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第一封电报情书”发送失败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里不能没有电报

关于沈从文,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段话,今天读来仍然觉得诗情画意,它被誉为民国最美情书。我斗胆把这话用在了我的婚礼上,我不知道效果如何,我只知道我当时是懵和快乐的。

沈从文的话是这样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两个最不可能的人,最终走在了一起,为什么能?与电报密不可分。

“第一封电报情书”发送失败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里不能没有电报

沈从文与张兆和


01凤凰男沈从文其人


“第一封电报情书”发送失败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里不能没有电报

凤凰古城

提起沈从文,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湖南凤凰古城,他是在这里长大的,并且把家乡写入了自己最有名的小说《边城》,我高中时对边城的记忆就是“翠翠和那只黄狗”。

民国时期,他无疑是顶级文学大师,还是一个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服饰专家,早年生活极其困苦,但他在这种苦中却常常向往那种浪漫生活,他有湖南人那种执着与热情,这对他的人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年少贪玩,经常旷课去看木偶戏,他只上到了小学毕业,15岁时突然要去当兵,当了个地方武装的小文书,在部队里他看到了很多珍贵古本书和《新潮》等杂志,这些书滋养了年轻的心灵,他开始向往另一种人生,1922年,沈从文当起了“北漂”,继续求学,只因基础太差,起点太低,入学考试都未能通过。

幸运的是,他被北京大学的老师看中,允许他在北大的课堂当旁听生,从此开始了他的逆袭人生。

后来他经过郁达夫的帮助下,开始发表了很多文章,在文坛有了名气。

几年后,在徐志摩的引荐下,进入中国公学当了老师。

1930年在胡适的帮助下,他到了青岛大学执教成为大学老师,1937年转到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在从教期间,完成了他的著名小说《边城》和《长河》,并且曾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02“黑牡丹”张兆和其人

张兆和出身名门,她的太爷爷张树声是李鸿章的亲信,当过清朝的总督级别的官,她的父亲张武龄是著名的教育家,在合肥有良田万顷,是个很有钱的地主。

张武龄有四个女儿五个儿子,这四个女儿是张充和、张允和、张元和、张兆和,号称“合肥四姐妹”。叶圣陶说:“谁娶了她们就会幸福一辈子。”

“第一封电报情书”发送失败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里不能没有电报

前排从左到右依次是张充和、张允和、张元和、张兆和

姐姐张允和也是敢爱敢恨的性格,谈婚论嫁时周有光担忧地写给她一封信: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马上回十几页信,鼓励他: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

她毅然嫁给当时的穷学生周有光,她并不知道后来周有光成为了著名的汉语拼音的创始人。

“第一封电报情书”发送失败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里不能没有电报

周有光与张允和


张兆和家境好,身体好,18岁时在学校运动会上拿第一名,穿男装、留短发,黑皮肤,相貌出众,是学校里的“黑牡丹”、“万人迷”,这让当时在中国公学教书的沈从文一见倾心、不能自拔。

03沈、张的相遇


“第一封电报情书”发送失败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里不能没有电报

吴淞中国公学

他们第一次相遇是在1928年,两个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贫苦出身,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26岁,一个18岁。

沈从文刚到中国公学时出了个大洋相,因为紧张,他在讲台上汗流浃背说不出话,傻站了10多分钟,把准备得1小时的课用10分钟讲完了,一起见证这一尴尬的就有张兆和。

两人之间本不可能发生浪漫故事,但性格执着的沈从文把它变成了可能,他开始对张兆和发起了追求,曾说:“我那么顽固地爱你!”,张不屑地回答:“我那么顽固地不爱你!”

张兆和有很多的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青蛙1号”、“青蛙2号”、“青蛙3号”,而老师沈从文只被排在“癞蛤蟆13号”。沈从文开始写一封封的情书,不得意时,沈从文急的要自杀,这在学校里沸沸扬扬,张兆和找到了校长胡适,胡适听到后反而劝她跟了沈老师也挺好,还说去找同为安徽人的张武龄说和这门亲事,把张兆和气得不行。

04他们的“民国第一封电报情书”

1932年,张兆和大学毕业后,沈从文带了礼物(一大包文学名著)来到苏州张家,之后数次登门,每次都托故坐好长时间才走,被张家姐妹取了外号“烂板凳”。

人非草木,数年如一日的爱慕感动了张兆和,她跟沈从文说只要父母不反对,就答应他的求爱。

兴奋的沈从文回到青岛,立刻写信给张兆和,信中拜托张家二姐允和帮他向张家二老提亲,这信里写到:“如果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武龄很开明,痛快地回信表示同意,张家姐妹发出了这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的“半字电报”:“山东青岛大学沈从文允”。这个“允”字很妙,既是电文内容,又是落款;也表明了张家对从文和兆和的婚事的赞同,又是身为“媒婆”的张允和的“签字画押”,一封电报结良缘。从此以后,沈从文见到张允和就叫“媒人”。

这段佳话有个注脚,兆和生怕沈从文这个老实人不明白电报的含义,又偷偷一个人回到电报局,拟了一个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这封电报因为是白话,又有平常从未用过的“吧”字,电报员竟不给发,否则,这封电报没准能成为“第一封电报情书”载入史册。

1933年两人在北平结婚。

“第一封电报情书”发送失败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里不能没有电报

老年张兆和与沈从文

这是段甜蜜的爱情故事,就像童话一样开始,但并没有像童话一样的过程和结局。

两人婚后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沈从文经济拮据,两人只能租房子生活,沈从文的自尊心让他不能去拿丰厚的彩礼,新婚生活后的精打细算,也让千金小姐极其不适应,这种落差让她失落。

1935年,沈从文认识了文学青年高青子,两人同样对文学充满兴趣,在告别后,沈从文心里开始有了个秀丽、高挑的倩影,两人很快感情升温,沈从文把这段感情还告诉了林徽因,请她出主意,林表示理解这段感情,但她认为婚姻面前应该坦诚,沈从文把和高青子的事告诉了妻子,张兆和的反应是抱着孩子回了娘家。

1937年沈从文来到西南联大,没想到高青子也在这里做图书管理员,沈从文对他们的感情赶到痛苦,他一度抑郁到要自杀,最终理智让他结束了这段感情,一直保持着与张兆和的婚姻。

好在,年老后,张兆和回到了沈的身边,1988年沈从文去世前,曾抓着张兆和的手说:“对不起。”


中国历史上的民国时期非常特殊,这是像春秋时代一样,文化大爆发的时期,大师们如繁星般出现在同一个天空。那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同时那又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个战火不断的时代,同时那又是文化繁荣的时代,那是古往今来的旧时代,那又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新时代。

生活在乱世是大师们的不幸,同时也是幸运,幸运的是:他们在那个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沈从文先生身上,我更理解了一句话,它来自《哈利波特》:“你想成为哪类人,并不取决于你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你的选择。”

这话对今天的我们也同样适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