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这句话是个病句,你怎么看?

平凡的风景


楼主好!您对这道孩子题可能太较真,匆忙间把文化常识忘了。前面朋友们谈的都对,再补充几句,供参考。

【1,这道题在考汉语的文法规范】

老师出的题没错,如很多留言讲的,答案也没错,故别怀疑出题人的水平和用意。语文课的教学包括文法教育内容,是教纲要求和考点之一,教孩子正确掌握和使用汉语文字的标准法,本身无错,不该受指责。如果家长不解,应先想到自己可能的不足,而别武断老师的刁钻,只因此时,家长也变成了与孩子一样的学生,有啥好抵触的呢?

【2,话题引起异议的原因】

绝大多数家长因故已多年没认真读过书,把入门常识忘记了,即口语语法和文字语法的差异性,是天然的文化现象。口语表达重意思,轻形式;文字语法既重意思,也重形式,但普通人学用语文时,习惯混用口语和文语,造成表达混乱,这是学校语文教育要教孩子纠正的错误之一。话题的性质就属此类情况,放在口语环境就无问题(对),放在文语环境就有问题(错),因此“话题也对,也不对”,只看在什么背景下判断。换言之,这就是老师出题的原理,就考学生在此上的认识能力。若还不懂,再举个简单例子,侯宝林相声里提到上海方言把“理发”,叫“打一打”,这容易被外地人误会,但沪上口语方言里的“理发=打一打”是没问题的,写成文字则哈哈哈了。

【3,延伸话题带来的社会疑难】

从教育角度看,当前真正影响孩子学好语文的并不是此类“口语和文语”混用现象,而是下面的三大类长期得不到重视和纠正:(1)网络内外媒介上的中外文混用,以此显示某种优越感的文化倾向。(2)网络再造词汇的滥用,以此表达所谓新人类的独特情感倾向。(3)大量不规范用语在广告、传媒被当做特色和创新,广为传播倾向。若把这些乱象放在“普遍用键盘代替手写”的时代潮流下,如此下去意味着什么,令人不寒而栗,所以很多学者疾呼中国面临着“文字危机”,不能看做危言耸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