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人生自古伤离别,更怎堪望穿秋水音尘绝

大多数人都知道李白的诗写得好,却不知其实“诗仙”的词也写得极妙。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套藏书叫《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其中一章讲“词”,开篇就是李白的这首《忆秦娥》。

年少的我,并不懂什么鉴赏,只是常常捧着诵读。一来二去,竟也可以背了下来。

闲来无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词——《忆秦娥》。

《忆秦娥》:人生自古伤离别,更怎堪望穿秋水音尘绝

《忆秦娥》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园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说:

词,开始得很早。

虽然我们总说“唐诗宋词”,

但在唐代,李白已写词,写得极好。

越是有才华、越是敏感的诗人、文人,越是开风气之先。

不知怎的,这本书里那么多诗词,年少的我却独爱这一首,不仅时时诵读,而且很快便能背下来。

如今想来,许是因为这首词独有的意境和音韵,文风凄婉悲凉,读来郎朗上口,诵之不忘。

《忆秦娥》:人生自古伤离别,更怎堪望穿秋水音尘绝

一、词的意境

1、先看词的上阙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词的上阙说的是,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三字短句+七字长句,描绘了这样的一种情境:

夜已深沉,万籁俱寂,忽闻一缕箫声,传入耳际。

夜色这么深了,是谁在吹箫呢?

哦,原来是秦娥。她月夜梦醒,张目四望,唯见明月高楼,心中有无限思念无法排解,故对月吹箫,箫声却是如此凄咽!

此处一个“咽”字,用得极好,让萧声顿时充满了神韵,道尽了女子的闺阁愁怨。

正所谓,秦楼人月,相对不眠,月色凄迷,人犹怅惘,梦中之情,眼前之景,交相印证。

《忆秦娥》:人生自古伤离别,更怎堪望穿秋水音尘绝

另外,从写法上来看,作者先写箫声,后写吹箫之人,这是一种倒卷帘的笔法。

类似的写法,让我们想起了《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出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也是倒卷帘的笔法,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看来曹雪芹与李白虽然相隔千年,两位大师的“文心”却是相通的!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三字短句+四字短句+四字短句,描绘了这样的一种情境:

灞桥泪别时,正是柳色青青。此去经年,几度春秋。今登秦楼,又逢此景,于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心中愁绪,齐上心头。

可知此处,箫、梦、月、柳,四种意象,皆为此情而生,为此境而设。

《忆秦娥》:人生自古伤离别,更怎堪望穿秋水音尘绝

2、再看词的下阙

“乐游园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的下阙说的是,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远去的人音信已断,只有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一眼望去却只见夕阳中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乐游园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两个七字长句,描绘了这样的一种情境:

每逢重阳,登乐游原以观赏。在这清秋素节里,空闺中的思妇更加期盼丈夫归来。身在高原,举目远望,虽有那咸阳古道,直抵长安,却音信已绝。

词写到这里,一个“绝”字,道出了主人公无尽的凄苦与悲凉。

想那夜夜月光,总是梦断,年年柳色,唯有伤别。

今日登原,再次验证此“绝”。

《忆秦娥》:人生自古伤离别,更怎堪望穿秋水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三字短句+四字短句+四字短句,描绘了这样的一种情境:

思念的夫婿,曾过灞桥而东去,也曾经经咸阳而西行。

如今,古道尘埃不起,夫婿音讯全无。

映入她眼帘的,只有这西风残照下的汉家陵阙。

思妇四季伤怀的情愫,征人四方羁旅的踪迹,李白只用了这区区46字,便勾勒无遗。

良人不归,汉陵常在。

此情此景,何其苍凉,何其悲悼!

3、全词意境总结

全词虽只有四十六字,却多处对举成文,相映互衬。

词的上阙主写春愁,下阙则主写秋怨。

写春愁,场景在明月高楼、闺阁之内;

写秋怨,场景在夕阳高原、苑囿之外:

日盼与夜想,坐思与伫望,封闭的狭小天地与开放的广袤空间。

这是一重对照。

说“灞桥柳色,年年伤别”,是暗写分别之际折柳赠行的离别之痛;

说“咸阳古道,音尘断绝”,是明写分别之后登高企盼思念之苦:

又是一重对照。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场景的转移,多侧面、多视角地写出了秦娥对亲人悠悠不尽的思念。

《忆秦娥》:人生自古伤离别,更怎堪望穿秋水音尘绝

二、词的音韵

《忆秦娥》虽然只是一曲四十六字的小令,却能独冠词史,成为千古绝唱,不仅因其意境之妙,也在于其音韵之美。

这首词之所以朗朗上口,除了因为押韵的缘故,还源于其独有的韵律。

特别是,在它的上下阙中,都会重叠短句一韵。

“秦楼月”、“音尘绝”,两处既是重音之处,又是情至高潮。

在这里,词意与音韵相通,真情与真景交融,共同铸就了千古之绝唱!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忆秦娥》:人生自古伤离别,更怎堪望穿秋水音尘绝

结语

几千年来,古今文人对李白的这首《忆秦娥》评价极高:

周汝昌:立一向之西风,沐满川之落照,而入我目者,独有汉家陵阙,苍苍莽莽,巍然而在。当此之际,乃觉凝时空于一点,混悲欢于百端,由秦娥一人一时之情,骤然升华而为吾国千秋万古之心。

盖自秦汉以逮隋唐,山河缔造,此地之崇陵,已非复帝王个人之葬所,乃民族全体之碑记也。

王国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忆秦娥》,上阙婉丽,下阙悲旷,以伤心怀古之法将闺阁离愁与家国情怀并举,充满了悲情和命运感,和李白另一首《菩萨蛮》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作者简介:翻滚吧小七,情感美文领域创作者,热爱写作,专注成长,解读情感,愿与你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