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位于淮海西路上的上海第十钢铁厂(以下简称“上钢十厂”)始建于1956年,在过去,它因为创下了年产冷、热轧带钢 40万吨的纪录而锻造了一段辉煌时光;之后,这里被改建为市中心的一座艺术社区——红坊,闹中取静之地,让不少文艺青年邂逅了美妙的艺术休闲时光。而今,“老厂房”迎来了第三次变身,正在逐步建起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上海融侨中心。


01

上钢十厂——国内首块镀锡薄板诞生


上钢十厂曾生产出了国内第一块锡镀薄板(俗称“马口铁”),之后,电镀锡机组试制成功,使国产镀锡薄板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新的突破。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上钢十厂原貌


锡镀薄板是食品、化工、医药等工业产品的重要包装材料,也是电讯仪表、轻工、手工业的重要原材料。20世纪60 年代初,国家每年花大量外汇进口镀锡薄板。


1961 年12 月1 日,上海第十钢铁厂以生产副厂长为首,成立了由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的三结合试研小组,试制镀锡薄板。


试研小组从一只铁锅、一只油桶、一些木箱子开始。最初,由于试制的油辊式镀锡机工艺不全、设备简陋以及操作方法不当,一些镀锡板的表面坑坑洼洼,另一些又出现高低不平的线条。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962年3月成功试制出第一块镀锡薄板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上钢十厂镀锡钢带车间


1965 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决定,国内要进行四项工程(即连续酸洗、冷连轧、连续光亮退火、电镀锡等机组)试验。由于上钢十厂产品专业化程度高,又有制造热镀锡机组的成功经验,因此成为实验基地。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上世纪70年代 由上钢十厂工会和长宁区工人美术创作组共同编绘的连环画《推钢姑娘》


1970 年8 月,经过各企业、各研究所相互配合,我国第一座盐酸塔式连续酸洗机组建成,并于国庆节前酸出第一根长带钢。1971 年下半年始,三机架冷连轧机组投入小批量试生产。1971 年底,我国第一座700 毫米电镀锡机组正式建成,并于1972 年1 月21 日镀出第一批电镀锡薄板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上钢十厂原貌


电镀锡机组试制成功,使国产镀锡薄板的产量和质量有了新的突破:年产由6000 吨跃上10000 吨;镀锡层薄而均匀,表面光洁如镜。此后,每年节省锡100吨左右,并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国家节省了外汇。


上钢十厂生产的产品商标为“三川牌”,“三川”借助我国三大江河:黄河、长江、珠江的形象,来表示上钢十厂的三大类主要产品:热、冷轧钢带,镀锡板带,薄壁焊管。它们犹如祖国的“三川”那样源远流长,银光闪耀,通向全国各地。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02

红坊——雕刻时光的现代艺术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进入新的产业调整阶段,大型工业厂房逐渐向郊区搬迁,基于“城市再生”理念在全球的成功实践,许多大型工业厂房又得以重生,为城市重建起诸多新的坐标,于是,上钢十厂旧址变成了现代艺术园区“红坊”,成为一张由艺术、文化、时尚相融合的城市名片。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走进红坊,你不禁会被那些随意摆放的雕塑所吸引,它们都是利用钢铁厂内原来的废弃材料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细细品味,这些不只是文艺青年的专属,进来的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启发,得到不同的灵感。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经过十年的运营,红坊的A、B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所在地,原上钢十厂冷轧车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名单上唯一一处工业遗产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03

上海融侨中心——文化艺术与商业结合的综合体


2019年,红坊正在进行着第三次变身,这次将建设起现代化的文化艺术结合商业、办公的综合社区——上海融侨中心。上海融侨中心将汲取红坊的文化艺术基因,保留红坊部分标志性红色厂房及优秀雕塑,塑造更具活力、更具艺术气质的城市文创地标。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上海融侨中心规划效果图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拟建3幢商办楼、4幢办公楼、1幢商业楼。建筑设计强调“品”的概念,品味艺术、品味生活,着力打造舒适宜人的城市艺术公园,让人慢慢驻足,体会建筑的多样性、自然性和唯一性。


上钢十厂“刚柔并济”,将再一次优雅变身!

规划效果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