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何不堪一擊?從林則徐驗收的虎門炮臺說起

1839年,當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奉旨驗收虎門炮臺的時候,他萬萬想不到,這座看起來固若金湯的要塞,在“夷人”英吉利的軍艦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就連它的設計建造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最終也戰死在這裡。

戰前設想和實際結果形成的巨大反差,讓“睜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開始看到大清朝的落後。但是,大清朝到底哪裡落後了呢?一切還得從這座設計“完美”的虎門炮臺說起。


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何不堪一擊?從林則徐驗收的虎門炮臺說起

虎門要塞的威遠炮臺

一、虎門炮臺——關天培設計建造、林則徐驗收的“完美”要塞

虎門在今天的東莞市,是廣州的門戶。

由於虎門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從明萬曆年間就開始在這裡修建軍事設施,到了康熙朝時,虎門要塞已經初具規模。1810年嘉慶帝增設廣東水師提督一職,其衙署就設在虎門鎮,可見對虎門要塞的重視。

1834年,英國人律勞俾率兩艘軍艦闖過虎門要塞,直逼廣州。虎門炮臺全力開火,也僅僅斃敵兩人,自己卻損失慘重。道光帝聞訊大怒,下旨罷免廣東水師提督李增階,調深受自己喜愛的蘇淞鎮總兵關天培接任。


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何不堪一擊?從林則徐驗收的虎門炮臺說起

深圳中山公園的關天培雕像

這位武秀才出身,一路從下級軍官升任到二品大員的武將,到任後立即視察了虎門的地形,最後設計出一個“完美”的防禦方案。——三重門戶,關門打狗的防禦設想。

第一重門:伶仃洋邊上左右兩側的沙角、大角兩處炮臺,因為距離較遠,超出了紅衣大炮的射程,不能形成交叉火力,故改為信炮臺。發現敵情後,即發射信號,通知上游炮臺做好迎敵準備。

第二重門:上橫檔島附近水道狹窄,不易通航,地理位置重要,是防禦重點。關天培改建上橫檔島對岸、武山西側的威遠炮臺,安放大炮40門;加固緊鄰威遠炮臺的鎮遠炮臺,安炮40門;加固島東側的橫檔炮臺,安炮40門。這樣就可以憑藉三座炮臺120門大炮的交叉火力封鎖上橫檔島東水道。在西水道,在島西側新建安炮40門的永安炮臺;在島對岸蘆灣軍營附近新建安炮20門的鞏固炮臺,這樣就形成兩座炮臺60門大炮的交叉火力封鎖西水道。

第三重門:加固了大虎山上的大虎炮臺,安炮32門。


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何不堪一擊?從林則徐驗收的虎門炮臺說起

虎門大戰形勢圖

改造工程歷時10個月完工。兩年後,英國人馬他侖率艦再次直逼虎門,事後關天培再次擴建虎門要塞。在威遠炮臺和鎮遠炮臺之間新建安炮60門的靖遠炮臺,這是當時清朝最堅固、火力最強大的炮臺;此外,還在東水道架起兩道排鏈,以遲滯敵艦的前進速度。

1839年擴建工程完工,奉旨前來禁菸的林則徐對工程進行了驗收,對關天培的設計表示了滿意。


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何不堪一擊?從林則徐驗收的虎門炮臺說起

虎門銷煙中的林則徐

從上述設計不難看出,關天培的戰鬥設想是:當敵艦進犯虎門水道時,先由沙角、大角兩炮臺發出信號,統治上游炮臺準備應敵;當敵艦行進到橫檔島附近時,左右兩側的靖遠、鎮遠、威遠等炮臺輪番轟擊,水中又有排鏈阻擋,敵艦不能快速通過,必成關門打狗之勢;如果有殘敵僥倖通過,則上游的大虎炮臺配合清朝水師艦船殲滅殘敵。

這是一個多麼完美的設想啊!而實際戰鬥又是什麼樣子呢?


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何不堪一擊?從林則徐驗收的虎門炮臺說起

清朝的硃批奏摺中,天朝上國的自大處處可見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從虎門大戰看清朝的落後

一、井底之蛙,盲目自大——思想落後

關天培這種9座炮臺10艘艦船426門火炮的火力投送設計,針對的是1834年律勞俾和1838年馬他侖兩次侵華的敵艦規模,多則三艘,少則兩艘,可英國人如果派來數十艘軍艦又該如何呢?

這其實是一個連當時最先進的中國人林則徐都沒有想到的問題。先來看1839年5月林則徐正在收繳鴉片時所作的戰爭前景判斷:

豈知彼從六萬裡外遠涉經商,主客之行,眾寡之勢,固不待智者而決。即其船堅炮利,亦只能取勝於外洋,而不能施技於內港。粵省重重門戶,天險可憑。——《林則徐書簡》

經過這樣的分析後,林則徐得出結論:“知彼萬不敢以侵凌他國之術窺伺中華”,覺得英國鴉片商人最多“私約夷埠一二兵船”虛張聲勢罷了。

這種盲目自大的思想致使林、關二人根本沒有做好大型戰鬥的準備。而英國人這次非常給面子,派出了載炮540門的16艘軍艦、4艘武裝輪船和27艘運輸船的龐大艦隊,外加4千人左右的陸軍部隊。這本身就超出了虎門炮臺的設計要求了。

戰爭還沒開打,其實勝負以分。


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何不堪一擊?從林則徐驗收的虎門炮臺說起

鴉片戰爭的模擬場景

二、三重門戶,相互孤立——戰術落後

1841年1月7日,英國艦隊首先向沙角炮臺進攻,用三艘軍艦吸引炮臺正面火力的同時,派出1461人的登陸部隊,在建立野戰炮兵陣地之後,水陸兩路前後夾擊,很快攻佔沙角炮臺。與此同時,幾乎是用同樣的方式攻佔了大角炮臺。兩座炮臺雖然進行了猛烈還擊,但火炮的數量、質量和英國火炮完全不在一個等量級上,在付出死傷744人的慘重代價下,擊傷英軍38人,竟然沒能擊斃一名英軍。

在沙角、大角之戰中,英軍的水陸並進、前後夾擊的戰術是近代戰爭的常用戰術,可要命的是,清朝的炮臺設計根本沒有考慮到“夷人”竟然敢在陸地上和自己交手,沒有做任何防禦工事。這又是為什麼呢?先來看一段1839年9月1日林則徐給道光帝的奏摺:

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

這裡我們能夠看出,林則徐認為英軍不善陸戰,他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呢?


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何不堪一擊?從林則徐驗收的虎門炮臺說起

英式正步

原來他曾在澳門檢閱葡萄牙士兵,見西方士兵都穿著緊身褲和綁腿,踢著正步行進,再加上西方人來到中國後不行跪拜禮,便以為西方人的膝關節有問題,伸屈不便。一幫瘸子怎麼和自己在陸地上打仗呢?這聽起來就像笑話一樣了。

最關鍵的是,當沙角、大角兩座炮臺被英軍猛烈進攻的時候,在橫檔島一線距戰場僅僅三四公里的關天培卻無法向下遊增援,眼睜睜看著沙角、大角失陷。因為在設計防禦工事時的設想是層層阻攔敵艦前進威逼廣州,根本沒想過敵人不著急前進,直接進攻炮臺該怎麼辦。

三重門戶的相互孤立,不能相互支援,再加上陸上防禦的忽視,戰鬥一開始就已經和設想的大相徑庭,失敗在所難免。


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何不堪一擊?從林則徐驗收的虎門炮臺說起

安裝在固定位置的大炮

二、一個炮臺在打,兩個炮臺在看——軍事技術落後

初戰之後,雙方進行了短暫的和談,關天培藉此機會加固、修復工事,又臨時用沙袋修建了多處臨時炮臺,並增添兵勇填補了各處炮臺陸上側後方的空虛。一系列動作後,使本來就是防禦重點的橫檔島一線的火力和兵力大大加強。

2月23日,和談無望的雙方戰鬥重新開始。上午10點,英軍開始攻打武山。英艦伯蘭漢號和麥爾威釐號躲過橫檔、威遠炮臺的射擊,向前航行,遭到威遠炮臺的轟擊,但威遠炮臺的士兵很快發現,由於射擊夾角太大,自己竟然不能和敵艦對射。等到英艦到達指定位置,開始轟擊武山上的三座炮臺,靖遠、鎮遠兩座炮臺的強大火力,竟然也因為射擊夾角的原因發揮不了作用。這樣,就只剩下威遠一座炮臺在獨自還擊了。


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何不堪一擊?從林則徐驗收的虎門炮臺說起

安裝在炮車上的大炮

到下午2點,關天培戰死。5點,戰鬥基本結束。勝負可想而知。

為什麼一個打兩個看呢?原來清朝的火炮不僅火藥威力小、射程近還容易炸膛,而且竟然沒有炮車!火炮不是安放在轉向靈活的炮車上面,而是安放在固定的炮架上面,射擊方向很難改變。

上橫檔島一線本來就是整個虎門防禦的重點,又臨時進行了加強,可戰鬥的結果是:包括主將關天培在內的清軍戰死近三百人,一千多人做了俘虜,而英軍僅僅有5人受了點輕傷。

已經60歲的愛國將軍、民族英雄關天培用鮮血染紅了自己設計的虎門要塞,可如此落後的軍事技術,不是一個人的英勇犧牲就可以挽回敗局的。


鴉片戰爭中清朝為何不堪一擊?從林則徐驗收的虎門炮臺說起

威遠炮臺的火力孔

在鴉片戰爭中,從大清朝的角度來看,我們完全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上自道光帝下至普通老百姓,恐怕沒有人事前就能想到,這會是一場沒有招架之力的戰爭;從英國人的角度來看,“船攻要塞,愚不可及”這句西方諺語也沒有讓英國人畏手畏腳,勞師遠征的艦隊輕而易舉地打垮了清軍。從虎門大戰的細節中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出來,當時的清王朝至少從思想文化、軍事戰術、軍事技術等方面,已經遠遠地落後於西方世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