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明朝末年,爆发了一场席卷华北、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鼠疫,造成了大量病患和死亡。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京师北京也成为重灾区。

计六奇《明季北略·志异》记载:崇祯癸末,“八月至十月,京城内外号瘩病。……沿街小户,收掩十之五六,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二十余万也。”

这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于1644年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

疆域辽阔、万国来朝、巡洋世界、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大明王朝,在传十六帝、国祚276年即告覆亡。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人们唏嘘、惊讶之余,纷纷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

其实鼠疫、李自成、清军都不是明亡的主因

有人自然地认为,是鼠疫使得北京守军羸弱,战斗力下降,李自成才得以轻易攻克。

但是当时鼠疫波及全国,农民起义军不是百毒不侵的外星人战队。

无论对于明军还是李自成起义军而言,鼠疫具有公平的杀伤力。

有人认为,是李自成起义军实力强大,明军无力抵抗。

然而,明军训练有素、武器装备先进,还多次远征海外得胜。而李自成起义军主要由饥民组成,被明军多次击溃。

李自成能一月自陕西一路东征,势如破竹,三月攻占北京,原因之一是沿途很多明军将领投降献城。

例如忻州官民迎降,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居庸关监军杜之秩、真定太守邱茂华等皆不战而降。

最后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还有人认为,是清军牵制了明军的战斗力。

然而,尚在三月初李自成开进宣府时,崇桢帝就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

当时清军尚被挡在遥远的山海关之外,难以染指李自成攻占北京战事。

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才赴山海关,与多尔衮和吴三桂的合兵会战。

所以,鼠疫、李自成、清军都不是明王朝真正的掘墓人。

那么,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万历时期已酿下明亡的祸根

隆庆六年(1572年),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即神宗。

内阁首辅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结果,“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肃然;"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国库充盈。史称“万历中兴”。

张居正病逝后,为万历帝留下了丰厚的资产和良好运转的局面。

然而此后,明朝的发展势头进入了一个转折期。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其一,内政混乱。

万历帝的皇后王氏、昭妃刘氏长期无子嗣。万历帝偶然私幸宫女王氏,生下长子朱常洛。显然,皇太子之位,非独苗朱常洛莫属。

然而,四年后,万历帝宠爱的郑贵妃生下皇子朱常洵,并使万历帝承诺立朱常洵为太子、自己做皇后。

万历帝此举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势必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机。

王氏寂居幽宫,以泪洗面,以致双目失明,不久病逝。万历帝竟然不同意厚葬,最后勉强同意追谥皇贵妃。

万历帝专宠郑贵妃,迟迟不立太子,引起朝野猜疑。大臣们纷纷上奏提及皇储问题,但万历帝搁置不理。

直到1601年十月,即位近三十年的万历帝终于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朱常洵为福王。“国本之争”算是落下帷幕。

然而,这场激烈、复杂的事件,使明朝付出了很大的政治代价。共逼退内阁首辅四人,部级官员十余人,株连官员三百多人,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

1615年的一天,一名男子持枣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宫殿,打伤多人后被抓获,供认系郑贵妃手下宦官。万历帝将其处死,不愿深究。而郑贵妃毫发未损。这个惊天大事不了了之。史称“梃击案”。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更严重的是,万历帝因为“国本之争”而对大臣们极度不满,进而怠政。自1587年开始连续不上朝以示抗议,后来甚至整日身居深宫而不理政事,长达约三十年!

于是,出现了一个奇葩现象:朝廷长期陷入无人做主的空转状态。

因而也就出现了一系列恶果。

缺官现象非常严重,有职无官,缺官理事。

《明神宗实录》卷四一九记载万历三十四年大学士沈鲤等上言:“今吏部尚书缺已三年,左都御史亦缺一年┅┅盖总计部院堂上官共三十一员,见缺二十四员,其久注门籍者尚不在数内。此犹可为国乎?”

而且,官僚队伍成天空谈朝政,拉帮结派,党派林立,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互相争斗倾轧。

其二,军事及外交方面代价巨大。

万历年间,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战。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一是明缅战争。

万历时,东吁王朝崛起,四处征战扩张,入侵明朝管控的缅甸地区。于是万历一朝与其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连绵战争。

结果,明朝丧失了对孟养、木邦宣慰司的统治(其范围属于今缅甸),遗患后世至今。

二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

西北蒙古人哱拜叛变,明朝进行了平叛的“宁夏之役”;西南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明朝进行了平叛的“播州之役”;日本入侵明朝藩属国朝鲜,明军赴朝抗日。

“三大征”最后皆胜,明朝维护了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巩固了中华疆土,功勋卓著。

但是明朝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这几场战争时间跨度长,绵延几十年;发生的年代接近甚至部分重合,大小战役密集;用兵地理跨度大,覆盖西北、东北、西南。

因而,明王朝不得不动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其三,国库严重亏空,横征暴敛。

战争,根本上是拼经济、耗资源。

例如“三大征”中规模较小的宁夏之役,耗费“饷金几二百万”(《明神宗显皇帝实录》)。

《明史·陈增传》记载: "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

据此可粗略统计出,“三大征”的直接军事开支高达一千三百万两白银。

明朝国库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赋税,除货币形式之外,还有一部分是粮食、物产等物资形式。

仅“三大征”的开支,就使得国库入不敷出,严重亏空。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频繁的大规模战争,对社会经济及民生的破坏性也极大。

例如宁夏巡抚杨应聘曾说:“壬辰兵燹(即宁夏之役),遂举二百年之所经营者,荡然如同草味。”(范宗兴校注的《增补万历朔方新志校注》)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京师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

为此,复建工程浩大,耗资甚大。直至二十余年后的天启七年(1627年)方才完工。

为了筹备军需以及弥补国库亏空,只有加大赋税,鱼肉百姓。

例如播州之役时增派赋税的情况:“比二十年以前,十增其四”,“天下盈实之户,比二十年之前,十减其伍”。

为了敛财,万历帝还派遣一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到各地盘剥商人、矿工,横行肆虐。

这就导致民怨沸腾,走向官逼民反的道路,全国各地接连爆发了起义。

对此,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中说道:“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其四,经营辽东失策,培养了最大的强敌。

万历朝的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行动,关乎主权、内政、外交,是正义之战。但是这些战争的升级和规模扩大,与内政有直接关系。

与后金的战争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优秀将领李成梁,在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纵横北方边塞、镇守辽东数十年,成为一道坚固的屏障,也因而受到万历帝的信任赏识。

但李成梁后来贵极而骄,奢侈无度,甚至虚报战功领赏。

因而,明廷被他所蒙蔽,加之国库亏空,就逐渐废弛辽东边防。这为努尔哈赤的崛起创造了客观条件。

而且,李成梁故意破坏明朝与少数民族的和睦机会,成为努尔哈赤后来借口反明的“七大恨”之一。

李成梁这样的罪臣,虽然多次被劾罢,罪可至死。但在万历帝的庇护下,后来竟然加官至太傅,诸子手握重兵,家族显赫。

当然,辽东边防逐渐废弛,也与“三大征”有连锁反应关系。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三大征”使得明朝军事力量大损,也即常说的“杀敌三千,自损八百”。

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万,至援朝战争结束后的万历二十八年只有4万。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悍然进攻辽东。在萨尔浒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明朝大军。

清史专家萧一山指出:"是役也,明倾天下之力,尽征宿将猛士,及朝鲜叶赫精锐┅┅金士卒仅伤数百人,而所获则以巨万计。明清之兴亡,此亦最大关键也。"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明朝从此对后金被迫转为战略防御。

这也成为明衰清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正如内阁大学士王家屏所言:“今时事与资力并当困绌之际,国威与士气并当挫刃之余。”

萨尔浒之战25年后即1644年,清军入关,大清王朝取代了明朝。

所以说,万历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使得国力元气大伤,前盛后衰,国运急转直下。

万历帝的后期怠政、决策失误,以及官僚阶层的失职、误国行为,使万历朝后期埋下了一个王朝统治走向衰亡的种种祸根:朝纲败坏、党争、官员涣散、后宫干政、阉党专政等。

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万历之后三代皇帝无力回天

1620年七月丙申,在位长达四十八年的万历帝病逝。38岁的皇太子朱常洛继位,年号泰昌,即光宗。

深受国政混乱之害的朱常洛,积极拨乱反正,革除弊政,重振朝廷纲纪。朝政开始有转好的迹象。

但由于朱常洛长期沉湎酒色,身体羸弱而卧病,在服用药丸后猝死。

于是此事被怀疑为万历时期遗留的政治谋害事件,沸沸扬扬。史称“红丸案”。

泰昌帝仅在位一个月。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朱常洛长子、15岁的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即熹宗。

泰昌帝的宠妃李选侍曾因照顾朱由校而迁居乾清宫。泰昌帝死后,欲图皇太后位的李选侍与宦官魏忠贤合谋,坚持继续与天启帝住在乾清宫。

一批正直朝臣察觉其阴谋,最终迫促李选侍搬出。

此事件史称"移宫案",后来成为派系斗争的代名词。

它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并称"晚明三大疑案"。

魏忠贤与郑贵妃、李选侍、天启帝乳母客氏来往甚密,并且拉拢齐楚浙党等官僚集团,成立了明朝最大的阉党集团,权倾天下,擅权跋扈,厂卫横行全国。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东林党人”为了反对宦官专权, 与其展开了激烈、残酷的斗争。

阉党集团借机排斥异己,毁天下东林书院,屡兴大狱,大批正直忠臣惨遭牢狱及诬杀。

宦官专权达到中国历史上的巅峰状态。

然而,天启帝忙于玩乐,醉心于制作木器,而疏于朝政。

《寄园寄所寄》:“明熹宗天性极巧,癖爱木工,手操斧斫,营建栋宇,即大匠不能及。”

明朝内政混乱之时,努尔哈赤对辽东地区步步进逼,沈阳、辽阳、广宁等地相继沦陷。同时,荷兰人占据了台湾岛。

同时期,京师北京发生洪灾、王恭厂火药库大爆炸,多地发生旱灾、蝗灾、洪灾,全国人心惶惶。

加之土地兼并剧烈,苛捐杂税繁重,使得民不聊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兵变、抗租斗争频繁爆发。

例如山东先后有白莲教、徐鸿儒起义,陕西有王二之起义;永宁土司自立国号"大梁",割据西南等。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此时的明王朝已是危机四伏。

《明史》记载:“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1627年,在位七年的天启帝病逝。由于没有子嗣,遗诏17岁的异母弟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即思宗。

崇祯帝锐意改革朝政,最终铲除了魏忠贤阉党集团势力,重新启用被罢黜的忠直官员。

然而,自崇祯登基时起,各种自然灾害不断。使得社会混乱,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

同时,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太极不断南下骚扰入侵。

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而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严重缺饷,导致明军时常骚乱哗变。

在乱局目前,崇祯帝求治心切,然而他用人多疑、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的性格,使得局势愈加糜烂。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例如为剿李自成农民起义,崇祯帝在十几年中频繁更换杨鹤、洪承畴、曹文诏等一批统帅,以至于皆功亏一篑。而李自成多次大难不死,逐渐做大。

再如,崇祯帝重用抗清名将袁崇焕,最后却听信魏忠贤余党诬告以及皇太极的“反间计”,凌迟处死袁崇焕。

随着洪承畴降清、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明亡的其它影响因素:宏观气候变迁及灾害、社会大转型

当然,事物的发展结果,往往内因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其它一些因素也会影响结果。

明亡的主因是长期的内政混乱腐败,但是同时也有一些影响因素。

其一,宏观气候变迁及灾害。

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了一个寒冷时期,被现代科学论断为“小冰期”。当时正好是明末清初,因而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在此期间,中国遭遇了持续干旱和低温的侵袭。例如:

  •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南方沿海的广东竟然下了大雪;
  • 崇祯十一年(1638年),漕河干枯;
  • 崇祯十三年(1640年),黄河干枯断流,而长江和淮河竟出现全部封冻;
  • 崇祯十年至十四年,华北地区连续四年大旱。

这对于传统农耕社会而言,是个沉重的打击。旱灾、蝗灾、洪灾频发,农业大幅减产,导致全国性饥荒。

同时,据《明史》记载,从明初永乐六年(1408年)到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二百多年间,发生大瘟疫19次。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于是,百姓们流离失所,饥民成群,争食野草、树皮、观音土、鼠窝存粮、老鼠甚至尸体等,甚至出现人类互相残食。饿殍遍野,尸体四处暴露。

《明实录》记载:“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老鼠也难以觅食,成群结队逃窜,将病菌四处散播。

环境卫生极度恶化,长期饥饿的人们的体质和免疫力也严重下降。

于是,鼠疫很快蔓延。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其二,社会转型。

明朝中后期(16世纪初),即从弘治、正德年间开始,社会开始发生极大的转向与改变。

于是使得明代呈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特征:

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弱,民间贸易活跃繁荣,文学艺术蓬勃兴起,市民文化迅速成长,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开始流行,出现思想解放潮流。

这种转型的主因,是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影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表现在政治方面,即是朝政的宽大与舆论空间的扩大。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例如"晚明三大疑案"中,臣子们争先恐后地上奏、谏议皇帝,在实力强大的后宫、阉党面前痛斥指责,坚持己见。

党派林立,“党争”便是各抒政见的典型形式。

晚明时期,民间书院兴盛,冲击了官学的地位。许多知识分子利用讲学、聚会之机,猛烈批评时政。

讲学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高攀龙,成为与当权派对抗的思想中心。并且“东林党人”顽强不屈地与权倾天下的阉党集团进行了血腥的斗争。

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行,在之前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是绝不容许的。

为了维持皇权专政,明朝几代皇帝设置了特务组织和“厂卫制度”,但是被文官集团抵制、被几任思想开明的皇帝几度废弃。

表现在哲学思想方面,“阳明心学”弟子王艮、李贽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门徒群体广泛,成为晚明显学。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同时期,西方传教士、商人纷纷来华,带来了西方文化,使得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开始流行,倡导新的思想价值与人生观。

相对应,明廷也于1629年成立“西局”,分学科研究、传播西方文化。

商人、手工业者抵抗矿监、税使的抗税暴动,民变、兵变、抗租斗争频繁爆发,便是这种思想解放潮流的一种折射。

面对汹涌的民意,泰昌帝刚继位就罢除矿税、榷税。

政治、思想文化、社会体制的大转型,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的产物,是不以统治阶级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这也意味着:极端的皇权专制制度,逐渐被觉醒的人民击碎。

叠加效应导致明亡

综上所述,万历帝后期使明王朝元气大伤,内忧外患加剧,在后世产生了诸多连锁反应。

  • 万历之后的三代皇帝,即使泰昌帝、崇祯帝有心重振朝廷纲纪,但是一个在位短命,一个性格严重缺陷,加之诸多问题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何况还有个醉心于“木匠活”的天启帝。
  • 朝政愈加混乱、黑暗,官场生态不断恶化,结党营私,贪污腐化,人心涣散,对朝廷忠诚度严重下降。以致后来很多官员不战而降李自成,成为“带路党”。
  • 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民心思变,民争、兵变事件不断发生。
  • 后金不断入侵掠夺,使得明朝国防开支长期居高不下。
  • 天道无常,灾荒、疫疾频发。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明朝晚期的神州大地千疮百孔,生灵涂炭。

这一切,都表明了末日之象。

明朝亡于鼠疫和李自成?其实祸根早在万历皇帝时期埋下

所以说,明亡的根本在于内政,祸根在万历后期埋下。

后金(清朝)、灾荒、疫疾、李自成起义军等只是影响因素或者是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清军是虎视眈眈明帝国大厦的觊觎者,席卷全国的鼠疫使得大厦摇摇欲坠。最后,顺应民意的李自成,一脚踹开了腐朽的大门,使昔日庞大的大明帝国瞬间土崩瓦解。

后来清高宗(即乾隆帝)在《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说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

<code> /<code>

本文参考史料:《明史》、《明神宗实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