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個香囊袋,遠離病蟲害

未病先防,康加中華。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中醫藥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藥香囊便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民間有“戴個香囊袋,不怕五蟲害”之說,雖是民間說法,但它卻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人民群眾和疾病鬥爭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

一、中藥香囊淵源


為健康,做加法 | 戴個香囊袋,遠離病蟲害


香囊又叫“荷包”“香包”“容臭”“香袋”。

佩戴荷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或更早時期。據《禮記•內則》記載:年輕人在去拜訪父母、姑舅時,隨身都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可見,荷包不僅用來存放物品、作為裝飾,而且代表了一種禮節,象徵著人的身份地位。佩戴荷包、香囊的習俗從唐、宋、元、明、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使用者也非常廣泛,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清末古玩藏家趙汝珍評論人們佩戴香囊日:“無論富貴貧賤,三教九流,每屆夏日無不佩戴香囊者,故北京售賣者尤多。蓋當時夏日如不佩戴香囊,宛如衣履不齊……”

香囊是隨身之物,一般系在裙帶、衣帶上面,或系在胸前、懷中。被賦予特殊的意義。《紅樓夢》裡林黛玉曾給賈寶玉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著她的情思。當代各種古裝劇中香囊都具有傳達思念、表示愛意、開竅療傷的功效。時至今日,在全國多地仍有佩戴香囊的習俗。適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際,全國各地積極趕製中藥香囊,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香囊,內裝多種芳香開竅的中草藥、乾花或香料,又賦予香囊了特定的含義。

二、中藥香囊配方

為健康,做加法 | 戴個香囊袋,遠離病蟲害

孫思邈《千金要方》:“避疫氣,令人不染。”瘟疫,古時稱為時行、時疫、疫癘、天行時疫、疫,是指感受疫癘之氣引起的大流行的急性烈性傳染病,其預防尤為重要。中藥香囊源自中醫裡的“衣冠療法”,民間曾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佩戴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

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芳香化濁驅瘟的蒼朮、白芷、菖蒲、川芎、香附、辛夷、吳茱萸等藥,含有較強的揮發性物質。藥香囊中中藥揮發的氣味,通過口鼻黏膜、肌膚毛竅、經絡穴位,經氣血經脈的循行而遍佈全身,起到調節氣機、疏通經絡的作用,使氣血流暢、臟腑安和,從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小兒佩戴香囊或置於前胸、枕邊,對於流感、水痘、手足口病、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病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均有一定的預防和輔助治療的功能。

春季是各種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

採用藿香、艾葉、肉桂、山奈、蒼朮等藥物碾碎成藥粉,製成具有芳香闢穢功效的防感香囊,將其佩戴在前胸,能預防流感、溼疹等春季流行病。此香囊特別適合小兒佩戴,因為小兒肌膚嬌嫩,髒氣清靈,藥物易透達,只要使用得當,就能取得藥輕效捷的效果。同時,還可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夏季天氣潮溼悶熱,蚊蟲滋生傳播疾病,帶來很多煩惱。此時,可採用艾葉、菖蒲、白芷、丁香等純中藥配方,製成具有驅蚊蟲、殺菌、安神作用的驅蚊香囊,由於這些中藥都屬於芳香藥物,它們含有揮發油,驅蚊效果非常明顯。

秋天對應於肺,悲易傷於肺,肺氣不宣暢也會影響情緒,二者相輔相成,形成悲秋情懷。秋季時,可製作由桂花、玫瑰花、月季花等乾花香囊,可以通過香囊的香氣,幫助鬆弛神經、舒緩焦慮、消除疲勞、緩解壓力。更適合在家中的臥室、枕頭上方擺放或隨身攜帶在身上,能幫老人促進心肺呼吸,促進氣血流暢,刺激免疫系統,增強身體抵抗力。

冬季晝夜溫差大、乾燥多風,寒潮一波接一波。

冬季最難受的可能屬鼻炎患者了,流鼻涕、打噴嚏、鼻子不通等症狀常有發生。在鼻子不通影響生活時,不妨用辛夷、薄荷、蒼耳子等中藥製成中藥香囊,通過佩戴、經常嗅聞來幫助通鼻竅,緩解不適。十分適合患有慢性鼻炎、上頜竇炎、過敏性鼻炎等的人群使用。

三、中藥香囊研究

為健康,做加法 | 戴個香囊袋,遠離病蟲害

現代研究認為中藥香囊裡的中草藥濃郁的香味散發,在人體周圍形成高濃度的小環境,而中藥成分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芳香氣味能夠興奮神經系統,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體—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不斷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的生成,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還可以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同時,藥物氣味分子被人體吸收以後,還可以促進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從而提高了消化酶的活性,增強食慾。香囊中的芳香物質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興奮嗅覺,從而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放置汽車上,有助於司機消除疲勞、提神醒腦、明目;放在衣櫃內,可以用來辟邪驅蟲、淨化空氣。

《素問遺篇•刺法論》認為“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明確指出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抗擊疫情,中醫藥與您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