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設立的內外朝制度,對西漢後期的影響有哪些?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漢朝初期,一切事物都由丞相負責。丞相的權力過大。到了武帝時期,為了防止丞相權力過大而影響皇帝的權力,漢武帝設立了內外朝制度。以此來牽制相權,加強君主的權力。



內外朝制度的內容

內朝和外朝相互制約。內朝的組成人員一般是皇帝的近臣,少府官員和心腹大臣。內朝以大司馬為首,漢武帝時期的名將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大司馬。外朝是由丞相為首和九卿和其他的官員構成的中央官僚體系。


內外朝制度的影響

內外朝制度使得中國的政治體制發生了變革,皇帝的權力進一步加強,丞相的權力一直在被削弱。以後的歷朝歷代,皇帝都嚴防丞相的權力過大這個問題。北宋時期,把丞相的權力一分為三,明太祖朱元璋把丞相制度廢除等等制度都限制了相權。

內外朝制度還使得內朝的近臣,心腹大臣容易形成專權,比如宦官專權和外戚專權。比如後來的霍光專權。到了東漢末年,專權的程度更甚,宦官的權力達到很高的高度。


但也有一定的有利影響,漢武帝通過選舉賢良之人,身邊聚集了一些有才幹的人,對漢武帝的治國起到了幫助。也加強了君主的權力,加強了對國家的控制。

漢武帝的內外朝的制度雖然不夠完善,但是他的制度對以後的歷朝歷代提供了經驗。後世根據內外朝制度完善出了三省六部制等制度,影響了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


鬆垮大卡司


這是漢武帝對君主集權的一次探索,並形成了一定的制度。歷史總的趨勢,便是相權不斷得到削弱,君權不斷得到加強,從漢武帝這裡已經開始。

西漢初期的政治架構

漢承秦制,中央朝廷採用的是三公九卿的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掌監察,丞相副手),而九卿也隸屬於丞相。

從這個制度的設定我們便可以看出,丞相的權力是非常大的,對軍權形成了有效制衡。因為太尉主管全國軍事,而軍權則是比較敏感的問題,太尉常常不設置,往往太尉的功能便歸於丞相。如此一來,丞相的權力就更大了。

比如呂后想封呂氏子弟為王,便受到當時的右丞相王陵抵制。後來,左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同意呂后分封,才使得呂后的想法成為現實。而漢景帝時期,景帝和竇太后想封皇后的哥哥為侯,卻因丞相周亞夫的反對而作罷。到了漢武帝時期,這個現象依舊嚴重。漢武帝的舅舅田蚡,把持了高官的推薦權,引起了漢武帝極大的不滿。

君除吏盡未?吾亦欲除吏。

皇帝任命官員都受到丞相的嚴重製約,這對於強勢的漢武帝來說是不可容忍的。但此時,不僅連外朝都隸屬於丞相,就連皇宮之內的官員,亦是如此。在漢武帝時期,皇室的一切事,歸屬於御史中丞管理。而御史中丞隸屬於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又是丞相的副手。

如此一來,皇帝有事則交代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上報給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去找丞相處理。而丞相有事情,也是按照這個步驟再按原路轉回皇帝處。

丞相不僅管理百官,還管理皇宮中的一切,喜歡獨斷專行的漢武帝勢必要打破這種局面。在這種背景下,“中朝”也就應運而生,也就是通俗講的“內朝”,以區別於丞相統領文武百官的“外朝”。

漢武帝設立內朝的用意

為了擺脫丞相對自己的制衡,漢武帝選取一些侍從或者心腹,加上侍中、常侍、散騎、將軍等名號,跟隨在他身邊,隨時備諮詢,參與謀議。

漢武帝時期,隨著邊疆地區戰爭的增多,奏章的數量也極具增加。為了處理這些文書的工作,漢武帝又啟用了宦官為中書,掌尚書之職,專門負責保管、傳遞這些奏章。

如此,這些隨時跟隨在皇帝身邊的侍從或者心腹,便可以直接秉承皇帝的意志,共議國家大事。“中朝”的形成,無形之中便削弱了丞相的權力,使得皇帝集權得以加強。皇帝的許多決定,便可以繞過丞相而自己決定。

漢武帝時期的丞相是一個高危職業,許多丞相被迫自殺。而漢武帝啟用白衣公孫弘為相,毫無根基的公孫弘只能對漢武帝俯首帖耳,進一步瓦解了相權對君權的制衡。

內外朝制度的影響

漢武帝設置“中朝”,順帶著便削弱了丞相、御史大夫的權力。而戰事的頻發,又需要一大批優秀的將才。因此,漢武帝又提拔自己心腹為大將軍,其地位在丞相之上。

(大將軍)內秉國政,外則仗鉞專征,其權任出宰相之右。(西漢以右為尊)

將軍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丞相的地位則逐漸下滑。但大將軍畢竟和原來的政治體制不合,漢武帝於是改太尉為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比如衛青曾是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曾是大司馬驃騎將軍。

而這些大司馬,只有在被皇帝賦予“領尚書事”時,才能握有實權,否則就只是皇帝對心腹的一種榮譽稱呼,並無多大權力。而且,大司馬也是根據皇帝的意志,時設時不設,並不是固定的官職。

太尉改為大司馬後,軍政大權名義上歸大司馬掌握,不再由丞相兼掌。而大司馬又時常不設置,掌握實權的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等。這些人都是皇帝的心腹,手皇帝的直接控制,執行皇帝的意志。

通過“中朝”的設置,既削弱了相權,也削弱了軍權,使得政權和軍權都進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但這樣的設置,也有弊端,使得外戚和宦官接觸了權力核心,進而為他們專權創造了條件。

霍光、王莽都曾擔任大司馬一職,霍光專權,王莽更是取漢而自立。等到了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為了避免這種局面,限制三公權力,而把實權歸於尚書檯。尚書檯在東漢更加龐大,權力也更加膨脹。但相應的,東漢的外戚專權、宦官專權比西漢也更加嚴重。當然,這和東漢中後期的皇帝普遍年幼也有關,但“中朝”制度上的突破卻是主因。

綜上所述,漢武帝的這一舉措,是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一大重要措施,是皇權和相權矛盾的一次協調。使得西漢中後期的皇帝,只要是中主以上,便能輕鬆駕馭朝政,而擺脫丞相的鉗制。這種影響是深遠的,為後世各王朝加強君主集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模板。


北辰飛雪


內外朝制度是漢武帝時期建立的一種官僚政治制度。內朝:以皇帝的親信為基礎,對國家大事進行商議和決策。外朝:以丞相為首,由九卿等主要官員形成的行政官僚體制。

漢武帝登基之前,丞相是整個官僚體系中最核心的人物。春秋時期,是相權獨大發展的頂峰時期,“三家分晉”以及“田氏代齊”就是最好的例子。到了漢朝建立初期,這種情況依然存在。比如:當時的丞相周亞夫斷然拒絕漢景帝給皇后哥哥王信封侯的決定,而漢景帝竟然不敢反駁。

內外朝制度的形成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一個重大變化,其對後世的政治制度影響極大,其中最直接的影響是皇權得到了強化,削弱了相權。內外朝制度設立以後,內朝官員直接聽命於皇帝,實際上皇帝掌握一切大權;而以丞相為手首的官僚機構職能處理一般政務,成了政令的執行機構。

而丞相也從趨之若鶩的香餑餑變成了無人敢接的燙手山芋,漢武帝執政的54年中,有12個人擔任過丞相,但得以善終的只有7人。所以當時公孫賀得知自己要被任命為丞相時,甚至“不受印綬,頓首涕泣”。

不僅如此,內外朝制度的形成對漢武帝以後的漢朝政治以及之後的封建王朝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肯定要選擇信得過的人充實自己的班底。而這些人除了親信之外,一般都是外戚和宦官,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外戚專權或宦官專權,這種情況特別是東漢末年最為嚴重。估計漢武帝到死也想不到,自己費盡心思設立的內外朝制度竟有如此大的副作用。

綜上所述,內外朝制度的形成是由多方面複雜因素構成的,這裡面既有歷史發展的趨勢,又有漢武帝個人的願望和抱負。而內外朝制度的經過和發展演變對後世造成的影響則是需要歷史去檢驗。


公元前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漢武帝時期的內外朝制度是如何的情形?也只有在搞清楚這個內外朝制度的基本概念與形態之後,再能進一步闡釋它對西漢後期的影響有哪些?


但是,一言以蔽之,內外朝制度之所以肇始於漢武帝一朝,無非就是皇權開始逐漸專治,相權則開始被壓制,被分解,這才是問題的實質。


圍繞著此問題的回答,子由且從兩個方面做出詮釋;

一,漢武帝時期的內外朝制度

實際上,在漢朝初年的整個朝官體系當中,是明確的沒有什麼內外朝區分的,這個所謂的內外朝概念,正是在漢武帝劉徹時期,才出現了中朝、外朝的說法,即題主所謂的內朝與外朝。

其內朝,或者也稱中朝,主要是指圍繞著天子周圍的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等人。

而外朝是指從丞相開始,一直到俸祿600石的官員,皆為外朝。

漢武帝一朝,天下多事,丞相的權利顯得大頭沉,而漢武帝劉徹偏偏不是一位甩手掌櫃,這樣一來,不僅僅要使自己具有壓倒一切的專制權力,同時,他還想把這種碾壓丞相權利的現狀制度化、常態化。

正是出於這種想法,漢武帝劉徹開始重用自己周圍的文武侍從官員,凡屬於軍國大事,先與這些侍從、顧問、秘書類官員商議,然後,交付丞相與眾卿辦理,這樣一來,皇帝親自秉政,丞相與九卿的權利就大大的縮水。

本來在漢朝初年的時候,丞相的職位一定是由功勳卓著的侯爵所居,也就是說,在沒有拜相之前,這個人就具有相當的資質了。可是,漢武帝劉徹時期,丞相公孫弘竟然出身布衣,拜相之後,才封為平津侯,嗣後,成為定例,先任丞相,其後封侯。

這一變化,就使得丞相地位變得不那麼德高望重,甚至可以稱之為皇帝門下僕從的地位。

這樣的概括漢武帝劉徹時期丞相的地位,並不是危言聳聽,漢武帝在位54年,丞相12人,得以善終的只有7人,其兇險若此,以至於公孫弘接旨拜相之時,驚恐怖懼,涕淚交流而不肯接受相印。

先後有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顰六位丞相獲罪自殺,另有下獄處死者數人,在漢武帝處心積慮的剝奪、壓迫相權之下,丞相的威權蕩然無存,甚至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而內朝中人,即圍繞著漢武帝身邊的顧問、賓客、侍從之臣,則被漢武帝多方信用,多數以侍中的名稱參與國事的議定,大權在握。

再有上面提到的大司馬、前、後、左、右將軍等經常接近皇帝的官員,受到漢武帝信任之後,基本都給加上侍中的頭銜,就成為內朝中人,可以參與軍國機謀。

二,內外朝制度對西漢後期的影響

經過漢武帝劉徹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內朝官員的勢力強勢無疑,皇帝專制,分曹辦事,使得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受到了極大的壓制與排擠,也使得中國古代官制史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轉捩點。

另外,由於漢武帝劉徹重用內朝官,並且形成了一定的規制,乃至於對漢武帝之後的漢朝皇帝都對此趨之若鶩,奉為典型。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近臣不斷的被皇帝寵幸,外戚和宦官也逐漸的聚集在皇帝的周圍,漸成氣候,造成了宦官專權和外戚干政的局面,西漢後期的王莽代漢,也可以說是內外朝制度延續的必然結晶。

綜上所述;子由以為,漢朝初年的諸多制度,多屬承襲於強秦的流脈,丞相的威權,在秦朝之時,曾經煊赫一時,直到漢武帝登基之初,國中有事,往往要商榷於丞相,艱澀之處,武帝往往深惡痛絕,而丞相的權利範圍,從此開始與日益增長的皇權一起,此消彼長。


最終,在漢武帝一朝,丞相的權利被嚴厲的打壓,但是,其副作用延續到西漢末期,相權被碾壓之後,代之而起的內朝人等中,宦官與外戚勢力已經形成氣候,尾大不掉,直接威脅到了漢王朝的命脈。

直面歷史,繼往開來,子由願與諸君結成默契,共勉同行,請關注兄弟頭條號,如有不同看法或爭鳴亦可在留言處評論交流。


子由拍案驚奇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

在他執政的一聲中,西漢實力空前強大。北征匈奴,東討朝鮮,南吞閩越,擴大了西漢的疆土;獨尊儒術,鹽鐵改革,改良文字;絲綢之路,開創科舉,在各個方面都有所建樹。

今天我來談談為鞏固皇權,漢武帝所設立的內外朝制度,有什麼不對的請各位指出。

什麼是內外朝。

外朝指的是正式的國家政府機構,由丞相領導。內廷指的是皇宮裡面皇帝的私人隨從組成的機構。漢初,行政由外朝負責,到漢武帝,內朝開始起主導作用。內朝一開始是政府正式官署的下屬機構;後來內朝的地位越來越高,內朝的首領是“大司馬”,當大司馬奉命領導尚書時,他在政府裡的實際權力就超過了丞相。

秦統一之後到西漢初期,丞相的權力迅速膨脹,並很快達到了頂峰。當時,丞相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所不管,並出現了蕭何、曹參、陳平等一大批名相。不過,就在相權膨脹之時,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矛盾也開始顯露出來。由於相權的膨脹對皇權構成了威脅,所以皇帝就想方設法地制約相權,一些宰相很快“厄運當頭”:從西漢建立到漢武帝時期,共有三十多位宰相被殺,被貶黜的更多。

這種問題到了武帝時候達到了巔峰, 武帝總疑心朝臣搞鬼,宰相弄奸,因而用身邊的親信秘書(內朝)分外朝之權,乃至架空外朝而取代之。這就是內外朝的由來。

內外朝制度的影響

積極影響:

中外朝制度建立後,漢武帝通過提拔賢良對策等方式,集中了一批有才幹的近侍之臣,達到了以中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中朝預政是朝廷政治體制的重大改革,它加強了皇權對國家各方面的控制。

消極影響:

隨著中朝勢力的膨脹,和皇帝最為親密的宦官、外戚成為中朝的主宰,終於釀成新莽代漢的結局。東漢光武帝、明帝時吸取西漢覆亡的教訓,對功臣、外戚防範甚嚴,不許他們進入宮禁,竭力把權勢攬在自己手中。到了東漢中後期漢章帝以後,多位幼君繼位,幼君依靠外戚、宦官治理朝政,他們逐漸取代尚書而成為中朝的支柱,外戚、宦官已經不可控制了。東漢王朝隨著中朝勢力被宦官、外戚把持逐漸走向衰落,直至土崩瓦解,內外朝制度也不為後人所繼承。


小白讀秦漢


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貫穿了中國封建歷史的全過程,要鞏固皇權就得限制相權,但是皇帝卻也離不開宰相。

怎麼辦呢?

漢武帝發明了內外朝,讓內外朝互相前置,自己穩坐釣魚臺。

1.內外朝制度設立後,內朝官員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實行決策,實際上掌握了實權;而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的職能則龜縮到只負責處理和執行一般政務,成為政令的執行機構。

丞相的不僅累的要死,而且時時被皇帝懷疑,生命時刻被威脅,沒人願意幹。

2.內外朝制度的形成對後世封建王朝都有著重要影響。皇帝為了集權,必須選自己信得過的,除近臣外,外戚甚至宦官成為逐漸掌權,長久之後就造成了外戚專權或宦官專權。

3.歷代皇帝也想了好多辦法來解決問題,內外朝顯然越來越不起作用。到了後來的朝代有了左右宰相,有了宰相權力一分為三。老朱乾脆不要宰相,但被累的要死,還是需要有秘書,這些秘書慢慢發展就成了內閣大學士,清廷有了軍機處。

4.總之內外朝是君主集權的起初的嘗試,初衷是好的,但其副作用也很明顯,更多的是留給了後世君主一些思考和新的嘗試。


江濤濤歷史


漢武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帝王之一。他做過的很多項舉措都會後世影響深遠。

題主所說的漢武帝設立的內外朝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項知名措施。

古代社會從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

古代皇帝雖說是至高無上的,但是皇帝也不是萬能的,也需要享樂,因此就需要有人幫他承擔一些工作,這個人就是丞相。

而丞相的出現,必然會導致皇帝權利的分流,而這正是皇帝不想看到的,因此就需要有人幫助皇帝限制丞相。

漢武帝找到的這個人就是所謂的內朝,通過這個措施,讓內外朝互相限制,皇帝通過平衡兩方的能量讓他們互相攻訐,而自己置身事外,高高在上。

這就是漢武帝設立內外朝的目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百科小歷史


內外朝制度的形成,其對後世的影響很深遠,其中最直接的影響自然是皇權得到了強化,相權受到了削弱。在內外朝制度設立後,內朝官員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實行決策,實際上掌握了實權;而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政府的職能則龜縮到只負責處理和執行一般政務,成為政令的執行機構。\r丞相的位置也從趨之若鶩的「香餑餑」變成了「燙手的山芋」,在漢武帝在位的54年中,有12人擔任過丞相,得以善終的只有7人。因此,公孫賀在得知自己被任命為丞相時,甚至「不受印綬,頓首涕泣」,可見丞相位置的兇險。\r不僅如此,內外朝制度的形成還對漢武帝之後的漢朝政治甚至之後的封建王朝都發揮了重要影響,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勢必要選擇信得過的人充實到自己身邊,形成特殊的決策集團。而這些人除了近臣以外,往往以外戚或宦官居多,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外戚專權或宦官專權的局面,這種情況尤以東漢末年最甚。估計連漢武帝也想不到,自己費盡心思設立的內外朝制度竟有如此大的副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