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出走后仍被剿灭,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应该如何选择会更好?

熬廣


事后诸葛,石达开如能做好两件事情,局面或许不同。

关于石达开出走的几点误解,否定三个假想

1、石达开一出走,就是想远离太平军主战场,远征四川另立门户

这个是误解。虽然在早期道州决策时,就提过攻取四川。但毕竟时间不同了,石达开早期的想法,就是想在太平天国主战场作战。

清军截获过石达开与洪秀全通信的信件,石达开阐述了他解天京之围的想法。并汇报了他的作战计划。洪秀全批复的信件被清军截获。可见,达开出走之初,虽然不愿返回天京,但依然在行使通军主将的职能,一直是希望依托太平天国主战场作战的。

出走的前两年,一直在江西、浙江等地作战。

他曾计划开辟闽浙根据地,并一度取得有利形势。但是,洪秀全刻意拉拢杨辅清,使得杨离开福建,石达开四面受敌,才不得不放弃依托主战场的想法。

尤其在洪秀全拉拢其他部将回天京,并取消石达开通军主将之职后,达开已经难以在主战场作战。

直到南安,达开军高级军官军事会议上,才提出入湖南,占据上游,伺机入四川。

2、石达开抽空了太平军的精兵强将

这个大约是受到《李秀成自述》的影响。因为,石达开确实也曾经拉拢过陈玉成和李秀成。

但是,石达开并没有带走多少精兵强将。他原先西征时所带之兵,在回天京辅政时已交给陈玉成。陈玉成后来把队伍拉到皖北,没有跟随石达开。

而石达开在出走时,身边极缺将才。朱衣典、汪海洋,这些人在当时都并非名将。而翼王旧部的人,除了李秀成和陈玉成,叶芸来、陈坤书等人,都没有带走。

其他如杨辅清等人,虽然名义上也跟随石达开出走,但始终在主战场作战,并未跟随石达开远征。

石达开并未带足够多精兵强将,此时,北方团练等清军势力远远大于北伐军时期,达开北进中原,恐怕结果不会比林凤祥更好。

3、不应愚忠洪秀全,达开应自立

欧洲雇佣兵曾经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太平天国灭亡后,西洋雇佣兵和已经投降清朝的原太平天国将领聊天。这些早已投降的将领都坚信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那就是洪秀全曾经上天和上帝进行过交流!

可见,洪秀全洗脑神术之高超。假如达开公开与天王决裂,恐怕队伍立刻散了!

这三点误解说明:

1、石达开搞分裂主义,远离主战场是失败原因的说法不成立。达开实在是没办法才离开主战场。

2、石达开身边缺乏能打硬仗的将领,石达开抽干天朝精锐出去全军覆没的指控不成立!

实际上,后来达开旧部多返回天朝,归于李秀成指挥下。但安庆之战,陈玉成覆灭后,洪秀全等人都感叹”天朝精锐尽丧“,可见,达开旧部精锐,真的没被他带走多少!

3、石达开不是洪秀全这种洗脑达人,不可能公开与太平天国决裂!

两点人为失误,如能改变,局面或有不同。

那么,石达开如果一定要远离主战场,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呢?

事后诸葛,我认为石达开如果避免两点失误,或许局面会有不同。

1、不攻宝庆,直入湘南,招募矿工,强大攻坚能力。

石达开远征最大的转折点,就是宝庆之战。大军攻宝庆2个多月,最终大败而退,损失惨重。

此战中,石达开军的攻城表现非常拙劣,5月就已经抵达宝庆,在6月下旬湘军援军到达时,依然没有完成有效率的进攻,甚至连包围圈都没建立好。

事实上,石达开一路远征,越打越弱,很重要一点在攻坚能力弱。打不下城市,得不到休整、补给。

当初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军也是缺乏攻坚能力,但到湘南后,招募矿工,爆破能力大大加强,成为太平军后来打武昌、打南京的主要力量!

5月达开抵达宝庆附近时,湘南兵力尚薄弱,知道6月下旬,刘长佑部才开始抵达,7月,李续宜部才抵达。这个空档期,如果太平军在湘南再次招募攻坚力量,弥补军队结构的致命软肋,以后转战时,必不至于毫无喘息之机。

在敌军越发精锐的情况下,想野战歼敌一部精锐的难度非常大(参考三河镇大捷),打下城市,是重振军威,改善补给的良机。


2、在广西时,不消极沉沦,主动出击,积极发动力量,壮大实力。

石达开在回到老家后,在老家设立翼王府,无所作为。他心灰意冷,想要隐居避世。此时达开30出头,这个年龄的人消沉消沉不算怪事,但作为主帅,怎么能消沉呢?这次,跟随他的部队纷纷散去,他兵不满万!

虽然后来,由于大成国起义失败,大家纷纷来投奔他,他兵马居然又达到十万!但是,毕竟这些部队,战斗力严重存疑了。

当时太平军与清军打得不可开交。广西地区确实是清军的薄弱地区。而由于太平军在这里起家的影响,附近大小起义也非常多,如果石达开能不消沉,以翼王名义组织各反抗力量(当时,各地义军都遥尊太平天国旗号),或许真能在西南打开一个新局面。

抛开误解后,石达开确实不是一位”分裂主义者“,他在出走前后的表现并非不顾大局,换了其他任何人,未必都能做得更好!

但是,无论是洪秀全还是石达开,规避一些失误也许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那个取代满清统治的人。

不知您怎么看呢?欢迎拍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如题,既然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么可能性就会有很多。

那么我们就需要架空一下历史了。

首先留在南京是不可能的,洪秀全容不下他,就算被召回封了义王也没用,还是会排挤他,留在南京还很可能会有杀身之祸,所以必须走,离开南京,离开洪秀全的控制范围。

石达开失败的原因,主要一是在于没有根据地,一直流动作战,缺乏稳定的补给。二是跟着他的那些大将长期没有实际利益,最终都离开了他。

那么站在这个因素分析,我认为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南下,从江苏直接杀往浙江 福建。因为当时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在江苏 安徽江西以及湖北这些地区,也是清朝直接打击的范围,而进入浙江福建这些地区,一是这些地区很富庶,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容易获得补给来源,二是这些地方远离清朝的直接打击范围,容易发展势力。

站稳浙江福建之后进军广东,然后打回广西或是北上湖南江西也可以,这样就可以逐渐坐大势力,同时获得的地盘也可以分给手下的大将,这样班子阵营也就稳住了。

在发展好了之后,实力强大了,选择自然就多了,应对各种情况也就从容了。


老威观史


石达开军事生涯最鼎盛的时期,就是1855年遏制住了一路取胜的湘军。年仅24岁的翼王石达开千里反攻,夺取武汉三镇,控制江西八府四十二县。

那时博得了天国第一名将的称号。天京事变以后,在1857年,石达开逃离天京,开始了他走向最后末路的流寇主义行动。从江南一路进入四川,最后全军覆没在大渡河。

实际上,石达开刚刚离开天京的行动,还是值得赞赏的,只是石达开太着急了。他本身一开始要进攻浙江,调动清军江南大营的兵力,达到围魏救赵,开拓新根据地的目的。

石达开最大的错误就是浅尝即止,进入江西,再次江西进军浙江,福建,结果一定挫折以后。就放弃了既定目标,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流寇主义。在1857年,清军已经从最初的手足无措缓解下来。

清朝控制地盘大,人才多,武器好,弹药足,粮饷充裕,兵力多的优势,已经展示出来。太平军必须依靠大根据地和控制水道,才能抵抗清军。一旦离开根据地,那么缺乏固定基地的石达开,就只能游动作战。

但是,几次建立基地全部失败以后,石达开就彻底走上了流寇主义。因此,在1857年,如果石达开可以攻取闽浙部分地区,继续依托太平军主根据地,一方面扩大财源兵源,另外也能分散清军兵力。最后,还可以与其他太平军互相照应,互相支援。

遇到挫折很正常,在1855年,石达开夺取江西8府的时候,这8府清军加起来才1万人。现在清军已经加强了防御,在浙江福建受到挫折是正常的事情。但是,石达开没有耐心,直接放弃,走上了通往大渡河的道路。


深度军事


石达开的出走,确实是有些意气用事,以石达开的才干和当时的大背景,他完全有更多的选择,即可以让自己保命,又可以消灭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一片新天地。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石达开有三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比他孤军深入、陷入四面包围要好得多。

第一种选择:围魏救赵,西征武昌,迫使湘军回救老巢

石达开出走的时候,湘军仍然驻守在九江,威胁南京都城的安全。虽然湘军刚刚经历了大败仗,但是胡林翼统率的两万湘军依然很有战斗力。此时,石达开如果率领太平军的十万精锐杀奔湖北武昌,湘军势必回援,不仅解除了天京上游的威胁,还可以把主战场转移到两湖地区,直捣湘军老巢。要知道,此时的天平天国仍然是鼎盛时期,石达开的十万兵众又是精锐中的精锐,打败湘军主力还是很有把握的。

第二种选择:进行第二次北伐,驱逐满清,恢复中华

第一次北伐虽然失败,但是极大震动了清廷上下,也暴露了清朝北方战线的虚弱。而且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有点战斗力的士兵都调去了天津一带防守京畿,后方空虚。石达开的军力远超第一次北伐的军力,石达开又善于指挥。此时若下定决心北伐,再加上和捻军的配合,清军很难招架。到时候,清军面对太平军的步步紧逼,只得退回关外,清政府便难以再对中国实行有效的统治,离彻底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第三种选择:镇守安庆,指挥天平军彻底歼灭湘军,推翻清朝

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也是后悔的,他也明白石达开在太平天国的地位和威望,尤其是还要依赖石达开的军事指挥。因此,他也采取了一些行动请石达开返回天京,维护太平天国的统一。但是石达开回去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回去后说不定哪天也会像杨秀清一样被干掉。所以,石达开最好的选择是镇守战略要地安庆,并且利用军中的威望指挥太平军,联合各路军事力量,趁热打铁彻底消灭湘军,消灭太平天国最大的劲敌,统一天下便指日可待。

总之,石达开的选择还是比较多的,最好的选择便是第三种。可是石达开毕竟还太年轻,缺少长远的战略眼光,导致十万精锐的一手好牌,最后被他打得稀烂,成为清军的俘虏。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石达开本身就是一个流寇,和明朝末年的张献忠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石达开的能力显然还远远不如张献忠,张献忠毕竟在蜀地建立了大西国,站稳了脚跟;而石达开却一直都在流窜,并且跑的路线也不对,几乎是在往绝路上面撞。

天京事变前,和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一样,石达开在西线也是战绩辉煌,曾一度将湘军逼迫到绝境。天京事变以后,石达开率军回师天京勤王,给予了湘军喘息机会,让太平天国埋下了灭顶之灾。石达开回天京以后,形势急转之下,其本人也受到洪秀全猜忌,不得已率十万大军出走(将士数量存疑,但数万人马应该是有的)。

出走后的石达开,先后转战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但几乎都是处于逃窜中,一路被清军围截追打,不复曾经辉煌。石达开自天京出走两年以后,1859年,石达开率大军由江西进入湖南,试图进攻湘军掌握主动权。不过,战争结果是石达开大败,几乎全军覆没,石达开及少量随从随即由湖南逃入广西老家避难。

入广西以后,石达开恰如虎落平原,无兵无饷,毫无施展抱负的机会了。此时的石达开,甚至已经放弃了重整旗鼓的打算,而准备在广西隐姓埋名。不过,由于石达开名声在外,在其走投无路之际,广西地方武装两万余人投奔石达开,石达开得以东山再起。然而,东山再起的石达开,再次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由于东线战事的失败,石达开试图从广西北上湖北,再经鄂西、贵州一带进入四川,以避开清军锋芒。这条线路,和明末张献忠的入蜀之路,基本上大体一致。不过,在这条线路上,石达开始终没有掌握到关键的关隘要地,也没有攻破较大的城池,而是一直奔走于川滇黔等偏险的交界之地。在各省交界地带活动的石达开及其残部,最终在溯大渡河北上的时候,被清军歼灭于大渡河西岸。

石达开最终失败了,其失败的因素有很多,擅自出走、盲目地逃窜、不重视后方基地、意志不坚定等方面,都是石达开失败的必然因素。当然,在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石达开其实也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正所谓独木难支,取得成果是很艰难的,而失败却非常容易。


苏绽


石达开,似乎受后人高估了。

他的忠诚和仗义,他的结局悲壮,以及流传下来的他的某种文采,恐怕易于引得人们的同情与惋惜吧!

石达开式的出走,不能看做是一种政治策略和政争艺术。它只能证明了事件领导人欠缺领袖型人格,而且自始至终表现着依附型人格。这种先天的欠缺,加上年轻造成的经验积累不足,使得他既不能立威号令四方,又无法突破天国既有教义而推出新理念、新政略来吸引集聚广泛的社会阶层力量壮大天国的事业。

不管他流动至何方,天涯海角,在精神上,政治权威上,他始终受制于天京那具日趋衰疲、越益狂乱的最高偶像。这就是从根本上说,他几无可能掌控自身命运的缘由。

现在作为今人,试着代入石氏,看看如何方可改变他自己的结局。

愚以为,翼王首先需设法达成“一个变通,两个做到”。接过天国意识形态大旗,神权护身,假天王以号召诸方;同时却低调变通具体的施政使之趋之务实。做到建立起赋税汲取机构网络,以保障军政所需,同时索取有度,维持民力。做到从庞大而混杂的队伍中,编组出一支比较精锐之师,保障供给,严格训练,亲自掌握,其战力最低要求須达到可与清军之精锐,在比较稳定的战线上,作较长时间的攻防作战而不至溃散。

若能在离开天京后,盘踞外围,不太长时间内做到这三项,便可谋划并实施:确定好战略方向并攻占之;打开外交局面,争取化敌为友。——若可以掌握长江中下游军力,则稳定上海方向战事,不攻击租界,总体取守势。着力于安庆、九江方向战事,至少須顶住湘军攻击军团。千方百计,集中苏浙出产的丝绸等物资,与洋商换取大批军火。可以在政治上做出让步,以保障军火贸易的实现。还应与英法等国作其它的交易。至少要使其中立。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着。暂停西进。依托皖南山地作守势布置,主力跨江,经略皖北、苏北,征兵征粮,建立各级地方权力机构并巩固之。造成有利形势,觊觎中原,进而威震敌之中枢。

这里的关键有二,一是力求始终控制长江水道,或其中之一段,保持对上海的压力,汲取苏浙財赋,方可维系一支有力之部队,方可采买大批军火。同时也方可保持对外谈判和交易的有力地位。向西南贫瘠荒凉地区的退却,是没有出路的。二是扼守长江中段要地,确保天京。那是神权象征所在,于士气至关重要。是合法性所在,合道统法统于一体。据有了苏北皖北,即占有了巨量的人力和粮食资源,同时着力保障长江沿线,维系军火等资源输入通道,则可适时图取河南、鲁南了。那片大平原上,将发生规模宏大的战事,其结果将决定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是也。

至于那支老湘军,一种可能是被朝廷急调北上勤王,在它不熟悉的漫天黄尘里划上句号;或者被阻隔在长江两岸徘徊,难有战略上的作为。

这之后的如何演变,并非单纯取决于军事,更重要的在于争斗各方的内外政略和策略的正确与否、高明与否的了。天国那班头面人物,不祉是翼王,能具有此番担当吗?😊


嘉禾生


咱也学个猥琐的狗屁军师样子。

“大王英明,卑职认为,天王受宵小蒙蔽,大王此时兴勤王神兵再回天京,习汉丞相曹操护献帝兴汉之义举。弃天京以及天京众宵小,尊迎天王迁神降之地金田。我广西老兄弟们想念家乡久矣,如此义举上报天王,下顺兄弟伙,足不辜负大王神威也“

翼王思之良久,缓缓曰:“东王之事,历历在目,人心尽失,兄此言,陷本王以不义也,上帝在上,足知本王之心迹,来日上天,罪罚则个,此议勿提,本王亦知先生为本王之心,不怪。勿提罢了“

狗头军师我冷汗直冒,摸了摸脖子。

“大王见谅,卑下见识短浅,不察大王忠天王之心,该死,该死,想来天王受上神护佑,定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将来定能天下太平,统治万国。然,清妖将死之国,回光返照,拼命杀来,为保护大王麾下我等老兄弟们力量,以备将来杀尽清妖,暂避一下清妖锋芒还是要的吧?大王!也算是耗耗清妖的临死之气,不为美哉?“

狗头军师我偷偷瞄了下我的大王,大王猛坐直了身子曰:

“先生,好先生,此议得本王心矣,只是避走何方呢?”

此时的狗头军师我,冷汗终于下去,然鞋袜已湿,摸了摸脑袋还在,振奋曰:

"大王英明,谋略在胸,上忠天王,下念兄弟,我等能不肝脑涂地乎?卑职只有些胡思乱想,不见的足以用也,然大王下问,不敢不言,卑职以为,大王水师天下至强,莫如敛捡强壮妇男,留剩余神兵阻碍清妖,我等顺长江出海,军中多有通晓西洋之路人众,不怕海路迷茫也,或于海路之中遇那无主之地占之,但等清妖势尽,大王再帅我等回迎天王。或者干脆去哪西洋人之耶和华之国,求上一地,大王为王,众兄弟也算是不叛天国矣。大王!可否?“

石达开转头回望了后账好一会,账中瞬间安静如暗夜,后账传出了孕妇独有的呻吟之声。怕是快要生了。度秒如年的狗头军师我足足过了几十上百年,终于,我的大王转回了头说:

“先生此议甚可,只是海路凶险,多未知之途,又尽捡强壮而去,留老弱妇孺于清妖,将来天国之上相见之时,本王有何面目对语汝等?再有劳先生想来,想个不丢一人全军齐全的办法。”

看官君子们,你们想来,狗头军师我能有什么办法,幸好,我从来是上、中、下策准备周全的,只有献下策曰:

“大王仁厚,军中兄弟定能以死追随,此大王立于不败之地保障也,自古蜀地万山相隔,诸葛圣人亦选来做龙兴之所。此时,大王一如汉皇叔刘备仁厚遍施天下,万军亿民不惧刀兵粮短追随大王,那蜀地虽路途遥远,万山相隔。又有何惧万山难行矣,蜀地最好,乃上上策,大王英明,属下浅见,还请大王定夺!“

“先生此说甚是,甚是,甚是,就这样决定了,还请先生下次先说上策节省时间为好。先生要个什么赏呢!有功天国者皆赏。”

“大王仁厚英明!天国之福也,卑职定肝脑涂地,用尽才智以报 大王,还请大王下令准卑职做个前路隐蔽探子,卑职想用以前的商人身份潜行三十里为大军刺探沿路情报。大王明鉴."

。。。。。。。。。。。

是夜,星稀月失,狗头军师我拿着翼王手令,换了服装,带足了金银,穿营过岗行到江边,捡了一个看着坚固异常的船,顺水到了上海。

过得几天,还是不安,毕竟顶着个假辫子不是周全之计,正遇一个 西洋鬼子船开拔,身怀金银好办事,买定了一个厨子下船,我冒了厨子名字泛海去了。赌的是西洋鬼子看东方人全是一个样子。

现在我在巴西经营农场。谁遇到傻逼不躲着呢?


葭明通半瓶历史


1856年夏天, 太平天国攻破了清军的江北、江南大营,解决了威胁天京三年之久的军事压力。经过三年多的军事斗争,太平军占领了从武昌到镇江的沿江流域,并且控制着安徽、江西、湖北、江苏的很多城市,大清朝最为富庶的半壁江山基本上控制在太平天国手中。

太平军控制区域

然而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并没有改变太平天国积累多年的问题,相反,因为外部压力的减小,让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内讧。在这场内讧中,上万太平军将士及家属被诛杀,而内讧的制造者洪秀全在杨秀清及其主要的亲信基本上被斩尽杀绝之后,又下令处死了韦昌辉。

天京事变

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先后被杀,早期的诸王中,只剩下了洪秀全和石达开,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层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军事上的攻势迅速结束,得以喘息的清军迅速开始了反击,武昌再次丢失,江西和皖北的众多城市也陷落,江南、江北大营再次重建,天京东边的镇江也再次丢失,太平天国形势迅速恶化。

影视剧中的杨秀清

影视剧中的韦昌辉

面对着迅速恶化的形势,在洪秀全和满朝文武的要求下,石达开奉诏回天京,主持军政大事。不过在见证了杨秀清和韦昌辉的跋扈之后,洪秀全早已是惊弓之鸟,他见到石达开深得人心,害怕自己再次被架空,于是分封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为王,将政务上的大权分给了自己的两个兄弟,军事上的指挥权则分给了新提拔上来的李秀成和陈玉成等人,石达开实际上被闲置了。

影视剧中的翼王

然而满朝文武在议政时,对石达开的意见基本上都是认真执行,而对洪仁发和洪仁达的意见基本上是置若罔闻。朝臣们越是信服翼王,洪仁发与洪仁达就越是嫉妒和猜忌,甚至意图加害。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不得已于1857年6月选择了离开,带领亲信出走天京,前往安庆。

石达开离开天京

在前往安庆的路上,石达开命令手下四处张贴告示,声称自己因为受到了猜忌,难以立足,不得已离开天京。并且对太平军发出邀请,愿意和自己走的,一起建功业,还是反抗清廷,还是是太平天国,而自己也还是太平天国的翼王。凭借着在军中的良好威望,一路上有数十万太平军加入了,可以说石达开“带走了满朝好文武”。

影视剧中石达开带兵出走

1857年9月,迫于形势的恶化,洪秀全罢免了安、福二王,并且镌刻“义王”金牌,遣使请石达开回京。这种哄小孩子的做法显然没有感动石达开,同年10月,石达开率领精兵十几万从安庆出发,进入江西,名义上虽然继续为太平天国征战,但是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太平天国的主战场。

石达开的带兵出走,为天京事变画上了最后的句号,也是对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次重创。此后,石达开率军转战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始终打不开局面,最终在大渡河岸边陷入绝境。而太平天国因为石达开的带兵出走,元气大伤,不仅丢失了安徽和江西的众多城市,也失去了数十万精锐将士。虽然这些出走的将士有不少后来又再次回归了太平军,但是丢掉的城市毕竟还是丢掉了,反复的争夺让皖、赣、苏、浙等省经济凋敝,人口锐减,满目疮痍,最终太平天国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灭亡。

影视剧中的翼王

客观上说,石达开离开天京是万般无奈的抉择,他本人并没有什么责任。作为一直带兵在外的将领,石达开并没有直接参与天京事变,但是却因为责备了韦昌辉几句杀人太多,就被“满门抄斩”。在北王被诛杀后,石达开因为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杨秀清或韦昌辉,并没有回京协助朝政的意思,是洪秀全主动要求石达开回京主政。但是回京之后洪秀全又不断的猜忌石达开,最后逼走了石达开。所以在石达开出走的问题上,根本责任在于洪秀全自身的昏聩与无能。

影视剧中的天王

事实上,身在天京的石达开只有三种选择。要么离开天京,“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要么留在天京等着被洪秀全及其兄弟加害,要么先发制人除掉洪秀全。

已经被分掉大部分权力的石达开显然没有足够的实力除掉洪秀全等人,即便可以,也会让太平天国分崩离析,自己也未必能坐稳江山。何况受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影响,受过一些教育的石达开也不太可能做出“弑君篡政”的举措。继续留在天京,既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天国再次振兴,反而随时都有杀身之祸。为了自保,石达开离开天京,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影视剧中石达开拒绝援助九江

离开天京之后的石达开,也有两种选择。要么依靠手握的重兵,在安庆主持军政大事,继续指挥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要么彻底脱离太平天国,重新树立新的大旗,单独干自己的事业。石达开没有选择完全脱离太平军,而是不断的强调自己统帅的军队还是太平军,自己还是翼王。不过石达开也没有在安庆继续主持军政,而是莫名其妙的率领数十万精锐部队由安庆进入江西,脱离了太平天国的主战场。这实在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了,也是他后期迷茫与失败的开始。

因为受到了主上的猜忌,拉出队伍出来单干没有错,继续打着原来的旗号,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手握重兵的石达开一方面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一方面又对各地太平军面临的困境视而不见。近在咫尺的九江被湘军围攻,身在安庆的石达开本可以伸出援手,仅仅因为守将林启荣没有依附自己,坐视九江的陷落。陈玉成在皖北与清军苦战,石达开也是不管不问。

石达开坐视九江陷落

既然军队自称还是太平军,就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该对各地的告急置之不理。优柔寡断的石达开,因为一系列自相矛盾的举动让众多太平军将领感到心寒,也让大家完全看不到希望。跟着翼王混,最多只是打酱油,跟着天王混,好歹还能封个王侯,所以众多的将领最后陆续抛弃了石达开,回归了太平天国,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而石达开后期的军事指挥,完全没有明显的目标,也失去了早期的斗志,用“人心冷淡,锐气减半”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完全是走到哪是哪,四处游击,没有建立一块根据地。虽然转战多省,也一度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只要稍微有点困难就放弃了计划。

石达开后期转战路线

石达开先是由安徽进入了江西,试图在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打下新的根据地,也一度取得过一些胜利,但是湘军增援浙江之后,受到了一些损失就选择了撤退。后来进军湖南,试图先占领湘军的“老巢”长沙,然后顺江而下重新夺取武昌,双方在宝庆发生激战,人数占优的石达开又一次失利,退守广西。宝庆之战后,石达开意志消沉,甚至想到了归隐山林,这也让众多将士对他大失所望。主帅都不想干了,将士们还能有多大作为?、

之后他转战多省,又打算进入四川,占领成都,借助易守难攻的四川,开创新的局面,因为不熟悉大渡河的水文情况,也没有搞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最终在大渡河岸边结束了自己传奇又悲壮的一生。

石达开人生的最后终点——大渡河

客观的说,石达开是众多太平军将领中相对有才华的一位,据说他家境优越,并非是因为贫困而被迫反清,是出于理想加入了太平军。他20岁就被封为太平天国的翼王,太平天国前期在军事指挥上虽不算是百战百胜,但是多次重创死敌湘军。

湖口大捷——石达开军事生涯的光辉时刻

天京事变中,他的全家老小被杀害,回京主政之后又遭猜忌,离开太平天国之后众叛亲离,最后兵败大渡河,这样的结局不得不说十分悲凉的。但是一码归一码,石达开在出走天京之后的一系列举措确实显示出他并非是一个有大智慧的谋略家,他或许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但是绝非是一个有智慧的统帅。


徽南城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石达开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

太平天国十多万大军,才是石达开的大树。

他带几万人离开南京,深入敌人后方,孤立无援。面对几十万清军四面围堵,太平军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诚然,洪秀全曾经想要石达开的命。

但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石达开手中有枪杆子,洪秀全又能把他怎么样?

当年捻军势力强大,也知道和太平军联合,不然孤掌难鸣。

就是因为捻军有见识,太平天国灭亡以后他们和太平军残部联合,又转战多年才被打垮。

当时石达开聪明的话,就应该占据江西、浙江一部,自立门户但形式上归属洪秀全指挥。

两军配合作战,太平军至少能多支持几年。

退一步说,就算清军胜了,太平天国要完,到时候拉杆子再走也不迟。

总体来说,石达开是个出色战术家,但战略眼光不足。

比如大渡河战役,完全可以继续西进进入西藏,至少不用被清军活捉凌迟吧。

石达开没这个意识,宁可在当地困兽犹斗,就是不走,最后全军覆没。


萨沙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从天京出走前,一直打胜仗,并深受太平天国百姓的拥戴。但是从天京离开后,多次开辟新的根据地都没能成功,所打的仗都败多胜少。最后走投无路,在大渡河边全军覆灭。

(石达开剧照 )

那么,石达开究竟应该怎么做,他才能确保成功,不至于走到最终全军覆灭的结局呢?

一、石达开不该从天京出走。

石达开的失败,就是从天京出走开始的。他要想不失败,就不该从天京出走。因为留在天京,他就是太平天国最高的军事统帅,他所指挥的,就是整个太平天国的主力部队。

而石达开出走后,他所指挥的,只能是偏师。他指挥这支偏师打仗,是很困难的。为什么说很困难呢?其一,他的军队力量非常弱小。整个太平军加起来,对付强大的敌人尚且很困难,何况是偏师。其二,他得不到支持。因为他的出走,洪秀全对他非常反感,对他处处掣肘。比如宝庆之战,就是因为得不到支持而失败。其三,洪秀全不断对他的部下进行策反。杨清辅、彭大顺、朱衣点等很多人,都被洪秀全给策反了,以至于石达开部队的力量越来越弱。如果石达开不离开天京,绝对不会出现这样被动的情况。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因为洪秀全高度猜忌他,甚至想杀他,他才离开天京的吗?他也是逼不得已才出走的呀。

这话没有错。不过,我们说石达开不该离开天京,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石达开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他必须把洪秀全当成皇帝来看待,对洪秀全绝对忠诚。

我这样说,并不是表明石达开不忠诚,而是说石达开没有表现出忠诚的样子。石达开这个绝对忠诚的样子,是做给全部太平天国的将士们看的。只有石达开表现出完全忠诚的样子,给洪秀全皇帝的待遇,洪秀全才不会猜忌他,也才能实现他带领太平天国所有军队打仗的目的。

(洪秀全剧照)

二、石达开必须另立门户自己做大。

要么石达开不出走,要么出走后,便自立门户。

既然石达开受不了洪秀全的猜忌,他一定要出走,他就应该往另立门户上去。出走的时候,就应该尽量带走更多的人马,同时,他身边的李秀成、陈玉成这些优秀的将领,他就不应该劝他们返回天京,而是应该留在身边。同时,他还得拉起一面大旗,就算不是“称帝”,至少应该“称王”。可是石达开没有这样做,他对外称呼的,一直是一个“通军主帅”的称号。

为什么说石达开必须另立门户呢?

要知道,石达开他们所做的,是造反的事情。造反是以生命为赌注的,造反失败,那是要杀头的,是要被凌迟处死的。

既然失败的后果很严重,那么,成功就必须要有极大的诱惑力。诱惑力不够,造反者干劲就不足。什么样的诱惑力才是够的,就是应该“称王封侯”。要让部下称王封侯,石达开自己就应该把大旗竖起来。只有他竖起了大旗,跟着他干的那些手下,才会觉得有希望,有奔头。

一边是天京城里有那么多“王”,那么多“丞相”,一边是石达开的手下什么官职也没有。而且所有官职,还是天京封的。天京对自己的“嫡系”尚且没有着意去封,何况是对“叛变”队伍里的人,怎么会封呢?

正因为觉得没有前途和出路,所以石达开的将领越来越少,仗也越来越难打。

(石达开剧照)

三、石达开要有自己独立的战略规划。

在整个石达开出走后的七年时间里,他的战略行动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一是前期的围绕天京打仗,二是后期的逃跑。

比如他南下江浙开辟新的根据地,其实是为了牵制攻打天京的清军。比如后来发发动宝庆之战,也是为了缓解天京的压力。总之,石达开前期的所有战略行动,都是围绕天京来的。

但是石达开围绕天京来,天京却并不感激他,关键时刻也不支持他。这样造成石达开宝庆大败,军队严重受挫。在这种情况下,他才想到逃走,往四川逃走。结果全军覆灭于大渡河边。

石达开最好的选择,是一开始就要有自己的战略规划。避实就虚,攻击清军薄弱之处,甚至利用清军对天京的打击,做大自己。就像当年刘备利用曹操、孙权相互牵制,从而做大自己一样。

当然了,从石达开的仗义的性格,以及光明磊落的行事作风来看,他是不会做出以上三种选择的。这也注定了石达开必然灭亡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