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解控,孩子在家學習用好這幾個教育理論,成績立竿見影

1、皮格馬利翁效應

定義: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疫情未解控,孩子在家學習用好這幾個教育理論,成績立竿見影

該理論提出者心理學家羅森塔爾


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啟示:“皮格馬利翁效應”留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以避免對方失望,從而維持這種社會支持的連續性。

提出: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羅森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這一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1]

教育學應用:運用到教育中,就要求家長或老師對孩子要投入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孩子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孩子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你是會有辦法的”┉這樣孩子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產生。一個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經過激勵後,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也就變成了行。


2、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遺忘曲線由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描述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人體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循序漸進的直觀描述,人們可以從遺忘曲線中掌握遺忘規律並加以利用,從而提升自我記憶能力。該曲線對人類記憶認知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般規律

疫情未解控,孩子在家學習用好這幾個教育理論,成績立竿見影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他用無意義音節(由若干音節字母組成、能夠讀出、但無內容意義即不是詞的音節)作記憶材料,用節省法計算保持和遺忘的數量。並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2]

學習中的運用


複習點的確定

1. 第一個記憶週期:5分鐘

疫情未解控,孩子在家學習用好這幾個教育理論,成績立竿見影

2. 第二個記憶週期:30分鐘

3. 第三個記憶週期:12小時

4. 第四個記憶週期:1天

5. 第五個記憶週期:2天

6. 第六個記憶週期:4天

7. 第七個記憶週期:7天

8. 第八個記憶週期:15天


3、學習金字塔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它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週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種現代學習方式的理論。最早它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現並提出的。

在塔尖,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週以後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

第二種,通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

第四種,是“示範”,採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

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

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

最後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疫情未解控,孩子在家學習用好這幾個教育理論,成績立竿見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