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BT讀書會分享-004

疫情下的線上讀書會,如常進行

從焦點解決的角度來看,凡是都不只有一面:這一春節假期疫情突如其來,讓我們有些不適應,但同時它也可以做一些正向的解讀:從整體的角度(宏觀的角度)提醒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讓我們意識到公共衛生體系還有許多提升的方面;以及怎樣能夠動員社會,慈善救助做到更公開、更透明等等。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我們在看同一事件時,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僧眼看僧,佛眼看佛,狗眼看狗。從不同的角度就會看到不同的世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建構主義”觀點。它不認為任何知識理所當然的存在,它在描述“世界為何?”的觀點時,與我們的個人歷史和文化脈絡的獨特性相關聯。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並非僅僅你教TA多少,TA就接受什麼,因為TA經過了自己的加工。我們在看問題時如何去理解來訪者?來訪者如何理解自己?其實中間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SFBT技術並不難,難在理念。我們感知到的世界、環境是我們自己發明的,我們對於未知世界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諮詢師不是當事人。從建構主義的角度看,它既影響著當事人,同時也影響著諮詢師。諮詢師在看待問題時也有不同的角度,並且這個角度會影響諮詢師問話的方向、治療的效果、對問題的判斷以及諮詢師接下來所採取的措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個案概念化”的過程。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流派的諮詢師會提出不同的假設,從而開展不同的行動。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實驗者期望效應(實驗者的偏見)

研究者對被試者的偏見可能使數據失去客觀性,即帶有主觀的看問題可能只看的到你希望看到的,而對其他的視而不見(同樣的,有時諮詢師也會存在著屬於自己的偏見)。伯納姆的老鼠實驗與教育心理學中的皮革馬利翁效應相似——你認為對象是什麼,它就會成為什麼。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大儒王陽明說,“君未看花時,花與君同寂;君來看花日,花色一時明”。這個世界在你心之外並不存在,現實只有與自身的認識結合起來才會變得有意義。愛因斯坦說,“每個理論的視角或偏見都會導致某些問題和對問題的見解的產生,這些見解對於問題和提問者來說都是適用的”。所以建構主義無論對來訪者還是對諮詢師個人都提供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給我們的心理諮詢工作帶來很大的空間。我們可以調整視角,調整理解的偏差,可以去做正向的建構。維特根斯坦說,“我們可以用語言的遊戲來重新解構”。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解構來訪者認為的問題,重新建構一個新的形象、新的替代性的說法。

例如:一個“死板”的人,可以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一個“魯莽”的孩子,可以是一個“勇敢”的孩子;一個吝嗇的“小氣鬼”,同樣是一個“勤儉節約”的人;因循守舊,沒有創意,凸顯了“忠誠”;優柔寡斷,難以抉擇顯得深思熟慮,更為謹慎……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社會建構論

社會建構論更強調人際的關聯與合作,它是從家庭治療中來的。社會建構論認為知識不是來自孤立的心以及個人化的經驗,知識與語言並不是固定不變或普遍存在的,也不存在語言表達者背後深層的結構;人類的知識是被“建構”來的,非既存而是被發現的;是通過社會互動而來的,所以所謂的知識與社會互動是同時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建構的。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社會建構論更多時候與敘事治療會聯繫在一起,看待事物的方式既然不只一種,凡事不只有一面,世上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對的;那治療師也就不一定比來訪者顯得更客觀,同時我們需要共同建構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目標或行為。如果建構主義認為我們是在自己認識的基礎上去認知、行動的;那社會建構論更多強調一個系統觀,我們是社會中的一份子。

從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來出發,給我們的治療帶來很大的變動。整個諮詢過程變成“解構”和“重構”的過程。我們把來訪者從TA帶來的認為很難改變或者一直固守的觀念、行動中抽離出來;幫助TA一起共同去建構一個更新的、有希望的視角,這就是我們講的“尊重與希望”從何而來!在這樣的治療中,焦點解決就表現得尤為突出。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來訪者通常帶著問題而來,討論問題有好有壞。如果不討論問題,來訪者不滿意;如果單純討論問題,可能會陷到問題的泥潭裡——“奮不顧身,陷入糞坑”。從建構論的角度看,我們越認真地討論某個問題,這個問題可能就會變得越來越真,越來越難以克服。

SFBT不會聚焦問題,不會聚焦個體的困難,而是鼓勵來訪者引導其對自身優勢資源或者關係的討論。用奇蹟問句、假設問句、例外問句等等,這樣相較於長程的治療而言,焦點解決換了一種方式來建構個體,換了一種觀點和角度,使治療變得簡單許多。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陰陽太極的動態思維

用太極圖來比喻SFBT中解決之道的晤談重點。焦點解決治療師認為形成目標的具體行動才是改變的重要一步。聯想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本名叫陶文濬。他在年輕時把自己的名字改為 “陶知行”,認為先要知行合一;後來作為一個教育家,他漸漸發現原來行動才更重要,你在行動中才能獲得對改變的新的經驗和體會。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以問題為焦點的諮詢希望找到形成問題惡性循環的模式,然後打斷它重建原本的行為模式,在精神分析流派中很容易看到,希望回到過去,通過釋夢、自由聯想等方式找到當時那個癥結點,把它解開,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SFBT希望可以找到正向循環的力量和要素,形成正向循環自然而然就取代了原本的惡性循環。太極圖告訴我們陰在陽中,不在對面;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如果我們把“白”的部分儘可能增多,那麼“黑”的部分自然而然就會減少。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許多來訪者帶著問題找諮詢師,他們認為自己的問題無法改變,會一直這樣下去,其實“凡事都在變化”,沒有所謂的“不變”。有時我們忘了“易”這個道理!《易經》: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窮則變、變則通。量變達到質變,不斷的量變到質變,如此螺旋上升,一陰一陽謂之道,剛柔相濟、相生相剋,不斷變化的結果就是太極圖。

焦點解決中探討“例外”實際就是“黑”中的“白”點,有效的部分我們就多做,白的部分越來越大時,自然而然原先不好的部分就減少了。我們聚焦在需要去前進的方向上,有的放矢,來訪者會更容易合作,因為討論的部分是正向的,來訪者的意願和動機更足,更有利於推動諮詢往下走。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探討那些成功的經驗可以找到立即嘗試目前可用的那些有效方法,這將容易改善目前的溝通模式,往期待的方向互動前進。SFBT這種檢索與造就正向循環與擴大的過程,較之問題導向派別所需的時間將會來的較為短些;並且這樣的諮詢模式也容易促使當事人覺得諮詢過程並不那麼痛苦。除了能更相信自己是有力量可以面對問題之外,也更容易信任諮詢師而投入到改變之中。

回顧與總結

因為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論帶來的新視角,一方面,我們相信來訪者TA理解的角度與其個人有關;同時也相信,我們對問題的理解也會影響到諮詢的過程。即:一個是來訪者的角度一個是治療師的角度,這兩個角度都在彼此建構著,所以給了我們很大的工作空間。首先,要合作。不是以諮詢師的角度去替代來訪者的角度;第二,我們選擇的面向很重要,我們諮詢範式的改變,即改變了問題模式而採用解決模式。這一模式相當於在陰陽雙魚圖中更多時候我們究竟選擇去看“黑”還是看“白”?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SFBT的核心假定是:諮詢的目標是由當事人所決定的,而諮詢師的任務則是以尊重、合作、不評價的姿態,在當事人價值觀及其邏輯推論的參照架構運作內,針對當事人所欲目標協助其建構出具體化、正向化、行動化、情景化的小步驟,並平穩地一步步前進。這就是焦點解決的改變的方式

SFBT的主要理念

a. 健康的理念:並不是來訪者有問題,而是TA處理的方式、看待問題的方式、解決辦法需要調整(真正那些有問題的來訪者,按照精神衛生法不屬於諮詢師的工作範疇);

b. 正確的聚焦:我們應該聚焦在那些能改變的事情上,把諮詢的重點放在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上,而不是用一大堆的理論把問題搞複雜。“一個人可能會被過去所影響,但不會被過去所決定”。更多關注來訪者未來怎樣去解決,願景的實現,這樣才能增強來訪者面對問題時的信心,才能挖掘TA的能力,這就是“賦能”,培養來訪者在日後當再次遇到問題時可以自己採取適合的行動與方法;

c. 積極的行動:只有行動才能改變;

d. 相信改變一直存在:改變有一個過程,小變帶來大變;

e. 系統變化的效應:焦點解決中的“滾雪球”,只要變化起來了,好的變化就會越來越多。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04

感謝朱松林與徐雲彬老師的帶領與分享,2020年讓我們共讀《尊重與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