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之后,再无拿破仑

拿破仑与历史上的1月23日

今天1月23日,看历史上的今天,发现有两件事情很有意思,虽然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但背后却有着耐人寻味的联系。

1828年1月23日,西乡隆盛出生;

1937年1月23日,斯大林对布哈林等17名共产党领导人宣布死刑。

拿破仑之后,再无拿破仑

拿破仑肖像油画

这两件事情的背后,我看到了拿破仑的影子。

关于拿破仑,我们都知道他创造了一段非凡的历史,26岁征服意大利,以一国之力打败几乎整个欧洲,差一点就成了欧洲皇帝。

历史学家评价说,拿破仑具有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和极大的人格魅力,是一位历史创造者。

创造历史并不一定是好事,拿破仑创造了历史,其结果是欧洲常年战争不断,而且对其他人来说,创造历史的拿破仑是不可控的。

这是关于拿破仑的经验教训,在他之后,出现过同样拥有卓越军事才能和不凡政治智慧的人。但由于拿破仑的前车之鉴,他们却没可能成为拿破仑一样的人。

列宁的接班人

拿破仑之后,再无拿破仑

流放到墨西哥的托洛茨基

20世纪20年代初,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面临着选择列宁接班人的问题。

托洛茨基曾被认为是最佳人选,他是列宁最亲密的战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翼领导人,而且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的军事领袖。

但最终,苏俄选择了“格鲁吉亚农夫”斯大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及后来与反革命势力斗争中,斯大林完全没有表现出领袖能力和气质。而托洛茨基则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托洛茨基是经历国内战争的一员猛将,一战后期,他顶住巨大的国内压力,单方面与德国议和,虽然付出了割让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领土的巨大代价,但最终将俄国从帝国主义战争泥潭中拖出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智慧,保证了俄国革命获得成功。

发动十月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党中,有相当一部分犹太裔俄国人,他们认真研究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认为法国大革命最终变质,原因在于拿破仑个人的崛起和他发动的一系列扩张战争。

托洛茨基因为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拿破仑,所以,选择资质平平的斯大林更安全。

这个选择是典型的一次以史为鉴,只是选择者们或许预料不到,这个选择人类带来了一段悲伤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斯大林对红军内部以及苏联政治、经济领域开展肃反运动。1937年1月23日,斯大林宣布布哈林等17名共产党领导人死刑。

据后来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解密,1937年至1938年的肃反运动中,超过200万人在“大清洗”遭到镇压。这个结果,应该不是当初斯大林的选择者所预料到的。

西乡隆盛与日本战争之路

拿破仑之后,再无拿破仑

西乡隆盛的铜像

东京上野公园内,有一座铜像,是一名不修边幅、穿着和服的男子在遛狗。这个男人叫做西乡隆盛,是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并称为“维新三杰”。

同时,他也是一位具备拿破仑那样智慧和能力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1828年1月23日,也就是斯大林宣布布哈林等人死刑那天的整整109年前,西乡隆盛出生在鹿儿岛一个下级武士家庭。

从小接受的儒家教育和武士训练,让西乡隆盛养成了尚武的习性和刚健的气质,并具有浓厚忠孝仁义的封建道德观念。

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西乡隆盛在军事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兵不血刃占领江户城。同时期的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岩仓具视和伊藤博文等政治领袖,都是只懂文治不懂武功的人。

后来,由于反对侵略朝鲜和台湾,西乡隆盛辞官回乡开办私学。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他被推举为反政府武装的领袖。兵败后,西乡隆盛在鹿儿岛切腹。

他的死,让政府终于松了口气。

但他的死并没有解决政府的问题,自由民权运动和军队暴动还是让明治政府很头疼。

1878年,近卫炮兵队因对薪水不满,发动竹桥暴动,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决定借机把军队和政治分离,由参谋本部长独揽军令权。

山县有朋并非惧怕民运影响军队,他是在西南战争与西乡隆盛的交战中,深深地意识到统帅权独立对于控制军队、避免军队谋乱的重要性。当然,这个决定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

与苏俄选择斯大林作造成许多意想不到的不幸一样,西乡隆盛叛乱引发的日军统帅权独立,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统帅权独立催生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同时导致日本的政治、外交与军事脱节。在后来的中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陷入战争泥潭无法自拔,却没有相应的机制来停止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