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元代皇陵一座也沒發現?

相思藤


元代皇帝陵墓沒有一座被發現過的問題,以前做過回答,之所以人們還有類似的疑問,可能是繞在傳統觀念或普遍的想法中出不來,說的直白一點,用現在漢族人的喪葬觀念來分析古代蒙古人的喪葬習俗,所以找不到元朝皇帝的陵墓。

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說過這樣的話:

在森林中狩獵的民族多實行樹葬,亦稱風葬;遊牧民族有的實行野葬;濱水而居的一部分民族多實行水葬;有的民族以火葬最為潔淨,碎屍讓鳥食盡為吉祥;很多農業民族則實行土葬。

聞一多先生是根據古代民族的生活特點分析其喪葬習俗,他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喪葬習俗是受客觀環境的制約,同時受人們的靈魂、宗教等觀念的深刻影響。這就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葬式,如土葬、火葬、水葬、樹葬、天葬等等。而且,同一個地區、同一個民族中,也不是僅有一種葬式,同一民族,因社會階級階層地位的不同,其葬式也會不同。同都是死,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叫法,同都是葬,其葬的規格或模式也是多樣的。

所謂野葬是什麼呢?

野葬就是把屍體棄於野外樹林中,讓鳥獸吃。這是葬俗的一種。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中這樣描述印度的葬俗:“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三曰野葬,棄林飼獸。”實行野葬的理念是,屍體被鳥獸吃得很乾淨,說明死者生前沒有罪孽。在《蒙古秘史》中有這樣的記述。

古代蒙古族的葬式主要有土葬、火葬和野葬三種。其中古代流行於蒙古族中荒葬,就屬於“野葬”。一般的貧窮之家,把死者屍體放在牛馬車上,然後在荒野上疾馳,不擇路的任其前行,等到屍體顛到地上,就把此處確定為安屍之所。三日後再去觀看,如果鳥獸把屍體啄食乾淨,證明死者生前無罪慝,子孫很高興。反之,就會以為上天不接納,子孫們就會心情沉重,同感憂傷。

流行於古代蒙古族地區的還有一種櫃葬,其葬式很簡單,不設靈床,不穿喪服,無棺槨衣衾,也不祭奠。富裕人家釘制一個木板櫃,下方上尖,死者穿常服,纏白布,坐屍櫃中。富貴者櫃葬作墳,外面砌磚。貧窮者以柳編筐代替櫃,裸體或略蔽布,置於筐中葬之。這就是蒙古族的“潛埋”葬俗,不起墳,葬後讓馬把地面踏平。“潛埋”葬俗若用於皇帝,則肯定是無陵號,不建陵園。

那麼,元朝皇帝究竟是怎樣安葬的呢?

以元世祖為例,1294年正月十九日,元世祖忽必烈嚥氣,二十四日,眾人護持他的棺木“由建德門出,次近郊北苑。有頃,祖奠畢,百官長號而退”。送葬隊伍向和林進發,把他葬在起輦谷。從死到去安葬,只有5天,可以看出,元朝並不是像其他朝代那樣特別重視皇帝的安葬問題,沒有興師動眾的準備後事。

那麼,其棺木又是怎樣的呢?

《元史・祭祀志》這樣記載:凡是帝后死亡,用香楠木做棺材,將木剖為兩半,挖成人形,長、短、寬、窄能容下人身即可。裝殮用貂皮襖、皮帽,所用的靴襪、繫腰、盒缽都用白粉皮製作。

這種也叫獨木棺葬,是一種原始的葬具,用一段粗大的樹幹,從中剖開並挖空而成。屍體放進去後,把兩半合攏,還是圓木形狀。基諾族、黎族和獨龍族採用這種葬式,元朝帝后的葬式也是獨木棺葬。

元朝帝后用的獨木棺葬,兩塊挖空的楠木扣在一起,用四條黃金箍箍住。可以想見,這樣的棺材密封性不是很好,漏氣滲水,用不了多少年就會朽壞。

據《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沒真(鐵木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里,邏騎以為衛”。《蒙古秘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今天所能見到的成吉思汗陵是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原始的成吉思汗墓也是“平如平地”。

元朝皇帝的簡葬,不建陵,不樹碑,體現了古代蒙古族的喪葬習俗。所以,沒陵而找陵,結果不靈。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嗎?


鄭國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同蒙古人的喪葬風俗是有關係的。

在草原上的時候,蒙古人無論貴賤,大體是這幾種喪葬。

第一,天葬。

天葬很簡單,就是將屍體的衣服去處以後,丟棄在草原上,由野獸吃掉,只留下白骨。

具體的方法是:將屍體放在木輪車上拉著跑,直到掉下來為止。屍體置於荒野,被狼或野鷹吃掉,死者的靈魂即可以昇天堂。七天後,如果死者的屍體還在,被認為是不吉祥的,必須繼續請喇嘛唸經﹑向喇嘛佈施,替死者祈禱消災。

這種方式在漢人看來不可取,等於暴屍荒野,但民族習慣不同。

這種喪葬方式最簡單。

然而,隨著後期蒙古人口猛增,草原的草場不足。而天葬的這批草場原則上不能放牧,所以天葬也就越來越少了。

第二,火葬。

火葬也不是蒙古人的傳統,是後來才傳來的。

火葬同漢人的大同小異,就是一把火燒成骨灰。之後骨灰或者帶走,或者埋掉。

第三,土葬。

蒙古人的土葬和漢人有很大不同。

即便是貴族,一般只是用一口棺木甚至直接用布一裹,然後在草原上挖坑後埋掉。

這個坑一般會挖的比較深,但埋掉屍體以後並不像漢人一樣要堆墳包,更不要立碑。

甚至為了防止被認出,還會用馬匹將高出周邊的泥土踩平。

等到草長出來以後,即便當時埋屍體的人也不可能認出來。

蒙古皇帝的安葬方式,基本就是這種了。

這種安葬,你到哪裡找去?沒法找。

況且,蒙古人不講究陪葬品,最多放一些馬鞭、馬鞍、弓箭之內死者生前喜歡的東西。

這些東西不值錢,自然也沒有人會花費大力氣去盜挖。


傳說,成吉思汗死後,也是用一口普通的棺木深埋在地下,根本沒有陪葬品。

隨後,蒙古騎兵們縱馬在附近地上亂跑,將墳墓的痕跡徹底毀掉。

第二年草原到處都長了草,成吉思汗的後人回到這裡已經找不到當時的墳墓所在地了。

在浩罕的草原上,誰也不能發現一塊沒有什麼標記的墳墓。


薩沙



關於元代皇陵為什麼一座沒有發現,得益於的蒙古人特殊的喪葬儀式,他的喪葬儀式是最獨特的,中原歷代王朝,算只有元朝皇帝陵是個謎,迄今為止,一個都沒有找到。元朝起事於漠北,就是今天蒙古國,可他們的皇帝,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那段轉型期歷史裡,大都沒有駕崩到一個地方,而且身死他鄉,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元朝皇帝為什麼不留痕跡了。


最開始起因的就是成吉思汗,他安葬事在歷史上記載最詳細了,成吉思汗固然偉大,可他沒有為後人留下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氣魄的王陵。他那時病死在甘肅省清水縣六盤山,正值蒙夏之戰時,中興府被圍,可夏帝遲遲不出城投降,這可急壞成吉思汗,最後將他拖死,成吉思汗一死,西夏滅了,大事完了,可屍身怎麼辦,運往漠北還是就地起墳,這時正值盛夏,不便保存,成吉思汗在往北運時,從固原走到鄂爾多斯附近,車輪突然陷入窪地,送靈的人這時想起成吉思汗生前的幾句話:

“花角金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髮老翁享樂之邦。”並對左右說:“我死後可葬此地。”

由於路途遙遠,他們就這樣以此依據將其安葬,用樹木截成樁做棺材,挖出人形,給死者穿上鎧甲,放進棺材,然後用金箍套上,萬馬踏平,當著老駱駝殺死小駱駝,駱駝記性好,容易通過氣息引路然後給上面種上植被,等成森林後,再離開。至於修墓的工匠,不用說知道的都殺了,包括路邊看到的人 。


雖然歷史這樣說了,可沒有說他的葬身之地,只說他病死在哈老徒行宮,葬起輦谷,為了避開成吉思汗葬地,正史《元史》,《蒙古秘史》,《蒙古源流》都沒有詳盡的提,他們大多數一致觀點都說葬於成吉思汗老家肯特山,包括宋人也記載他葬於漠北,但還是不知道確定位置。在今天中國和國外考古隊都在不遺餘力的尋找,美國牌子打得最響亮的,他們還一度稱發現了成吉思汗陵,可被否定了,找到結果卻是匈奴的墳墓。後來,他們仍不甘心,地毯式的利用衛星雷達掃描,在一片樹林裡驚喜來了,挖到了座廟宇,而且年代符合,他們繼續挖,接著奇異的事出現了,首先是毒蛇阻擋了考古的進行,他們開的車也突然倒退,當地蒙古人看見他們動了祖宗的陵墓,聯名阻攔,國外考古隊無奈只有以此作罷,輝煌的考古發現告一段落。


蒙古國在找,中國也再找,在內蒙離鄂爾多斯不遠處有個阿兒寨石窟,他們發現了許多壁畫,裡面關於成吉思汗喪葬儀式 ,為此他們判定成吉思汗可能就埋到附近,離其不遠的伊金霍洛有成吉思汗衣冠冢陵。從忽必烈開始這八百年裡,每年都有祭祀活動,八白室後來也遷到這裡,兩者合一,形成獨特的風景區,這裡有達兒扈特人守候,油燈一直都未滅,守護成吉思汗的靈魂,成吉思汗就附在他斷氣的羊毛上,陵雖然徒有虛名,可真正葬地一直沒找到。

一,最近在寧夏有個考古地質愛好者叫王景武,也同樣發現了成陵,在賀蘭山插旗口,他找到了許多證據,甚至整個元朝皇帝陵都在哪裡,但已成建築廢墟,證據仍在論證。

二,回曦元朝,成吉思汗病死在六盤山,窩闊臺病死在和林附近,貴由則身死新疆清河,蒙哥則在重慶駕崩,忽必烈在北京無疾而終。他們都不是在一個地方,現今誰也說不準他們墓地究竟是怎麼回事,在新疆清河一帶發現了人工改造的大山,據馬可波羅曾說成吉思汗葬在阿勒泰山,畢竟他離得時間近,是有依據的。

三,還有的說葬在中亞伊塞克湖底。

四,更有離奇的說法,最近四川地區也發現了一座元朝大墓,哪裡守靈人拿出證據講述那就是成吉思汗陵,這裡山脈就是所謂起輦谷,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騰出手來,親率偏軍進入四川,為滅宋找路,話雖然偏頗,可有道理,成吉思汗確實有這樣的戰略,消滅西南諸夷,聯宋滅金。這就是為什麼忽必烈能輕而易舉的去吐蕃來消滅大理的緣故了。

五,在離北京不遠的張北,也有可能是埋葬地,因為那上面有生肖圖,每個生肖恰好與他們生肖吻合。

六,甘肅清水縣六盤山,為什麼,因為他就在這裡駕崩,排除不了就地掩埋。這裡曾是兵家必爭之地,安西王府就在於此。

元朝皇帝陵為什麼至今沒有找到,還是在於當時統治者的看法,忽必烈也許竄改了事實,他害怕他們知道成陵會施以報復,所以不敢公眾於世人。在他當政時,有一次事件讓他震驚,宋理宗墓被盜了,而且頭顱做成器具,當時盜墓賊在中原盛行,為了發財不遺餘力,什麼事都能做出來,楊連真迦就是個例子。忽必烈不想辱沒祖宗,乾脆讓整個元朝墓都成神話吧,用起輦谷來簡單概括,他以送葬隊伍分幾匹,遷往各地埋葬,用以迷惑眾人,所以元朝將輝煌埋藏地下,不為人知。


龍文說史


元代皇帝墓不被發現的主要原因與蒙古族的喪葬方式和習俗有關。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死在寧夏,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根據祖傳風俗,在地表挖深坑埋葬。因為成吉思汗臨死遺言是要求秘密發喪,以免發生內鬥奪權,讓鄰國趁亂討伐。所以他遺言要求路途中凡是看到者都被處死。根據《多桑蒙古史》記載:“諸將奏柩歸蒙古,不欲汗之死訊為人所知,護柩之士在此長途中,遇人盡殺之……葬後周圍樹木叢生,成為密林,不復辨墓在樹之下。


1294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去世,享年79歲。忽必烈死後士兵把一顆古樹掏空,把忽必烈的屍體放進裡面,葬在秘密建造的陵墓中。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元朝皇帝下葬儀式特別,用兩片囉木分別鑿空了中間,把鑿空的囉木合起來,就像一個和人體大小的管子,這個類似“管子”的東西就作為棺材, 把皇帝的遺體放進去,用黃金固定三圈,最後再加上髹漆。工匠們草原上掘深溝一道埋葬,然後用大量的騎兵踏平墳墓周圍的土地,然後再派大約一千個騎兵搭起帳篷守墓一年,等到明年新的牧草重生,草地與其它地方的牧草無疑之時,便是騎兵的離開之日,他們離開之前在母駱駝面前殺一隻小駱駝,母駱駝悲憤哀鳴,它會記住幼駝的被害之處。所有知情人包括所有工匠和士兵都會被全部處死。來年死者的後裔來祭拜時就會帶著母駝來尋找墓地,母駝駐足仰天哀鳴之處便是墓葬之處。但是數年後母駱駝死亡,再也不會有人知道墓葬的確切地點了。



7

“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為什麼忽必烈對下葬如此保密慎重?原來忽必烈滅掉了宋朝之後,在元朝西夏藏傳佛教高僧兼摸金校尉楊璉真珈的建議下,他支持這個僧人大肆挖掘宋代陵墓,守陵人無奈大哭而去。南宋諸皇帝、皇后陵寢、公侯卿相墳墓被盜達一百餘座,帝王和皇室貴族的屍骨被扔在雜草叢中,盜來的陪葬品數目驚人,最後更讓人震撼的是他竟挖出宋理宗的頭骨做成酒杯,進獻給忽必烈,放到元朝宮殿裡(後來朱元璋打敗元朝,宋理宗的頭骨才被歸位下葬。)所以忽必烈不得不慎重考慮自己百年以後墓葬的問題。為了保密他的葬禮十分簡樸,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任何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不起墳頭,不造明樓,不浪費耕地,又安全保密,看起來極其簡單。幾年後連其子孫都找不到他們的葬身之地,更何況其他人?

此後的皇帝更是把墓葬的保密工作做到極致。所以他們的墓葬地址成了千古之謎。


小姐姐講史


元代皇帝的陵墓,至今為止,從未發現過一座,甚至一丁點相關的線索都找不到,這與蒙古部落的殯葬傳統有非常的大的關係,下面我來分析一下,供參考。

一、蒙古實行秘葬制度

蒙古大汗,亦或者是元朝皇帝,都是實行秘葬的,簡單來說就是秘密舉行葬禮,進行安葬。秘葬制度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

一是元朝皇帝安葬傳統保密。元朝最高統治者的葬禮,肯定是保密的最高級別,漢族大臣是一律無法參與皇帝葬禮,而且嚴禁各種文字記載,不留一絲痕跡,直至今天,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元朝皇帝的葬禮有什麼流程、儀式,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元朝疆域

二是元朝皇帝生前不修陵墓。中原王朝漢族皇帝喜歡大興土木造皇陵,動輒幾萬、十幾萬民工修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秦始皇陵、唐乾陵、明十三陵、清東陵等等。現在都保存的比較好,被世人所熟知。而元朝皇帝不修陵墓的做法,就顯得非常特別,好處就是直接減少了大量參與元朝皇帝安葬的人數,有效保證了皇帝安葬之地的保密。

元末明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現在能找到的,有元朝皇帝安葬記載的文字材料極少,如果這位葉大師說的是真的,那麼元朝皇帝為了保證自己安息之地不被打擾,是真的花了心思的。

二、漠北禁地真假之辨

據說,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大汗和每一位元朝皇帝死後都要運回漠北禁地起輦谷安葬,但是卻沒有準確的地理位置。據現代考古研究,起輦谷是蒙古語“古連勒古”的雅譯,在不兒罕合勒敦山之南,也是成吉思汗第一次正式稱汗的地方,對蒙古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既是秘葬,就不能以常理度之,整個漠北地區廣袤,上千萬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人跡罕至,環境比較惡劣,因此埋葬在這些地方,的確是難以被發現。後來的元朝皇帝也可能會葬在其他地方,虛虛實實,難辨真假。

因此,元代皇帝陵墓未被發現,乃是安葬制度和習俗使然。也許將來哪一天,元代皇帝陵墓會再現世間,向世人揭開這未解之謎。

歡迎各位看官,關注、點贊、評論交流!


文史館執事


這是因為,蒙古族即使是皇帝,在墓葬方面也遵循著蒙古族自己的一套喪葬體系。

具體說來,蒙古人的葬禮包括天葬和土葬,但即使是土葬,也和漢人的土葬方式有明顯區別。



首先說說天葬,就是將死者的衣物都去掉放在馬車上,讓馬拉著在草原狂跑,到了哪裡屍體顛簸在地上,就可以收工了,屍體被草原上的野獸爭相吃掉。

七天後,還要派人去屍體所在的地方看看,如果屍體被吃乾淨了,那麼說明天葬成功了;但如果屍體還在,則被視為不吉利,需要喇嘛來超度靈魂。

看著都有點血次呼啦的,所以收到漢化影響後,蒙古皇帝也開始實行土葬了,例如成吉思汗死後,便是土葬。



但和漢族土葬不一樣的是,草原廣闊,選址依舊是隨機性很高,找個地方就把皇帝埋了,不起墳,不僅不起,還讓萬馬奔騰,踏成平地,撒上草籽,下幾場雨,人是找不到埋葬地的。

事先準備一匹剛剛產下幼崽的母馬,在埋葬皇帝的地方將幼崽殺死。

此後幾年,想要祭祀皇帝,就必須讓這母馬引路,到達下葬處時,母馬因思念幼崽落淚,人們就在這裡祭祀。


等母馬有一天去世,那就再也不可能找到皇帝的下葬處了,與大草原徹底融為了一體。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這與蒙古族喪葬文化和喪葬習俗大有關係。

翻來歷史來看,眾多的帝王墓除了寥寥無幾的陵墓之外,大多已經被盜掘。但是唯一一個朝代的帝王陵墓卻是例外,那就是元朝帝王陵,迄今為止元朝一座帝王陵也沒有發現,這並不意味著元代帝王沒有陵墓,相反,有可能陪葬品數目比漢墓要多的多。既然有陵墓,為何找不到呢?



經分析有幾個因素。

  • 第一,蒙古人獨特的喪葬習慣——薄葬簡喪。蒙古人是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早期無固定居所,因而喪葬習俗以簡單為主。即便是皇族,也不會大肆營建陵墓。地面上也不會留下墳冢,不會留有功德牌樓,墓碑之類。而且按照蒙古人的習俗,下葬結束之後,還會“以馬踐蹂,使如平地”,讓人無法看出墳冢所在之處。
  • 第二,為了防止盜墓,實行密葬。蒙古人對死後事看的比漢人更重,因為在他們看來,墳冢一旦被挖掘,靈魂將難以超生,所以歷代元朝帝王都是沿用的密葬制度。元朝皇帝駕崩後,一般都要宣稱送往漠北下葬,其實據說實際埋葬地早已提前安排好,皇帝死後真身埋葬在生前選定的風水寶地,而替身則下葬在漠北。而且負責埋葬皇帝的都是死士,下葬結束後他們會另找地方自殺,從而更是無人知曉。再加上史書上記載一番,讓盜墓賊們真假難辨,無處下手。


  • 第三,傳說中馬背上可移動的陵墓。傳說中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是馬背上的陵寢,到處移動,難覓其蹤,所以找不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陵墓。這種說法也有一定證據!現在成吉思汗陵號稱“八白室”,本意是八座白色的帳篷,是蒙古人為成吉思汗修建的馬背上的陵寢,這很符合遊牧民族的特點。但也有不同的意見,認為這個只是衣冠冢而已,所以我們也不能確定到底成吉思汗遺骸曾經在不在這裡。

  • 第四,蒙古地廣人稀,地質結構複雜。蒙古有沙漠,有一望無際的草原,也有高聳入雲的大山,整個蒙古地區有二百七十多萬平方公里,才有2700萬的人口,在這種環境下,發現一座墓跟大海撈針一樣困難,我想這才是造成元代古墓能保持到現在不為人所知的最重要原因吧!
記錄的不完整甚至元朝統治者刻意的編造一些假記錄,使元帝陵始終被蒙上一層面紗,再加上喪葬習俗和生活習慣的不同,讓我們更難接近真相。但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有一天元陵會在合適的時候出現在合適的地點,讓我們拭目以待。

望風瑟瑟


成吉思汗墓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首先,成吉思汗墓或者說成吉思汗陵,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正確的說法應該叫八白室。八白室相當於漢族皇室的太廟,在歷史上曾經多次遷移,最終才定到了現在的位置。

其次,雖說是衣冠冢,但現在的成陵裡面並非什麼都沒有,成陵56年曾經被打開過一次,裡面有一張成吉思汗的畫像和一羽駝毛。據親歷人講,那副成吉思汗的畫像,與廣為流傳的成吉思汗畫像完全不同。至於那一羽駝毛,據說是附有成吉思汗最後一口氣。關於當年這段開陵歷史的解釋,史學界有很多種說法,並沒有統一意見。

長期以來,世人比較關心的問題是,成吉思汗的屍體究竟埋到了哪裡。這個問題涉及到蒙古族的歷史傳承,特別是蒙古族的墓葬習俗等方面。先說蒙古族的歷史傳承,最有名的一部書當屬蒙古秘史。蒙古秘史最初只在蒙元皇室之間流傳,直到朱元璋率軍攻破大都為止。當時蒙元皇帝倉皇出逃,把這部書留在了皇宮,被朱元璋得到。後來朱元璋找了一些當時通曉蒙古語的色目人,編寫了一本書,叫做華夷譯語,這是一本為了培養通曉蒙語的翻譯的教科書。後世所有關於成陵的探索之所以遇到種種障礙,很大程度上都和當年朱元璋組織編寫的這本書有關。

為了方便當時人學習,華夷譯語採取了用漢字注音的方法來學習蒙語,比如一個蒙語詞發音為“bateer“,那麼漢語就寫成”巴特爾“。蒙古秘史也是採取了這種方法進行了翻譯。更要命的是,當時翻譯的人應該比較懶惰,蒙古秘史並沒有被完整翻譯,而是採取了“漢字注音”+“概括翻譯”的方式,所謂“概括翻譯”就是隻翻譯大概意思,相當於現在英文的“summary”。更加要命的是,最初的蒙古秘史(蒙文版本)後來還失傳了。

現在說說一些關於成吉思汗陵位置的說法。成吉思汗死於蒙古大軍圍攻西夏的途中,目前對於成吉思汗陵的位置有幾種說法,分別是寧夏六盤山、甘肅清水和寧夏靈武。這些位置都是依據當時蒙古大軍圍困西夏都城的大概位置分析出來的,詳細情況這裡就不說了,有興趣的可以找相關的文章看一看。



這裡想提一下另外一個思路,據後來的元史(明朝人編寫的,依據仍然是那本翻譯的稀裡糊塗的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和後來幾乎所有的元朝皇帝的屍體,都埋在一個地方,叫做起輦谷。那麼起輦谷在哪裡呢,問題來了,前文已經解釋過,當初朱元璋找人編寫教材,是用漢字注音的辦法編寫的,那麼起輦谷這三個字,應該是對應的類似發音的蒙文發音的音譯,那麼起輦谷對應的蒙文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是眾說紛紜。

最後在說一下關於蒙古族的墓葬習俗。和漢族不同,當時的蒙族人崇尚秘葬,就是不封不樹,說白了就是沒有明顯的標誌。這也是造成成吉思汗陵很難尋找的原因。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就是關於成吉思汗最初下葬的時候,土被回填,然後萬馬踏平,再用軍隊把下葬的地方圈起來,直到荒草再長出來為止,可見當時的蒙元皇室對成吉思汗陵墓的位置也是採取了刻意隱瞞的態度。

再說說本人對這個問題的一點看法作為結束。首先我認為成吉思汗陵是存在的,並非像某些專家所言,古代蒙古族不看重屍體,更注重靈魂拜祭等,一個依據是近代出土的蒙元貴族的陵墓,貴族尚且如此,何況一代天驕?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元朝建立後,蒙古族逐漸的吸取並接受了很多漢族的文化,用草原時代的蒙古族的習俗觀念去生搬硬套蒙元時期的蒙古族的習俗,是不合適的。其二,我不贊同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在今天外蒙古的說法。前文說了,元史中有明確說法,成吉思汗和其後幾乎所有元朝皇帝的屍體,都埋在了起輦谷。很多人對於元朝的實際控制區域這個問題認識有誤,雖然元朝是一個統一的朝代,其疆域遍佈華夏大地,遠遠超出現在中國的版圖,但是,元朝皇帝實際控制的區域並不是很大,除了元朝之外,還存在四大汗國,每個汗國都有自己的大汗,是實際統治者,雖然四大汗國名義上承認元朝,但也只是名義上的。關於四大汗國的詳細資料,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找資料看看。


由於元朝實際控制區域有限,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元朝皇帝死了,如果你是後繼者,你會把死了的皇帝的遺體發送到一個你控制不了的區域嗎?所以我個人的理解是,元朝帝陵,也就是起輦谷,一定在國內,而非外蒙,而且具體位置,應該距離大都不遠,為什麼,請參考秦始皇屍體回咸陽的舊事,那個時代對屍體的保藏技術很有限,時間長了,屍體是無法保存的。


曉木曰兮歷史系


自古以來,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皇帝最注重自己的葬身之地了,就算死了,也會葬得風風光光的,就像秦始皇的墓園那麼壯觀一樣,可是,世人就要提出疑問了,古代的皇帝都那麼重視自己的陵墓,那為何元代的皇帝陵墓至今卻一座都未被發現過呢?這讓我們很是奇怪,我們來看看具體的分析吧。

其一:大家都知道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少數民族:蒙族,蒙古大汗,他們都是實行秘葬的,簡單的來說就是秘密地舉行葬禮,進行安葬。“元帝葬草原,不留標記。葬後駐軍,待草場成茂始撤。去時取母駝及其子,殺子留母。祭時眾隨母駝所遊止。至母駝老死,其地則泯然。”從這一句就可以看出來,蒙古大汗的埋葬方式是講究的是深埋,而且還地上不封不土,元代皇帝他們死後入葬的地方都在蒙古然後夷為平地,所以,到現在都沒有找到過元代帝王陵墓。

其二:元朝皇帝的安葬傳統保密,不對任何外界有所透露,也沒有任何歷史的相關記載,並且還是元朝最高統治者的葬禮,肯定是保密的最高級別,漢族大臣是一律無法參與皇帝葬禮的,而且還嚴禁各種文字記載,不能留一絲痕跡,直至今天,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元朝皇帝的葬禮有什麼流程、儀式,就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成為了一個未解之謎。

其三:這個原因可能是很普通的,但又同時是比較合理的一個理由,元代(1271年-1368年),現在早已經是二十世紀了,這樣想想的話,從元代到現在已經不知道過了多少個十年、百年了,這麼久遠的時間,元代帝王的陵墓早已經歷了數不清的風風雨雨,地質的變遷與地形的變化,可能早就已經使得元代帝王的陵墓深陷於地下,幾米,幾十米,甚至於幾百米,現在我們尋找可能才掘地三尺,這樣又怎能找的出那所謂的陵墓,又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陵墓經歷了這麼多年風雨的沖刷,還可以按照地理學說裡面提到的,大量的人類活動會影響所謂的自然環境與生態,陵墓可能早已經從剛開始的豪華變成衰敗又直接到最後的消亡了吧。

可能,元代的皇帝只是不想讓我們發現他們的陵墓而已,他們只是想好好的安靜的歇息了吧,這也真是花了不少心思了。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中國的古墓實在是太多了,那些容易找到的還盜不完呢,誰費那個勁兒去盜元代帝陵?能不能找到不說,找到了挖開裡面毛都沒有,豈不是白費力氣?

元代帝陵不樹不封、實行薄葬,這對於盜墓賊來說,本就是一種挑戰。

盜墓也是要講究性價比的嘛,一天挖一個墓與一年挖一個墓相比,哪個更划算?

元代皇帝對外宣稱“薄葬”,可歷史上說自己死了薄葬的人多了去了,他們的墓一個比一個奢侈。

元代帝陵之所以沒有被發現,根本原因並非它們藏得好,而是盜墓賊不感興趣。

中國的盜墓賊,幾乎是世界級的盜墓賊了。他們雖然不會像盜墓小說那樣,精通分金定位、尋龍點穴,可是憑藉嚴密的推算分析,也能將哪裡有古墓猜個八九不離十。號稱關外盜墓第一高手的姚玉忠,就是這麼個人。

姚玉忠出生在內蒙古赤峰,屬於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在這裡,他從小就接觸紅山文化的文物,對於如何找到並挖出這些文物,姚玉忠也很有自己的辦法。

這個盜墓賊有多厲害呢?

紅山文化距今有五六千年了,時空跨度這麼大。這些紅山文化的古墓群,在經過不斷風吹雨打之下,已經和周圍環境完全融為一體了。想要發現它們,難之又難。

然而,找墓這件事對於姚玉忠而言,不過是家常便飯。

姚玉忠往往能夠精準地找到墓葬,並且只挖一個很小的洞,就能把陪葬品弄出來。

這樣的盜墓賊,要是成心對元代帝陵下手,恐怕只是時間問題吧。還有一點,估計就是怕被蒙古族人打了,畢竟那可是蒙古族人的老祖宗。

盜墓賊都沒時間去做的事情,考古工作者就更沒時間去搞了。尋找古墓本是就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差事,找到了又不能主動發掘,這不就是給盜墓賊指路嗎?

所以啊,元代帝陵最好的結果,就是永遠不要被人發現,否則被盜是遲早的。

這些帝王將相啊,就是不長記性,明明知道在墓裡放大量的陪葬品,容易遭賊惦記,還是偏要這麼做!結果呢,除了元明二朝的帝陵,還有幾個沒被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