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涡阳老城和马玉昆的房产

涡阳老城和马玉昆的房产

马玉昆公馆

涡阳县城的东北角自晚清以来一直被人们称作“老城”。那么,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被称作“老城”?而涡阳县的新城又是怎么回事,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所有这一切都要从一个清末的历史人物——抗倭名将马玉昆和捻军的一场战争说起。

马玉昆字景山,生于1838年,殁于1908年,蒙城县马集镇人。马玉昆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即到当时蒙城、亳州交界的雉河集“混穷”,过着朝不保夕的苦日子。后来稍微年长,他“吃粮当兵”,参加了宋庆领导的毅军,当了一名童子兵,凭借着年轻力壮的体格,他在平息捻军起义的上百场战斗中屡立战功,很快就当上了“总兵”,并获得了清廷颁赏的“振勇巴图鲁”称号,成了朝廷的“红人”。在蒙亳地区更是首屈一指,成了炙手可热的“大人物”,百姓有口皆碑,统称其为“马宫保”或“马大人”。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爆发于皖北一带的捻军起义基本平息,为了对这一区域进行治理,清廷决定从宿州、蒙城、阜阳、亳州四县划地在雉河集设立涡阳县。初期,县城还在规划阶段,马玉昆因京城有人便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又因为雉河集是马玉昆成名立腕的发祥之地,现在要立县建城了,“马大人”当然要给自己选几处风水宝地建宅,以便光耀门庭,荫庇子孙。

清同治三年(1864年)5月,涡阳县城刚建好外围的土墙,城内房舍尚未开工兴建,捻军首领张宗禹、赖文光围攻新建的涡阳县城,把宿州知州英翰包围在新建县城的土围墙内,激战三天三夜,若不是英翰趁着月黑风高、捻军疲惫之时化妆逃跑,差一点就做了捻军的刀下之鬼。因此英翰认为在此位置建城太不吉利,于是上报朝廷,将涡阳县的建城位置向西迁移二里,而英翰被围的地方就被后人称为涡阳县的“老城”了。

就在计划西移建城的最初阶段,有风水先生为了讨得马玉昆的欢心,把新县城内最好的一处风水位置告诉了马玉昆。马玉昆趁朝廷发拨的银两未到涡阳,便抢先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开始了他的第一处官邸的建设。新建的官邸名曰“马公馆”,后人称其为“马家帅府”,位置在新县城的西南隅,它东起现在的“健康街”,西至现在的“当典街”,北起现在的“涡河西路”,南至现在的老皮革厂对面的“玉皇庙街”,共有三进院落,大厅明五暗九,含东西跨院,约有200余间房屋。公馆的西侧(当典街路东)建有钱庄和当铺,东侧(健康街路西)建有欧式洋房,吸引众多大商家经商,并配有印度巡捕和外国人维持秩序,涡阳人称“洋房街”。公馆比照京城王府的款式建成,大门朝东,门楣高悬金漆描绘的“将军第”匾额,门两旁一对硕大的石狮子守门,仪仗十分威严。庭前矗立10余丈高的一对铁旗杆,几十里外都能看到,成为涡阳县城的标志,显现了马家地位的尊崇。门前影门照壁高大规整,照壁外有长约300米,宽约80米的“聚财”荷塘,塘水与南城河水相通,四季波光粼粼、鱼虾成群。新建的“马公馆”占地200余亩,是涡阳县城建筑规模最大,建筑档次最高的私人住宅。而新建的县衙门按照风水学的说法位置必须居中,所以只好在“马公馆”的东面租借了一个很小的民居院落权且办公,比起“马公馆”的奢华,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

涡阳老城和马玉昆的房产

清光绪十五年(1890年),马玉昆根据风水先生的举荐,分别在涡北的“小街子”和涡阳老城各建了一处公馆,小街子的公馆较小,涡阳人称“马军门公馆”,是为了迎接京城来的官员临时落脚的地方(主要是过河不方便)。而老城的公馆仍叫“马公馆”,与新城的“马公馆”面积不相上下。该公馆坐北朝南,东起现在的东环路,西到现在的物资局东边的南北巷,北起现在的北环路,南到现在的涡河东路,也是三进院落,含东西跨院,周围高墙形似宫墙,四角筑有炮楼,共有房屋200余间。院中花园、假山、楼台、亭榭、蔬圃、果园、殿堂、廊、庑应有尽有。这片辉煌的建筑当年在民不聊生的皖北大地十分扎眼,有人据此把马玉昆告上朝廷,说他图谋不轨,马玉昆以祖居蒙城县马集,并无此建筑为由予以搪塞,慈禧太后不明真相,遂不了了之。

马玉昆征战一生,对名马有着无以言表的痴情。为此,他还在涡阳城东建造了一处专门用来饲养各种名马的庄园,位置在现涡阳火车站的东边。该庄园也是三进院落,有房屋数十间,专门供养马的庄户居住。后人称之为“马砦”或“马寨”。

马玉昆在涡阳建了这么多府第和庄园,他本打算晚年时荣归涡阳颐养天年,无奈时局弄人,国内动乱加上“八国联军”入侵,致使年近七旬的古稀老人马玉昆为了忠君报国还要在沙场上征战,所以直到临终都没能回到涡阳享受天伦之乐。在涡阳新城和老城所建的两处公馆,因为长子去世过早,位于老城的公馆交由原配所生的三子马廉德经管;位于新城的公馆交由庶出的次子马廉溥经管,而自己则一直住在北京通州的官邸里直到终老,再也没能回到他朝思暮想的涡阳县。

马玉昆逝世后的第三年(公元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满清的遗老遗少再也不能继承和享受清政府给予的恩宠,作为清廷 的“引路侯”和“太子太保”,马玉昆的后人也不能幸免。马玉昆耗尽毕生精力在涡阳老城所建的“马公馆”后来作了“涡阳知行中学”,再后来更名为“涡阳中学”及“涡阳一中”;位于新城里的“马公馆”则作民国涡阳县政府的大礼堂而使用。位于河北小街子的“马军门公馆”因无人居住而废弃,位于涡阳城东的“马砦”未被没收,由马玉昆的嫡长孙马朝栋经管。

马玉昆一生共有三个孙子(长孙马朝栋,次孙马朝梁,三孙马朝奉),嫡、庶之出不详。因马玉昆去世时马朝奉尚未出生,故典籍方志并未将其注明。

涡阳老城和马玉昆的房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