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推忠武,论兵特造微”,统治阶级势力变化加速了北齐灭亡?

引言

公元530年,北魏的统治随孝庄帝之死一同覆灭。刚刚统一了不久的北方地区,便再次发生了战乱与分裂,分立为东魏、西魏两个国家

。但这两个国家实质上处于高氏、宇文氏的掌控之下,其中,高氏很快将东魏政权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齐。军事力量在这多次的政局变动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奠定了北齐军事王朝的性质。在北齐政权中,处处可见军事力量的影响。首先,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讲,高氏的崛起与军事力量息息相关。由此可见,高氏是北方军事重镇,怀朔镇崛起的鲜卑化汉人。

《北齐书》中记载:"神武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长而深沉有大度,轻财重士,为豪侠所宗。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少有人杰表。家贫,及聘武明皇后,始有马,得给镇为队主。"

公元525年,六镇起义爆发,高欢率部参加起义。而后,六镇兵马从葛荣处转手到尔朱荣手中,尔朱氏败亡后军权又转手到高欢手中。高欢能够在战乱中立身并崛起,正是因为掌控了六镇的兵力。这就体现了军事力量对北齐政权建立的重要性。

“段氏推忠武,论兵特造微”,统治阶级势力变化加速了北齐灭亡?

东魏、西魏形式图

其次,国内外的情势决定了东魏北齐须以军事为立国之本。北齐建立后,内部叛乱此起彼伏。文襄、武成二帝皆以宗亲篡位夺取皇位。对统治不满的勋贵也多次发动叛乱。同时,北齐外部地缘状况严峻,处于三面受敌的状态。北部日益强大的突厥对北齐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北齐不得不通过修筑长城来进行防御。西部与西魏北周接壤。在侯景之乱后,西魏国力日益强大,对北齐构成了严重威胁。

南部的梁、陈也不时北上骚扰。在这种强敌环伺的外部环境下,北齐必须保证较强的军事实力,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最后,作为鲜卑化的国家,北齐在文化心理上亦十分重视军事。六镇鲜卑及北镇武将是高氏家族维持统治的根本和支柱。他们本身大多都是鲜卑族、敕勒族等胡族人,具有重武轻文的风气,这种文化因素也促进了北齐军事王朝性质的形成。

“段氏推忠武,论兵特造微”,统治阶级势力变化加速了北齐灭亡?

北齐地图

北齐建国时的纵容政策

北齐政权自建立以来,统治阶级内部各方势力便争斗不休。君主、勋贵、宗亲、恩倖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北镇勋贵可以说是高氏政权的缔造者之一。高欢击败尔朱氏,兵定洛阳,正是依靠这支雄师劲旅。因此,其特殊政治地位不言而喻。北镇勋贵所率领的镇兵,由于长期和部落组织混杂在一起,本身又大都是胡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部落文化的影响。

他们承袭了少数民族"等夷"的制度,即统治者在处理军国大事时须与手下众将合议,而不能独断专行。这体现出北镇勋贵中仍带有部落原始民主制的遗风。因此,统治者为了加强军事向心力,往往对勋贵众将厚加慰抚,并赋予其特殊的政治权利,采取宽松甚至纵容的政策。这导致了北镇勋贵的地位在统治前期不断上升。

“段氏推忠武,论兵特造微”,统治阶级势力变化加速了北齐灭亡?

侯景之乱

《通志》中记载:"时乘馲驼牛驴,不施鞍勒,盛暑炎赫,隆冬酷寒,或日中暴身,去衣驰骋,从者不堪,帝居之自若。亲戚贵臣,左右近习,侍从错杂,无复差等。征集淫妪,分付从官,朝夕临视,以为娱乐。凡诸杀害,多令支解,或焚之于火,或投之于河。"

北镇勋贵中,高欢早年结识的怀朔镇出身的亲党可以看作是一股相对独立、更加特殊的势力。

北齐前期,皇室通过与怀朔镇勋贵联姻的方式笼络军权、巩固统治,两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权利集团。在北齐的统治阶级中,宗亲也属于一个重要的利益集团。宗亲一般指君主的宗族,因为有血缘关系的维系,宗亲往往拥有较大的权利。但在北齐政权中,情况并非如此,北齐的政权极端依赖军事保障。

“段氏推忠武,论兵特造微”,统治阶级势力变化加速了北齐灭亡?

北齐高欢

北齐政权内部的势力结构

而在建国初期,军权被牢牢把握在勋贵手中,他们也因此占据了政治的高位。为对抗北镇勋贵过于泛滥的特权,北齐统治者十分注重培养宗亲将领来作为一种特殊的分权机制。这也为宗亲与勋贵之间的矛盾埋下了伏笔。需要注意的是,宗亲对军权的掌握虽然稍弱,但他们因为血缘宗法关系受封高爵,享有食邑租税。他们通过封爵确定贵族身份,并以此作为起家入仕的身资,入仕伊始就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官职。这些也使得宗亲成为统治阶级内部一支不可忽略的势力。

《资治通鉴》中记载:"齐尚书左仆射徐之才善医,上皇有疾,之才疗之,既愈,中书监和士开欲得次迁,乃出之才为兗州刺史。五月,癸卯,以尚书右仆射胡长仁为左仆射,士开为右仆射。长仁,太上皇后之兄也。"

恩倖作为独立政治势力出现在北齐统治阶级中是较晚的。恩倖势力初步形成并掌握一定话语权,大致是在文宣帝时。文宣帝高洋统治时期是北齐政权的一个重要转型期。高澄死后,高洋虽是在鲜卑勋贵们的支持下继承霸府,但却是在汉人势力的支持下得以禅代称帝。

勋贵集团依然掌控着国家军队武装,老臣宿将们对高洋也颇为轻鄙。

“段氏推忠武,论兵特造微”,统治阶级势力变化加速了北齐灭亡?

北齐高洋

在这种情况下,他既不能充分取得鲜卑族勋贵的支持,也无法完全信任汉族文官。这导致他长期处于忧郁中,对恩倖的迎合与奉承产生了一定的依赖。然而,高洋始终认为恩倖不足以信赖。因此,

在文宣一朝,恩倖并未在政治上得势。到北齐后期,自武成帝一朝,情况大有不同,恩倖势力开始入主中枢。高湛本身是宗亲出身,通过篡位获得了皇位。

因此,他对宗亲和勋贵都抱有一种不信任感,急需削弱他们的实力。他倚重恩倖,使其形成一股势力,参与到统治阶级的权利斗争中来,抑制勋贵与宗亲势力。北齐大政由尚书省掌握,以和士开为尚书右仆射实际上是让其入主中枢。武成帝死时,还任和士开为顾命大臣,充分体现了恩倖权势之重。后主一朝,恩倖势力作为独立的政治势力,已然成熟起来。

“段氏推忠武,论兵特造微”,统治阶级势力变化加速了北齐灭亡?

邙山之战

统治阶级内部势力的变化与北齐的灭亡

作为一个军事王朝,北齐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沉浮与军权变动息息相关。占据有利地位的往往是掌握军权的一方,而失去军权则往往意味着该集团势力的削弱,甚至覆灭。北齐的军权主要集中在并州的骑兵省和外兵省、京畿大都督府和领军府三方面。三方职责各异,实力强弱也有差异。骑兵省和外兵省是统领北齐作战的主力军队,大多是六镇兵将。京畿大都督府掌管除宫廷禁卫军之外的驻防军,是拱卫京城的重要力量。

《北齐书》中记载:"帝如其言。顷之,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今已伏法,其余家口并不须问。寻而发诏,尽灭其族。"

在北齐初期,勋贵的得势与君主的宠信有极大关系,其背后体现出的,是皇权出于稳定新建国家的需要对军权掌控者的依赖。维系出生入死打下的江山是皇权与勋贵共同的追求。因此,皇权广结姻亲,授勋贵以高职要务,对勋贵们的腐败行为常常持纵容的态度。

这导致勋贵妄自尊大,引发了严重的叛乱事件,影响到了皇权的稳固。

“段氏推忠武,论兵特造微”,统治阶级势力变化加速了北齐灭亡?

北周伐齐

篡位夺权的武成帝深谙宗亲专权的弊端,又因其文治武功难以服众而无法控制勋贵,为制衡各方势力,武成帝在军权系统中引入了新的势力集团——恩倖。

恩倖将领开始时虽未掌握兵权,政治地位也较弱,但在君主的授意和支持下,军事实力稳步上升,尤其是在后主一朝,几户所有的恩倖都担任着军职,长期掌握领军府的兵权。邺城军权完全由恩倖掌握,军权大部分落入恩倖手中,恩倖及其背后的皇权走向了北齐权利的顶端。

评价

北齐是一个军事王朝,政权的主体是由六镇军人出身的勋贵所构成的,且面临严峻的外部形势。北齐的高氏皇室需要年富力强的皇帝,在军政事务方面亲力亲为,威慑内部野心勃勃的勋贵、宗亲,以及外部三面环绕的敌国。然而,高欢死后,其子孙后代逐渐走向腐化堕落。到武成帝高湛之后,君主的文治武功日渐衰弱。无论是初期、中期扶植勋贵宗亲,还是后扶植恩倖,实际上都是君主在不断尝试依据各方势力来维持君权地位。

出于这种需求,北齐政权也有意维持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的分立态势。因此,统治阶级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没有任何一方能稳固地在北齐的政权中占据核心地位。某一集团一旦进入政权核心后,必然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弹,导致政治上的激烈冲突。

长期的内耗削弱了北齐的国力。更重要的是,军权落入恩倖手中,军事帝国最后的堡垒轰然坍塌。

公元573年,兰陵王高长恭被杀。同年,恩倖韩长鸾进大将军,恩倖势力几乎完全掌控了军权。然而,这些恩倖自身的军事统帅能力远远不足。最终,晋阳一役以北齐军队溃散、君主出逃为结局。

北齐统治者高氏家族是六镇出身的鲜卑化汉人,民族成见很深,而北齐的建立亦是依靠六镇军人。高氏家族与勋贵势力以为民族不同,大肆杀害汉化之人,造成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于北齐来讲,其统治阶级包括君主、高氏宗亲、北镇勋贵、河北大族、恩倖等。北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各个势力争斗不断,不理朝政,导致国力衰弱,最终走向了灭亡。北齐的灭亡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北齐书》

【2】《资治通鉴》

【3】《通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