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領域有哪些偽科學、錯誤的常識?

直接敞開天窗說明話吧

1、健身的話每公斤體重需要x克蛋白質,最常見的就是2克。這裡不批數字,批的的“每公斤體重”,不能用體重算,至少我知道200斤的胖子跟200斤的健美先生都去健身的話,需要的蛋白質絕逼是不一樣的。用瘦體重會比較科學。

2、舉腿練腹直肌下半部,卷腹練腹直肌上半部。這條非常的“權威”,但值得存疑。從解剖上講腹直肌就是一段很簡單的肌肉,上連肋骨,下連恥骨。因此它收縮時不會分上下部,而是整體收縮的,就像一根橡皮筋,兩隻手把它拉著,無論左手移動還是右手移動,它總是整體的伸長或縮短。
3、雞蛋一天只能吃一個(或兩個)要不然會膽固醇過高。不多解釋,傳這段話的人可能連什麼是膽固醇都不知道。

健身領域有哪些偽科學、錯誤的常識?

4、網上的健身食譜大部分都根據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制定,肯定是不完全適合中國人的腸胃的。你前一天還在吃地溝油快餐,上網看了看健身雞湯,第二天就徹底告別米飯,改成雞胸肉、土豆、燕麥……你的腸胃是接受不來這麼大的變化的。

除了食品的種類外,還有一點就是食物的“量”。健身後對食物熱量敏感,可能只看熱量額度進食,而忽略了食品的“體積”,消化器官中沒有足夠的食物,就會導致腸道蠕動不足,結果導致便秘。健身餐和健身一樣,也是一步步慢慢改變的,不要貿然就把一日三餐改成健身餐。

健身領域有哪些偽科學、錯誤的常識?

在健身房裡,你問很多人都會得到這樣的答案:減脂做小重量,多次數,增加做大重量,少次數,其實,這個觀點來自於上世紀70年代。現在我們科普一下其中的緣故。脂減的是肥肉,不是肌肉。脂肪不容易減少,但是肌肉的丟失和退步是非常容易的,例如:節食會造成肌肉丟失;負重減少會造成肌肉丟失。肌肉為力量而存在。如果我們的身體需要經常應付較大的負重,那麼肌肉就會保持在這種應力所需要的體積。例如:一個半年以上沒有訓練的人,從今天開始,每天做20個俯臥撐,以後每天都增加1個,每週做6天,休息1天。在這個人身上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健身領域有哪些偽科學、錯誤的常識?

首先,這個人的胸肌體積和力量都會增加,尤其是第1、2周最為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胸肌的體積不會持續增加,胸肌的耐力會持續增加。胸肌體積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這個訓練者自身的體重沒有很大的變化,在最初由沒有訓練到增加了訓練,胸肌得到了刺激,體積增加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俯臥撐的負重沒有持續增加,也就是這個人的體重沒有明顯的變化,很快,胸肌的體積增加就停止了。那麼胸肌的耐力會持續增加,因為他每天所做的俯臥撐都增加1個,胸肌耐力刺激還在持續提高。在現實中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的軍隊,他們的訓練使他們可以做很多俯臥撐,但是很少見胸肌發達的士兵。再比如:一個人右腿部受傷,拄拐用左腿走路。

健身領域有哪些偽科學、錯誤的常識?

一段時間以後,他的右腿部肌肉會出現明顯的萎縮而變細,左腿沒有變化或者出現肌肉的增加,這是因為肌肉一旦丟失了負重,馬上就開始萎縮。由此可見,肌肉只會與負重成比例關係,負重變小或者負重消失,都會造成肌肉的體積減少。

現在我們回到健身房,如果在肌肉訓練時選擇了小負重量,多次數的訓練方法,那麼肌肉就會敏感地察覺到原來的負重量變化了,目前不需要再保持原來的體積,於是肌肉體積就開始丟失。同時,減脂期一般都會做飲食的調整,在飲食調整期往往會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碳水化合物的數量減少令肌肉缺乏肌糖供應,力量勢必減少。這就是減脂丟失肌肉的雙重作用。

健身領域有哪些偽科學、錯誤的常識?

造成很多人減脂期時將脂肪和肌肉一起減少的結局。因此,我們應該避免肌肉在減脂期的丟失,飲食控制難以避免,但是負重量的選擇上,一定不要再人為地減少,保持同增肌期一樣,每組6-12次的負重量進行訓練,肌肉在高負重下不願也不易減少,最終完成減少脂肪的最後效果。

因此,根據自己的身體弱點進行訓練是最重要的。做自己不擅長的,訓練的進步就更快。不要隨大流,因為每個人的健身需求都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