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且是项羽部下最重要的将领,为何在第一次与韩信交手时便被杀了?

小林创可贴


龙且之败与韩信没有什么关系,那个神乎其神的记载是忽悠的编造。龙且死在彭城,汉将丁复的战功。

汉军二下彭城的猜想与解析

题记:菜九作韩信史料打理,对这一段情况弄得透熟,以为在整理韩信过程中即将这一块理清楚了。等到拙作《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正式出版后,突然觉得这一块还有问题,所以所谓透熟之类的大话还真的不能乱讲。现对汉军二下彭城始末另行打理如下。

楚汉战争期间,汉有两次攻占楚都彭城。第一次是汉二年汉王东征,以汉为首的反楚联盟于当年四月攻占彭城,后因项羽强力偷袭,汉军大败,退出彭城。时隔两年,灭齐之后,汉军从齐国方向再次攻占了彭城,即为本文猜解内容。

第一次攻占彭城的情况比较清楚,汉是乘虚而入,利用项羽陷于与齐势力在齐交战之际,攻占得手。第二次前因后果及过程,似乎还是一笔糊涂账。菜九也没有把握弄清楚,但觉得提出问题总比不作为问题好,然后尽自己最大努力,或者会使这个问题取得比以往明确一点点的概念。

彭城二次失陷于汉的事,两个本纪都没有提到,可能这也是此事件未受重视的原因所在。但此事确实发生了,而且还非常重要,时间应该在和约之前稍早一点点。这样一定位——与和约联系起来,就会觉得楚汉鸿沟和约之事真的不简单。菜九综合史料以为,如果将汉二次攻占彭城与灭齐综合起来考察,很有可能攻占彭城就是汉灭齐的真实用意。换言之,终极目标是攻占彭城,灭齐反而是顺便的事。从汉灭齐到攻占彭城可以看出,汉对楚已经有巨大优势,之所以没有提早决战,是因为汉王家眷在楚手中。所以菜九以为,汉迂回曲折攻占彭城的目的之一是营救汉王家眷,但这一目标没有实现,因为汉王家眷不在彭城,汉王家眷被项羽时刻带在身边,或者至少是在项羽能够控制的范围内。

这样的话,就提出一个前人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汉在荥阳一线始终处于下风是真的力不敌楚,还是故意示弱?菜九以为,故意示弱的成分很大。因为既然汉能调集大量兵力从荥阳相持线的楚方背后对齐进攻,这些军队也完全可以对楚军的背后奋力一击,这样楚军未必就能抵挡得住。但汉军没有这样做,而是将楚军主力的周边搜刮一空,使在荥阳一线与汉相持的楚军主力成为孤军。让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形势。

自从平定赵地后,汉就与齐毗邻了。齐可能感到汉之压力,楚也看到汉有吞并齐包抄楚的前景。在这样的情况下,楚或者会有应对汉灭齐的预案。所以到了日后齐真的被汉击溃,楚很快就组织了一支援齐军。史料中活灵活现记载韩信灭龙且为首的援齐军的那一段极不靠谱,菜九多次说过是假史,不足为凭。真实的情况龙且是援齐军,可能不是主帅,《汉书》记主帅是项它,龙且属之。以项羽对家族的倚重,这样的安排应该成立。项它,又作项他、项佗。这支援齐楚军原本就是楚之战略储备、战略预备队,它不是项羽从荥阳一线划拨的,而是以彭城守备军为主组建的。所以无论是与援齐楚军的作战,还是攻占彭城的作战,汉军的作战对象都是同一支楚军。

那么以此为基础,描绘一下这支楚军与汉军作战的过程。菜九以为,龙且所在楚军原本就是彭城的守备军,本身有镇守后方与对齐警戒之功用,所以对齐的情况应该比较熟悉。到了齐向楚求救时,楚自然会动用这支守备军作为援齐军。只是齐在汉的强力攻击下,根本没有组织起像样的抵抗,齐的核心地区陆续失陷于汉,所以齐王君臣率残部逃出齐,依附于楚。这在齐而言,也是艰难选择,毕竟齐是楚之罪人——破坏项羽分封格局的罪魁祸首就是现齐王广之父田荣。只是到汉大举进犯的那个时候,除了楚,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帮到齐。当然,楚帮齐并非无偿的,龙且回答幕僚避战建议时就有“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之说,虽然那个故事不可信,但这样的对话或者成立,因为齐必然要为楚之援救付出代价,以土地换援助。这样的事在此前的战国时期就发生过,战国时期乐毅灭齐,楚杀齐湣王一事,实为楚的援齐军所为。齐襄王存身之莒,原为齐地,后来归了楚,大概就是楚援齐的代价或报酬。但正如菜九在多个文字集里说的那样,汉灭齐是会战式的,有多个汉军从多个方向进攻齐国,到了齐不能支的时候,楚之援军亦不能有作为,所以齐楚联军与汉军作战失利。《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录到有多个非韩信体系的汉军部队与龙且作战,这才造成援齐军的失败。其中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就应该是汉在齐地与齐楚联军的交战。齐楚联军对汉军作战失利,楚援齐的目的没有实现,退回彭城。估计齐王君臣也一起退到楚地,至于最后田横依靠彭越,应该是彭城失陷于汉后的事了。

汉军与援齐楚军的作战地点,《曹相国世家》作上假密,《樊郦滕灌列传》作高密,古人注有称二者为一地,有称非一地,但龙且肯定没有死于齐地,而是死于彭城,这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丁复战功为证。虽然记载不一,但菜九决定选择彭城说。因为在齐地的记载有不实的明证,故不可信。虽然世家与列传的资料也是来源于朝廷档案,但考虑到司马迁有整齐史料的作为,可能在作传记时与市面上流行的传说作了统一处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击龙且的地点只有彭城而不见其他,其中只有一个丁礼杀龙且,明确说属灌婴。但这不代表龙且是像记载中那样死于半渡受击,因为丁复的战功也是杀龙且彭城,龙且肯定没有分身术,也不会死而复生,所以应该以死于彭城为妥。灌婴究竟是否参加了最后击龙且之战,还不能以丁礼的记录为定,因为存在把两件事并为一处的可能。换言之,丁礼属灌婴与杀龙且完全可以是不同时期的事。比如吕马童也有击龙且,就没有写属灌婴,日后斩杀项羽之役,吕马童又明确是属灌婴的。而吕马童击龙且的官衔是司马,此官衔非灌婴所部所有,则吕马童应该是吕泽体系的人,但在最后追击项羽的战斗中被汉王统一征调,划归灌婴指挥。以此为参照,丁礼完全可以是吕泽所部,在某个阶段,比如最后追击项羽时归灌婴指挥。查了一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这个乐成侯丁礼,以中涓骑从砀中,资格非常老,定三秦就是侯了,比灌婴封侯还早,虽然看不出属吕泽的明显迹象,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可能,因为刘邦从起砀的老弟兄有一大半归了吕泽。

还是来说龙且。龙且援齐不利,就从齐撤回彭城,但被尾随而来的汉军围困住了。问题是这些汉军是否包括韩信所部。虽然灌婴的传记言之凿凿击龙且,但列传将其击龙且列在韩信为齐王之前。韩信的列传称韩信击楚是在为齐王之后,照此说法,如果龙且不是在齐地而是在彭城被汉歼灭,则韩信所部,包括灌婴在内应该没有参加。只是龙且是从齐落败的,韩信所部应该在合击龙且的战事中起了极大作用。到了会剿龙且的时候,韩信部不可能不参与。所以韩信立为齐王后才击楚的记录不可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韩信立为齐王后才击楚的记录不可信。韩信立为齐王后才击楚的记录不可信。韩信立为齐王后才击楚的记录不可信。实际情况应该是,韩信确实向汉王申请立为齐假王了,但实际的战争行动从来没有停止。换言之,韩信没有以封王与否作为消极怠工的理由。

杀龙且一役中丁复的战功描写值得注意。《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称阳都侯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羽军叶”,与龙且有关内容不到十个字,信息量非常大。悼武王即吕泽,丁复为吕泽部下毫无疑义,这样的描述表明吕泽也参与了灭龙且之战。吕泽是刘邦的合伙人,地位远在韩信之上,如果他参与了此战,则灭龙且一役的汉方总指挥只能是吕泽,而非其他任何人。丁复此时应该是吕泽手下的重要角色,此前的重要功绩有定三秦时生擒董翳与章邯,其他时间估计也没有闲着,此役又斩杀龙且,在汉集团定天下的标志性战役中,一个人承揽了好几项,所以彭城之役后,其职衔上升到吕泽体系中最高的大司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灭龙且一役发生地点应该在彭城,汉军方面是吕泽部主导,韩信部配合。此役无论对汉对楚都十分重要,但因日后吕氏被彻底清盘,战功被隐没,造成此役的记载严重缺失。值得注意的是,丁复在彭城之役后,旋即在南阳与楚作战,这样的战事在整个历史记忆中没有留下痕迹。以丁复所部之强悍,南阳一地之楚军也非同小可。可惜历史没有留下战争画面。

实际情况大概是这样的:龙且援齐不利,败回彭城,汉军随即跟进,将龙且所部围困在彭城一带,经过激战,龙且覆灭。参战汉军基本上就是在齐汉军,吕泽所部也是完成了击齐之后,再对龙且实施歼灭的。吕泽定齐有河阳侯陈涓 “以丞相定齐地”为证。对于败归的龙且,即以吕泽一部也完全可以战胜之,但韩信部在击败援齐楚军过程中作用非常,完全应该剩胜追击,加入到消灭龙且的战役中。如果吕泽确实是汉在齐地的最高指挥官,他完全可以调动韩信部参与到灭龙且的战事中。如果吕泽不是最高指挥官,反而不好理解,人在齐地,官衔最高,其他人不买账,成何体统?

楚军方面的情况不详,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龙且所在援齐军的统帅确实是项它,那么这样的配置也可能是楚军失败的重要原因。项它显然没有什么能力,如果让龙且直接指挥楚军,未必会败得那么快那么惨。这个项它能力差也就罢了,还在战场上投降了,注意,是投降不是被俘,所以算是立功,因此被汉封侯了,为平皋侯。只是不知道项它之降是在龙且生前还是死后。如果是龙且生前就降,则其降是造成龙且最终战死的关键因素。如果是龙且战死后投降,则属于大势已去。按项它立功封侯还看,很可能是在龙且战死前就降汉了。那么,龙且之败就不是汉在战场上胜之,而是败于内部变故。但项它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又与彭城无关(平皋侯项它“汉六年以砀郡长初从” ,六年显然为五年之讹),则其降汉与否与龙且之败无关。或者《汉书》以项它为援齐主将没有根据。因为如果整个援齐军在齐败绩,又在彭城覆灭,作为主帅,项它能够幸免的难度还不小呢。

彭城之役以汉之全面胜利而告终,但因没能解救出汉王家眷,汉的战略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只是这样抄了项羽老窝的态势,为后面的约和创造了条件。换言之,如果汉在此役完成了营救汉王家眷使命,则楚汉之间就用不着和约,直接就决战了。所以,所谓的楚汉和约,实为汉彭城战役没有达到目的的后续阴谋。虽然项羽对刘邦不信任,但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如约先释放汉王家眷。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简简单单的汉二次攻占彭城,居然牵涉到如此多复杂难解的问题,连两个基本史籍对此事件记载的可靠性都成了问题,欲使其澄清,或永无可能,只能搞成什么样算什么样了。以菜九的菜鸟识力,搞到以上样子,各位看官对付着看吧。

关于吕氏武装与垓下决战,可参见拙作《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或网络搜索《千古谁识战垓下》《刘吕关系大猜想》。

汉灭齐占彭城基本史料如下(略去韩信史料):

楚使龙且救齐。齐王与合军高密。汉将韩信与曹参破杀龙且,虏齐王广。汉将灌婴追得齐守相田光,至博阳。而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婴败横之军于嬴下。田横亡走梁,归彭越。彭越是时居梁地。中立,且为汉,且为楚。韩信已杀龙且。因令曹参进兵,破杀田既于胶东,使灌婴破杀齐将田吸于千乘。《田儋列传》。

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还定济北郡,攻著、漯阴、平原、鬲、卢。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于上假密,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定齐凡得七十余县。得故齐王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曹相国世家》。

三年,(灌婴)以列侯食邑杜平乡。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于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降下临菑,得齐守相田光,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其骑。所将卒,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攻下嬴、博,破齐将军田吸于千乘。所将卒,斩吸。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于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得亚将周兰。《樊郦滕灌列传》。

(傅宽)属淮阴,击破齐历下军,击田解。属相国参,残博。益食邑。因定齐地。《傅靳蒯成列传》。

(阳都侯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肥如侯蔡寅)以魏太仆三年初从。以车骑都尉破龙且及彭城。 (乐成侯丁礼)以都尉击(项)籍,属灌婴,杀龙且。(高陵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中水侯吕马童)以司马击龙且。(昌侯卢卿)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无盐。(共侯卢罢师)以齐将汉王四年从淮阴侯起临淄。(棘蒲侯陈武)击齐历下军田既。(河阳侯陈涓)击项羽,身得郎将处,功侯。以丞相定齐地。 (下相侯冷耳)以客从起沛,用兵从击破齐田解军。(戚侯季必)别属丞相韩信,破齐军。《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壮侯许倩)以楚将汉王三年降起临济。 (平都侯刘到)以齐将高祖三年降。《惠景间侯者年表》。

(田横)定齐三年,闻汉将韩信引兵且东击齐。齐使华毋伤、田解,军历下以距汉。《魏豹田儋韩王信传》。

汉军二下彭城的猜想与解析

来自专栏九段道场.菜子学院


菜九段的酒


龙且的失败有几个原因:

一、轻敌。龙且与韩信过去认识,对韩信的评价就是胆怯。这次对战,自己的兵力占优,而且训练有素,精锐强悍,于是对韩信起了轻视之心。

二、贪心。当时齐王答应,如果龙且打败韩信,就把齐国的一半割让给龙且。龙且贪念大增,这也影响了他的指挥和判断。

三、对手是韩信。韩信利用对手的弱点,用土囊堵塞潍水上游,佯败引诱龙且渡河,然后放水冲断龙且的军队,将其分割歼灭。这一系列的战斗,韩信战术运用得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历史笑春风


再次,龙且进攻韩信的地点选择在了齐国境内,与齐王田广合兵一处。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的是,齐国当时由于韩信的进攻已经是精疲力尽。甚至丢掉了都城临淄,可以说只是一支败军。而且,齐国与楚国向来有矛盾。项羽曾经多次征伐过齐国,这导致联军内部就存在先天矛盾,而且齐楚两军战法不同,优劣各异。在人数上占优势的情况下,面对突发情况竟狼狈溃散。可见,联军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缺乏有效的指挥。故而失败。






经典守望者


龙且看不起对手韩信。因为他把当初的韩信当为一成不变的韩信,不曾想韩信与时俱进,在实战中突飞猛进,远非"胯下之钻"的流浪汉。龙且是项羽手下的第二大将,他在九江王鲸布造反时,奉命去问身为九江王为什么要反,几个回合激化了矛盾,让随何这个儒生轻而易举地策反了鲸布,就在于龙且莽撞,误了项羽安抚鲸布,而不是让两个刀兵相见。毕竟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楚国嫡系中只有鲸布为九江王。余无诸侯可封。由此看出,龙且担当不起大事。

龙且从开始出江湖,少有失败过,自尊心特别强。眼光特别高。看不起茅草屋出来的韩信。养成一种藐视一切的性格。当他领了楚国二十万人马后,骄傲得只想灭了韩信,其余目标一概不闻不问,又听不进忠言,固持己见,轻信敌人,半渡而退,岂不知中了奸计,身死而丧失二十万楚国主力,让项羽"恐慌",出下策让武涉去向韩信求和。求和不成,被迫划界鸿沟。

龙且只有在项羽手下当先锋,没有独挡一面的才能。项羽派他兵救齐国,是项羽找不到去齐国的领军大将。众所周知,项羽手下的大将,被刘邦的反间计整死整亡得差不多了。范增气死,项伯两端,钟离昧异心,鲸布叛逃,丁公二得不论敌友,季布虽能,又不在高位。任周殷周殷反楚;信曹咎曹咎败死。虽是项羽为王,倒底手下少能。

龙且素来骄贵,崇拜力征为上。出战则战,不战就退。没第三条路可走。当初北上救赵,龙且等为先锋,成了钢刀一把;坑二十二万秦兵于新安,龙且是组织者和执行者,入关后,成了屠杀秦王室的操刀手,以后跟随项羽左右,少有单独抵挡一面。就是与九江王之战,也是逼迫鲸布过早反叛而已。非项羽之安抚意思。


龙且思想固化滞后,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认为韩信还是老样子,没考虑到敌手已经成长成为方面大员,优秀的军事将才。这样一来,老眼光看新事物,不失败就非天理了。

龙且刚愎自用,不听劝说,不纳良言,一意孤行。死了自己,直接造成项羽的被动局面,葬送齐楚联军二十多万人。使项羽生平第一次感到恐惧。


劉一千五



韩信战无不胜的必杀秘技:胯下之辱


本来,齐国已经被郦食其说降了,所以根本就没有防备韩信。而韩信被手下一撺掇,感到老子九牛二虎才打下五十多个城,郦食其就靠一张嘴,得了齐国七十多座城,这特么也太丢人了!于是,也不管齐国降没降,先打下来再说!


前203年,十月(岁首),韩信到达历下(山东省济南市),大破齐军,长驱直入,直逼临淄(齐首都。山东省淄博市东临淄镇)。齐王田广这个气啊,说你郦食其什么东西,你这边刚诓老子解除防备,那边就让韩信这个王八蛋来打老子,你这是要玩儿死我啊!大喝一声,来人,把郦食其给我煮了!

衣赐履说:郦食其是真冤啊!

田广逃到高密(山东省高密市),派使节到楚国求救。宰相田横逃奔博阳(山东省泰安市)。

衣赐履说:此处,应了那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田广是齐王田荣的儿子,前205年,田荣被项羽打败身死,田横即立田广为齐王,现在可好,项羽和田广又成了盟友了,呵呵。

韩信占领临淄,继续向东追击田广。项羽很给力,派出手下最彪悍的大将龙且,号称率二十万大军,援救齐国,在高密与田广会师。

有人向龙且建议说,汉军远离本土,拼死战斗,锋芒锐利,勇不可当。而齐、楚两军在自家门口作战,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筑深沟高垒,固守营地,让齐王田广派遣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那些被汉军攻陷的城邑,一旦听说齐王还活着,而且楚军已经来救援了,必定都会反叛汉军,如此一来,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一定不战而降。

龙且摇了摇头,笑了,说,你们不必多言,韩信是个什么货色,我比你们清楚。当初,这家伙连自己的养不活,老着脸皮到处蹭吃蹭喝,还曾经钻过别人的裤裆,这种胆小鬼,还用害怕他吗?况且,我们援救齐国,一仗不打,只知防守,即使最后韩信投降,我有什么功劳可言?如今,我一仗把韩信干翻,那至少可以分半个齐国啊。

衣赐履说:此时,韩信已灭了代、赵两国,收服了燕国,又把齐国军队打得望风逃窜,这样的战斗力,龙且还是如此轻敌,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龙且和项羽一样,打仗以勇猛见长,估计不大瞧得起韩信这样的智谋型将领;二是韩信的“胯下之辱”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别说这些身经百战的大将们,就算从没上过战场的菜鸟,一听说对手钻过别人裤裆,恐怕也会豪气冲天吧?因此,像龙且这样的骁将,恐怕觉得韩信打了几个胜仗只是运气好吧。由此,我大胆推测一下,韩信受过胯下之辱这件事,没准是韩信自己广为散播的,就是要起到“必杀秘技”的作用。否则,淮阴一个破落子弟钻过人裤裆的破事,又怎么能够闹得天下皆知?

当然,龙且想跟韩信打场硬仗,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他想封王。还记得项羽为什么要赶走范增吗?是陈平摆了一道反间计啊,当时陈平对刘邦说,项羽手下,就范增、龙且、钟离昧、周殷等几个人有点本事,但这些人立了很多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龙且这次来,是奔着封王来的,目标是至少“半个齐国”。那为什么非要打仗,按下属建议深沟厚垒,坚守不出,完全可以战胜韩信,那不是一样吗?恐怕不太一样。以前我们讲过,秦尚首功制,个人晋爵,以斩敌人首级多少计功;将军论功,按敌我双方伤亡“净值”算。因此,我猜,楚汉争霸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摒弃秦的计功方法,在战场上干掉韩信,可能比韩信投降,在封王上加分更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史记》中樊哙、灌婴等大将的传,里面对他们斩首的数目,精确到个位诶!

十一月,齐、楚两国军队隔潍水(潍水流经高密故城之西)摆开阵势。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布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的上游,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随即假装败逃。龙且大喜,说,我就说嘛,韩信那家伙果真胆小如鼠!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韩信派人挖开上游沙袋,滔天大水奔泻而下,楚军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韩信迅速组织反击,斩杀龙且,楚军崩溃,生擒田广,平定齐地。齐相田横逃奔彭越。


衣赐履和金大妞


韩信,大汉大将军,淮阴侯,兵权谋军事家,用兵被誉为“兵仙”,在兵家四圣的版本中,有“孙武、吴起、白起、韩信”版,唐代立武庙,韩信位列第二,居于左侧首位白起之后,与地位讲仅在姜尚、白起、张良之后,是“武庙十哲”之一。韩信一身造就的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背水一战”、“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胯下之辱”。

龙且呢?龙且对韩信,就像赵括对白起、章邯对项羽,差了一个太阳到冥王星的距离!


谭小龙29


龙且失败原因主要是傲慢轻敌,对韩信的不了解导致兵败身亡,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龙且对韩信的实力和才能缺乏了解,蔑视对手导致兵败身亡。


关关6430


龙且(jū),秦末名将。生卒年不详,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虞子期为楚军五大将。曾被封为司马。自幼与项羽一起张大,情若兄弟。随项羽叔父项梁起义,后与田荣合军救东阿,大破秦军於东阿。英布背楚之时,项羽使龙且点兵十万往击之。龙且与英布战,大破之,英布逃离九江归汉。项羽闻韩信已举河北,破齐、赵,而且想要击楚,派龙且帅二十万众往击之。韩信与龙且大战,诈败,引龙且中水淹之计。龙且力战汉诸将,虽有万夫不当之勇无奈败局已定,终被汉骑将灌婴斩杀,楚军大败。韩信后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战死大为伤感。

喜欢的就关注转发吧!!



猫与暖树


龙且轻敌

韩信出奇制胜


武岳萌主


楚汉战争期间,龙且是项羽手下为数不多的肱股大臣之一,但是他在率领二十万精兵救援齐国之时,却败在了刚被封坛拜将不久的韩信手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陈平曾经说过“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在加上龙且与曹咎、周殷三人并列为楚国的大司马,可见他在项羽部下属于第一梯队的重臣。但是他最终败给了初出茅庐的韩信。他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骄傲自大”。

韩信在平定赵国、燕国之后,又听从谋士蒯彻的建议出兵攻打并且征服了已经向刘邦投降的齐国,楚王项羽在接到齐王田广的救援请求之后,命龙且率领二十万精兵救援齐国。当龙且抵达齐国,尚未与韩信交战之时,他部下有人提出一个万全之计:现在楚军有必胜的把握,原因有三:第一、虽然已经攻破赵国、燕国和齐国,但是韩信属于孤军深入,而此时汉朝本部大军正被楚王项羽围困在荥阳,所以韩信并没有什么援军。第二、齐王田广虽然已经流亡,但是他的威信还在,可以让他着急已经被韩信攻克的城池共同抵抗韩信,齐国与楚国里应外合,韩信便会陷于被动。第三、汉军是客场,没有援兵、缺乏粮草,我们根本就没有出兵的必要,等他内耗就行了。

但是龙且完全听不进去,他说: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干跨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救齐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半可得,何为而止!

由此可见,龙且向项羽一样,也是专以武力征伐天下,他不相信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另一方面,龙且轻视韩信的为人——自己都养活不了,只能寄食于漂母;为人胆小懦弱,竟然忍受胯下之辱,这种人也配率兵打仗?他怎么能和我等贵族相提并论?

所以,韩信在暗中阻截潍水之后故意佯败而去,这更加让龙且认为韩信胆小懦弱。于是命令楚军集体渡河并全力出击韩信军。结果就是韩信乘龙且部队半渡而击,最终龙且被汉骑将灌婴斩杀。这场战争中的二十万楚国士兵,除了一部分战死之外,几乎全都被韩信俘虏(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这也就是龙且死后,项羽开始对汉军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此后,项羽也转变了对韩信的看法,他开始放弃之前的武力征服政策,转而派遣说客武涉前往游说韩信,希望他能够背叛刘邦,投靠项羽甚至是与刘、项三足鼎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