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嘘树开花了


条件不允许啊

说起历史话题大IP人物曹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说上几句,自己心中的曹操是啥样。我心中的曹操,生性大胆,智勇超群,广开言路,然后自己能斟酌选定对的,只身刺张让,攻克兖州,官渡败袁绍,横扫袁术,灭乌桓等。可以清楚的看见的是,操作不走寻常路,剑走偏锋,行险招。一般对手是接不住的,往往越是绝境,他越能折腾,越能反败为胜。这也是曹操吸引我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曹操总是喜欢亲征呢?

因为条件不允许啊,因与董卓政见不同,不愿与他为伍,曹操最早逃回乡里,举起讨伐董卓的大旗,后会盟袁绍,诸侯们大败董卓军,在追击的时候被徐荣击败,幸得曹洪相救,不然就挂了。说这段是干嘛呢?你可以看出曹操是不是还很弱小?连败军董卓都打不过,死伤过半,自己都差点交代了。所以,他不亲征鼓舞军士士气,怎么和诸侯们打?所以早期曹操基本都是亲征,留亲信荀彧守老巢。

一直到大败黄巾军,收其精锐30万,组建了有名的青州兵,才开始有资本,调兵遣将,但还是亲征的多,你这里可以理解成一种惯性作用,曹老板早期成长起来的亲征之路,他有了习惯,一时半会丢不下来。


梦中杀人,借你头颅用用

曹操为了不被军士刺杀,在睡觉后,故意说点梦话,引起士兵注意,等士兵靠近,故意杀之。第二天还装不知道,让全军知道,这样以后,睡觉后的曹操,没人敢靠近了。

还有一次曹操出征,粮草不够支撑,每天开饭吃的都清汤寡水,军士都很愤怒,为了转移军士愤怒,叫来了管粮草的头领,说,我想借你身上一物一用。那人说,何物,丞相想借什么随意。曹操说,你的头颅。我要拿你头颅,说你贪污粮草,导致我军粮草不济,然后我养你全家,说败就斩了此人。并下令首级示众,并犒赏三军,命令明日全力攻城。

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曹操缺少安全感,多疑,诡诈。

那么就很好解释曹操为什么亲征了,不信任呗,不想将军们拥兵自重。还是我吃点苦,亲征算了,兵权是最重要的,后期曹操才慢慢放权给夏侯家族,和自己的曹氏家族。


本人认为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吧,我们不能妄自猜测,其实我也觉得,他的身份比较尴尬,他想建功立业以正身。毕竟名声不好,那么既然名声不好,我就建功立业,亲力亲为建立一个号名望,并且名望在古代是很重要的。

曹操的一生很传奇,看他的一生,如饮美酒。



谢谢诸位阅读


一别成久违


曹操一生征战无数,每有战事必亲自出马,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别人。这倒不是因为曹操有多勤快,而是他不得不这么做。

军队的控制权对一方诸侯来说,那就是生命。如果交由他人来指挥,时间久了必然导致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下降,就有被架空的危险。军队一旦被心怀叵测的人掌控,自己就将有性命之忧。

士气是胜利的保证,一支沒有士气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鼓舞士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将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但一马当先也会带来极大危险。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八月,曹操与吕布在濮阳展开激战,曹操作战不利,几次被吕布击败。但吕布也无法将曹操驱走。

吕布唆使濮阳城中大户田氏向曹操诈降,诈称献城。曹操又一马当先想要进城,手下一个将领拦住了他说道:"主公且在城外等候,容我等先进城看看"。曹操闻听厉声喝叱:″我不自往,谁肯向前!"说完当先入城。

结果被吕布包围,困在城中。军队被吕布冲击得七零八落,失魂落魄的曹操只身一人寻路逃命,迎面正撞上吕布,还好吕布不认得曹操,只是向他打听:"曹操何在?"曹操魂都吓飞了,忙胡乱指了一下说:“那个骑黄马的就是。"这才得以脱身。随后被赶来的典韦救走。安全回营的曹操又使计诈死。诱吕布上当,吕布夜袭曹营被包围,损失惨重。曹操又扳回一局。

曹操在征讨刘备时,还曾被魏延一箭射中嘴巴。幸好离得远,这一箭已是强驽之末,曹操只是被射掉了几颗牙。虽然吃饭不方便,但好歹保住了性命。

高风险也给曹操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士气高昂的曹魏军队四处攻城掠地,打下了比蜀国和吴国合起来都多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为曹丕篡夺汉室江山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大河桥下流


我觉得首先是他不具有像曹操刘备一样的带兵打仗的才能,我记得他这一生都在攻打一座城池,就是合肥,但是打了六次都无功而返,这几次倒是打出了很多他的敌人的名气,而他自己确是越战越气馁,他是一个很好的君王,但是却不适合出去领兵作战,而且从小到大,他都一直生活在父亲和各位兄长的保护之下。

曹操刘备本来就是打仗的好手,特别会用兵,经常过这种打仗的生活,可以说是经验丰富,他们是那种既有将帅之才,又可以坐镇后方的人物,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做得很好,而且经常上战场还可以帮助他们拉拢一些身边的人才,笼络自己的势力,也可以让士兵更加的相信他们,同时还能够鼓舞士气。

孙权其实也不是想做一个就在后方等着前线的将士帮他把江山拿下的懦夫,但是那几次合肥之战,他都是亲自领兵,可是一次都没有胜利,他每次出去都带了很多人,但是却屡次被对手用几千人甚至是几百个人就给解决了,有几次他还差点死在了敌军的手里,不得不说本来就不怎么会打仗的孙权更是吓到不行啊。

这几次的失败对于孙权的打击可是不小,你想如果你是孙权,本来就不怎么会打仗,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了几次前线,一次都没胜利也就算了,但是差点小命都快没有了,你还会再上战场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领兵大概就是孙权的短板,上天注定他不是一个适合带兵的人,还是好好做一个君王吧。


历史的波澜壮阔


曹操总是帅军亲征大概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

一,避嫌。

曹操与各自占山为王的孙权刘备袁绍等人的身份不同。

他听了谋士毛介的建议,把落魄的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都,诸葛亮骂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在曹操集团这方面应该是“奉天子而令不臣”。

一个“奉”字,就说明曹操身份与其他诸侯的不同。

刘备孙权之流,可以各自为政,他们就是各自集团的董事长,而曹操上面还有一个汉献帝,尽管有名无实,但也是名誉董事长。

如刘备孙权,既然是集团董事长,那就没必要事事亲力亲为,不然养那么多经理主任的有什么用?再说董事长有几个战斗在一线的?

而曹操尽管实际上是董事长,但名义上不过是个总经理,你不亲力亲为,叫小伙伴们怎么看?难道你也想坐家里当董事长?那么你就被落实了口径,什么汉臣,就是汉贼!曹操可不像司马昭那么高调,篡位之心,路人皆知,他低调,更是避嫌,所以奉天子令,帅军亲征。

二,本性使然。

曹操骨子里就喜欢戎马生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曹操看来,这感觉比在后花园里与老娘们春花秋月还过瘾。

他一腔热血,英雄气概,战场才是他的舞台,说不好听的,你不让他去他还不痛快!

这热血,痴心不改,到老曹操都未能放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没办法,阿瞒就喜欢帅军亲征,他喜欢的事,还问什么原因,因为喜欢,所以就干!

魏武挥鞭,就这么霸蛮!


七斗


先说观点:

在我们的印象中,曹操一生中亲征的次数很多,从早期的战黄巾、斗吕布、打徐州,到后来大规模的官渡、赤壁、渭南之战等。如果说在事业早期,曹操作为一把手,事事亲力亲为自己动手还情有可原,那么到了中后期,曹操早已位高权重,为什么还要亲率大军呢?

01 百将易得,一帅难求


带领数千人,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和统率十万大军,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这是两个级别的概念。纵观整个三国时期,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级人物屈指可数。蜀汉的刘备、关羽、诸葛亮,东吴的周瑜、陆逊,仅仅几人而已。

我们看曹魏一方,曹操时期虽说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但最终成长为统帅的,我认为仅有夏侯渊、张辽,以及后期的张郃三人。夏侯渊总领雍、凉二州事务,与刘备对抗。他阵亡后,张郃接过重担。而张辽则是在东南方向与孙权抗衡,让东吴势力无法踏入江淮一步。

其余将领,比如夏侯惇,由于少了一只眼睛,早已负责守备和后勤。曹仁、曹洪、徐晃等宗亲将领和五子良将,镇守城池绰绰有余,但要统率大军,能力尚显不足。

02 曹操与荀彧的完美配合


自从曹操奉迎天子到许昌,总览朝政大权之后,曹操集团和汉室之间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曹操为自己和汉室之间如何相处,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模式。即曹操负责领兵在外作战,而大后方交给荀彧,负责粮草供应,同时更重要的是由荀彧保证与汉室的沟通。

事实证明,这一套模式行之有效,从建安元年开始,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曹操与汉室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关系。而曹操也在这段时间内,扫平北方,成为天下最强的势力。

03 唯曹操能整合各方力量


曹操麾下的势力组成非常复杂,宗族大将、外姓将领、士族子弟、寒门文人,而且每一股势力都不弱,形成一种复杂的均衡态势。这个苦恼孙权和刘备也需要面对,但曹操的难度是最高的。

要想在作战时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发挥出最大功效,除了曹操本人之外,曹魏阵营中再没有其他人有如此能力和威望。因此,凡是大规模出征,曹操必须亲自统兵,其实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而在曹操之后,无论是曹丕、曹睿,都没有能力统率十万人以上的大军,更多时候是处于防御状态。

可见,曹操亲征不仅是出于能力上的要求,也和军事以外的各方面因素相关。在一次次的带兵出征中,曹操获得军事胜利的同时,也在完成内部各方力量的整合,一步步走上封土建国的道路。


历史步行街


曹操会选择自己带兵出战,是想将军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且在战乱的年代,只有战场上的将士才能够做到完全的了解战局,曹操此举也是想更加了解作战情况。要说曹操上战场那可真的是很勤快,基本上他能带兵出战的时候,他都会选择自己亲自带兵。

这其实跟曹操的性格也有关系,曹操生性多疑,从来就不喜欢相信别人,所以就算他手下不乏很多可用的人才,但是在曹操看来,这些人能不能用,信不信得过还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曹操这一辈子做人都是小心谨慎的,他从来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他手下很多将领陪伴他都好几十年了,也不见曹操对他们卸下防备,更别说找一个人帮他带兵打仗了。

其实曹操这样做也是有好处的,毕竟主帅亲自带兵上战场的话是很能够激发士兵的作战士气的,还能够跟士兵联络感情。历史有很多君王其实都有亲自带兵出战的机会,只是很多人都因为怕苦怕累,最后选择了放弃,曹操能够这么多年坚持带兵打仗,想必跟士兵的感情也是很好的,至少士兵们对于曹操的话肯定是言听计从的。

另外就是曹操亲自上战场可以帮助他更加了解目前的局势,与其在后方等着前方将领的通报,还是在前线直接参加作战比较能够了解真实的作战情况。毕竟历史上还是出过不少将领欺骗主帅的事情。




王子影视


曹操本人精通兵法,具有领兵之才。他早年就爱好武艺,还注释过《孙子兵法》。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最后大破黄巾军,后来曹操还作为奋武将军讨伐董卓。

曹操这么做一是因为曹军里虽然名将不少,但是却无法和曹操相比,在遇到比较强劲的敌人时未必是对手,还是需要曹操亲自下场

曹操的出身在重世家豪族的东汉,属于世家名士目中的异类,论家世品德,曹操并不能让人心服,他所据地盘和迎天子入许昌,都是依据武力人谋而成事,献帝到许昌后,在朝中还与杨彪董承等人内斗不休,之前还杀了名士边让等人。曹操的权力猜疑并不比皇帝低多少,他是从五千兵马一步步杀出来的,加上那个时代武将拥兵自重或者反叛的事情很多,曹操也是个多疑之人,能够让他深信不疑的人不多。

这种形势下,曹操集团虽然有不少能力上有潜力独领方面的人物,但都没有得到过机会。重要的军事行动,只能由曹操本人亲自出征。





读懂城市


大家好,我是观史鉴今,作为一名历史领域创作者,非常荣幸有机会交流这个话题:


一、曹操是白手起家。创业嘛,就要筚路蓝缕,亲力亲为。不亲历亲为的话,自己闲的没事干也不是他所愿。

二、曹操性格使然。他性格天生好斗,愿意冒险,如果在战争中没有自己的亲历亲为会觉得生的没有乐趣。所以在生杀予夺中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三、曹操生而有武略,如果不用可惜了。他在斗争中的经验还是十分丰富的,如果不用就可惜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谢谢!


观史鉴今


导语:

个人的观点。第一,曹操所具备的魄力,是他众多部下所不具备的;第二,有很多战役,如果不是曹操亲征是打不下来的;第三,曹操账下善于防御的武将居多,而冲锋陷阵型的武将较少。


曹操的魄力

说曹操为人有魄力,有很多地方可以体现。例如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了大决战,前期曹操胜多败少。但到后期时,袁绍大军前后连营,步步推进,靠着沙堆扎营,东西相连长达几十里,曹操连续交战失利。导致当时曹操的总兵力已经不足万人,而且其中受伤的又占两三层。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坚信荀彧的说法,并没有撤军回到许都。正是因为这份魄力,才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了胜利。


曹操亲征对许多的战役都能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说曹操亲征对大军的军心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持久战是古代战争中最容易消耗士兵士气的战役,若曹操在战争的最前线,会打消士兵的很多的负面情绪。主君在前方指挥大军,士兵又怎么会产生退去的念头。如果一旦换成武将在僵持不下时,武将本身都会产生退却的念头更何况士兵了。

曹操善于攻城陷阵

在三国历史中,曹魏的武将大多都是防御型武将,而战场中真正能攻城陷阵的武将偏少,而作为主君的曹操恰恰善于攻城陷阵型。

曹操没有亲征时派遣的大多都是宗族武将,这些宗族的武将多是早起随曹操南征北战的。这些武将军事能力或高或低,对行军打仗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这些武将未必会像曹操一样能听取谋士的计策。

总结:曹操善于攻伐,同时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之中,曹操都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是曹操多次绝地逢生的基础。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曹操看着汉室衰微,各路诸侯做大,心中的宏图大志萌生,想要建立一番伟业。曹操每次打仗都要自己亲自出征,所以他的后半生都是在战争中度过。毕竟创业之路艰辛,筚路蓝缕,需要亲力亲为。

黄巾军之乱爆发的时候,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后来黄巾军入兖州,刘岱战死,鲍信迎曹操为兖州牧,这可以说是曹操发迹的开始,曹操有了大本营了,率众收降了大量青州黄巾军。

曹操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成功掌握大本营之后,击退了袁术、陶谦等人的进犯,稳住形势后,开始征讨陶谦。在他征讨陶谦眼看就要取胜时,后院起火!全力支持他入兖州的陈宫、早年最好的兄弟张邈,趁曹操远征,迎吕布入主,背叛了曹操!刘备,在率军阻击袁术后,占据徐州,再次“反叛”!一系列征战及刻骨铭心的创伤后,让曹操看懂了人心,明白了只有自己掌握大权才是最可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