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因挨了一枪为清朝节省了一亿银子,这件事是真的吗?

她她她被感情骗了丶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于是第二年日本要去清政府派人来谈。因为满清损失了整个北洋舰队,所以根本无法与日军再战,于是在1895年2月18日, 慈禧决定派李鸿章去谈判。



因为谈判内容对满清毫无尊重,所以慈禧根本不想出面,给了李鸿章极高的权利,让他全权处理此事,就算是各地赔款都可以。

李鸿章作为当时的重臣,又曾经是北洋海军的实际领导,多年主持朝政,派他去谈,既稳妥,也足以表示满清的诚意。

结果去了之后,日本直接就要三亿两白银,这让李鸿章无法答应。虽然朝廷让他全权处理此事,但是他必须极力周旋,尽量减少朝廷损失。


李鸿章对甲午之败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和他过于追求权利有着直接的关系。原本他就和户部大臣翁同龢结怨,导致朝廷给北洋的拨款屡屡遭到减少、裁撤,可是他依然在竭力争取对北洋海军的掌握。

于是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在议论,说北洋海军已经成为了他的私军。而满人一直对于私军很警惕,当年曾国藩在打完仗后,都裁撤掉大部分的士兵,所以在大臣们的奏报之下,慈禧确实后来对北洋海军不再大力支持。


这样就导致了水师缺乏资金维护,于是在战争爆发后,根本打不过日本。李鸿章知道这里面的原因,他也极为内疚,想着在谈判中给朝廷减少损失,弥补自己的过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在谈判中几乎不顾及自己的脸面,想尽了办法去减少赔款。

从3月21日开始,中日进行了连续三天的谈判,此时日军还在我国的辽东地区发动侵略,所以李鸿章首先就提出,谈判先停战。

但是日本竟然提出要割让天津,于是双方各退一步,既不说退兵休战的事情,也不说割让天津。

到了24日,日本方面提出了割让台湾,而李鸿章则表示,这要问问英国人的态度。结果日方当即表示:岂止是这里,中国所有的土地,只要我们想取,又有哪里得不到呢?日方如此羞辱,李鸿章却依然在坚持谈判。

但是就在这一天,他却遭到了一个日本人袭击,脸部受伤。此事让日本落下了口实,因为当时英美等国都被邀请来做中间方,日本出了这样的事情,正好给了其他国家打击他们在华权益的借口。

李鸿章当然也知道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几天后伤势好转,立刻投入了谈判,要求日方将赔款再次减少。日本迫于其他国家的压力,想尽快结束谈判拿到好处,于是最终不得已只好同意,最终这次谈判以两亿白银的赔款结束。

表面上看来,确实是因为他被打了一枪而减免了一亿白银,实际上,这件事还与他前面忍辱负重很有关系。如果当初日本方面极力羞辱他,导致谈判破裂,那就不是赔款的事,而是要再度给日本出兵的口实,让朝廷失去更多的土地。


小小嬴政


李鸿章这个人,在晚清的历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基本上没隔几年,就会有一件大事在他的身上发生,想要不引人注目都十分的困难。梁启超说: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可见李鸿章在晚清历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梁启超还这么评价李鸿章: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对于李鸿章这个人,倒是真的有一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但是就李鸿章对于清政府,那真的没得说了。可以说李鸿章对于清政府的忠甚至到了愚的程度。他默默的为清政府背了多少的黑锅,遭了多少的谩骂。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在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这世界上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啊。

这里或许多少可以看出李鸿章的悲哀了吧。仅就《走向共和》这一部剧来说,里面的人物有些刻画的过渡了一些,倒是还能够从其他方面解析一下他们,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到是可以再解读一下。

在李鸿章的一生中,以他为代表签订的屈辱条约有多少?落后就要挨打,在他画押的这些条约中突显的淋漓尽致。《马关条约》就是其中之一。

在《马关条约》中,大清王朝丢失了多少东西,台湾岛,澎湖列岛,两亿两白银等等。这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更是尊严的丢失。

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过程中,李鸿章遭遇行刺,左眼受伤,这使得日本方面遭到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在国际上,使得日本政府极为狼狈,谈判的局势也开始急转而下,迫不得已,日本方面做出了让步。


可以说,李鸿章挨了一枪,为大清朝省去了一亿两白银,还拿回来部分辽东半岛,减少了通商口岸的数量,也算是换回了一些利益。


众森淼


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挨了一枪,只是促成了中日无条件停战。日本主动缩减了赔款和李鸿章被打黑抢的事件没有直接联系。

甲午战争停战于1895年3月30日,而在早在半年前,即1894年11月26日,当日军在辽东半岛登陆时,李鸿章就已经派遣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前往神户,试图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会面,并乞求日方罢兵停战。

然而,弱国无外交,当时日军势如破竹,伊藤博文根本不想与清政府停战。

两个月后,即1895年1月31日,面对清军可能存在全线崩盘的情况,这一天,由光绪皇帝拍板,派出了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到日军广岛大本营,与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会谈,乞求日方能立即停战。

但是,日本却以张荫桓和邵友濂级别不高为借口,再次拒绝了清朝的停战请求。

其后一个半月,日军围攻刘公岛,并把北洋水师全部消灭。并且几乎是同时间,日军开始攻打澎湖岛,并决定趁清政府忙于谈判之机,攻陷台湾。

1895年3月19日,形势所逼,光绪遂派出李鸿章,让他携带全权委任状,赴日本与日方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展开和谈。两天后,即1895年3月21日,双方开始进行正式的停战谈判。但是谈判期间,战争仍然在继续,日军根本没有停战的意思。

所以,李鸿章当时和伊藤博文的谈判,不是讨论赔款的事情,而是停战的事情。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李鸿章为什么会挨枪子儿的事情心里有数了——在谈判时,日军仍然在扩大战果,清军根本不堪一击。在不少日本人看来,为什么要接受清朝提出的谈判?为什么要跟清朝谈停战的事情?把李鸿章一枪打死,日本就不会跟清朝停战了。

所以在1895年3月24日,也就是正式开始谈判的第三天,李鸿章在乘坐轿子回旅馆的途中,日本刺客小山六之助打了李鸿章一记黑枪,子弹击中李鸿章的左脸,血染官服,导致李鸿章当场昏厥不醒。

而小山六之助的目的,仅仅只是不让李鸿章达成停战谈判的目标而已。

↓刺客小山六之助(又名小山丰太郎)

事件发生后,伊藤博文大惊失色。他当时非常害怕一件事——李鸿章以日本野蛮为借口回国,继而博取欧美各国同情。到那时,欧美列强集体向日本施压,日本就不得不对清政府做出巨大的让步了。

为此,在1895年3月28日,即李鸿章枪伤得到控制的当天,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便立即前往医院拜访,向李鸿章提出停战,以示自己对李鸿章挨黑枪的歉意。

前面说了,李鸿章赴马关谈判的目标是乞求日本停战,所以当陆奥宗光和伊藤博文主动表示愿意停战的态度后,李鸿章顿时大喜过望,他没想到之前苦苦哀求,日本死活不答应的事情,竟能因为自己挨了一枪而成功了。

1895年3月30日,清日签订停战协议。甲午战争正式停战。

所以说,李鸿章挨黑枪的结果,仅仅只是促成了中日停战而已。



停战之后,正式的和谈开始。那一天是愚人节,即1895年4月1日。

在谈判会场上,日方直接提出了《日清媾和条约》草案,主要要求包含了六点:

一、确认朝鲜独立;

二、清朝向日本赔偿军费库平银三亿两,分三次还清;

三、清朝向日本永久割让台湾岛、澎湖群岛与台澎附属各岛屿,以及北纬41度线以南的辽东半岛;

四、向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顺天、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

五、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

六、日本在占领区可以驻军,并且清朝要承担日本驻军的所需军费;

对于日方提出的停战草案,李鸿章当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李鸿章便据理力争,同时又联络法国、德国、沙俄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缩小了割地的范围,并提出只能赔款一亿两白银作为战争赔偿。

日方接到这份修正案后大为不满,指出该修正案与日本提出的草案相去甚远,蛮横地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媾和的诚意。但是蛮横归蛮横,此时伊藤博文因担心列强干涉,因此也不愿谈判因陷入僵局而拖延时日。于是针对李鸿章的修正案,日本作出了一定让步。

在日方此次提出的再修正案中,最显著的让步有两项:

第一、将赔款数额缩小至两亿两白银,清朝分八次交清;

第二、日本取消了对奉天的占领要求,并主动撤出在威海卫的占领军。

提出这份再修正案后,伊藤博文表示这是日方最后的底线,李鸿章要么签字,要么不签字。如果不签字,那就继续开打。

1895年4月15日,即谈判开始的第15天,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这次谈判从下午两点半谈到晚上七点半,李鸿章虽然已明白日本方面不可能再做出任何让步了,但还是在长达五个小时的谈判中尽一切努力试图说服伊藤博文对草案条款做出某些修改。

然而可惜的是,对于他所提出的请求,伊藤博文无一例外的全部拒绝了。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无奈之下,只得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总的来说,李鸿章挨黑枪在中日暂时休战这个问题上确实是起到了很大作用,迫使日本不得不宣布休战。但是,挨黑枪跟缩减赔款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赔款谈款是在打黑枪事件之后才进行的,并且日本一开始就提出了三亿两白银的赔款要求。

如果一定要说是什么促使日本最终减少了索要赔款的价码的话,那也只能说,缩减一亿赔款是李鸿章据理力争,联合西方列强向日本施压的结果。而不是什么因为李鸿章挨了黑枪,日本人不好意思,主动削减的。

说句不好听的,当时的李鸿章在日本人眼里,哪里值一亿两?就算真的把他打死了,日本认为清朝该赔多少钱,清朝也不能少给一个大子儿。


Mer86


关键是清朝的电码被日本破译,导致谈判的底线泄露,且日本和清朝都急于结束战争,所以双方才达成这个一锤子买卖。

马关谈判开始时,日本人摸不到清朝的谈判底线。所以日本人一开始就漫天要价,提出中国赔款3亿两白银,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

这几个主要的赔款和领土要求,都是日本人故意叫高的价码。就算清朝想压低价码,也要经过漫长的软硬实力博弈。看起来嚣张狂妄,但其实日本人自己心里根本没有底的。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至少不清楚以下4点:

1、如果战争形势最后不利于中国,清政府是否赔得起以上款项,是否愿意割让以上领土;

2、伊藤和陆奥有没有这个本事在谈判桌上收拾老谋深算的李鸿章。

3、慈禧和光绪有没有死不妥协、把战争旷日持久打下去的计划和决心?

4、会不会因为外国的突然干涉和战争形势发生转折,导致日本失去谈判的优势。

因为日本人一口气从朝鲜半岛推进到了满洲,日军早已筋疲力竭,无力发动新一轮压倒性攻势,打进山海关内。日本政府只能趁着自己尚占优势,尽快逼迫清朝割地赔款,然后撤兵。否则夜长梦多,既给了清朝军队喘息的机会,又拖垮了自己的经济财政。

李鸿章猜透了日本人这一手,算定他们暂时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所以还价的时候故意用一个很低的价码(赔款顶多1亿,不可割地)来跟日本人耍太极。一来拖延时间,二来尽可能以这个价码左右的代价结束战争。

其实,清朝的赔款底线是最多2亿两。也就是中国有能力赔得起这2亿两,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也愿意赔这2亿两来结束战争。

不幸的是,李鸿章在日本下关向北京发电汇报请示的时候,电码被日本人破译。日本得知这2亿两就是清政府的底线,所以,日本人最后开的价码只会比2亿两白银多,绝不会比它少。(反正你赔得起,也愿意赔。且我已知道了,而你还不知我知道)

就在这时,李鸿章遇刺。一个日本警察往李鸿章的脸上开了一枪,差点要了他的命。

中国外交官,居然在日本险被日本公务员刺杀。这绝对是震惊世界,足以招来强大舆论压力的爆炸性新闻。这让日本政府极其为难。既要用登门道歉、谢罪、严惩刺客来堵住外国媒体的嘴巴,又要继续施加压力让李鸿章接受这个极其苛刻的条约。

最后双方都陷入了骑虎难下的局面。日本人再也拖不起了,清政府也不想再拖下去了。于是日本人顺坡下驴,在明知中国不可能接受3亿两白银的情况下,干脆直接揪住清朝的底线:白银2亿两,一分都不能少!!!无论李鸿章如何反价,日本人都咬死了这个数字不松口。因为日本人坚信不疑:只要咬死了,你就一定赔得起!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日本人不惜挤出吃奶的劲,进行大规模调兵,装出要海陆并进,在山海关外登陆来攻打北京的样子。

伊藤博文赤裸裸地说:“今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如若不允,则北京必不可保!!”

这时,无论是慈禧和光绪,都在再没有再战的决心和勇气了。最后就以这2亿两白银的价码作为赔款额。加上德、法、俄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还趁机诈取“赎辽费”白银3000万两。


喷子都是玻璃心


这件事是这样的,清朝和日本的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于1895年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和日本方面签定不平等条约时,中途发生了日本青年暗杀李鸿章的事件,李的脸部挨了一枪,事发后,日本方面在签约时,免去了大清赔款1亿两白银,问题是免去一个亿的赔款和李鸿章受伤有直接关系吗?

我的答案是: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是完全因为受伤就免了一个亿的赔款,这里面包含了国际舆论和环境的因素。

话说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战役)中,清朝的北洋水师不敌日本海军故而全军覆灭,大清不得不打出白旗认输,接下来要谈判赔偿日本损失问题,“要不说落后要挨打,”大清受了窝囊气还要赔款,还不是日本有坚船利炮在撑腰!



▲李鸿章去马关

此时慈禧想找个代表去日本签订条约,这时日本方面的主谈判官伊藤博文发来了电报,意思是“此次谈判非李鸿章不可,其他人免谈”。

原来伊藤博文知道李鸿章听慈禧的话,慈禧本来想结束战争,她害怕洋人进北京再次把她赶跑,伊藤博文也想尽快签订赔款条约。所以认为只有李鸿章才能把这些事尽快办好。

慈禧只好召见李鸿章,老李一听咧嘴了,这时他已经72岁高龄了,不想再为慈禧背黑锅了,于是表示自己年龄大了,不想去。慈禧说让你儿子李经方陪着你去,中途可以照顾你。老李一看推辞不过,只好于1895年4月17日乘船去了日本的马关。

李鸿章到了日本的第二天,伊藤博文和老李坐下来协商赔款事宜,其实谈不上协商,伊藤博文拿出事先写好的条约让老李签字,老李是久经沙场的外交老手,其中的学问门清,老李也知道“弱国无外交”,外交靠的是国家强大与否。不过老李也得装装门面,能减少点赔款是最好的了。

老李一看条约内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3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慈禧

李鸿章看罢内容倒吸了一口冷气,心中暗骂:“日本鬼子野心真大,这是把大清蚕食的节奏”。李鸿章打定主意和伊藤博文讨价还价,尽量减少损失。

谈判过程是反复胶着的过程,伊藤博文也知道这是必须经过的过程,他料定只要给慈禧施压,老李很快就会签约。伊藤博文信心满满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这样说吧,老李和伊藤博文谈判进行到第七天时,条约的事基本都搞定了,老李也请示了慈禧太后,慈禧的意思是差不多就行了,大数目你看着办吧,主要是千万不要让日本鬼子进北京。

李鸿章心里有谱了,只要老佛爷点头了就好办,反正大清又不是我老李家的。当天老李心情不错,然而就在谈判结束回公馆的路上,他遭到了一个日本愤青的暗杀。不过这青年枪法不咋地,子弹贴着老李的面颊而过,没伤到要害,但是弄的老李满脸血,可把老李吓蒙了。侍卫赶紧把他送往了医院。

事情发生后,伊藤博文十分脑怒,很快抓捕了这个青年,此人名叫小山丰太郎,是日本“激进会”成员。


▲伊藤博文

不是伊藤博文多么正义,而是这样事打乱了签约的计划。

原来小山丰太郎看到日本甲午战争胜利后,他不想让日本和大清和谈,想逼着政府乘胜把大清灭了。这就是激进派的思想,其实是不成熟的表现,一个国家不可能灭掉另一个主权国,好多因素制约着,激进青年不懂政治,他这样一来,反而起了坏作用。(民族情绪必须妥善运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发生了这件刺杀事件后,世界舆论哗然,目光纷纷投向了日本,世界舆论一致同情大清和李鸿章,签约的事情也随之曝光了。

此时老李伤情并不重,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知道如何利用世界舆论,老李也是外交家,过了两天老李出院了,头部裹着纱布继续和伊藤博文谈判。

伊藤博文一看老李真够狼狈的,头部裹着半个脑袋,这么大年龄了还讨价还价,真不容易。老李也会演戏,可怜巴巴哀求伊藤博文减免银子,伊藤博文顺水推舟说:“看在你的面子上,你也受了伤害,这样吧,你给2亿白银就算了,免你一个亿,赶紧签了条约吧。”




▲李鸿章受伤

有人问了,伊藤博文怎么这么大方呢?

其实这里有内情,刺杀事件发生后,全世界目光关注了马关条约,其中内容随之曝光。其中有一条(中国割让辽东半岛)涉及到了俄国、德国和法国利益,三国提出了抗议,日本方面不得不取消这一条。

伊藤博文知道外国列强都想蚕食大清,都想夺取更大利益。他们不会让日本独享利益,伊藤博文考虑到夜长梦多,不得不减免了一个亿赔款,目的就是让李鸿章尽快签约,以免引起更多列强的进一步干涉。

这是日本方面的减免大清赔款一亿两白银的主要原因。并非日本人多么人道!也并不完全是李鸿章受伤害而减免的,是基于占有大清最大利益化而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中日甲午战争中方失败后,李鸿章于1895年在日本马关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定条约,这期间发生了暗杀事件,有个日本青年暗杀李鸿章,李的脸部被打了一枪,事发后,在签约时,鉴于国际舆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有李鸿章的据理力争;的确免去了大清赔款1亿两白银。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后,日方要求谈判赔偿自己的经济损失,大清山河受到蹂躏,还要忍辱负重去赔偿,日方主谈判官伊藤博文发来了电报,一定要李鸿章作为大清的谈判代表,因为伊藤博文知道李鸿章唯慈禧的话是从,而慈禧想早日结束战争,所以伊认为李鸿章能办好这事。


李鸿章72岁了,慈禧特批他儿子李经方陪他东渡,他只好于1895年4月去了日本的马关。 伊藤博文虚位以待,拿出天价赔偿条款让老李签字,老李知道“弱国无外交”,但内容是: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3亿两白银等等 。

这太离谱了,老李嬉皮怒骂、就是不签字,谈判过程出现了反复胶着状态,伊藤博文不断地给清廷施压,到了谈判进行到第七天时,条约的轮廓基本都搞定了,慈禧也表态,只要息事宁人,差不多就行了,李不幸心酸,但心中有底了。


就在这天回公馆的路上,他遭到了枪击,一颗子弹擦老李的面颊而过,立即血流满面,侍卫立即送他到了医院;伊藤博文愤怒不已,下今抓捕了凶手小山丰太郎。小山是日本“激进会”成员,他不想甲午战争停止在谈判桌上,妄图以此行为逼着政府把大清给灭了;事件曝光后,世界舆论哗然,都同情李鸿章;老李是官痞子,也是外交家,过了两天,他头部裹着纱布出现在谈判桌上,老李知道趁伤压制伊藤博文,伊藤博文也是政坛宿将,只能顺水推舟地说免一个亿的白银,与人道无关!


其实,伊藤博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早知各国列强都想蚕食大清,不会让日本独享利益;为避免各列强拿枪击事件钻空子做文章,迫不得已于风口浪尖减免了一个亿赔款,目的是让李鸿章尽快签约。


希望星晨58298869


事情确实是真的,李鸿章在谈判过程中也确实挨了一颗子弹,日本也确实给清政府的赔款银两做出了让步,改为两亿两白银节省了一亿两。但其实李鸿章挨子弹只是一个引子,就算是没有李鸿章,其他列强也会逼迫日本做出让步。


《南京条约》过于丰厚的赔款,不仅没有让列强止步,而且还引来了更多的豺狼虎豹。日本发起的甲午中日战争,将苟延残喘活着的清政府扼制了喉咙。面对停战签约的局面,慈禧有把老态龙钟的李鸿章请出来,出使日本。

初始条约内容是这样的:首先是赔钱,三亿两白银。其次是割地,日本要辽东半岛还有台湾和澎湖列岛。最后是权益:增开湖北沙市还有重庆杭州苏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到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这无论是哪一条对清政府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不过八千万两左右,经过了上一次战争的消耗和赔款,清政府的国库早已经空虚。何况三亿两白银的赔款,需要清政府不吃不喝将近四年才能完成。再加上日本所要求的割地和权益,这完全是将北京城最重要的防守拿去。

若是此条约一旦签订,清政府就是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日本想要拿清政府做傀儡,这是分分钟的事情。李鸿章自然知晓这一条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当时就在谈判桌上公然和伊藤博文叫板。

但是清政府早已经落后不堪,就算是叫板也是无济于事。何况在李鸿章给慈禧发出的电报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慈禧并不计较得失,反而是只要不打战,条约的内容都可以答应。



就在李鸿章一筹莫展之时,终于迎来了转机。李鸿章在路上被日本的一名激进分子用子弹打伤了。两国交战,自古对于使者都是万分尊重。李鸿章的受伤无疑对于日本顺利的签署协定是一次绊脚石。

与此同时,其他观望这一次交战的国家也按耐不住了。本来李鸿章若是不出事,他们还需要寻找一个幌子,但是李鸿章出事,却恰恰给了列强一个合理的借口,逼迫日本重新设定协议内容。原因列强并非是觉得日本这一次的合约有失公正,而是日本狮子大开口,损害了别国家在华的利益。

像是辽东半岛这一类的重要关口,其他国家早已经瞄准了,这对于他们是一个肥肉,日本却想要借一次战争一口吞下全部,自然是不允许的。何况,赔银太多,轮到自己便无法支付了。自然,列强是看不下去了。

日本终究只是一个岛屿,而清政府乃是一个弱国,战争胜利自然是必然的。但是列强不同,列强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日本,面对如此多的压力,自然日本是不敢再猖狂,所以也就借由李鸿章受伤一事减免了一亿两的白银。

虽然是被列强逼迫,但是李鸿章确实是因为受伤减免了一亿两。


小镇月明


如果换作是除李鸿章外的任何一名清臣挨了日本人的这一枪,那恐怕日本人在《马关条约》内容里要求的还是三亿两白银,颇具野心的日本人也根本不太可能会在三亿两白银的基础上缩减为两亿两。不过话虽如此,我们如今在回忆当初公元1985年“李鸿章遭遇枪杀”的事件时,还是会为这位晚清朝廷的“裱糊匠”深深地捏一把汗。毕竟李鸿章当时是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指名道姓相邀的清廷代表人,另外,李鸿章还是独自东渡日本前去和奸诈的日本人协商并签订那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985年3月的一天,那天正是中期双方之间的第三次关于协商赔款之事的谈判。谈判过后,李鸿章在众人的互送下和伊藤博文的目送下安全离场。在从谈判地点到住处的这一段行程之上,李鸿章都在轿子上端坐着,当然沿途也有不少日本民众前来围观。队伍大约安稳地行进了几十分钟,当时正巧途径街道拐弯处的一家电信局门前。突然从人群中窜出来一位日本浪人,几步便冲向娇子前趁机朝轿子里开了一枪,随即便被旁边侍卫殴打开来,此人逃之夭夭。正当众人意图揭开轿帘观看中堂情况之时,只见李鸿章揭开门帘,从骄子中走了下来。此时此刻李鸿章满面血迹且流血不止,但是他却不紧不慢地在日本民众前走向了住所。

当时的李鸿章年龄已经高达73岁,自古以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更何况李鸿章还是日本政府特邀东渡日本前去协商的,既然日本诚信相邀,而身为晚清臣子的李鸿章也应邀前去,如今因为多次协商争执不下,日本方面竟然对李鸿章实施刺杀。在李鸿章遭遇日本人刺杀一事之后,此事件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一时之间“风靡全球”的爆炸性新闻了。一方面:晚清政府得知此消息后,虽然软弱,但是也发电向日本政府质问此事,并且清廷还试图派遣几艘战舰前去日本接应李鸿章,不过被李鸿章拒绝了;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在得知了日本如此下流手段之后,也都纷纷将谴责矛头对准了日本,形成了令日本不堪重负的国际压力。

73岁的李鸿章在经过长时间的昏厥后苏醒过来,此时伊藤博文早就在门外守候着了,但是李鸿章对之仍然闭门不出。后来到了规定谈判日期,李鸿章面裹纱布、颤颤巍巍地走进了谈判室,伊藤博文等日本高官便不断向李鸿章赔礼道歉,并且还答应给李鸿章配备专门的护卫队。不过李鸿章是个明白人,在随后的谈判当中李鸿章借题发挥,再三商讨之下,日本政府无奈地将三亿两白银缩减为两亿两。虽然说最终还是签订了《马关条约》,但是李鸿章挨这一枪却能为晚清挽回一亿两白银,实属不易。事后李鸿章安然回国后,在面对慈禧太后时,李鸿章将那被染红了的黄马褂交于慈禧太后看,慈禧太后只是淡淡地笑着说:“难为你了,还留着”……


历史课课代表


是真的。

(黑船事件)

日本遭遇美国的黑船事件之后,被迫结束了长达300年的闭关锁国。本来过着安稳的日子,突然被几艘庞然大物打开了国门,不是所有日本人都能接受的。加上美国的舰队像是示威,还逼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一开始,日本人对外界事物是反感的。

日本的武士阶层对此意见最大,因此,他们形成了一股专门搞刺杀的浪人团体。一开始,他们攘夷,刺杀洋人、和洋人关系密切的日本人,后来他们站在维新派这边,刺杀保守的幕府官员。

可以说,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这些浪人团体的帮助,而且,日本近代的很多著名人物都曾当过“武士”、“刺客”,比如提出“船中八策”的坂本龙马,日本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

但是,当革命成功之后,这些浪人、盲目的爱国分子,对日本来说就是累赘了。

(尼古拉二世)

实际上,在李鸿章之前,1891年,日本就发生了震惊全世界的刺杀俄国皇太子案,这个皇太子就是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这件事之后,日本在国际上就背上了野蛮的恶名。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被派去马关和谈,在谈判桌上,面对伊藤博文咄咄逼人的威胁和狮子大开口的和谈条件,李鸿章很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李鸿章只能提出先给他几天时间考虑,就在李鸿章乘轿返回住处时,一个叫小山丰太郎的日本年轻人突然冲到轿前,对着里面的李鸿章就开了一枪,刺客没有确认李鸿章的情况,也没有开第二枪,就直接溜了。

(马关谈判)

事发突然,李鸿章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听到李鸿章只是面部被擦伤后,日本天皇和伊藤博文都松了一口气,他们不希望一个外交使臣在本国遇刺身亡。李鸿章虽然没死,日本摊上的麻烦也不小,谈判暂时僵持住了,国际上的舆论对日本也是极其不利。于是,日本一面下令追查刺客,一面对住在医院的李鸿章嘘寒问暖。

日本希望尽快将谈判结束,一是他们没有再次发动战争的国力,二是怕列强趁机干涉进来。于是,在谈判桌上,伊藤博文同意将赔款从3亿两白银变为2亿。

(李鸿章遇刺)

签完条约后,李鸿章写下“马关协议之恨,誓终生不履日地”的誓言。


历史小屋


历史不是故事,重在还原真相而不是精彩度。李鸿章在日本谈判期间确实挨过一枪,这也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其真实性不容置疑。很多人知道这个事,但是未必知道事件的具体情况。

李鸿章赴日谈判

李鸿章赴日谈判遇刺这个事件发生在1905年的3月份,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末期,当时的清朝军队在战争中已经遭受了重创,而且日方军队已经突破鸭绿江防线到达山东、直隶等地,京师处于危机状态。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甲午战争后期提出议和的是日方而不是清政府。虽然日军在这次战争中处于优势,但是日本政府并不希望把战线拉的太长,毕竟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当时的日本首先伊藤博文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当然是有条件的议和。

事实上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在战争一开始就持主和态度的,他们一开始就不希望开战的,所以在日方提出议和的情况下,慈禧等人自然是愿意的。日方在提出议和的时候指名要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谈判代表,李鸿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于1905年3月代表清政府赴日本马关进行谈判。

李鸿章在日遇刺

谈判地点位于日本马关的一家名叫春帆楼的料理店,中日双方谈判代表于3月20日在春帆楼会面,并正式开启谈判。

由于日方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谈判进行的并不顺利,双方经过几轮的唇枪舌剑仍僵持不下。3月24日,双方进行了第三次谈判,李鸿章正是在这次谈判后回住处的途中遇刺的。

行刺者名叫小山六之助,是一名20来岁的日本男子,这人是从人群中突然蹿出来就往李鸿章面部开了一枪,子弹打在李鸿章左眼下方,血流如注染红了衣服,李鸿章也当场晕过去了。

事后小山六之助很快便被抓获了,在审讯中他也交代了行刺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希望中日停战议和,所以企图通过行刺李鸿章来挑起双方进一步的战事。

日方考虑到这个突发情况的负面影响,于是承诺停战,李鸿章也借此将日方提出的3亿两白银的赔偿金额争取到2亿两,所以说李鸿章当年在马关谈判期间挨了一枪为清政府节省了一亿两银子是确有其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