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哈米德二世上台后,仍然把英国视为其传统盟友,他坚持认为,英国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弃自己而去。因此,当奥斯曼帝国面对俄国、奥匈帝国等国提出《柏林备忘录》时选择断然拒绝。不曾想,英国竟然在解决《圣斯蒂法诺条约》善后问题时与欧洲列强站在了一起,英国代表迪斯累利公开表示,如果奥斯曼帝国不同意把波黑两省交给奥匈帝国托管的话,英国将无法捍卫奥斯曼帝国的地位,由此可见,此时的英国已经与奥斯曼帝国背道而驰。即使这样,

奥斯曼帝国周边列强环伺,该国急需寻找一个新的“欧洲大哥”来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全面战争”,彼时,正在处于上升阶段的德意志帝国进入哈米德二世视线当中。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曾经作为英国鹰派代表的迪斯累利,却在关键时刻变卦,他最终支持把波黑两省交给奥匈帝国管理

德国完成统一,实力空前强盛

与奥斯曼帝国一样,19世纪70年代,德国也进入了一个非比寻常的时代。1871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和普鲁士的主导下,德意志各邦通过数次战争实现了民族统一。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容克阶级和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统一使德国走上了强国之路,为德国的经济增长奠定了政治基础。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德意志统一进程,此后,德意志帝国国力大涨,具备向外扩张的物质条件

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德国自身的经济实力也加快膨胀。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占据了先机。1850——1900年间,德国国民生产净产值从105亿马克增加到365亿马克,工业生产的绝对值增加了6倍,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这一时期德国的四大银行——德意志银行、贴现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纷纷致力于开展国内外业务,将大量资本输出到世界各地,如德意志银行同维也纳联合银行一起控股了英国的东方铁路公司,该公司就是著名的“东方快车”铁路线的经营者。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19世纪末的德国工厂

德国人口骤增,其迫切要求更多的生存空间、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

此外,德国和国内也酝酿着一场资本爆发的风暴。1882年和1883年,德国出现了农业歉收,在国内引起了一场农业和农业发展停滞危机,粮食也出现了短缺。与此同时,德国的人口却出现了大规模的增长。1871年,德国总人口大约为4100万,到1915年已增至6100万,其中有三分之一都在十五岁以下。这样,德国人对生存空间、原料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要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到威廉二世即位之初,德国强大的内增动力只缺一个适时的外向型政策引导了。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19世纪末的德意志帝国

俾斯麦奉行“大陆政策”,却趁大国内乱之机殖民,并向中东渗透

德意志帝国19世纪70年代建立后,俾斯麦在他的任期内一直奉行“大陆政策”,该政策核心是避免德国过早卷入海外殖民地争端,避免同时与俄法为敌招致两面夹击,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德国在中欧的强权地位。在中东,这一政策具体体现为,德国不卷入这一地区的纷争,不与在该地区处于强势地位的英法发生正面冲突。俾斯麦不止一次宣称德国不会涉足这一地区的事务。他认为这一地区非常不稳定,不值得德国的政治冒险,并且认为最明智的做法是维持现状,暂不谋求殖民利益。因此在谈及殖民扩张问题时,他总是以反对者的姿态出现:“只要我是首相,我们就不会实行任何殖民政策。”他进一步解释称,德国的切身利益不在欧洲之外,殖民地作为昂贵的奢侈品对德国这个陆上强国的意义是不重要的。1876年12月5日他在德国国会的演说中谈到,“只要我看不到德国的利益,我就不会建议德国积极参加到那些事情(指近东)中去……它不值得牺牲一个波美拉尼亚步兵健康的血肉之躯(the area was not worth the healthy bones of single pomeranian musketeer)。”直到1889年,俾斯麦仍然宣称自己“从来不是殖民者”。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俾斯麦合理利用各国关系打造的“大陆政策”,本质上仍然是为了殖民扩张做准备,这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举动

但另一方面看,俾斯麦这些漂亮的言辞并没有真的兑现。19世纪80年代,德国曾趁英、俄、法在阿富汗和苏丹等地发生激烈冲突之机在非洲和南太平洋获得面积不小的殖民地。就中东而论,虽然彼时的德国尚未在此获得一块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但用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沃尔夫冈·施万尼茨的话讲,“这个时期毫无疑问德国已经开始了中东北部的渗透”。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铁血宰相俾斯麦

威廉二世摒弃“大陆政策”,实施“世界政策”,意欲公开支持奥斯曼土耳其

1888年是德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威廉二世继承皇位,正式取得君权。新皇帝与老首相在一系列政策上难以调和的矛盾开始慢慢显现。他们的第一个严重分歧产生于1889年。当时,新皇帝决定以隆重的姿态访问奥斯曼帝国。俾斯麦对此强烈反对,认为此时加强德土交流亲近是非常不合时宜的。皇帝向俾斯麦发问:“您为什么认定奥斯曼是德国通向“世界统治权”的‘桥头’可能招致失败呢?”老首相严肃地回答,在他的政治字典里没有‘世界统治权’这个词。

显而易见的政见不同让威廉与与相俾斯麦的关系逐步恶化到无法共存的地步。1890年,俾斯麦黯然辞职。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德皇威廉二世,他制定的“世界政策”比俾斯麦的“大陆政策”更加激进,也更赤裸裸

(一)列强将中东瓜分完毕,德国要想向东推进,尚有独立名义的奥斯曼帝国无疑是最佳选择

大权在握的威廉彻底抛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转而提出了争霸世界的“世界政策”,这一政策的含义正如威廉二世解释的那样:“德国不能满足于限制,要向海外大力扩展殖民地,掌握制海权,向东推进,建立幅员辽阔的殖民帝国,争霸世界。”而彼时的中东,土地基本都被列强瓜分完毕,为了完成“向东推进”的使命,德国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尚保有名义独立的奥斯曼帝国。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落后于欧洲的奥斯曼帝国

(二)德国与奥斯曼帝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德国把宝压在奥斯曼帝国身上,同样也是基于双方良好的合作史和关系。早在十九世纪早期,奥斯曼帝国就已经在军队建设方面与当时的普鲁士有过交往:1833年,普鲁士的一个军事顾问代表团曾来到君士坦丁堡,帮助奥斯曼帝国训练新式军队。虽然此行短暂,但普鲁士人的守纪、拼搏精神给土耳其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778年的柏林会议上,尽管俾斯麦自称其为“俄国的第四代表”,以显示其对沙俄的友好态度,还在会议中多次以出卖奥斯曼帝国利益的方式“和稀泥”,然而在俾斯麦的主导下,会议仍成功限制了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势头。这直接导致了俄国对德国的极端不满,称柏林会议是“欧洲在俾斯麦领导下的反俄大联合”,这对逢俄必反的哈米德二世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柏林会议

(三)哈米德二世本身非常看重德国,他认为德国没有像英法一样在帝国境内搞扩张

也正基于此,哈米德二世对德国的印象一向不错。在他看来,德国充满活力、举止友善,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没有象英法那样在帝国境内大肆扩张。面对他上台后奥斯曼帝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现状,哈米德同样把希望寄托在德国人的身上。

德军顾问团抵达奥斯曼土耳其,德土“合作”开始

1882年,应哈米德二世的邀请,经威廉二世与俾斯麦的同意,一支由德国将军冯·德·古尔茨率领的首批德国军官团到达伊斯坦布尔。古尔茨担任奥斯曼帝国的陆军顾问,一上任他就四处奔走,调查奥斯曼军队现状,并着手进行军队改革。他一针见血地对奥斯曼统治阶层评价道:“只要哈米德和现在的统治者继续这样下去,土耳其的崩溃是必然的。”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威廉二世和俾斯麦

(一)德国向土耳其出售各种武器装备,并帮助后者培养军官

在他的奔走下,从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德国最大的火炮生产商埃森的克虏伯公司向素丹武装力量售出了数以百计的轻重火炮,海因里希·埃哈特的莱茵尼舍·梅卡公司和杜塞尔多夫机械制造公司也成为直接受益者。勒韦和毛瑟公司向奥斯曼人提供大量的来复枪和卡宾枪,同时许多其他的德国公司卖给他们子弹、弹药筒和其它类型的武器。奥斯曼海军也开始从诸如希肖船厂等德国大型造船公司购买一些舰船。同时,哈米德也大量派遣国内军官前往德国受训,如著名的艾哈迈德帕夏、恩维尔帕夏等。这些人也为加强土耳其与德国的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克虏伯大炮的生产车间

(二)德国从文化层面深入影响奥斯曼帝国,并逐渐对后者进行全方位渗透

在文化方面,德国人也开始了其渗透行为。到1902年,耶路撒冷联盟保有8所中学和400多名学生;亚美尼亚人中非常活跃的德意志东方使团、罗马天主教巴基斯坦联盟资助了许多学校、孤儿院、药房和医院。德国的影响甚至扩展到黑海地区,德国的一家电报公司提出建立独立于到康斯坦察(罗马尼亚黑海的主要港口)电报之外的通讯。在古尔茨于1895年夏天回国之际,德国制造的日用商品已大量涌入伊斯坦布尔。


乱世浮萍:英国变卦后,哈米德二世如何能与德国一拍即合?

巴格达铁路

结语

到19世纪末,自1882年威廉二世上台开始算起的德土情缘可谓方兴未艾。其中,以巴格达铁路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的开工,更具有里程碑意义。不可否认,德国为奥斯曼帝国提供的一系列帮助使后者加强了自身的整体实力,其内外贸易一片繁荣景象,凭借德国为其打造的基础设施和强大军队,土耳其甚至正面击垮了希腊。即使这样,德国所谓的“帮助”,其实只是一种隐藏形式的渗透和殖民,以该国修建的巴格达铁路为例,这条铁路提升了奥斯曼帝国的整体实力不假,但它更是德国发动战争的工具。更何况,德国对奥斯曼帝国的支持最终导致后者政坛出现了一大批亲德势力,这些人迫使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加入同盟国阵营,整个帝国因此灰飞烟灭。从这方面来讲,殖民渗透始终是邪恶的,任何外在的美好都无法掩盖其本质上的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