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思考」教师课余时间做些什么

一个教师除了进行备、讲、批、辅、考几个必要的教学环节外,还有部分时间属于自己支配,这部分时间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值得思考。有的教师把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吃喝玩乐,有的教师则让课余时间白白流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教师的课余时间不仅要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生需要什么

教师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而定,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适合班级教学?什么样的教法最能取得最佳效果?这是教师课余时间思考最多的问题。常言说,教师备课就是备学生。一个对班级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了如指掌的教师,就会游刃有余地把知识教给学生。上世纪90年代初,我担任六年级一个班语文教学,该班有62名同学,通过测试得知有15名学生属优等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好,识字多,理解能力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起来毫不费力。有20名学生为一般生,对所学问题表现得似懂非懂,对课本上的知识表现为,一看便知,答案却又拿不准,答题的准确率在50%左右。剩下的学生则是差生,表现为上课不听讲,就是认真听也听不懂,知识不能接受,测试成绩大多在20分左右。面对这样一个班级,我反复思考如何进行教学?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照顾哪类学生最适合教学?苦苦思索之后,我确定了这样一个施教方针:保证优等生吃饱,确保一般生吃好,强化差生消化得了。于是我让好学生在掌握课本内容之余,再从报章上寻找一些好的篇章进行记诵、理解、然后模仿写文、最后在班内进行交流,最大限度的扩大知识面,力求大容量,快速度学到更多的知识。对于一般学生,则采取与优等生结对,传授学习经验、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带动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给他们的学习目标是,能够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即可。差生,我首先从组织纪律抓起,在学习习惯上下工夫,然后再从基础知识开始,加班加点,每天延长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天天都有目标要求,每天练习必须完成,运用督促、引导、检查等办法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经过半年的实验,我班有5名一般生进入优等生行列,18名差生达到一般生水平,其中有两个学生起初连课文都读不下来,却能写出比较满意的作文。其实这种做法就是我根据班级实际,依据学生的需求,在课余时间精心思考确定的。

二、教学综合什么

新课程倡导教师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知识,语文教师更应当具有多学科、多角度、多方位的知识。语文课本新教材中广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且更多的是在一篇文章中既有学科方面的内容,也有跨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倘若教师没有综合性的知识,就很难胜任教学工作。譬如,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看云识天气》,他既是一篇文学色彩浓厚的佳作,又涉及到许天文学方面的内容,还有农谚等。讲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就应当首先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云彩、闪电、雷鸣、彩虹这些自然想象是如何形成的?天气与日月星辰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天气能预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是如何得到有关天气变化信息的?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气候和天气方面的知识理解。凡此种种,在语文教学中都应当进行综合。可以这样说,在信息发展迅猛的当今社会,迫使教师必须具有综合信息的能力。有一位教师在讲到法布尔《蝉》时,对有关蝉的生理习性、生活特点一点都不知道,只是从写作的角度讲给学生,讲法平淡又缺乏知识性,学生听起来感到乏味,一堂课下来学生无精打采的,不知所得。本来一篇很好的科学说明文,因教师的综合知识不足而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能不归结为教师综合知识贫乏的原因。

三、师生交流什么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其实就是师生间形形色色的对话。教师与学生间的促膝交谈、感情融通、心灵沟通。促使师生间的关系转化,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师课余时间值得深思的问题。一个成功的教师,他视学生为子女、朋友,把学生当成一个与自己相同的生命体,平等交流、尊重人格、热心帮助、催化进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当把与学生平等的意识放在首位,去思考与之交流的内容,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高高,学生矮小,应蹲下来与他们交流。其次,要思考与学生交流的环境,课下交流的内容不放在课上,单个要说的话不面对集体,需要温和的语言不用严厉的表情。再次,更要思考交流的内容,每个学生因其生活方式、家庭背景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个性,这就要求师生交流要具个性化。他就象医生治病一样,病有百种则药有百方,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已故的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曾说:浇树要浇根,交人要交心。教师要把自己的知心话告诉学生,只有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培育正在成长的幼苗,才能使其茁壮成长。我的教学班里有这样一个女生,平时与别的学生不怎么接触,自己独往独来,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可作业还是能够按时完成,也能遵守班级纪律,学习成绩属中下等。我注意留心她的优点:说话虽不多,但说出来不乏幽默;作业虽错误多,但能按时交;与人相处虽孤僻,但有一颗善良的心。我把握住这一点,主动接触她,尽量用幽默的语言进行交流,走进她的心灵,唤起她的共鸣。我与她从家庭到学校,从人生到社会,从课本到网上,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交流时间不长,她很快就变得热情开朗,与同学们相处得十分友好,尤其是在学习上表现得思维开阔,知识面广,成绩跃居前十名之列。

四、教学改进什么

教师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不断的修正教法、充实内容、反思提高的过程,不会对自己的教学反思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认识、思考、改进,才能使教学富有成效,这正是辩证法所倡导的。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我教过多遍,采取传统的“大纲”式的教学,师生紧紧围绕字、词、句、段做文章,把学生的思维捆绑在课文内,唯课本为是,画地为牢,效果不佳。经过反复思考,多次改进,最后,我把落脚点放在“课标”下的教学实践上,实施发散、综合、开放的教学方法,觉得是比较切合现代教学实际的教法。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历史背景的前提下,了解主题思想,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农村凋敝的根源,升华学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的意识。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画面上体会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独特个性: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杨二嫂与中年杨二嫂,栩栩如生的形象使学生体会、感受人物不同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学生根据自己所观所感,写出了各具特色的文章:有的从写人物的角度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有的从描写环境的角度去挖掘社会的病根;有的模仿课文的写作技巧来书写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这种方法的改进有赖于我利用课下的反复思考,才使得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总之,教师的课余时间是一个完善教学的过程,咀嚼品味就会使得教学逐步完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思考,把成熟的想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教育思想。实践出真知,思考得越多,就越能使教学富有生机,越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编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万福 于建福主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科学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