等等,自己可以在寫作的這個過程裡擴充知識量,這樣看來,平時學習寫文獻總是是非常有意義的。

做好課堂展示

一般來說,如果以課堂展示的形式呈現一篇文獻綜述的話,需要一個ppt。在課件上和論文裡,文獻綜述的形式也是很不同的。

ppt裡只需要摘要、大綱和具體的例子,剩下的內容可以自己結合論文來進行講述。課件僅僅是輔助,為了讓不夠了解的人能夠一目瞭然地知道自己所講解的內容即可。

研究和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大量閱讀,不斷出錯又勤於總結、改正的過程,無論是什麼經驗和技巧,最後還是要落實到個人的努力和踏實地積累上,這很難,其實也很容易,熟能生巧。厚積薄發,永遠是沒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