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權力頂峰是王莽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一意孤行註定一敗塗地

引言

王莽篡漢,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手段做法都很是殘忍,但對於百姓卻是十分仁愛,在他成功奪權、建立新朝之後,一改原先謹慎的作風,

實施了荒唐的復古新政。復古新政的內容包括"王田令"、貨幣制度變更等。新政引起社會混亂,本來因為王莽利用權力強制推行根本沒有可行性的復古新政,帶來了災難性的社會後果,後世的人們對他進行準確適當的評價是很容易的

《資治通鑑》中記載:"莽性躁擾,不能無為,每有所興造,動欲慕古,不度時宜,制度又不定;吏緣為奸,天下謷謷,陷刑者眾。莽知民愁怨,乃下詔:諸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犯私買賣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但由於新政中似乎包含有向弱勢群體利益傾斜的內容,如"王田令"中主張耕者有其田,王莽似乎還重視弱勢群體的權利問題,主張禁止奴婢買賣。正是因為新政中這些獨特的內容,導致後人對王莽及其新政進行評價時感到困難,矛盾重重。他前期的做法,似乎是儒家思想的貫行者,但執政後殘酷暴虐、寡恩少義的做法又與儒家相悖。甚至有的學者認為他是悲劇性英雄,

關於王莽研究的各種論點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為何說權力頂峰是王莽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一意孤行註定一敗塗地

王莽

由於王莽喜歡製造各種假象,善於用各種冠冕堂皇的言論掩蓋其真正的目的,因此對王莽的行為展開分析,如果缺乏某種理論視角,孤零零的就事論事,就難以對王莽各種行為之間的內在關係進行正確的推理,無法進行較有說服力的解釋。如果將將王莽假設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利益人,再綜合各種收集到的資料,則可以進行一番分析。王莽在奪權之前的目標是奪取最高權力,這是他的第一利益目標。在實現第一利益目標的過程中,謹慎、果斷、殘暴的手段選擇與周密的準備使他成功地登上了權力頂峰。

在登上權力頂峰之後,王莽試圖追求層次更高的利益,同時,他原來的謹慎行事風格驟然發生轉變,變得狂妄自大、行事非理性,採用各種荒唐的手段實現他的第二目標。所謂的新政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的產物。儘管新政中包含有同情弱勢群體措施,但其實同樣是實現他的第二目標的手段。

新政給民眾帶來巨大災難的同時也讓他丟了性命。權力頂峰成為其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

為何說權力頂峰是王莽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一意孤行註定一敗塗地

王莽篡漢

奪權之前的手段及方法

首先是排除競爭對手。王莽本身就是外戚,深知外戚對政權的影響力。王莽無法阻止一個新皇帝的誕生,但可以阻止"帝母"等外戚進宮,讓他們遠離權力中心。同時,王莽也不惜一切手段清除反對勢力,甚至包括他的兒子。許多人對王莽殺子行為感到不解,虎毒不食子,王莽為什麼要毒殺自己的兒子?他奪取江山是為了後代,但他的後代不止一個王宇,他不能讓一個兒子阻止他奪取整個江山的計劃。在王莽看來,他必須清除奪權道路上的任何障礙,必要時不惜以其子性命祭旗。

《通典》中記載:"於是遣甄豐奉璽綬,即拜帝母衛姬為中山孝王后,賜帝舅衛寶、寶弟玄爵關內侯,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師。"

為何說權力頂峰是王莽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一意孤行註定一敗塗地

王莽殺子

其次是以各種手段獲得廣泛的支持並建立全國性的權力基礎。王莽採用"天下財散於天下人"的手段,他獲得最大多數的支持,上書聲援他的人達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雖然上書者只是要求王莽接受朝廷賜予他新野的田地,但可以從中窺探民眾對他支持的程度。王莽提供給官民的主要是能夠感受到的物質利益,官民對他投桃報李,對他表示衷心的支持和擁護,而這種利益才是他最需要的。

為了奪權,王莽不單單重視民意的支持,同時也重視構築屬於自己的權力基礎。他培育親信,建立屬於自己的領導班子,在獲得姑媽王太后的許可之後,他還對全國的高官進行考核,進行全國性的高級官僚人事安排。王莽握有與皇帝同等的對高級官僚進行考核與人事安排的權力,這種利益取向促使官員棄劉投王。後來王莽在成功奪權之後,全國很少有反對的聲音,與他成功地構築了全國性的權力基礎密切相關。

為何說權力頂峰是王莽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一意孤行註定一敗塗地

王莽改制

登基之後的政策及改革

王莽認為自己是黃帝、虞舜等聖王再世,他認為聖王黃帝可以得道成仙,他也可以得道成仙。王莽想和黃帝一樣成為神仙,手段較為簡單,但要成為比肩於古代聖王的皇帝,王莽認為就必須要實施聖王曾經實施過的制度。王莽所實施的復古新政,就是所謂的聖人之制。

新政中官制復古、地名復古、貨幣制度變更以及與匈奴關係等的措施,其荒唐是公認的,但新政中的"王田令"、"六管"等措施爭議較大。

《漢書》中記載:"或言黃帝時建華蓋以登仙,莽乃造華蓋九重,高八丈一屍,金瑵羽葆,載以秘機四輪車,駕六馬,力士三百人黃衣幘,車上人擊鼓,挽者皆呼登仙。"

為何說權力頂峰是王莽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一意孤行註定一敗塗地

王莽改制時期貨幣

王莽頒佈"王田令",是因為他覺得自秦以來實施的制度不符合古時聖王所定的制度。王田令"也涉及奴婢問題,禁止在市場上販賣奴婢。王田令"頒佈之後第二年,設六管制度。六管制度的內容是國家壟斷貨幣鑄造、壟斷酒、鹽、鐵器的製造與銷售,並對山林水澤資源進行管制,以及官府從事貸放等。這些政策現在看來是具有先進思想的,但當時的人們拒絕服從"王田令"等新政,

因為新政損害他們的利益,所以"王田令"實施了三年就遭遇挫折。六管制度也存在重大的弊端,這種情況引起了其他問題的連鎖出現,如抗災能力低下,官員腐敗更加嚴重等。在官員腐敗方面,由於社會財富的減少,不但使民眾的生活陷入困境,也造成官員生活水平低下,而鹽鐵國營等六管制度又為官員提供諸多的貪腐機會。

為何說權力頂峰是王莽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一意孤行註定一敗塗地

"王莽改制"浮雕

政策變化所產生的影響

極度貧困與官員的壓迫,使民眾走投無路。六管制度還對山林水澤資源進行管制,不允許因政策問題導致無法維持自己生活的民眾,利用山林水澤等自然資源維持自己的生存。王莽的各種政策把民眾逼入絕境。他們奮起反抗,成為當時被屢屢提及的"盜賊"。這種情況的發生,更加破壞了生產力,使社會陷入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與"盜賊"產生的惡性循環之中。然而王莽又重申六管制度,要求嚴厲執行,違者或處死,把擾民政策推向極端。

《文獻通考》中記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其男口不過八,而田滿一井者,分餘田與九族、鄉黨。"

為何說權力頂峰是王莽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一意孤行註定一敗塗地

"赤眉軍"起義

同時,王莽剛愎自用,拒絕關於取消六管制度的進諫,大司馬司允費興向王莽進諫,指明瞭新政的弊端,王莽非但沒有接受,還罷免了他大司馬的官職。新政的各種措施導致民不聊生,引起反王莽勢力日益壯大,王莽軍隊屢戰屢敗。為了挽回敗局,王莽無奈之下在地皇三年廢除了包括"王田令"、六管等在內的所有擾民新政。

但陷入惡性循環的社會局勢,使他迴天無力。最終,想成為聖王、神仙的王莽,因為目標荒唐手段怪異,不但斷送了來之不易的"王家王朝",而且賠上了自己的性命,其成為聖王、神仙的夢想也隨之灰飛煙滅。而他所製造的災難,在他死去之後依然沒有停止,從他實施新政開始到他死之前,已經是"天下戶口減半",到後來,人口僅剩原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毫無疑問,從王莽建立新朝到東漢統一全國的數十年間,是歷史上最悲慘的時期之一。

為何說權力頂峰是王莽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一意孤行註定一敗塗地

"綠林軍"起義

評價

對王莽奪取權力之前與奪取權力之後的政治行為進行簡單比較,可以發現無論在奪取權力之前與奪取權力之後,他都圍繞自己目標,百折不撓地展開行動。但奪權之前,由於需要民眾的支持,他關注民意,想方設法給民眾各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以獲取民眾的支持。奪權之後,就不再關心民意,我行我素,圍繞著實現其虛幻的第二目標,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損害民眾利益的荒唐政策。

其實,王莽實施"王田令"、六管等政策,除了這些政策是他實現成為聖王的第二利益目標的手段之外,還透露了他其他的一些意圖。王莽念念不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考慮到他善於使用各種宣傳策略達到目標,實施"王田令"完全可以推測他是以同情弱勢群體為名,藉機沒收其他人所有的土地,並禁止開放山林、水澤資源,以達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目的。

王莽以獲得最高權力為分界點,前後行事風格形成強烈的對照。什麼原因促使他的行為產生如此巨大的變化?一旦掌握了最高權力之後,慾望急劇膨脹,以為權力無所不能,因而拋棄實際、擁抱幻想,把整個國家變成他實現第二利益目標的試驗場,把全國民眾變成實現他特殊利益的試驗品。權力頂峰因此也成為他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

總而言之,民眾從來只是王莽實現自己利益目標的利用對象,而不是其服務的對象,沒有必要因為王莽新政中的一些宣傳性質的豪言壯語而忽視了其追求個人利益的真正內容,更不能忽略他的政策給民眾帶來的巨大災難,替他開脫應負的歷史罪責。

以荒唐的手段實現他虛無縹緲的個人利益目標,陷民眾於極大的苦難之中,這種滔天大罪是無法用他要建立井田制的理想國、主觀願望良好等理由可以進行輕鬆地敷衍搪塞。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通典》、《文獻通考》、《漢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