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曾經想改立李恪為太子,為什麼又放棄了,是不能還是不想?

隨豫而安2020


想是肯定想了,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因素而作罷。

唐太宗作為一代英主,不可避免的也在接班人的問題上出了岔子。為何這麼說,從秦皇漢武到後來的宋太祖、明太祖,乃至於清聖祖,無一個跳脫這種歷史的宿命。原因很簡單,接班人太優秀則忌憚,接班人太平庸則會感嘆“不類我”,因此不約而同地搞砸了。

秦始皇是巡遊途中猝死,但彼時未立太子,而胡亥侍立在側,變生肘腋之間,誰之過歟?漢武帝則是覺得太子劉據太窩囊,不像自己,結果逼得太子雄起了一把,造反身死。宋太祖呢,好不到哪裡去,如果沒有“金匱之盟”,為何不早立太子,以絕晉王覬覦之心,如果有則他太迂闊了,結果兩個兒子死的不明不白。明太祖呢,更是天真,明知太孫文弱,諸王又手握重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終於惹得大亂四年。清聖祖呢,好不到哪裡去,雖然最終沒出大亂子,可已經到了到了邊緣,幸虧雍正下手狠,才穩住了局面,卻落得千古罵名。

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呢,因為李世民時也恰恰出現了這種問題。他對太子李承乾並不是太滿意,結果就扶持了魏王李泰來爭,後來太子被廢,李泰幽禁,他確實考慮了李恪來做接班人。李恪確實堪稱李世民最優質的兒子,李世民也多次說李恪是兒子中最像他的,但因長孫無忌的反對而作罷。甚至在立了晉王李治為太子之後,李世民還有廢立的念頭,長孫無忌還是反對,李世民還生氣地說:“你是因為吳王不是你的外甥,才反對的嗎?”長孫無忌當然是以太子乃國本不可輕言廢立這種冠冕堂皇的話來敷衍,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恪的出身。

李恪是隋煬帝之女楊妃所生,並非嫡子。而長孫無忌何等地位,那是從李唐建國時就跟隨李世民打天下的人,後來玄武門之變中又立了大功,已然是隴右集團的領軍人物,他的意見李世民不可能不考慮。假使,李世民強立李恪為太子,怕是日後也會出亂子。因此,他只能從大局著想,立李治,並以漢武帝之子燕王劉旦造反被殺的例子告誡李恪,君臣名分已定,要安守本份。

李恪最終還是死在了長孫無忌手上,其實他的結局註定悲涼,長孫無忌不殺他,武則天也必定出手,只因他太優秀。


文談舊事


李世民作為唐王朝主要的建立者,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親哥哥逼自己父親退位。在位期間,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同時針對繼承人多次進行調整,並最終確定李治為皇太子。對於他的第三個兒子李恪,他確實有立為儲君的想法,但基於多方面考慮,他不得不放棄李恪。

首先,李恪的出身讓李世民不敢立其為太子。李恪的母親只是李世民的妃子地位不如李治等人,且他的母親本是隋煬帝之女,在身份上不太會被眾臣認可為皇太子。廢嫡立庶自古不被接受,李世民也需要考慮這樣造成的影響,且作為前朝皇室後裔支持率並不高。

其次,李世民面對所謂關隴集團的壓力。李唐能夠取得天下及李世民實現奪位計劃離開支持的關隴集團,換而言之,他就是關隴集團的代言人,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勢力自然不希望前隋皇室後裔成為儲君威脅自己的位置。而李承乾、李泰、李治皆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長孫皇后的兒子,舅舅自然希望自己的外甥成為儲君,自己和家族乃至整個利益集團依然在唐朝佔有話語權。李世民面對這方面的壓力,不得不放棄李恪。

第三,李治雖然軟弱但是不能可能做出格的事情。李世民殺兄逼父無論怎麼洗白也是洗不乾淨,他也很忌憚自己的兒子對自己的威脅,李恪很有才幹,也免不了和朝廷重臣結黨營私。作為帝王的李世民是非常害怕儲君勢力做大的,在經歷李承乾和李泰這對兄弟因為儲君引發的風波,李世民更希望相對溫和的李治成為繼承人,更有利於平穩過渡。

綜上,李世民曾經考慮過李恪,但因李恪前隋外孫的特殊身份,加上其不是長孫皇后的兒子,存在廢嫡立庶的情況,長孫無忌等老臣的反對加上李世民已經厭倦了立式宮廷政變,故放棄李恪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舍我談老師


太子的廢立成為唐太宗晚年揮之不去的惆悵,他不但沒有他父親高祖託付得人的快感,反而至死都對皇位是否託付得人感到擔心和不安。



太宗雖然確立了李治的太子地位,也為他日後做皇帝做了各方面的準備,如太宗在廢掉李承乾和幽禁李泰後,也清洗了他們的同黨;讓當時的重臣都兼任東宮的官職,培養他們同未來皇帝李治的感情。但太宗內心對這個性情溫和、天賦不高的兒子不甚滿意,認為他過於懦弱,將來恐怕難有作為,就想立第三子吳王李恪為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是個怎樣的人

李恪,生母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集隋唐兩大皇族血統於一身。唐高祖李淵的母親和隋煬帝楊廣的母親是親姐妹,同為隋朝大臣獨孤信的女兒。隋朝沒落後,唐高祖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娶了隋煬帝楊廣的女兒楊妃為妻,他們伉儷情深,接連生了兩個兒子,即吳王李恪、蜀王李愔。

李恪生

性聰慧,文韜武略,是唐太宗李世民親口承認最像自己的兒子。從小就得到父親的寵愛,不到一歲便被封為長沙郡王,後相繼獲封漢中郡王、漢王、蜀王、吳王。

李世民想立李恪為太子

李世民立了李治為太子後,沒過多久就後悔了,想立和自己最相似的吳王李恪為太子。他曾對大權在握的國舅長孫無忌說:

“當初你勸我立晉王為太子,晉王懦弱,恐怕守不住江山社稷,吳王恪英武果敢很想我,我想立恪為太子,你以為如何?”

李世民的想法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大臣的反對

長孫無忌是太子李治的親舅舅,當聽到太宗要廢李治改立李恪,當然不願意,氣的鼻子都歪了,說什麼都不幹。聯絡其他朝廷重臣一起反對,讓唐太宗堅持嫡長子繼承的原則,並說太子仁孝,足以做一個守成之君。


李恪的太子之位成了泡影

由於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重臣反對,唐太宗也無可奈何,認為再考察李治一段時間,李治也表現的很好,李世民覺得李治雖然懦弱,但是明辨是非,就這樣打消了改立李恪的念頭,以後不再提太子廢立之事,只一心培養李治。

總之,李世民在太子人選上是煞費苦心,儘管想過立李恪為太子,但是主意不堅定,在眾多大臣反對後又改變了。


古今博學


是不能

李恪是最像李世民的皇子,當初廢除李承乾後李世民就想立李恪為太子,為此他特意徵詢了長孫無忌的意見,沒想到長孫無忌當面就給李世民駁了回去,自此以後李世民再沒有提過,李恪當太子的事就此作罷。

李世民不能立李恪為太子的主要原因還是與隋煬帝有關係,因為李恪是隋煬帝的外孫,當初隋朝是怎麼滅亡的,是李世民的老子李淵在關隴集團的支持下推翻的,如果李恪為太子,他肯定不能獲得勳舊的支持,長孫無忌的反駁就是證據。

唐朝初年,由於李世民對功臣集團沒有進行清洗,這些人在朝廷上有很大權力,這些人都是跟李世民打江山的,如果讓有隋煬帝血統的李恪登基那這些人肯定擔心萬一李恪報復,後果將不堪設想,李世民徵詢長孫無忌意見的原因就是希望作為功臣集團首領的他能扶保李恪,可以擔當李恪與功臣集團的緩和劑避免產生誤會,沒想到長孫無忌想都沒想直接給頂了回去,李世民多麼聰敏,他知道不能強來,否則隋朝二世而亡,他的唐朝說不定也就是三世而亡了。

但是這個事情讓李世民有兩個沒想到,一是因為這個事情長孫無忌對李恪非常忌憚,在李世民死後就把李恪給殺了;二是他的繼承人李治把大唐江山給整沒了。





滄海一粟7528


我字多,看我!正是因為李恪太過優秀,讓李世民想立太子但是卻又不敢立太子。

自古皇帝選擇太子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封建制度的存在,我們可以把整個國家理解為一個大家族,而君主就是族長,作為族長肯定是想讓自己的家族一直延續下去,所以在選擇下任族長的時候就一定會深思熟慮。

而選擇選自跟這個就是同樣的道理,不同的是下任族長沒有選擇好的會最多連累千人,但是如果太子沒有選擇好的話,那麼很有可能連累天下,歷史上已經有太多開國皇帝打下天下,但是因為後來的統治者無能從而國破人亡。

李世民可以說是非常清楚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就是因為李淵設立李建成為太子導致李世民的不服,最終有了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成功成為太子,最終成為唐太宗,到了李世民該選擇太子的時候同樣為了難。

早期所立的太子李承乾因為利慾薰心想要謀反強制李世民做太上皇,但是李世民也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物,最終李承乾被髮配邊疆,還有參與此案的嫡次子李泰也無緣太子之位,此時擺在李世民眼前的只有李治和李恪這兩個選擇。

李治是李世民的嫡三子,也就是說是李世民正妻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下的第三個兒子,要論規則的話應該是立嫡不立庶,但是李治不同於其兩個謀反的哥哥,李治的性格非常的懦弱,做起事情來非常的不果斷;

相比之下李恪就要比李治好太多,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李世民曾經誇獎李恪說他有自己當年的風采,做起事情來果斷,非常賢明有才華,但是不同於李治的是,李恪的母親並不是長孫皇后而是妃嬪楊氏,在任何方面都強過李治的李恪唯有在身世上比不過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的嫡三子,李恪只是排行老三,至於李世民的其他兒子,論資歷和能力來說,是都比不上這兩人的,最終李世民在兩頭犯難的情況下選擇了李治,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這是為何呢?

論血統而言

雖然兩人都為李世民的兒子,但是母親不一樣也就代表著會有不一樣的地位,在古代正妻跟小妾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李治的母親長孫皇后可是李世民明媒正娶過來的,李恪的母親只是妃嬪也就相當於小妾,兩者地位都不一樣。

如果單說論母親的話還有一爭的權力,但是李恪的母親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母親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在李世民入朝為官的時候被楊廣命令聯姻,這才將兩人綁在了一起,而生下的兒子李恪可以說是有著兩朝的血脈,這一點上李恪就輸了。

論背景而言

這是主要說明李治的,李治不僅有一個好母親還有一個好舅舅,李治的舅舅就是位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位”的長孫無忌,幫助李世民的文臣武將有那麼多能排在這二十四之中就已經很厲害了,而長孫無忌還是排行在第一可見其貢獻。

正是因為有著這一層關係,長孫無忌在朝中遍地親信,雖說不能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吧,但是其影響力也是可以讓皇帝重視幾分的,而人都是有私心的,長孫無忌自然擁立的是李治,畢竟是自己的親外甥,而李世民如果要立李恪為太子則不得不要考慮長孫無忌的感受,所以在背景上李恪輸的很徹底。

從政治上講

李世民在位期間將唐朝治理的井井有條,所以自然不希望下一任君王會改變這種情況,所以李世民會選擇敦厚老實的李治,雖然李治性格老實但這也恰恰是他的優點,在位期間肯定不會有什麼大的動作,繼續延續李世民遺留下來的制度即刻,所以在唐太宗時期有“貞觀之治”而在李治期間則有“貞觀遺風”這樣的說法。

但是李恪就不一樣了,李世民曾誇獎他跟自己當年一樣,而李世民年輕的時候在幹什麼?跟李建成鬥智鬥勇的同時在戰場上廝殺,這種性格也就意味著李恪斷然不會嚴守李世民留下的規則,很有可能進行一些改動,這些自然是李世民所不想看到的,所以選擇李治最為安妥。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來看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兵變所奪得天下,為此不惜殺掉了自己的兄長,到了李世民該選擇太子的時候自然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樣,畢竟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互相殘殺呢?

不同於李淵的是李世民有總共十四個孩子,如果選擇李恪為太子那麼其他孩子必然會有危險,因為李世民曾為李恪寫信讓他本分一點,由此可以說明李世民或許是看出了李恪的內心所想。

而李治就不一樣了,敦厚老實,在上位之後必然是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的,所以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來看的話,李治要比李恪更適合皇位。

結語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是想立李恪為太子但是又不想立李恪為太子,想是因為立李恪為太子或許可以讓唐朝在已有的基礎上更加的強大,不想是因為李恪實在是過於優秀,優秀到讓李世民不敢把皇位交給他,並且李世民也不願冒險,所以寧可把皇位給明知道不會有所作為的李治,也不給有風險的李恪。


文青聊史


談談我的觀點,首先我覺得李恪肯定是優秀的,因為,他的父親李世民曾經做過李恪英果類己的評價,就連我們的毛主席都曾經做過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的評價,有些人會說在史書上找不到關於李恪優秀的記載以及他曾經因為踩壞良田被李世民懲罰過,但這些難道飽讀史書的毛主席就不知道嗎?為什麼還會下此結論呢?至少他的脾氣秉性個人能力應該比李治更適合做太子吧,按常理來說,誰會拿一個還不如他的人去替換他呢?

那為什麼又放棄了呢?是因為他隋皇室的血統嗎?可是我覺得雖然他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但他更是李世民的兒子,他是姓李的,封建時代是父系社會,從父的,在李世民應該更多的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兒子而不是隋皇朝的遺孤,如果他真的介意,就不應該讓他出生,長大成人。再說,如果李恪繼承皇位怎麼了,難不成他還會改國號為隋,復辟大隋朝嗎?

那是害怕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嗎?可是關隴貴族很厲害嗎?在李治當皇帝后要立武則天為皇后,同樣引起了關隴貴族的集體反對,結果呢?李世民的能力威信不比李治強嗎?長孫無忌在永徽初期的權力影響不比在貞觀時期更大嗎?更何況李治要做的還是立自己父親的小老婆為皇后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做為一個掌握著絕對權力的君主,他想做一件事情總能成功的,也總有人去為他做的。

但是李世民還是放棄了,我覺得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廢太子這件事本身就是錯的,就像長孫無忌勸李世民的那句話,太子乃國家根本豈能輕言廢立,也許,這只是他的託詞,但卻是擺在李世民面前的事實。距離李承乾謀反被廢,李治被立為太子僅僅過去幾個月,就再廢一次,還是在李治無錯的情形下,這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剛剛穩定下來的局面又會亂了,所以,不是李恪不當立,而是李治不當廢。

當然,如果李世民執意要做,肯定也是可以成功的,可是,在上次的廢立事件中他已經遭受了精神上的巨大創傷,如果再廢一次,那將再次面臨父子失和的境地他已經傷不起了,相比之下,李治如果繼位以後能夠蕭規曹隨,他再給他配備最優秀的輔臣班子,同樣可以讓大唐江山平穩的運行下去,畢竟他不是先知,不知道後來會有武則天的橫空出世,把他們的大唐江山差點奪了去。





隨豫而安2020


李世民的兒子之中,最傑出的只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承乾、三子李恪、四子李泰、九子李治,其中只有三子李恪為楊妃所出,其餘三子皆為正宮長孫皇后所生。

本來李世民是想推行嫡長子繼承製的,但是長子李承乾成年之後,在一些事情上與李世民有了分歧,李世民是個權力慾非常強的君主,要不然他也不會為了皇位弒兄殺弟逼父了,再加上當時李承乾的岳父侯君集造反一事,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印象就更不好了,後來李承乾騎馬摔傷了腿之後自暴自棄,竟然喜歡上了男寵稱心,被李世民廢黜了太子之位。

李承乾被廢黜之後,太子之位空缺,當時吳王李恪與魏王李泰都進入了太宗的視線,魏王李泰是嫡子,傳位於他符合嫡長子繼承製中的“有嫡立嫡”,而且李泰非常聰明博學,深得李世民的寵愛,可惜後來李世民與他的談話中發現他的“殺子傳弟”思想實在有悖人倫,於是李泰也被放棄。

至於吳王李恪,後世被稱為“太宗皇帝最傑出的兒子”,可惜沒能登上皇位,他的優點是血統高貴,他的生母楊氏是隋煬帝的女兒,李恪集隋唐兩朝皇室血統於一身,有些出身隋朝的老臣天生就對李恪有種莫名的親近感。

但是他的劣勢也正是他的血統,因為唐朝皇室畢竟是背叛了隋朝皇室,這就像是一個結了迦的傷疤,如果李恪上位的話,這個傷疤等於被放到眾目睽睽之下摳開,指不定要流多少血出來。

後來在丞相長孫無忌等人的建議下,李世民放棄了吳王李恪,選擇了看起來性格軟弱,為人忠厚老實的第九子李治,李治也是長孫皇后所出,自然得到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軍事集團的支持,於是便在太宗皇帝駕崩之後登基,年號永徽,而李恪最終為長孫無忌等人所冤殺。


飛凡看歷史


表面上是因為吳王李恪不是嫡子並且李世民已經立李治為太子不能朝令夕改,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李世民選擇太子,選的不止是太子這個人,更是這個人背後的政治勢力。與其說他是要把江山交給晉王李治,還不如說他是要讓支持李治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繼續自己的統治思路。而吳王李恪沒有辦法得到他們的支持。

(吳王李恪)

說吳王李恪之前,先要說清楚魏王李泰為什麼沒當上太子。李世民在位時,太子李承乾與第四子(長孫皇后第二子)魏王李泰相爭。因為李承乾行事荒唐,虐待老師,喜好模仿突厥習俗,還寵幸男寵;而李泰甚得父親歡心,仿效李世民設十八學士,也招攬讀書人研修典籍,故而李世民心中二人份量此消彼長。最後逼得李承乾密謀發動叛亂,事情敗露,太子不得不廢。可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宰相,也是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以及魏徵、馬周去世之後李世民最信任的諫官褚遂良卻表態支持更“仁義”的皇九子(長孫皇后第三子)晉王李治。最後李泰還出言威脅李治,讓李世民明白瞭如果李泰成為太子,恐怕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有好下場。李世民最終含淚立李治為太子,並且在其拜謝時說了“汝舅立汝”。

(長孫無忌)

這是個值得玩味的細節。為什麼李世民說是“汝舅”,也就是長孫無忌立了李治呢?也就是說,李世民對李治是不滿意的,只是因為長孫無忌的緣故才讓他當了太子。李泰、李治同為長孫無忌的親外甥,為什麼他厚此薄彼?因為李泰身邊已經有一個“魏王黨”存在了。這些人多是功臣後人,包括柴紹之子柴令武、房玄齡之子房遺愛、杜如晦之弟杜楚客等。如果李泰做了太子,今後即位,這些人必然上位,自己只能回家養老了。而李治從小就沒給當成繼承人培養,李世民對他的評價是“當為賢臣”。這樣的皇子沒人支持,如果扶他做太子,今後自己還不是隨便操控嗎?

而李世民本人呢?也看不慣房遺愛等人仰仗父兄餘蔭,一個個飛鷹走馬,紈絝子弟。如果自己百年之後這些人把持朝政,那還了得?江山不是必然被敗光嗎?所以,看見長孫無忌支持李治,雖然也明白他的心思,但畢竟這是自己最信任的小舅子,也是和自己最合拍的“搭檔”,認為只有長孫無忌才能保證他的“貞觀之治”延續下去。所以,最終選擇了李治做太子。

(吳王李恪)


然後就看吳王李恪了。李治做太子後,李世民對他一百個不滿意。畢竟這孩子太懦弱了,文才武藝也沒一個拿的出手的。於是李世民又動了換太子的心,他看中了第三子(非長孫皇后所生)吳王李恪。李恪據說是最像李世民的,文武雙全,他不僅像李泰那樣文才出眾,而且精於騎射,英武非凡,比李治不知強多少。但是,長孫無忌反對。

李世民怒了,斥責長孫無忌,是不是因為他不是你親外甥你就反對?長孫無忌的理由也是相當堂而皇之:第一,李恪是庶出,李治是嫡出,廢嫡立庶於禮不合;第二,剛剛立李治為太子,李治又沒有過錯,皇命豈能朝令夕改?太子豈能說廢就廢?李世民也無話可說。就這樣,李恪與太子之位擦肩而過。

實際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掩蓋不了長孫無忌的真實想法,無外乎就是兩點:一來李恪確實不是自己的親外甥,畢竟沒有血緣關係,憑什麼幫你?二來李恪文韜武略,年紀又比李治大,一旦上位怎麼可能任由自己擺佈?所以,長孫無忌當然堅持不讓李世民換太子。因為理由確實充分,李世民只能默認。

自此,長孫無忌與李恪就算結了仇,二人在朝堂水火不容。但長孫無忌畢竟掌握了李治,等到李世民駕崩,李恪沒了靠山,長孫無忌也就一直虎視眈眈準備去掉這個眼中釘。正巧,房遺愛的妻子高陽公主因為不滿意丈夫不能繼承公公房玄齡的梁國公爵位,一直對房遺愛的長兄房遺直不滿,就誣告其非禮自己。長孫無忌看到機會來了,親自主審,用各種屈打成招的方法把一個普通的誣告非禮案做成謀反大案,牽扯出一群朝中權貴,皇親國戚,基本都是長孫無忌的政敵,作為李治在世最年長的兄長,高居一品的李恪當然首當其衝。就這樣,李恪被冤殺。不過“天道好輪迴”,此後李治不滿一直被舅舅控制,借廢后一事發難,武則天幫助李治扶持了一群官員,最終誣告長孫無忌謀反,長孫無忌也慘遭橫死。這當然是後話了……


伊耆角木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失誤,則是在立皇儲問題上的優柔寡斷。李世民的正宮長孫皇后給他生了3個兒子,即承乾、李泰、李治。承乾早在武德九年(627年)十月,李世民剛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即被立為皇太子,李泰受封魏王,李治受封晉王。太子承亁少時很聰慧敏捷,太宗十分喜愛,因此著力培養。但他年齡越長,卻越來越墮落,喜好聲色遊獵,在太宗面前一套,背後做的又是一套。由於其不僅屢教不改,反而變本加厲,在失寵後竟網羅朋黨意圖謀友。承乾與叔父李元昌謀反事情敗露後,被廢為庶人。太子倒了,該立誰呢?按長幼次序,該立魏王李泰。李泰很有心計,在太子失寵之後,便竭力討好李世民,取得了其歡心。在朝中討論續立太子之時,出現兩派意見,以山東南方士族出身的宰相劉洎、岑文本為首的大臣主張立魏王李泰;而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豪族集團勢力卻主張立晉王李治。關隴集團是李家打天下、坐天下的支柱,長孫無忌又是國舅,李世民把他視為皇位順利交接和輔佐下一代君王的理想人選。因此,李世民雖然喜歡李泰,但又不能不考慮長孫無忌的意見。在這節骨眼上,李泰借太子承亁之事恐嚇李治,意欲讓其主動退出太子之位的竟爭。此事被唐太宗得知後,終於捨棄李泰,改立李治。另一重要原因是擔心李泰當權出於其本性,會殺死承乾、李治及其他兄弟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再釀兄弟相殘的慘劇。

太子雖定,但李世民心卻難安。因為他對怯懦軟弱的李治有無統馭大唐江山的才能,遠沒有把握。一天,他問長孫無忌:“公勸朕立了治兒為太子,但治兒仁儒,朕怎麼能不為社稷擔憂呢?”他提出改立楊妃之子吳王恪為太子。吳王李恪文武兼備,李世民認為他“英果類我”,並對他有意加以培養、教導,封他為遠地藩王。他常對左右說:“我對李恪豈不想天天見到?但因他名分早已確定,所以我讓他在外作藩屏,希望到我百歲後,好保衛唐室天下,讓其兄弟沒有憂患啊!”可見他對李恪倚重之深。李世民向長孫無忌表露易太子之意後,長孫無忌卻偏向外甥,竭力反對立李恪,李世民也就放棄了這一打算。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李世民對兒子的評價和看法是很恰當的,但僅因長孫無忌反對,就放棄自己的主張,把立儲君這一國之根本處置得很草率,“聰明一世,懵懂一時”,終至釀成後來李治在位時武則天當權,最後發展為武則天以周代唐,幾乎殺盡李家宗室子孫。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被唐太宗廢黜,發配黔州。而繼其太子之位的是他的同母弟李治,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

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其實李世民還有個文武雙全的兒子——李恪,而李世民也曾經想要改立李恪為太子,但終究還是放棄了,並沒有這樣做,那麼是為什麼呢?

是他不想還是不能?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不是李世民不想立李恪為太子,而他根本不能立李恪為太子。

第一,嫡庶尊卑有別。

眾所周知,李恪是妃妾所生,是庶出,而且也不是長子,真可謂是非嫡非長了,所以論嫡論長都輪不到他。要知道嫡庶有別的觀念在封建社會可謂是根深蒂固,向來是主張立嫡不立賢。所以在長孫皇后生有眾多嫡子的情況下,庶出的李恪根本就不能被立為太子。

對於當時的唐朝來說,這不僅僅是嫡庶觀念的問題,更是一個為了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問題。李治背後的支持者不僅僅是長孫皇后,還有長孫皇后背後所代表的門閥勢力,比如凌煙閣第一功臣長孫無忌。唐太宗必須要考慮他們的影響力,否則即使讓李恪坐上皇位,那也僅僅只是徒勞。

第二,李世民為了保全自己的骨肉,避免兒子們自相殘殺。

我們都知道李恪確實是很優秀,也是李世民眾多兒子中最像他的人,果斷狠辣,然而也就是這點像讓他與皇位無緣,讓李世民徹底斷了立他為太子的想法。

別忘了李世民是怎麼坐上皇位的?那可是經過了玄武門之變,弒兄殺弟,逼父逼君而得來的。因此,他深深明白皇位的誘惑力有多麼大,親情在權利面前有多麼卑微,所以,身為父親的他,當然不希望兄弟相殘的戲碼發生在他的兒子們身上。

而李恪雖然優秀卻過於狠辣剛斷,生性涼薄,假使他真當上了太子,在李世民百年後登基為帝,那麼他會怎麼對待那些對他皇位有威脅的兄弟們呢?

這一點可想而知,而李世民也深知,一旦李恪上位以他的心狠手辣,那麼李世民的其他兒子必定都不會有好結局。

所以,李世民絕對不會立李恪為太子的。父母愛子之深,則為之計之遠,李恪不立也不能立,這正是李世民身為父親的一片舐犢之情。

第三,李恪身上有著前朝血脈。

大家都知道,李唐天下是從楊家手裡奪過來的,這種奪朝之恨不共戴天,所以,李楊兩家本就有著莫大的仇恨。前朝的餘孽向來是為當朝所不能容的,而李恪的母親恰恰是前朝公主,而他李恪就是前朝亡國之君隋煬帝的親外孫。

有這層關係在,試想唐太宗李世民又怎麼可能會把皇位傳給李恪,立他為太子?

而那些反叛隋朝擁護李唐的大臣又怎麼會同意李世民立一個前朝之子。所以李恪生來就不可能有繼位的可能,這從他的名字李恪的“恪”字就可以看出來,李恪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與李家皇位無緣了,李世民和朝廷大臣們都希望這位流著隋朝血脈的皇子能恪守本分,安心做個皇子,不要非分妄想得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特別是皇帝的寶座。

所以,即使李恪多麼優秀,多麼努力,李世民還是不能選擇流著楊氏血脈的李恪。

總觀以上原因可知,李世民不能立李恪為太子,所以他才會放棄立其為太子的想法。

當然,說這麼多,似乎好像李恪就比李治更適合當皇帝一樣。不得不說,對於唐高宗李治,許多人都帶有偏見,畢竟她的老婆搶了他的天下。

但事實上,李治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皇帝,大唐王朝也在其治下一度走向鼎盛,比如那不可一世的高句麗,就是他的時代滅掉的。所以,我們不排除唐太宗是因為能力選擇了李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