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說起電影,最難忘的就是小時候在部隊大院兒生活時,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的露天電影,因為它帶給了我們太多難忘的回憶和美好的時光。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那時我們對電影的期待和渴望非現在的年輕人所能理解,每當晚飯後得知要放映電影的消息,各家各戶的半大孩子們都早早地把家裡所有要來看電影的人數統計好,從家裡拿著幾個小板凳或馬紮之類的就開始“選址”——佔座位。孩子們常常會因為板凳的擺放位置“侵佔”了對方的“地盤”發生口角。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記得姐姐當時“身強力壯”,在家裡被當做大人用,只要她在身邊總可以選到合適的地方,如果是早早地派我出來選址,總會被其他孩子把板凳往後移。看著別人這樣,我也不願意去理論,只好回家搬救兵——找來姐姐,而姐姐來了會問我“你當時選哪了?”我頭也不敢抬,指著我沒吃完飯就早早選中的地方小聲說“就這裡,我都放了凳子了他們還挪開了!”姐姐二話不說,上去就把上面的凳子噼裡啪啦踢開,放好馬紮後對我說“就你窩囊,連個位置都佔不住?我咋有你這樣的妹妹!”說來也怪,那個時代的部隊大院一直都沒有領導家和普通幹部家在看電影“選址”的事上搞特殊,而姐姐挺身而出也純屬於知道自己有理,絲毫沒有認為自己父親位高權重就理應得到好位置。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當時部隊大院露天的那塊屏幕是孩子們瞭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尤其愛看戰爭影片,每當“加演片”(每次演正片前都要放一些時政要聞的紀錄片如《新聞簡報》等)結束,銀幕上伴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字樣同時出現的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時,大家都會情不自禁地鼓掌歡呼——終於演正片了!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晚上看電影的觀眾入場時,對於全體官兵都是一場“如臨大敵”的考驗,門口要“重兵把守”。在那個缺少娛樂生活的年代,電影對於大多數孩子和年輕人來說幾乎像吃飯一樣重要,所以一聽說要放電影,軍分區周邊家屬區的人都從四面八方湧過來想混進院裡看電影。但人數眾多實在是不能都進去,每次進院內看電影的,就光是本院有“特權”的孩子們和家屬,進門時都要擠進被圍得水洩不通的小門,氣喘吁吁地進來,也真難為當年的戰士們每天白天工作完就開始“嚴防死守”,同時還要記清誰是誰家的孩子和家屬,自己人才可以進入。家屬和孩子們經過嚴格辨認後,在其他孩子們羨慕的眼光中擠進西院(當時領導們住西院,普通幹部住東院)。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當時我們家住在西院的房子,有個很大的庭院,庭院的後面是個更大的院子,那裡是軍分區招待所食堂用來儲存冬季土豆和大白菜的菜窖。我常常利用這裡接應想進院看電影的外院孩子們,直到我入伍離開家,這個秘密母親都不知道。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老電影剛剛解禁時,是在父親當年常常被批鬥的小禮堂裡放映,而母親從不去看電影,再好的電影也不去。我知道母親也和所有人一樣是非常愛看的,後來我才理解那裡太讓她傷心了,所以她堅決不會踏進一步。但是她不反對我們去看,記得有一時期的冬天可能放映人員也嫌晚上太擁擠,就改為早上放映電影。時間是5點30分左右,這樣在7點多看完不影響上課。而我早上起不來,母親就會早早地叫醒我去看電影,同時她開始準備早餐,我為了能早一點到學校常常看完電影回來抓個饅頭就跑。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到了夏季,每天晚上的電影除了下雨以外就都改為室外播放了。從最早的蘇聯電影《列寧在1918》,朝鮮電影《賣花姑娘》《一個護士的日記》《摘蘋果的時候》,羅馬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第八個是銅像》《海岸風雷》等等,更多的是《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等等老電影,還有一些文革中拍攝的《春苗》《閃閃的紅星》《紅雨》《決裂》《渡江偵察記》《偵查兵》等等,再後來就是《洪湖赤衛隊》《紅色娘子軍》《永不消逝的電波》《烈火中永生》《柳堡的故事》等等文革前拍攝的老電影。印象最深的是當時放電影的時候,戰士們都會提前把電影裡的插曲學會了,電影放映之前要教大家唱。記得放《閃閃的紅星》時,裡面的電影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就是戰士們在放映機旁拿著大喇叭唱一句,大家在下面跟著學一句……所以電影裡面放映插曲時大家都會跟著一起唱。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記得那時在觀看電影的座位問題上也會有“特權”的情況,就是隻要看到放電影時在最前面放了一排凳子,就知道又要有歡送大哥哥大姐姐們“上山下鄉”儀式了,她們戴著大紅花兒和草帽前來參加歡送儀式。分區每當得知有知青要走,都會在走之前,在放電影的屏幕前搞個儀式表示歡送。戰士們會專門為他們留出最好的座位。我們這些孩子們知道大哥哥大姐姐要上山下鄉了,是最光榮的人,所以都很羨慕,心說啥時候我們也光榮地戴著大紅花坐在這裡?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父親看到觀看電影日益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在恢復工作後不久就從內蒙古軍區協調下來一筆資金在東院蓋了一個在當時來講非常排場的大禮堂,平時可以用來播放電影,所有的人都坐在像真正電影院一樣的大禮堂裡看電影,再也不用受風雨的困擾了。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說起讓父親下決心申請資金蓋禮堂的起因,可能跟我還有一些關係。記得有一次看電影,大概是放過好幾遍的電影,當時是冬季非常地寒冷,我和家裡大人走散了,不知道他們在什麼地方坐著。我實在凍得受不了了,就拿著小板凳跑回家了,可是當時沒有家門鑰匙,只好躲在家裡對面的一間地震棚裡。當年海城、唐山等地大地震後,全國好多地區都開始蓋防震的“抗震棚”,裡面也很冷,我就在這個抗震棚裡坐在小板凳上睡著了,而爸爸媽媽回來不見我就開始找,估計已經是深夜了吧,我突然給凍醒了,懵懵懂懂地就回來了。一進門兒媽媽大概急壞了上來就打了我一巴掌,我當時就哭了,媽媽著急地問我去哪兒了?我說我就在對面的涼房裡,因為我進不來家。後來爸爸看我委屈,就上來安慰我。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父親從那時開始就有了一定要建一座禮堂的想法,但他想到的不光是我會受凍,其他的孩子也同樣會因為看電影被凍得受不了。大禮堂建成不久,我就入伍了,父親也從領導崗位退休了。再後來隨著電視機的普及,電影業逐漸退出了輝煌的時代。非常值得慶幸的是在拿到“入伍通知書”後我在這裡看的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電影是《開槍,為他送行》,我的部隊大院生活也宣告結束而進入了一個新的開始。


那些年在部隊大院看過的露天電影


兒時的露天電影給我們帶來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和對幸福生活的認知,特別是那個時代的電影全部是激勵人奮進,或是飽含深情的故事情節,影片中所表達出的正義、勇敢、善良等情感塑造了我們兒時的心靈,滿足了孩子們對生活藝術的一種追溯。每逢觀看電影,我們是那樣地陶醉其中,電影跌宕起伏的情節牽動著我們的思緒,讓人翱翔在充滿藝術與美的空間裡,時而開懷大笑,時而為故事的悽慘而流淚,也為主人公的幸福生活祝福。那個時代的部隊大院的孩子們大多都對電影有過類似的難忘的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